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高中物理説課課件

欄目: 教學課件 / 發佈於: / 人氣:1.73W

高中物理説課應該要怎麼進行課件的準備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説課課件,歡迎大家閲讀。

高中物理説課課件

  篇一:高中物理説課課件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第五節內容。包括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兩方面的內容。本節設計有兩個課時,我説的是第一課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個力學的基礎,因為它把最基本的勻速直線運動和物體是否受力聯繫起來,確立了力和運動之間的關係,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為後面學習二力平衡的知識打下了基礎,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因此,可以説,牛頓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點。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基礎 ,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主要推理過程;

2、知道牛頓第一定律,並理解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

1、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常識性瞭解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在研究過程中成功的喜悦,學會分工與合作,提高團結協作的能力。

2. 感悟科學探究的艱辛與曲折,感悟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定律。之所以確立它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理由在於本節課是一節物理規律教學課,通過本節課的科學探究及實驗論證的目的就是為了認識力和運動的關係,揭示力和運動之間的內在規律。

教學難點:力和運動的關係。學生在從生活經驗中獲得了一種被現象掩蓋了本質的錯誤認識。那就是物體的運動是力作用的結果,為了使學生擺脱這種觀念,轉變錯誤認識,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嚴密推理,才能幫助學生走出誤區。

二、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學習者是九年級學生。有利的方面是:經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並且學習了機械運動、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為本節學習做好了鋪墊。不利的方面是:學生受生活經驗的影響,“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的錯誤觀念不容易轉變。

(二)教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本課時我主要採用“演示法”與“科學推理法”相結合來進行教學,即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討論,又加以科學的想象和推理,引導學生去發現知識,總結規律 。

(三)學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有機結合,在上述教學方法的正確實施下,我引導學生採用:科學探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分析歸納法等學習方法。我認為“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目的是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變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

(四)教具與學具 電教器材:多媒體

教師演示用:斜面、小車、毛巾、棉布等

學生分組器材:書、圓珠筆、鉛筆盒、小車、書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豐富的教學設備,尤其是身邊的器材拿來實驗,提高了訓練密度及廣度,使教學過程從枯燥到有趣,從抽象到形象。課堂演示實驗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動,總結觀點→合作交流,實驗探究→科學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強化理解→應用遷移,鞏固提高→佈置作業,延伸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約5分鐘)。

高爾基説:“好奇是瞭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引入新課,讓學生從身邊的實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1、要讓靜止的書(文具盒)運動,該怎麼辦?

2、停止用力,又會如何呢?(學生實驗後上台演示) 誤導學生:物理受力就會運動,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謬論:物體運動要靠力維持。

教師實驗演示:推一輛小車,撤去推力,小車沒有立即停下。

得出結論: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維持。

觀察學生表情,出示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激發 學生探究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這樣的實驗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着想知道這是為什麼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第二環節:感受活動,總結觀點(約3分鐘)

讓學生用力推書,圓珠筆,鉛筆盒,小車,書包等,然後撤去推力,物體會慢慢停下來。讓學生體會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維持,運動的物體停下來是由於受到阻力的緣故。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通過自身感受體驗,觀察現象,並提出自己的論點,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第三環節:合作交流,實驗探究(約20分鐘) 本環節設計三個步驟:

第一步:用Flash課件展示實驗,用嚴格的推理方法讓學生感受伽利略觀點是正確的。通過回顧歷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通過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學生對伽利略理想實驗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為接下去的分組實驗探究做一個鋪墊。

第二步:學生分組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教師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結合問題學習教材,小組自選器材完成實驗。 1、我們實驗目的是什麼?實驗中觀察什麼? 2、幾種不同的物體鋪在木板上,作用是什麼? 3、實驗中怎樣保證小車開始時的速度相同? 4、實驗中,如果我們把表面換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車的運動情況會有什麼變化嗎?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絕對光滑,小車會怎樣運動? 7、如果靜止的物體不受力,會怎樣?

