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關於《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09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短文兩篇》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兩篇短文的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於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感情。

3、瞭解兩篇短文的思想內容。

4、背誦並默寫兩篇短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佈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標

1、學習《答謝中書書》,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淨美好,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2、學習《記承天寺夜遊》,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答謝中書書》畫面佈局的巧妙。

2、《記承天寺夜遊》中“閒人”的含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也許你忙碌於繁重的學業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望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

二、介紹課題、作者

本文雖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謝中書/書”——寫給謝中書的信。注意斷句。明確兩個“書”的含義。第二個“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含有審美意味的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三、整體感知,欣賞美點

1、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找出不認識的字詞。

(2)老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範讀視頻,幫助學生規範字音和節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tuí),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3)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4)學生對照註釋,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並劃出疑難詞句,全班解決。

2、欣賞美點:

(1)老師引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陶弘景也描繪了一幅這樣清麗的山水畫,他描寫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樣描寫的?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反覆閲讀課文,用下列句式説話:

“我從文中句中,讀出了之美,作者寫出了它的特點。”

①“高峯入雲,清流見底”,為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②“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寫出了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葱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石壁聳立兩岸,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勝收。

③“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出了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麼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2)欣賞“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問題一:我們欣賞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寫非常優美非常和諧,但這一句中間的“亂”字,讓人想到混亂、亂七八糟,這個字是否該換一換,比如用“齊”“共”等等?讓學生思考回答。

(“亂”表現一種自由,一種活力,是一種不規則美,通過“亂”字,寫出了山川的早晨萬物都充滿着勃勃生機的景象。)

問題二:你覺得這一句還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別傳神?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

問題三:“沉鱗”指什麼?這裏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沉鱗”指潛游在水中的魚,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問題四:你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並用自己的話創造性的描繪這幅畫面嗎?學生動筆寫,並自由表述。

四、體悟感情

有個詞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説通過文章可以窺出作者當時寫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從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從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強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閒和清高,最後一句“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則表現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與謝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1、陶弘景向我們描繪了一幅人間仙境圖,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夢想的人間仙境,你能描繪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間仙境嗎?學生自由表達。

2、大自然是個廣闊的舞台,那麼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員了,他們都想在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請你用生活中的一種人來比喻文中所寫事物,你看它們像什麼人?學生説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你看,那高峻的山峯直入雲端,就是一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六、作業

試把本文擴寫成一段寫景文。

【板書預設】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繽紛

晨昏變化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

3、理解兩篇短文的主要內容。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陋室銘(劉禹錫)

一、預習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2、關於“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可採取多種方法朗讀,如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讀等。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有龍則靈:靈異:斯是陋室: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答痕上階綠:長到。草色人帶青:映人。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策管等樂器,這裏借代奏樂的聲音。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何隨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麼簡陋的呢?

3、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麼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問: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採。

5、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寫陋室幽雅的恬靜的自然環境。

6、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7、提問:“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兩句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9、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裏,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説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小結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詞語。

A斯是陋室()B、推吾德馨()C、談笑有鴻儒()D、可以調素琴()

(二)指出下列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無絲竹之亂耳。()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把下列文盲句子譯成現代文。

l、無絲竹之亂耳,無案讀之勢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附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階前鋪上綠毯,芳草把簾內映得碧青。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楊子云的玄亭。孔子説;(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裏面)有什麼簡陋的呢?

第二課時 愛蓮説(周敦頤)

教學過程

一、預習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諡號“元”,宋代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後居廬山蓮花峯前建流溪書堂講學,峯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世稱“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學的創始人。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説》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縣)任職時寫的`。此間,他曾親率屬下在郡府署一側挖地種蓮,名曰“愛蓮池”。

2、題解

“説”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説明一個道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範讀,學生齊讀、輪讀均可。讀時注意節奏、重音,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註釋:“水陸軍木之花”之:結構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 。“可愛者甚蕃”者:結構助詞,與前面詞“可愛”構成名詞性結構。相當“可愛的(花)”。“晉陶淵明獨愛菊”獨:唯獨。“世人甚愛牡丹”甚:很”“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而:連詞,錶轉折,卻。“濯清漣而不妖”而:連詞,錶轉折,卻。“中通外直”:(莖)中間通透,外形筆直。“香遠益清”:香氣遠播,越發清香。益:更加。“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而:連詞表轉折,卻。焉:助詞,可不譯。“予謂菊”謂:認為。“花之隱逸者也”之:結構助詞,的。“陶後鮮有聞:鮮:少。

3、請再次朗讀課文。

4、提問:作者描寫蓮花,為什麼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5、提問: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討論並歸納:兩個“獨”字,都表現出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度。但“我”愛蓮又與陶淵明的愛菊又有所不同。

6、提問:“我”愛蓮花什麼呢?討論並歸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提問:具體地説説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討論並歸納:

(1)從生長環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灌清漣而不妖的質樸;

(2)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

(3)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徵。

8、提問: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徵哪三種人?討論並歸納: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徵成隱士,把牡丹比喻象徵成富貴的人,把蓮花比喻象徵成君子。

9、提問: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態度分別是什麼?討論並歸納:愛不同的花象徵一種不同的生活態度。菊花秋天開花,獨抗寒霜比作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隱士,作者對愛菊並不反感,只是慨歎真正的隱士極少。牡丹雍容豔麗,比作富貴之人,作者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而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託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結這篇短文

