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學設計(精選3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7.14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今生今世的證據》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學設計(精選3篇)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 進一步學習掌握文章賞析的方法

2、 瞭解人對故鄉情感如此深沉的原因,瞭解故鄉對人的生命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1、由於缺乏一定的生活閲歷,學生對於人為什麼要懷疑自己的過去,人有何證明自己的必要這個問題不太容易弄懂,此當為本文的教學難點。

2、掌握文章評點的方法,這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教學方法

研讀法。與學生共同閲讀課文,按照文章的行進順序,朗讀體會,理清作者的思路,感知作者的情感。

教學思路

由作者的生活經歷引出本文的情感特點,抓住每一個能表達情感和作者思路的詞語來分析感知。

教學過程

瞭解作者生平:

劉亮程,1962後出生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裏,長大後種過地、放過羊,當過十幾年鄉農機管理員。勞動之餘寫點文字。大多寫自己生活多年的一個村子……劉亮程在農村生活多年、漂泊到農村,雖然生活境遇有很大的改觀,但是他總是不能忘卻他的農村生活,尤其在他的散文的創作中屢屢表達出他對農村生活的留戀。

問題:作者的這種情感痕跡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中有沒有存在?如果有的話,請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將自己對某一段或某一個詞的體會寫在書頁的邊上。

請同學朗讀自己找到的段落,然後説出自己寫下的感知。

明確:“還不懂得……”表達作者的懊悔之情;“隨便”、“”等詞語顯示劉亮程在當時的輕率。擬人手法的運用,將舊物人格化,實際上等同於生命與生命的交流,顯示了作者對土地的真誠的態度,從而使文章的感情真摯動人。

問題:作者為什麼對這些舊日的東西深情如此?

明確:(這些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

問題:何謂證據?課文中作者所説是證據分別的哪些?結合課文來看作者要藉助這些舊物來證明什麼東西呢?

請同學朗讀自己找到的段落,注意朗讀語氣的加強,突出這段文字裏作者的情緒。然後説出自己寫下的感知。

明確:(證明往日生活的痕跡,生命存在的依據。)

問題:“你”有過類似的尋找嗎?聯繫生活實際談談這種尋找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表現為什麼?學生具體談談他們自己在生命中對往事的回憶

明確:(這種尋找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表現為懷舊)

問題:聯繫課文中第4段的描寫和每個人自己的回憶來分析人為什麼喜歡懷舊?

聯繫剛才學生們自己的回憶和課文中第4段的描寫,看看人的回憶有一個什麼共同點。然後以此為思考的切入點,來分析問題。

明確:回憶的內容中有一個主人公“我”存在,每個人的回憶的內容中的主角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人的回憶都是對自己過去生活的回憶。

人是能夠感知時間無情的動物,明知舊日時光的一去不返,舊地重遊,物是人非,能夠證明我們存在過的東西是物,那是我們人類經歷和情感依附的唯一證明,所以人懷舊的實質就是人對自己過去生活和情感的留戀。為何故鄉的明月是最亮的,為何故鄉的山水是最美的?因為故鄉是留有我們生活經歷與情感的最多的地方。韓少功在《我心歸去》中寫道:“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故鄉比任何旅遊區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正是因為那是我們生命經歷過的,情感依附過的地方,所以我們始終念念不忘,而作為這些東西具象表現的物是我們直接抒情的對象。

問題: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們曾經生活的某個地方從地球上消失了,那麼我們會是怎樣的心情,為什麼?

明確:舊物的消失,也就是我們情感依附物的消失,這必然會造成我們的情感無處可託,造成我們空虛感和漂泊感。

問題:結合課文的'描寫回答,作者找到他的生命證據了嗎?

明確:這個問題可能在學生中形成兩種答案:一、找到了。文中的證據為“如果沒有它們,誰會證實以往的生活”;二、沒有找到。課文的證據有“即使有它們,一個人內心的生存誰又能見證”。

問題:與學生共同探討什麼是內心的生存和這些物的形式能不能證明內心的生存。

分析:即使……也……的關聯用法和“又”所包含的意思,説明這些舊物能夠證明舊日生活,卻並不能證明“一個人內心的生存”。

問題:課文第7節説明什麼問題?

明確:任何物都會隨着時間歸於沉寂

問題:既然任何物都會隨着時間歸於沉寂,也就是説我們生命的痕跡最終都會消失,那麼一個人的孤獨感和漂泊感是註定不可避免嗎?仔細體會第8小節的含義。

明確:我們對故鄉的情感有時候不完全是表現在對物的留戀上,更多的時候是心中的感覺。只要心中保留有對舊日生命的情感,成為精神財富與思想的寄託,那麼家園永遠不會廢失。這也是具體的家園不能夠等同於精神的歸宿的原因,具體的家園遠不是精神的家園,家園只是精神歸宿的一個代名詞。

問題:因此最後課文中作者告訴我們什麼?