通過這些難度不同的問題引導,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實驗,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於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第三步:用Flash課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對學生的實驗過程進行肯定和總結。

教師強調以下幾點: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運動要靠力來維持”是錯誤的,伽利略的觀點“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是正確的。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漸漸停下來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説,力改變了物體運動狀態,而不是維持物體的運動狀態。

2、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合力推理,不是憑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於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和對科學的執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長達2000年的錯誤理論,為後來笛卡爾等科學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通過演示和總結,對前面提出的觀點進行判斷,為學生確立正確的觀點。結合伽利略的實驗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堅持真理、勇於探究的科學精神。

第四環節:科學推理,得出新知(約5分鐘)

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動畫能夠得出:如果表面絕對光滑,運動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物體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運動下去。

提問:運動的物體不受阻力時將永遠運動下去,那靜止的物體不受阻力時會怎樣呢?

學生通過討論能夠得出:靜止物體在不受力時,將保持靜止狀態。

教師講解:為解決力與運動的關係,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牛頓第一定律: 引導學生得出:我們在科學正確的實驗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最終得出可信的結論,即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同時教給學生一種實驗+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師再通過展示圖片使學生了解任何科學的發展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的觀點和探究過程與偉大科學家是一致的,從而獲得了成就感,增強了探究的自信心,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第五環節:剖析定律,強化理解(3分鐘)

如何把牛頓第一定律理解透徹,一直是很多學生學習的大難題,通過對這以下三個問題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節難點。

1、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範圍是什麼? 2、牛頓第一定律的適用條件有哪些? 3、力和運動是什麼關係?

解釋牛頓第一定律時主要強調“一切”、“不受外力”、“總保持”的含義,並強調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這樣,使學生加深了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並能準確的表述出牛頓第一定律。

用視頻冰球比賽展示牛頓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強調現實生活中不存在。並闡述實驗推理法的應用。 第六環節:應用遷移,鞏固提高(5分鐘)

1、迴歸課本

分析課本開頭三幅圖片,分析運動的物體為什麼會停下來?

2、情景討論

在體育上,我班同學都參加了哪些項目?現在請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學賽跑時,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會出現什麼情形呢?

3、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不受力時都有保持靜止或勻速運動不變的性質。我們周圍的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這種性質呢?你能舉個例子説明嗎?

本環節通過理論聯繫實際使知識得到昇華,通過練習,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第3題為下一節的慣性學習做好鋪墊。

第七環節:課堂總結,佈置作業(約4分鐘)

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和困惑。用5分鐘的時間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佈置作業:

1、書面作業::

(1)2008年奧運會即將在北京開幕,我國運動員將奮力拼搏,為國爭光在下列比賽項目中,有關運動和力的説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頭球攻門,説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B用力拉弓,説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C用力向後划水,皮艇才能前進,説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賽跑時,很難停下,是因為運動員的慣性消失了。

(2)用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研究運動和力的關係。

(1)每次都讓小車從同一個斜面的( )位置由靜止開始滑下 ,是為了使小車在滑到斜面底 端時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較圖中小車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離,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條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車運動的越( )。

(3)在此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運動物體不受外力時,它將( )。

(4)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狀態,而是( ) 物體的運動狀態。

2、實踐作業:

(1)上網查尋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頓的相關資料,瞭解他們在物理學方面作出的貢獻。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有兩個:通過書面作業,加深對所學內容的鞏固。學生通過上網查資料進一步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小論文的寫作,需要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同時通過實踐作業的完成可以形成對知識的複習回顧。

四、板書設計

為了突出重點,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第五節 牛頓第一定律

五、課堂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力求教給學生探求知識的方法,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通過“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讓學生經歷主動參與,積極探求,創造性的發現物理知識的過程,力求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活動之中。

  篇二:高中物理説課課件

一、目的與作用

説課是依照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及教學條階等主要因素,把備課、上課等主要過程從教學理論角度,進行闡述;安排教學內容與程序,選取教學方法與手段的一種教學研究形式.由於説課中不單要説出教師教什麼和學生學什麼,教師怎麼教和學生怎麼學,更要從理論角度説出教師為什麼要這樣教和學生為什麼要這樣學;所以,説課不僅能體現出一位教師的教學基本功;而且能表現出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它不僅能促進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教治理論水平的提高,而且還能增大教研容量,提高教研活動的效率.目前,説課在各層次的教研活動和教學評比中,已作為一項主要手段被教師們普遍接受和廣泛採用.

