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計劃

八年級下冊政治教學計劃範文(精選3篇)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1.47W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教學工作者們又將迎來新的教學目標,我們要好好計劃今後的教育教學方法。你知道領導想要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教學總結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下冊政治教學計劃範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下冊政治教學計劃範文(精選3篇)

八年級下冊政治教學計劃1

一、教材分析:

人民版八年級思想品德課可讀性強,教育功能突出,理論聯繫實際,文體通俗易懂,可以調動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積極性,突出了重點、熱點、思想點。

教材共分三個單元組成:《勇敢地做自己》、《人際通行證》和《感受祖國心跳》,內容按照“個人與自我”、“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邏輯順序安排,體現了一種由近及遠、由己及人、由個人小圈子到社會的邏輯。第一單元緊承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青春自畫像》的教育主題,直面青春期常見的尊嚴問題、挫折問題、如何全面看待自我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尊自愛,尊重他人,勇對挫折,珍惜生命,並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第二單元旨在引導初中學生學會處理人際間的合作、衝突、誠信等問題,建立正確的交往道德觀,並明確:只有以道德作為通行證,人際間的交往才能真誠可靠,暢通無阻,實現雙贏。第三單元是國情教育,從情感切入,是學生通過對國情的瞭解,“感受祖國心跳”,進而使自己的心“與祖國一起跳”。

二、教學重點:

1、理解尊嚴的寶貴;經受歧視的考驗,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不在崇拜中迷失自己,體會人格尊嚴的神聖。

2、增強學生抵抗挫折的能力,能夠在挫折面前保持積極的心態;懂得如何珍惜生命。

3、懂得全面、客觀、正確地認識與評價自己,培養自信、堅毅、樂觀的人生態度,從而充分發掘自身潛能,實現人生價值。

4、感受和體驗生活中的各種合作現象,理解與人合作的意義,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與習慣並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合作。

5、教育學生認識到衝突發生的原因和後果,掌握解決衝突的方法和智慧,學會寬容他人,替他人着想;正確面對校園暴力,學會保護自己,遠離暴力。

6、教育學生明確誠信是做人之本,是社會發展之基,懂得只有誠實才能得到信任;瞭解生活中誠信的複雜性,努力做一個誠實的人。

7、讓學瞭解城鄉之間存在的差異與差距及其形成的原因,瞭解城鄉統籌的有關政策與措施。

三、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認識和學生的踐行指導,做到知行統一有一定難度。

四、教學措施:

(一)、做好教學常規工作

1、認真鑽研教材、教參。熟悉教材及其指導思想,認真備課,上好每一節課。做到授課胸有成“書”。

2、佈置“菜單式”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我選擇的空間。

(二)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提高業務水平

1、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提高教研能力;積極撰寫教學論文或教學設計,不斷提高教科研水平。

2、努力學習,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平時注重再學習,瀏覽百科,攝取與政治學科相關的理論知識和當代社會新科技發展信息,滲透到教學中去,使教學更有説服力。

(三)、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1、積極構建和諧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採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學習,採用討論、演講、閲讀、自學、練習等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

2、建立“以學為主”的學習模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杜絕不必要的討論,提高課堂效率。

3、抓優扶差。鼓勵優等生積極靈活學習同時輔助差生。做好差生個別思想工作,利用課餘時間輔導,提高差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信心。

五、教學方法

問題意識、差異教學法,啟發式,參與式,討論式。

六、教學突破的關鍵:

1、理論聯繫實際。關注社會熱點,貼近學生生活,尊重學生成長和發展規律,選取真實可信的案例,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要。

2、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3、組織好階段檢測,認真搞好質量分析,針對問題所在把握改進方向。

七、教學用具:多媒體,小黑板,圖片等。

八年級下冊政治教學計劃2

成功不是將來才有的,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續累積而成。

一、指導思想

以現代教育理念為依據,按照學校的教學工作計劃要求和政史地科組計劃。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大膽嘗試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努力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精神,注重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權利義務伴我行”“我們的人身權利”“我們的文化、經濟權利”“我們崇尚公平和正義”四個單元組成。

三、教學措施

教學方法:講授法、比較對比法、情景教學法、小品表演法、小組討論法、讀書指導法、案例教學法、活動教學法、師生談話法、社會實踐法等。

學情分析:這屆學生的基礎不差,有一定的學習積極性,加之本學期學習有關法律的一些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繫較緊密,學生比較感興趣,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也要嚴格要求學生、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使學生儘快進入學習狀態。但也要注意有一部分學生學習不認真,成績較差,要做好他們的工作。

教學措施:

1、教師要轉變觀念,不能用老方法較新教材,要選取多種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要聯繫學生和本地實際,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和案例,與學生共同分析和討論,以提高認識,明確觀點,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

3、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主要任務是完成引導和點撥任務。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做學習的主人。

4、注意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法律實踐。

八年級下冊政治教學計劃3

一、教材體系結構

蘇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下冊由6個單元20課組成。每個單元由3—4課構成,每課一般包含三框內容。上冊主要講述自立自強、正確處理和師長的關係和對自己行為負責等。下冊主要講述了分清是非、與法同行、復興中華等內容組成。本冊的主線是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二、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自立自強。本單元由3課構成。第一課,主要由三框構成,第一框,主要講述習慣對人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影響,第二框,主要介紹了計劃消費、勤於勞動、節約時間等好習慣。第三框,提出了培養好習慣的基本要求,使學生認識到培養必須有實際行動。第二課,主要由三框構成,第一框,主要幫助學生克服依賴心理,積極鍛鍊,不斷提高生活處理能力。第二框,使學生認識到心態是可以選擇的,要正確對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在與人相處時要學會和寬容別人。第三框,使學生認識到確立人生目標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嘗試確立人生的目標,並以實際行動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第三課主要由三框構成。第一框主要介紹了意志自覺性、果斷性、堅忍性、自制性的特徵。第二框主要介紹了堅強意志的重要作用。第三框主要講述了磨礪堅強意志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本單元的中心話題是教育和引導學生自立自強。

