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七年級《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05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七年級《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會速讀,把握記述文六要素,訓練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覆訓練引導學生學習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繫生活實際,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全文,引導學生複述文章的故事情節。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在掌握文章脈絡的基礎上,研討“走一步,再走一步”包含生活哲理。

【課時】兩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碰到許多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挺努力,卻發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別人搞好關係,人家卻不理你等等,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在困難面前,有些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有的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老子説:“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莊子説:“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樣一篇文章,告訴我們如何去做。

三、閲讀課文,整體把握

1、同學們已經預習過這篇文章了,那麼首先請問大家這是一篇什麼類型的文章?也就是是一篇什麼體裁的文章?(記敍文、議論文、散文等等)

明確:記敍文

2、記敍文的六要素是什麼?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3、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閲讀方法默讀。

默讀就是要求帶着一定目的,不出聲、非常快速地閲讀。它是我們今後學習中用到的主要讀書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書,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裏小聲叨唸;因為“出聲”就影響閲讀速度,“手指”同樣影響眼睛的掃視速度。

回憶故事要點:

(1)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的還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2)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3)故事發生在什麼地點?

(4)故事發生的起因是什麼?

(5)故事發生的過程是怎樣的?

(6)故事的結果又是怎樣的?

4、我們現在根據歸納的要點: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複述這個故事,注意複述時在事情的經過部分要詳細一些。

明確:我和小夥伴去爬懸崖,中途被棄遇險,後來經過父親的指點,擺脱困境的故事。

四:走進文本

1、“我”爬山的原因是什麼?明確:玩遊戲玩厭了,想玩點新花樣。

2、“我”與其他四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是什麼?

明確:“我’膽子小內向,其他四個活潑、勇敢。

3、父親為什麼不背“我”下來,而是鼓勵“我”向前走?

明確:因為“我”從小比較膽小,父親為了鍛鍊“我”的膽量,教育“我”如何面對困難、戰勝困難。

4、課文中的兩個“啜泣”有什麼不同?

明確:前者是恐懼和傷心,後者有複雜情感,有歷險的餘悸,有脱險的欣喜,有對父親的感激,更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五、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兩個“啜泣”與奧運會劉翔、王義夫等運動員獲得冠軍後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實現知識轉化、延伸。)

2、談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樣教育我們克服困難的?

六、作業佈置

抄寫詞語完成相對應的練習冊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學習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的方法。

二:教學過程:

1、複習導入

2、講解表達方式和描寫的方法。

明確:五種表達方式:敍述、説明、議論、描寫、抒情

描寫景物描寫

人物描寫:外貌(肖像)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心理描寫

3、心理描寫:

學生自由朗讀,找出心理活動的句子並加以體會。

明確:課文第二部分中,當“我”被棄於懸崖,文章用了“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裏面鼕鼕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等大量詞句刻畫主人公處於險境中的心理狀態。這裏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強烈的恐懼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終於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

最初是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繼而是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隨後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4、“我”心理變化過程怎樣?

明確:

最初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

隨後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後巨大成就感

5、景物描寫

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説説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作用:1、渲染氣氛

2、襯托人物的心情

6、找出提示本文的道理的句子。

1、“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什麼?

明確:“經驗”有兩層意思:

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受益。再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後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2、“屢次”什麼意思,説明了什麼?(學生討論並回答,教師評點)

明確:“屢次”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課文中用“屢次發現……”強調這“經驗”的普遍意義。

三、小結

本文這種用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説明道理的記敍方法是一種以小見大,以實寓虛的寫法。

四、體驗與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分析困難、化解困難,對於我們學習具有那些積極的意義?面對考試失敗,面對競賽的失敗,我們的心理時怎樣想的?舉例説明。

五、作業佈置

假設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個小夥伴,以《當同伴陷入困境後》為題,寫一篇記敍文。

七年級《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閲讀的能力,學會多角度複述課文。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3.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人生哲理並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多角度的複述課文。

2.理解故事表達的哲理。

難點

1.以“父親”的視角複述課文。

2.領會文章中的哲理。

【預習任務】

1.查詞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三遍。

2.把課文1—13小節複述給自己的父母聽,並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麼辦?(此項作業在第一課時結束時佈置)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生活中經常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從這些事情中我們往往能獲得一些收穫。今天就讓我們看看在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身上發生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這件事給了作者怎樣的啟示。