二、內容

説課的內容就是教師在備課時所想和所寫的內容,按其內在結構,可分為如下8個步驟.

第一、開場白以最簡的語言,開門見山地點入課題.

第二、教材簡介 教材簡介包括:

編者的意圖;所教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所教內容在教學中的作用;教材的特點. 第三、理出教學的目的要求 按教學大綱理出教學的目的要求及依據,其中包括:

各知識點要求;能力培養目標;思想教育方面。 第四、點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從教材形成特點、結構體系、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基礎、認知特點及思維規律,確定出教學的重點、難點及依據。

第五、優化出教學方法 從學生學習物理的規律、教材的特點和教學條件優化出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依據.

第六、教學程序安排

導入新課的方式;新課教學以及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具體做法;鞏固新課教學的措施;佈置作業;各環節時間的安排. 第七、板書板圖設計

第八、説課綜述

三、基本要求

充滿激情親切自然 説課時,不但要精神飽滿,而且要充滿激情.要使聽課者首先從表象上感到説課者對説好課的決心與自信心,從而感染聽者,引起聽者的共鳴。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説課的對象不是學生,而是教師同行.所以説課時不宜把每個過程説得太詳細,要重點説出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概念、掌握規律的方法,説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與提高教學效果的途徑.緊湊連貫簡練準確 説課的語言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師同行.語言表達要十分簡練乾脆,不要像上課那樣拘謹,要有聲有色,要靈活多變.前後整體要連貫緊湊,過渡要流暢自然.表現專長突出特色. 要説出對教材、教法有別於常規的特殊理解、安排,從而體現出執教者的教學專長和教學成果,突出教學特色.四、物理説課一例 課題《簡諧運動》

(一) 開場白(略)

(二)簡諧運動是高一物理第五章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曾節內容,也是本章的重點內容;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運動學、動力學及功和能的知識後而編排的,是力學的一個特例.機械振動和機械波是一種比較複雜的機械運動形式,對它的研究為以後學習電磁振盪、電磁波和光的本性奠定了知識基礎.此外,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第一次研究變力作用下產生變加速度的運動,這有助於學生對加速度概念的理解和對變速運動的深入理解;特點之二是,沒有使用簡練概括的數學語言,而是用定性的文字語言來敍述和分析比較複雜的物理現象;特點之三是,又一次引入了新的物理模型"彈簧振子",再次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薰陶,

(三) 簡諧運動是最簡單、最基本的機械振動,理解了簡諧運動也就瞭解了機械振動的基本特點.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機械振動、特別是簡諧運動中各物理量的變化規律,讓學生從觀察實驗中分析歸納出簡諧運動的特點.學會研究複雜問題的方法,如同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那樣,先從簡單的、基本的簡諧運動入手,掌握其本質特徵,再進一步研究複雜的物理現象--機械振動.

