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小學生自然常識課件

欄目: 教學課件 / 發佈於: / 人氣:1.39W

自然知識廣義指具有無窮多樣性的一切存在物的知識,與宇宙、物質、存在、客觀實在等知識範疇同義,包括人類社會的知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關於小學生自然常識的課件,內容如下:

小學生自然常識課件

低年級教材課文呈現以圖為主

低年級兒童的識字量有限,用有限的字難以表達自然常識的豐富內容,這也是低年級一直未能普遍開設自然常識學科的困擾所在。本套《自然常識》教材中,低年級的課文呈現以圖為主,注重用圖畫表示事物。教學時重在引導兒童看圖、讀圖,直接面對所要認識的“物”,進行思考,而把絕大多數內容和方法等寫在教師用書裏,通過教師去實施。這樣,教學也就不存在難教的局面了。

例如,第一冊“冬天到了”一課,目的使學生認識冬天景象的顯著特徵。“冬天”這個概念比較抽象,怎樣使初入學的小學生理解它的真正內涵呢?教材裏只有兩頁,用圖畫顯示出冬天的顯著特徵,如積雪、結冰、落葉樹、松柏、梅花、水仙花、小鳥,以及孩子們在長跑、滑雪和堆雪人的場景。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冬天的氣温、動物、植物和自己熟悉的生活入手,概括出冬天的特徵,具體掌握“冬天”這個概念。整體來看,第一冊教材的1~8課課文全部用圖表現,沒有一個文字;從第9課開始配有文字,但大多數課文也只有10個字左右,而且都標註了漢語拼音

總體上,低年級教材課文呈現以圖為主,配有少量的文字。中高年級的教材注重圖文並茂,能用圖畫表示的事物也多用圖畫表示,特別是某些事物的內部情況,如人體的內部器官、地球的內部構造、天體的系統組成等,便於直觀地認識它們,而用圖畫表示實驗裝置和步驟,更是簡單明確。這樣編寫的教材,有利於縮小學生與被認識對象之間的距離,也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

活動成為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

小學的自然課屬於科學的啟蒙教育,開好這個啟蒙教育的“頭”,關鍵是要使兒童學得生動活性,樂於學習自然課,不至於把學習自然課當成苦差事,進而樂於探索大自然,樂於學習科學技術。為了開好這個“頭”,本套《自然常識》教材在寫法上做出了積極改變。即注重藉助大量的觀察、實驗、製作、栽植、飼養等活動,把科學思想、科學方法藴藏在裏面,通過領着兒童“動手”做,逐步把他們對自然界本能的“探究反射”引導到科學的道路上來。

即使在低年級,也是注重從學生身邊的具體事物出發,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定的情景,通過一些簡單的遊戲、觀察、實驗和動手操作,引導兒童通過駕馭身邊事物的探索、創造,形成科學的認知。例如,第一冊“看不見的空氣”一課。“空氣”是一種物質,但是它看不見、摸不着,學生平時聽到過“空氣”這個詞,但是對於空氣究竟什麼樣並沒有感性認識。為了給學生建立“空氣存在於我們周圍”,教材從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出發,通過八個簡單的實驗,讓學生充分運用眼、耳、手等感覺器官認識空氣的存在。如通過“摸”,把空氣裝在塑料袋裏讓學生摸,再將空氣輕輕放出來,吹在學生臉上,通過皮膚的感覺感受空氣的存在;通過“聽”,把塑料袋裝滿空氣後,用力拍打塑料袋,發出響聲;通過“看”,用杯子倒過來放入水槽裏,杯子傾斜,讓杯子裏的空氣慢慢形成氣泡跑出來,讓學生親眼看到。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兒童在有趣的活動中,感受到空氣確實是存在周圍的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從而獲得了知識,發展了思維。

據統計,在本套《自然常識》教材中,實驗課153課,觀察課78課,遊戲課和技能訓練課各7課,合計比率佔全部課程的80%以上,可見內容之多、比例之大。

 活動設計表現出探究性的科學活動特徵

“科學”不僅僅是一套套的系統科學知識,還包含着探究自然的程序和經歷。通過一定的程序進行探究,發現自然的性質和規律性,並對這些規律性進行理論的解釋。掌握了這些,才有可能遵循自然規律,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學探究在科學教學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把“探究”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明確地寫入科學課程標準中。

我國傳統小學自然教材的編寫大多是直敍式的,對於各種自然現象和事物都用文字平鋪直敍,即使是實驗,也是通過敍述,把實驗要求、器材、步驟、現象、結論全都告訴學生,學生只是進行驗證的`過程。本套《自然常識》教材在編寫體例上做出了一定改革,即注重以“啟發式教學”和“鼓勵探究”為原則,精心設計課文的表達方式。其中,最重要的表現就是活動設計,注重從啟發性的問題開始,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後通過不同的活動形式,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從中形成對自然事物和規律的正確認識和理解。