二、【多角度複述】

(一)快速瀏覽,提煉要素。

1.對初中生默讀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鐘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5分鐘看完。請你注意計時,結果你用時____________分,速度為每分鐘___________字。

2.默讀不能只顧速度,還要注意抓主要內容。本文為記敍文,默讀時要注意記敍文的基本要素。請在默讀過程中從課文中找出下列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明確】

時間:七月裏一個悶熱的日子;

地點:費城一座山的懸崖處;

人物:“我”、父親、傑利、內德等五個小夥伴;

起因:孩子們想玩新花樣一起去爬懸崖,而我一直有病。

過程:“我”在懸崖上十分恐懼,父親趕來教給“我”下來的方法。

結果:“我”終於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懸崖。

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時間”不能總結為“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天”。從註釋中可以看出這篇文章選自《當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距今已不是五十七年了。而且在哪一年發生,對這個故事的情節影響不大,所以這個要素可以省略。而“一個悶熱的日子”卻是個重要要素,因為它烘托了人物煩躁的心情,為下文孩子們爬懸崖的情節作鋪墊,因為夏日悶熱帶來了煩躁,為了排解煩躁,才會想找些新花樣來玩,所以大家才去爬懸崖,而且懸崖上又比較涼快。

“地點”不能總結為“費城一座陡峭的懸崖”。因為文中寫到,這座懸崖大約只有二十米高,也就六、七層樓高,孩子們都能順利攀爬,只是因為“我”體弱膽小才不能爬完。只有“我”認為它是險峯,所以它不應該被認為是陡峭的懸崖。可是卻可以總結為“垂直的懸崖”,因為文中第7節有這樣客觀的描寫。

(二)分組複述,理解文意。

1.全班分為四組,第一組以“我”的視角複述;第二組以傑利的視角複述;第三、四組以父親的視角複述。全班帶着任務再次瀏覽課文,先複述給同學聽,再推選一位同學複述給全班同學聽,比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複述得好。在開始準備複述之前,教師提醒學生注意複述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複述中要注意的問題:

1)在複述過程中覆蓋到記敍六要素;

2)用原文中富於表現力的詞語(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心驚肉跳、頭暈目眩)複述;

3)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加工;

4)注意不同視角複述的差別。

2.分組彙報:

第一組從“我”的視角複述,理解文章哲理。

1)學生按照複述中要注意的問題的前三條複述,教師按照前三條的要求點評。

2)討論:“我”從這件事中得到的經驗是什麼?

【明確】

文章第18小節寫道“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這是爸爸對我的鼓勵。第22小節“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後,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巖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從“我”的實際行動的角度寫“我”如何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辦法解決問題,取得成功的。第23小節寫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也照應了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含義是分解困難,克服一個個小困難,最終就能取得成功。(教師指導學生在文本中篩選信息並出示板書)

第二組從傑利的視角複述,揣摩傑利的性格。

1)複述中要注意的問題:

①是傑利去找父親的還是父親去找傑利的?

【明確】

兩種情況都有可能。最好設計為是傑利去找父親的,因為文章第13節寫道“傑利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傑利和“我”是好朋友,他了解“我”的身體情況,正因為他很擔心“我”,才會到“我”家去看看“我”回家了沒有。傑利不會丟下“我”不管的,因為他本性善良,是不會讓“我”父親四處亂找的。這樣的設計能更好地表現傑利的同情心。

②學生複述可以在傑利回家後的內心矛盾上加以展開,如擔心“我”是否已經回家了。還可以描寫一下父親得知孩子情況後的表情變化和行為表現。如先緊張後平靜,因為開始父親得知這樣一個消息時有些擔心,但很快地變得從容而鎮定了。聯繫下文情節還可以補充父親在傑利來時正在準備晚飯,在忙亂之中父親還不忘帶上手電筒等。

2)討論:傑利和文中別的小夥伴有什麼不同?