明確:物質與精神上的家園俱失,人才會真正地無家可歸。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學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反覆閲讀,加強與文本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以此深刻體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觀點。

2.探究與活動體驗,進一步瞭解“今生今世的證據”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課前自主研讀課文,在對話欄內寫下自己對文中詞、句、語段的理解和感受。

1.第1、2段(第l段對魯莽地推倒、砍掉、拆毀曾經擁有的事物的痛心,第2段字裏行間對沒有向那些熟悉的東西深情告別充滿悔意。曾經擁有的事物、那些熟悉的東西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

2.第6段“如果沒有……誰會證實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們,一個人內心的生存誰又能見證?”(留存的過去的事物可以證實以往的生活,但僅有這些客觀的事物,一個人的精神經歷和情感世界依然沒有見證。結合最後兩段,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又有了一層新的含義:附着在曾經擁有的事物、那些熟悉的東西之上的記憶和情感。)

3.倒數第2段(留存的舊物必然會消失。隨着它們的消失,那些記憶中的往事、曾經的情感會不會消失?作者對此充滿擔憂。)

4.最後一段(家園指留存的舊物,也指附着其上的記憶和情感。一個如果失去了物質的故鄉,更如果失去了精神的故鄉,那他將永遠失去精神的根基和慰藉。)

三、學習課文後有沒有想到如何精心構築我們這些普通人的“靈魂領地”、“精神家園”呢?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可適時點撥:

日記、用過的物品、老照片、故居、傳家寶、爸媽用孩子的胎毛做的筆或印有孩子出生腳印的泥塑、重要紀念日的精彩錄相等都可以作為人的“今生今世的證據”。

曾經經歷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懷念的對象,説穿了,懷念的並不是物本身,而是懷念自己的過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過去的時間與歷史的意義和價值。否定了或忽視了這曾經之物,必然意味着對自己生命的懷疑。

四、一個國家為什麼要建歷史博物館?

教師可適時點撥: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今生今世的證據”。

五、作業: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談談你對大規模城市現代化建設中的古蹟保護問題的看法。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學設計篇3

一、導入

在新疆那塊遙遠的土地上,有一羣隱士。他們的身份可能是一名裁縫,可能是一名獵人,也可能是一名農夫,他們昂揚地出行,悄悄地寫書,於是成為了“住居新疆”叢書的某一個作者。劉亮程就是這眾多中隱士的一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散文《今生今世的證據》,看看劉亮程究竟是怎樣的一位作家呢?他又寫出了怎樣的作品?

二、走進作者

劉亮程,1962年生於新疆沙灣縣沙漠邊緣的一個小村莊,幾乎所有文字都在寫自己生活多年的這個村子。在這個村子裏,房子被風吹舊,太陽將人曬老,所有樹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葉展枝。劉亮程的散文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和“鄉村哲學家”。散文集有《一個人的村莊》、《風中的院門》、《庫車》。同學們,我們已經對劉亮程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現在就讓我們來和他見個面。(投影圖片:荒涼的大漠中劉亮程獨自站在藍天下)

看,這大漠中藍天下站立着的男子漢就是劉亮程,他腳下堅實的土地給了他無窮的創作靈感,大漠上特有的廣漠天空給了他深邃的思想。(投影圖片:劉亮程以一個破舊的小屋為背景的照片)

看他身後的背景,這是他的家園,那樣的質樸而真實。他的作品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並走向我們的。

三、讀書要讀出什麼?

(一)讀懂作者

下面請同學們帶着四個問題來閲讀全文:

1、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什麼?

故鄉的具體事物:草,土牆,房子(破牆圈、朝南的門洞和窗口、牆角的煙道和鍋頭、破瓦片、一小塊泥皮······

故鄉的生活經歷:看見過大地深處的大風,聽見過一隻大鳥在夜晚的叫聲······

2、作者為什麼要尋找證據呢?

“我走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

“有一天會沒有人能夠相信過去,我也會對以往的一切產生懷疑。”

這種需要證明的心理正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懷舊(迴歸)情節。

3、作者今生今世的證據,證明了什麼?

“誰會證明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們,一個人內心的生存誰又能見證。”

(僅憑留在過去的具體事物,一個人的內心生存依然無法見證,而是要靠腦中的記憶和情感。)

以往的生活———生命存在的痕跡

內心的生存———豐富的精神生活

4、作者苦苦尋覓的結果是什麼?

“我回到曾經是我的現在已經是別人的村莊。”

“但我卻不知道這一切面目全非、行將消失時······,是否也和一粒塵土一樣歸於沉寂。”

————過去生活痕跡的消失

“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內心生存的虛無

(二)讀出自己——留下生命閲讀的證據

評點,一般用來記錄讀者在閲讀過程中對作品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讀書不是純粹單向的、被動的接受,同時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隨時記錄下來,書的天地邊角空白處都是記錄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