例如,第六冊“紙橋”一課,探究活動是“物體能夠承受的重量同它的形狀有沒有關係”。課文以“把卡紙平放在兩疊書之間,駕起一座紙橋,試一試它能承受多大重量”這個情境開始,隨之提出“能不能在不增加材料的情況下,用最簡單的辦法使紙橋的承受力增大”這一問題。最後,課文再提出“在你的周圍,哪些東西也考慮了形狀與承受重量的關係”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有趣,興趣驅使學生去思索探究,而且因為問題是“開放性”的,有利於啟發學生思維,通過實驗,探求答案。

據統計,在本套《自然常識》教材中,以問題引領式為主的課文佔到75%。實踐也證明,問題引領式的課文比平鋪直敍的課文更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引導學生自行探究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

 概念形成和能力培養注重循序漸進

兒童對事物的認識一般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低級到高級,從特殊到一般,逐步上升的,與此同時,能力也是逐漸發展的。因此,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和皮亞傑的認識理論中都強調:“概念教學必須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

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表現為一次只關注一個特點或一個變量的特徵,本套《自然常識》教材按照單元結構編寫,注重使基本概念分年級逐步深化,分步完成。例如,就“空氣”這一概念,一年級“看不見的空氣”,使學生形成“空氣存在我們周圍,空氣看不見、不易覺察,但是可以藉助一些器具間接地認識它”這樣的概念;二年級“風”,講冷熱空氣會流動,空氣的流動形成風,人們可以利用風力做工;三年級“空氣的壓力”“壓縮空氣”等課,講空氣的基本性質,包括空氣佔據空間,空氣具有壓縮性和彈性,空氣熱脹冷縮等;四年級“燃燒需要空氣嗎”“氧氣”“二氧化碳”等課,講空氣的組成及其成分的性質,“水和空氣是怎樣傳熱的”使學生建立起“空氣也能傳遞熱量”的概念。由空氣的存在講到變化,由變化講到性質,由性質講到成分,至此,在學生的頭腦中比較完整地建立起“空氣”這一物質的概念。就這樣,讓學生先從認識具體事物開始,經過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從而形成一般概念。這種概念最初是不精確的、初步的,以後得到擴大和加深,逐步趨向完善,這也是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步過渡的過程。

在能力培養上,本套教材也注重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例如觀察能力,第一冊從“有趣的自然課”開始,引導初入學的兒童首先學習觀察周圍的事物,但並不提出具體要求,主要是引起學生學習自然課的興趣;第二課“怎樣認識它”,開始培養學生通過看看、聽聽、聞聞、嚐嚐、摸摸,運用各種感覺器官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接着,順次安排“各種各樣的葉”“美麗的花”“水果”等課。葉的結構簡單,顏色多為綠色,形狀大小各不相同,但基本上是平面的;花的結構比葉複雜,是立體的,有各種顏色和氣味;對於水果,不僅要看外表,還要深入內部找出果實的共同特徵。可以看出,後面幾課是對前面兩課的具體應用,從中提升着對觀察能力的培養。

教材知識內容廣泛而豐富

本套《自然常識》教材涉及的知識包括植物、動物等生物的特徵,水、空氣、巖石、土壤等物質的性質,以及四季形成、月地系統、太陽系、宇宙等多個方面。針對如此繁多的自然界事物和現象,教材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既注意廣泛性,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注重典型性,以促使知識“遷移”的產生。

以動物內容為例,本套教材涉及了魚、鳥、兔、雞、鴨、燕子、麻雀、貓、蟋蟀、蝌蚪、蟬、螞蟻、蚯蚓、田鼠、蝦、蟹、青蛙、蛇、蜜蜂、蠶、蛾、蝶等幾十種動物;其中,再有選擇地系統介紹一些典型動物的知識。如鳥,從認識“鳥窩”開始,到認識“燕子”“麻雀”的形態特徵,再到認識“鳥的嘴和腳”“鳥的身體”“鳥的生活”等。又如魚,從認識“小金魚”開始,到認識“魚的身體”,再到了解“魚的生活”“魚的旅行”“海洋中的魚”等知識。學習這些知識時,並不是孤立地介紹動物的特徵和習性,而是注重結合環境條件,如四季變化,以及田野、淡水、海洋、森林、草原、沙漠等不同的地理環境,強調生物和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形成動物分類的概念,如昆蟲、野獸、家畜、哺乳動物等。

此外,本套教材還有目的地安排了豐富的科學史內容,如“書的故事”“鐘的故事”“房屋的進步”“信的故事”“衣服的故事”“火的故事”,以及“指南針”“天文觀測”“宇宙探索”等。通過這些課程,引導學生在瞭解科學的產生、發展及其演變規律的同時,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研究的方法,也從中體會到科學技術發展的進程是永無止境的。

總之,本套教材作為從小學一年級起設置自然常識教學的啟蒙者和探索者,為改革開放以後全國的自然教學改革探索了一條嶄新的途徑。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