【明確】

傑利雖然一開始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後來他又和父親一起來找“我”,説明他是個善良、有同情心、知錯能改的孩子。但不能用有正義感、有責任心這些詞來形容傑利。因為一個有正義感、有責任心的孩子是不會丟下自己的朋友不管的,要注意從文本出發,準確把握人物性格。

總結:傑利是個善良、有同情心、知錯能改的孩子。

第三、四組從“父親”的角度複述,理解“父親”的性格,評價“父親”的教育方法。

1)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①把“父親”角度的複述當作全知全能視角複述,一開始就把“我”改為亨特,然後其它內容都和原文一樣。這個錯誤的產生是因為學生不清楚全知全能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之間的區別。全知全能視角是敍述者處於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場景等無不處於其主宰之下、調度之中。敍述者凌駕於整個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隨時對人物的思想及行為做出解釋和評價。這種視角可以使作者隨意地對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進行加工處理。而用“父親”的視角敍述是第三人稱視角,他了解的內容要從傑利到他家時開始,前面發生的事情要由傑利轉述。可以對父親的心理活動加以想象,補充。

②第四組可在此基礎上加工,對父親得知孩子被困的消息後的心理進行描寫。父親的心情既慌張、生氣又有點兒高興。父親剛開始聽到這個消息,有點忙亂、焦慮,後來逐漸想到自己的孩子那麼體弱也敢爬懸崖比以前有進步,又慢慢想到這也是個鍛鍊孩子能力和膽量的機會,於是有點高興。

2)討論:文中的父親是個怎樣的父親?

【明確】父親處理事情鎮靜而富於智慧。他能給予“我”最貼心的安慰。他帶着安慰的口氣説,晚飯做好了,還用手電筒幫“我”照路。他能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代替孩子去解決問題。他沒有直接到懸崖上去把孩子抱下來,而是説,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他為我分解了困難,設定了一個“我”力所能及的目標——石架下面的巖石,“我”小心翼翼的試探着去做,而且踩到了它,這讓“我”頓時有了信心。父親又“乘勝追擊”,為“我”設立了另一個“落腳點”,讓“我”信心大增,就這樣,在父親的幫助下,最終“我”爬行了懸崖,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父親抓住了這個時機教給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受益終身。

父親 教子有方:①抓住時機,展開教育

②給予安慰,給“我”信心

③讓“我”獨立解決問題,教“我”方法

三、【應用拓展】

交流課前佈置的作業——把課文1—13小節複述給自己的父母聽,並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麼辦?

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第一類:個別同學的家長説,那我早就嚇死了,我還能知道怎麼辦呀?

第二類:大部分同學的父母會讓孩子自己下來,因為他們平時是很強調孩子的獨立意識的,希望孩子能得到鍛鍊。

第三類:叫110。

分析討論:第一類家長的表現顯然有些無能,沒有盡到家長的責任。

第二類家長的表現比第一類好,能讓孩子獨立鍛鍊。不足就是沒有指出孩子用什麼方法鍛鍊,如果能適當地做些方法指導,孩子就會知道該怎麼做,特別是考慮到孩子的身體條件和當時的環境,家長及時有效的指導,能夠改變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進而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叫110,似乎是一種保險的方法,但其實是費時,費力,如果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決的事,那才能叫110救援。解決問題應注意輕重緩急,按照事情的嚴重程度的不同去區別對待。先讓孩子自己解決,如果孩子解決不了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告訴他解決的辦法,如果還不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家長、孩子都解決不了再向110求助。既然這件事家長和孩子自己能解決就沒有必要求助110了。

四、【課堂小結】

相信同學們都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了文中父親的處理方法,做好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文中父親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呢?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和父母交流一下。在自己獨立面對困難的時候,也可以學習文章中作者領悟到的方法,把大困難分解為一個個小困難,逐步克服,就能取得成功。

五、【課後作業】

你在生活中遇到怎樣的困難,你是如何處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

七年級《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以小見大、從切身體驗的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的寫法。

2、引導學生初步學會多角度的閲讀文章及正確使用工具書閲讀的方法,注意學習和運用描寫心理活動的語句。

3、感受我終於能夠正確對待困難,在困難面前不餒不躁,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難的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藴含的生活哲理。

2、教學難點:

從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哲理寫法,即文章如何借事論理,使學生感受到我是如何由膽小怕事到能夠正確對待困難,在困難面前不餒不躁,沉着應付的轉化過程,從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時間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小到大,我們經歷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隨着時間的流逝逐漸淡忘了,尤其是到了老師這個年齡。但是有些事情,不管過去多長時間,卻永遠也忘不了。同學們,你們遇到過令你難忘的事嗎?(引導學生談)這些事情之所以難忘,是因為他深深地影響了你。儘管有些事情可能給你帶來過辛酸和痛苦,但同時也許給你帶來過啟發與深思,有些甚至會成為你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寶貴財富。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體會作者是如何從一件難忘的小事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的。

