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八年級科學下第2章粒子的模型與符號第3節原子結構的模型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7.28K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科學下第2章粒子的模型與符號第3節原子結構的模型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八年級科學下第2章粒子的模型與符號第3節原子結構的模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原子的構成;

2、瞭解原子結構模型的具體內容,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體驗建立模型的思想;

3、瞭解盧瑟福實驗現象和建立猜想的過程。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建立模型的能力,查找資料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根據分析獲得的證據,打出結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感受模型建立的發展過程,體會科學發展歷程的艱辛,感受科技發展和科學進步之間的關係。

教學重點:

原子模型的逐漸完善的過程

教學難點:

盧瑟福實驗的現象和結論的得出

教學準備:

PPT板書設計:

一、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史

1、道爾頓原子模型(1803年)實心球模型

2、湯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西瓜模型

3、盧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行星繞太陽模型

4、玻爾原子模型(1913年)分層模型

5、電子雲模型(1927年)電子雲模型

二、原子的內部結構

引入新課

展示水電解實驗裝置圖

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水分子還可不可以再分呢?學生結合電解水試驗,分析得出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構成的,這種粒子叫原子。

師:原子是怎樣的微粒呢?科學家們帶着這樣的問題,踏上了探究之旅。

實心球模型的得出

師:1803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認為,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單位,原子是堅實的、不可再分的實心球,建立了原子的實心球模型,為近代原子論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學生在草稿紙上畫圖,畫出實心球模型。

西瓜模型的得出

師: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生髮現,原子內有帶負電的`電子,原子是電中性的,由此,你想到了什麼呢?

生1、原子內有帶正電的物質。

生2、帶正電的物質是怎樣分佈的呢?

師:湯姆生認為,原子是一個球體,正電荷均勻分佈在整個球體內,電子像麪包裏的葡萄乾一樣鑲嵌在其中。

學生畫圖,和課件上對照。

師:湯姆生的模型繼承了道爾頓模型的什麼特點,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有這個不同?

生:仍舊是球體,且是實心球,但是可以再分,電子鑲嵌其中,因為發現了電子。

行星模型

師: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和他的學生一起,用帶正電荷的α粒子轟擊金屬箔。

用粒子撞擊探測、推斷微粒內部結構是現代常用研究方法。

教師通過圖片和動畫引導學生説出實驗現象,對應的實驗現象推導的結論。

1、大多數的α粒子直接通過。

2、少數α粒子發生偏轉。

3、極少數被彈回。

學生得出結論:

1、大多數的地方是空的,中間有一個核,電子分佈在核的外面。

2、核很小、但是所佔質量很大的核。

3、電子在核外繞核高速運動。

教師引導學生畫出氫原子的行星原子模型

師:原子很小,原子中的電子更小,原子核和原子的體積比是怎樣的,1015分之一,如果原子有鳥巢那麼大,原子核就是其中的乒乓球。

師:行星模型和西瓜模型相比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不同之處?為什麼?

生:共同點:原子由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物質組成。

不同點:帶正電的物質不是均有分佈的,是以一個極小的核存在的。電子不是鑲嵌在其中,是在核外高速運動的。

電子分層模型師:1913年,丹麥科學家波爾認為,帶負電的電子之所以不會掉到帶正電的電子核上的原因是由於電子在固定的軌道上分層運動。

教師展示碳原子的模型,讓學生找出分成幾層,每層有幾個電子,感受分層模型。

學生觀察發現有兩層,第一層2個,第二層4個。

師:分層模型和行星模型相比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不同之處?為什麼?

教師解釋:分層模型和行星模型基本相同,但是對核外的電子排布做出了修正。

電子雲模型師:現代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電子在原子核外有點區域出現的次數多,有點區域出現的次數少,如果將每次出現的地方都點上一個點的話,這些點就會像雲霧一樣籠罩在原子核的周圍。

學生觀看動畫演示感受電子雲模型。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整個原子模型的建立和發展過程,新模型的建立分別和什麼新的發現有關。

試着讓學生闡述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歷程,體會科學進步的不易。感受科技發展和科學進步之間的相輔相成的關係。知道假説的修正離不開實驗的證據。

知識小結:

一、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史

1、道爾頓原子模型(1803年)實心球模型

2、湯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西瓜模型

3、盧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行星繞太陽模型

4、玻爾原子模型(1913年)分層模型

5、電子雲模型(1927年)電子雲模型

二、原子的內部結構

原子是由一個位於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電子組成的,原子核帶正電,而電子帶的是負電,這樣整個原子對外就不顯電性。電子在原子中並不是靜止的,而是繞着原子核做高速的運動,電子的高速運動在原子的周圍形成像雲一樣的外衣,也叫電子雲。不同的原子內電子的數目不同,電子運動的模式也不同。就像一個班的同學,大家都穿上形狀各異的外殼,由於外殼的形狀不同,使得有些人靠在一起會比較舒服,而有些人很難靠到一起。當然實際情況還要複雜得多,上面只是一個簡單化的比喻

練習:

1、以氧原子為例,説明構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幾種。它們是怎樣構成原子的?為什麼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2、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的科學家是_______,發現原子裏有電子的科學家是_______。

3、在一個原子的原子核裏必定含有的微粒是( )。

A、質子和中子B、質子C、中子D、質子和電子

4、在物質結構研究的歷史上,首先提出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的( )。

A、 湯姆生B、盧瑟福C、道爾頓D、玻爾

5、原子核外有17個電子的某種原子,假如它得到一個電子後,將( )。

A.不顯電性B.顯正電C.顯負電D.無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