將花的形象比擬為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讚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短文運用比喻、象徵、襯托手法,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將記敍、抒情、議論結合起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驕散交錯運用,讀起來控骼悦耳,頓挫有致。

五、板書

菊花正襯蓮花菊花——隱士——陶後鮮有聞牡丹反襯蓮花牡丹——富貴人——宜乎眾矣蓮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四。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香遠益滑②亭亭淨植③宜乎眾矣④陶後鮮有聞⑤水陸草木之花③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二)填空

①本文中用來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許的句子是__,而最能概括蓮的高貴的品質的一句__是___②本文中作者拿___ 和__與蓮對比,前者是____,後者是____,作用是突出____。

(附譯文)

水上、地上的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又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很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積的污泥里長出來,卻不受污染,經過清水洗過卻不妖豔;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越顯清芬,筆直的潔淨的立着,只能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啊。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人,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愛好,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篇3

一 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把握課文的基調,注意語音的輕重、語調的抑揚、節奏的快慢。要在朗讀中增強感受,幫助記憶。

略。

二 《金黃的大斗笠》用三個鏡頭表現風雨的變化。試根據下列提示,從課文中找出這三個鏡頭來,指出它們的起訖。

第一個鏡頭:風小,雨稀。

第二個鏡頭:風疾,雨急。

第三個鏡頭:風雨交加。

本題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大意。

第一個鏡頭:從“風來啦!莊稼的葉子翻過背”到“似乎能數得清”。

第二個鏡頭:從“風來啦!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樹”到“光着腳丫跑得噼裏啪啦的”。第三個鏡頭:從“風來啦!雨來啦”到“看看下面遮着什麼”。

三 領悟下列句子表現的情意。

1、姐姐,你怎麼知道雨來啦?

那團烏雲走過咱家窗前,我看到它的影子了。

姐姐,你怎麼知道風來啦?

咱家屋後的竹林告訴我的。

姐姐,你要不送斗笠來,哪怕晚送一會兒,我正好淋個澡。可惜……

啪(是一隻手打在另一隻手上)。

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這道練習旨在幫助學生領會課文中一些優美、深刻的句子所藴含的情意。

1、寫出姐姐聰慧,識風雨,寫得含蓄,有情致。又寫出弟弟的天真,可愛。最後寫出姐弟的友愛之情。

2、寫出作者的使命感。

四、把下面這篇文章同《散步》相比較,看看它們藴含的道理有什麼不同。

送小龜回家

楊進

一把花傘下,擁擠着我、妻、五歲的兒子,還有一隻小龜。這是一個温情的世界。

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街上,流動着七色傘。

兒子在我懷中,小龜在兒子懷中,而妻,則依偎在我身旁。

那隻小龜原是妻從市場買給兒子玩的。那天,兒子很驚奇很高興地和小龜做了一天的遊戲,可小龜不吃也不喝。晚上,兒子擔心地問我:“小龜不吃飯,餓嗎?”我想了想回答:“小龜大概想念爸爸媽媽了。”兒子聽我這麼説,想了想便央求我和媽媽帶着小龜去找它的爸爸媽媽。

於是, 我們一家三口在這秋雨紛紛的夜晚,帶着小龜,來到了城西的河邊。

到了。我們站在河岸。妻在夜色中很嫵媚,兒子很莊嚴。河水無語,秋雨在微風中飛舞吟唱。河上,幾條撈沙的木船上亮着燈,那跳動的火焰映出幾條漢子粗獷的臉。他們在喝酒哩。一隻水鳥很孤獨地在水面扇動着翅膀。

“小龜的家在河裏嗎?”兒子認真地問我。

我彎下腰對兒子説:“是的。小龜的爸爸媽媽就住在河裏。”

兒子這才小心翼翼地把小龜放在河邊,輕輕向前一推:“小龜回家吧。”

小龜縮着頭一動也不動。我們耐心地等着。小龜終於伸出了腦袋,瀟灑地搖搖頭,像是向我們致謝,又像是向我們道別。水面出現一圈美麗的漣漪,小龜潛入水中,走了,永遠地走了。

兒子很興奮的擁入我的懷抱,又擁入妻的懷抱,歡呼:“小龜找到爸爸媽媽啦”

我和妻相視一笑。我們給兒子編了一個多麼動人的童話啊! 我突然感動得要流淚。

而妻,真的流淚了。

《散步》寫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關係,流露出對生活的使命感,強調的是一種理解和體諒精神。《送小龜回家》充滿童話色彩,父母陪同兒子送小龜回家,寄寓着不能人為地製造骨肉分離的思想,有一種思家、團聚之情。

教學建議

一、要注重朗讀。《金黃的大斗笠》一文,主要通過朗讀,從圖畫中看故事,感悟姐弟倆天真活潑的可愛形象及其情義。《散步》一文,從朗讀中,體會祖孫三代人互敬互愛的思想感情。

二、對含意深刻的句子,優美精彩的句子,要引導學生着重體會。《散步》一文中,“我”對於生活的使命感,是個難點,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要適當加以點撥。

三、本課不必進行分段、歸納段意等等,着重引導學生整體感悟全文,進入作品意境,受到感染薰陶,對課文中一些精彩優美的句子有所體悟,即達到目的。

四、可以設計一些課件,配合學生的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