(四) 如果能抓住簡諧運動中的各物理量的變化規律,也就把握了複雜的機械振動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要把分析簡諧運動的規律、振動的特點作為教學的重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習的主體--學生能理解和掌握簡諧運動的振動規律。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他們習慣於分析恆力作用下物體的單程運動,對振動過程的分析,學生普遍會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變力作用下來回運動的振動過程的多量分析成為本節的教學難點,教學時要密切聯繫舊有的知識,引導學生利用演示和講解,把突破難點的過程當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的理解應用過程,當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從而全面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五)高一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正在從直觀-因果一概括認識轉化,他們的思維也正在從形象向抽象轉移,所以教學中通過演示使學生觀察到振動的特點,運用類比引導學生建立理想模型,指導學生討論振動中各物理量的變化規律,歸納出產生振動的原因,使學生全商理解教材.因此,這節課可採用綜合運用直觀演示、講授、自學、討論並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由於本節內容中,要研究的物理量較多,教學容量大,教師要嚴格控制教學進度,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六)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導入新課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5分鐘.

以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為導入新課的指導思想,列舉生活、生產、實驗中的事例進而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徵;再介紹説明研究這種運動形式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例如可以稍詳細地以既有上下振動也有左右、前後振動的地震為例,説明機械振動的複雜性.接着導入研究複雜事物的一般方法,即先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諧運動開始,再逐步深入瞭解較複雜的振動過程.舉簡諧運動的實例時,要強調物理知識必須密切聯繫實際,研究物理學離不開觀察和實驗,這既是研究物理的基礎又是學生認知的起點.在讓學生觀察擺球、振子的實際運動時,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運動,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新課教學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現代教學論認為,物理教學不僅具有傳授知識的功能,還有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的功能。講授彈灣振於應着力介紹理想化模型的科舉思維方法,並聯系前面學過的質點、伽利略助理想實驗等,使學生進一步領會到理想化方法在研究物理中的作用.在培養能力方面按大綱要求,還應包括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指導學生閲讀課本入手,在介紹彈簧振子後,讓學生閲讀課本第128頁及增畫表格和第130頁表格的一部分.

分析振動過程一定要按位移一回復力一加速度一速度一機械能(動能、勢能)的合理順序進行.先將平衡位置、最大位移處的幾個特殊點的各個物理量緊抓不放,討論清楚,填在新畫表格裏.在討論了各特殊點的情況後,再過渡到其它各四分之一週期的各變化物理量分析,此時,可按教室裏每一行找一個學生敍述.為使學生進一步深入瞭解振子的振動規律,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完成表格的填寫,提高教學效率.完成表格後,提出兩個問題:(1)簡諧運動中引起運動狀態變化的力具有什麼特徵?(2)簡諧運動具有什麼特點?然後,啟發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在分析簡諧運動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存在兩大障礙,一是學生習慣於恆力作用下物理量的分析,對變力作用下物理量的分析感到有困難;二是學生分析單個物理量時能夠記得清楚,綜合起來或考慮綜合問題時就會出現混亂現象.這樣,在引導學生討論問題時,按照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抓住本質的東西,每一步討論有證有據,使學生分析、討論複雜問題的能力得以培養和提高。鞏固與練習

為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定性,並使知識順利遷移,在本節課上安排5-10分鐘的時間進行鞏固和練習.具體做法是:先留3分鐘時間讓學生回顧一下課本和黑板上的知識內容,接着做這樣兩個工作:(1)在前面已基本完成的表格下面增加一行"運動性質判斷",讓學生分析討論;(2)在平衡位置與最大位移之間找任一位置,分析振子每經過這個位置時,它的哪些物理量是定值?哪些物理量是變化的?佈置作業為使學生系統全面理解和掌握"簡諧運動"的特點與規律,要求學生課後還要仔細閲讀課文,合併完成兩個表格所有的內容,並預習下節教材. (七)板書、板圖的直觀性、全面性和系統性較強,在黑板上保留的時間較長,對學生視覺的刺激作用明顯.教學中將整塊黑板一分為二,一半簡寫概念、規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圖.增畫的表格為:

位移x 回覆力F 加速度a 速度v 大小 方向 大小 方向 大小 方向 大小 方向 A 0 B

以上是對簡諧運動一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從提出問題到圓滿解決,教師通過語言啟發、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力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對簡諧運動規律的認識中,使學生的思維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也學會了對複雜物理現象的分析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