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關於生物動物運動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01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動物運動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生物動物運動教學設計

生物動物運動教學設計1

1、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章第一節。

2、教材分析

2.1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與原教材相比有較大的變化,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教師應依據課程標準,抓住重點,借用多媒體手段,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較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完成教學計劃,實現教學目標。

2.2 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能認同動物的運動要依賴一定的結構的觀點,理解運動對動物生存的重大意義,從而真正理解運動和行為的關係,為今後學習動物的行為打下基礎。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與人溝通、相互合作的信心和能力。③情感目標: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樹立嚴謹的生活態度,樹立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2.3 教學重難點

①重點:運動系統的組成及相互關係,運動需要身體各系統的配合才能完成,運動對動物的生存有重大意義。

②難點:運動是動物結構和功能的統一,運動是動物行為的具體表現。

2.4 教具準備:

①教具:多媒體課件、豬的脛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自制模型、條形木棍(一頭鑽洞)、小鐵釘1個、玩具汽車、細繩。

②學具:20 cm×2 cm紙板(或木板)2塊、皮筋2根、小鐵釘1個。

3.教學過程

3.1 複習提問 ①動物的運動方式有哪些?

②動物為什麼能運動?教師稍作引導。

3.2 導入新課 提供一組動物捕食、遷徙、求偶的視頻材料。

提問:

①這些動物在做什麼?

②它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了生存和繁殖)

③你根據什麼來判斷動物在取食?(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頸部)

④所有動物的取食方式都一樣嗎?(不一樣)

⑤簡述動物捕食的過程。(動物捕食時需要觀察、奔跑和撲咬等)

小結:同捕食有關的運動是動物的捕食行為,同理動物也有繁殖行為等,所以運動是動物行為的具體表現。

3.3 運動系統的組成 學生討論得出:運動需要骨、骨連接(關節)和骨骼肌共同完成。

3.3.1骨的外形和作用 取豬的脛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讓學生觀察骨的外形。多媒體課件提供常見槓桿作用的動畫,讓學生分析骨在運動中的作用。

3.3.2 關節的結構和功能

①多媒體課件提供關節運動的動畫,師生共同分析關節的結構和功能,瞭解關節炎對運動的影響,瞭解關節脱臼的原因和後果。

②演示一根木條不能彎曲,兩根木條連接後可以彎曲,連接處相當於關節,説明關節就是骨連接的方式。

3.3.3 骨骼肌的結構和功能

①多媒體課件演示骨骼肌的結構,觀察肌腱繞過關節連在不同骨上的特徵。

②多媒體課件提供骨骼肌受刺激收縮的視頻,説明骨骼肌有受刺激產生收縮的特性。

③用木棍和細繩演示,説明骨骼肌附於不同骨的特點。

④用玩具汽車和細繩演示,説明骨骼肌只能牽拉骨而不能推開骨,並且與骨相連的肌肉總是由兩組肌肉相互配合活動的特點。

3.4 骨、關節和骨骼肌的關係 課件動畫演示伸、屈肘運動,然後引導學生做伸、屈肘運動,感覺運動時骨、關節和骨骼肌的.變化,最後用自制模型演示運動時骨骼肌(用彈簧代替)的變化。學生製作模型,觀察模型運動時皮筋的變化情況。

小結:骨骼肌受到來自神經傳來的刺激時,就會牽引骨繞關節活動,引起軀體產生運動。

3.5 觀察人體骨骼標本 多媒體給出人體骨骼標本,學生觀察人體的上肢骨和下肢骨,認識與運動有關的重要關節的位置。

3.6 運動同身體各系統的關係 學生分組討論在體育課上運動時,自己身體的各種生理特徵變化。理解動物的運動還需要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等的配合才能完成。

3.7 鞏固理解 討論回答:

①肌肉拉傷或骨折後,人就不能正常活動,為什麼?

②通過學習,你認為在勞動和體育鍛煉中應當注意什麼問題?

小結:運動需要運動系統來完成,同時也需要身體各系統的配合。作為生活在集體和社會中的個人,我們應當承擔起對集體和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3.8 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動物的運動不但依賴一定的身體結構,還需要身體其他系統的配合。運動對動物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有重大意義。

生物動物運動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説出動物運動的主要方式;

2、説明動物運動方式與其生活環境的適應;

3、學會利用各種媒體收集資料的方法;

4、觀察動物的不同運動方式,提高觀察生物運動現象的能力。

教學重點

不同環境中動物的運動方式。

教學難點

1、如何理解運動方式與環境相一致;

2、如何理解運動的意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觀察、討論、思考、練習

板書設計

第1節 動物運動的方式

一、動物的運動方式

1、水中運動的方式:游泳為主 (漂浮)

2、陸地運動的方式:行走 爬行 奔跑 跳躍

3、空中運動的方式:飛行為主 (滑翔)

二、動物運動的方式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

三、動物運動的意義

1、有利於個體生存

2、有利於種族繁衍

學生學校情況

學生來自農村,動物的運動方式有不少直接經驗,本節只要稍加説明就可以了。

教學過程

“動物在水中的運動方式”的教學 事先佈置學生收集和整理有關動物運動方式的資料。教學時,先以學生獲得的資料為基礎,依據教材上的問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動物的運動方式,不必評價正確與否。當學生對動物的運動方式作出的體的分類後,要及時地導入水生動物的運動方式的教學。一方面,通過列舉典型的實例幫助學生認識水生動物的運動方式;另一方面,通過相應的類比使學生認識到每種運動都需要一定的動力。最後,引導學生認識游泳是水中動物運動的主要方式,並啟發他們思考水對水中動物運動的影響。

討論

1、舉例説出哪些動物的活動範圍比較廣泛?

多數學生認為鳥類和哺乳類動物。

2、動物的運動方式與它們的生活環境(如水、陸地、空中)有什麼關係?

相適應。水中生活的動物一般以游泳為主,陸地上動物以行走、爬行、奔跑、跳躍為主,動物在空中以飛行運動為主。

3、説出動物與人造的運動機器(如飛機、汽車、輪船)的運動有什麼異同?

現代的各種交通工具,均需要在一定的工作條件下才能工作,若在崇山峻嶺或沼澤中則無法工作。自然界中有各種各樣的動物,在長期的生存鬥爭中,其運動器官和體形都進化得適應某種惡劣環境,並有着驚人的運動速度。

動物運動需要氧化分解有機物,利用有機物中貯存的能量;人造機器的運動也需要能量,這些能量來源於燃料。

4、舉例説明動物的運動有什麼意義?

可以主動改變自己身體的位置,有利於尋找和攝取食物,有利於遷移到適宜自身生活的環境中,有利於有效躲避天敵的危害。

“動物在陸地上的運動方式”的教學 先鼓勵學生描述常見動物的運動方式,然後就活動問題展開討論。有條件時可利用多媒體提供資料學習。無論是陸生動物的哪種運動方式,都要注重引導學生認識完成運動的器官、運動特點及其與生活環境相的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