二、默讀課文,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藉助工具書解決文中的生字詞。

2、試用兩到三句話概括文中的故事。

(提示:第一小題小組合作,將疑難字詞分頭查閲,合作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第二題先獨立思考,然後將思考結果與小組交流,共同完善。兩個問題都學要留給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

檢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情況:

1、字詞方面還有疑難嗎?老師考考大家:

2、讀讀寫寫用用:

3、解釋:

4、提問第二個問題。

明確:文章寫了我童年時父親幫我脱險的一件事。

教師進一步啟發:能説説我是怎樣脱險的嗎?

明確:在父親的幫助下,一步步走下懸崖的。是啊,對困難、對問題都需要一點點去解決。今天,老師就把這篇文章交給大家,請大家一點點去解決你認為應該解決的疑難,去理解你認為應該理解的道理。

三、速讀課文

要求(幻燈片):

用你敏鋭的眼光去發現:

1、發現自己不能解決的疑難。

2、發現精彩的字詞句段。

3、發現你認為有爭議、值得探究的問題。

(留出足夠的時間供學生去發現)

(提示:把你的發現先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如果屬於疑難問題,可以與小組的同學合作解決,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再提出來,全班同學一起解決。)

四、指導學生將自己或小組的的發現與全班同學共享

明確:學生可以自由談,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現重點引導解決以下問題:

(學生如果發現不了,教師可以以發現者的身份提出重點問題)

1、如果學生髮現了用得好的字詞句段,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本文心理描寫的精妙,如:全身顫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裏鼕鼕的直跳、心驚肉跳、嚇得幾乎暈倒、啜泣、恐懼、納罕等語句寫出了我爬上懸崖時的恐懼與害怕,開頭第一段中的至今感覺到寫出了這件事給我的印象之深、影響之大。指導學生重點朗讀心理描寫的段落,體會我當時的心情,並記下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2、如果有的學生髮現我的小朋友的做法值得爭議,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假如你是那羣小朋友中的一個,你會怎樣做?以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品質。

3、如果有的學生對父親的做法產生異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父親幫我脱險那一段,理解父親是如何進一步讓我增強了克服困難的信心的,從而認識到正是由於父親的正確引導,才使得我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4、疑難問題,學生可能提出對最後一段或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教師可以順勢引導:

八歲時遇到的一個小小的困難,從而改變了作者的一生,你能談一談對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嗎?指導朗讀最後一段。

明確: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對待困難只要不畏懼,一點點克服,持之以恆,我們一定會是一個強者。

五、大家談體會

脱險的經歷,影響了作者的一生,今天我們讀這篇文章,同樣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讀,你讀了以後,有何感想?用簡練的一句話概括出來。

(提示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文章。)

(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談感想,小組長歸納彙總,並有代表性的感悟寫到黑板上。)

(齊讀,進一步感受。)

六、歸納小結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正是由於我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苦難與波折,我們才一步步快速長大起來,老師贈給大家一句話:用心去感受生活,你一定會得到生活豐厚的回報。

七、推薦作業

1、一篇作品:課後閲讀《盼望》,注意與本文比較着讀,也許大家會有更多的收穫。

2、一個活動: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你是怎樣處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寫出來,班裏出一期專欄。

【設計思路】

1、導入:

由學生生活中的切身經歷入手導入課文,目的在引起學生的共鳴。

2、整體感知:

掃除字詞障礙,用一兩句話概括文章內容,目的有二:一是培養學生學會正確的使用工具書,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疑難:二是從整體感知這一環節中鍛鍊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學會從文章中抓取主幹,概括要點。

3、發現探究: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把課本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與合作學習去發現文章的疑點,挖掘文章的亮點,探究文章的異點。本環節中教師的思維要緊跟着學生的思維走,但要適時調控,不是事先做好套子,讓學生網教師設計的套子裏鑽,教師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與合作者。

4、成果共享:

在學生自己學習與探究的基礎上,把學習的結果與大家共享,交流體會,交流問題,共談收穫。收穫可以從不同角度談,目的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賞析文章,感悟道理。

5、拓展學習:

該環節的設計主要目的是通過比較閲讀提高學生閲讀的能力與技巧,幫助學生確立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