第二單元:親近師長。本單元由三課組成。第四課。本課由三框構成,第一框,使學生懂得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我們不能選擇父母,也不應挑剔父母,人生的輝煌要靠我們自己創造。第二框,使學生認識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最偉大的。第三框,使學生認識到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從而採取切實行動孝敬自己的父母。第五課由三框構成。第一框介紹了代溝產生的原因及跨越代溝的基本方法――溝通。第二框介紹了逆反心理的表現,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克服逆反心理。第三框教育學生處理好和父母的關係,學會化解和父母的矛盾。第六課,主要有三框構成。第一框,主要介紹了教師工作的特點、意義及我國法律的相關規定。第二框,要求把老師當作普通人看待,理解和接納老師。第三框,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教師法》規定的,全體社會成員都應該理解、支持和尊敬教師。本單元的主題是認識老師、理解老師和尊敬老師。

第三單元:學會負責,由4課組成。第七課。本課由三框構成。第一框,主要講述了行為的分類、任何行為都會產生一定的後果,行為與後果具有一致性。第二框,權利與義務具有一致性,作為公民應為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的、道德的'責任。第三框,這是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必然要求。三思而後行,就應當在行動前慎重決策、行為中及時調控、對行為的後果勇於承擔責任。第八課有三框構成。第一框:在中成長,具有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公民都應當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盡義務,都應當勇於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第二框,主要説明一個人因社會身份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責任。第三框從生理、心理和法律的角度講述了十四歲的責任,教育學生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第九課由三框構成。第一框,使學生了解生活中形形式式的承諾,初步領悟承諾的內涵。第二框主要講述了信守承諾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既然做出了承諾,就要兑現承諾、信守承諾會獲得回報三層意思,教育學生要信守承諾。第三框主要告訴學生做出承諾之前必須量力而行,做出承諾之後,必須盡力而為,當承諾不能兑現時,應通過妥善的方法予以解決,做誠信的人。第十課由三框構成。第一框,主要説明責任無時不在、責任伴隨人的一生、人的一生中要承擔多重責任。第二框主要講述了勇敢地承擔責任的表現和意義。第三框,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首先必須對自己負責,同時還必須掌握一定的知識,有能力才能負責任。本單元的主題是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幫助學生學做負責任的公民,對自己的一生負責。

第四單元:分清是非,本單元由三課組成。第11課,包含三框。第一框主要講了公平的含義、公平是相對的,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公平地對待別人等。第二框主要講了正義的內涵、維護正義的意義、維護正義的基本要求,教育學生既要見義勇為,又要見義智為。第三框主要講述了判斷是非的標準和依據(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以及為人正直的精神實質,引導學生做一個明辨是非,為人正直的人。第12課包含三框內容。第一框,主要講述了從眾心理和好奇心的表現、對人的影響,引導學生克服從眾心理,防止好奇心的負面影響。第三框,課文列舉了抽煙、酗酒、網絡成癮等不良嗜好及其對人的危害性,引導學生杜絕不良嗜好。第四框,課文列舉了吸毒、、、邪教等不良誘惑的危害性,教育學生要自覺抵制不良誘惑。第13課由三框構成。第一框主要講了休閒的功效、休閒的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科學、合理、有度的休閒方式。第二框主要講述了情趣的概念、情趣的作用、培養高雅情趣的方式,引導學生培養高雅的生活情趣。第三框主要講述了教養的內涵、作用及有教養的人的表現,幫助學生做個有教養的現代人。本單元的主題是幫助學生分清是非,拒絕不良誘惑,培養高雅的生活情趣。

第五單元:與法同行,本單元由4課組成。第14課,共三框,第一框主要講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行為規範,法律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法律以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第二框主要講道德和法律的聯繫和區別以及道德和法律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互補性。第三框法律是我們的和主要講法律的作用、犯罪、違法犯罪一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第15課,由三框構成。第一框,主要講憲法的地位和作用。憲法規定國家生活中的根本問題,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憲法的程序最為嚴格。第二框主要介紹了公民基本權利的內容,引導學生確立權利意識。第三框主要介紹了公民的基本義務的內容,使學生明確公民的基本義務是國家和社會對公民最基本的要求。義務具有強制性,拒不履行義務的行為是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16課,由三框構成。第一框,主要介紹了消費者享有的合法權益的基本內容。第二框主要介紹了消費者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途徑和方法,引導學生增強維權意識。第三框主要講述了作為消費者應當掌握所需商品或服務的知識和使用技能,教育學生做一個成熟、理智的消費者。第17課,由三框構成。第一框主要講述了隱私權的內容以及法律如何保護公民的隱私權。第二框主要講述了尊重他人隱私的基本要求,採取揭露他人隱私以達到破壞他人名譽和人格的目的的行為是違法行為,個人的隱私必須以不損害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合法權益為前提。第三框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尊重他人隱私,要有防範意識,採取必要手段保護自己的隱私。本單元以法律知識為線索,講述了憲法的地位和作用,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

第六單元:復興中華。本單元由三課構成。第18課,由4框組成。第一框主要講述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風格,形成了獨特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各民族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又以不同的風格展示着自己的風采。第二框,主要講述了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幫助學生理解我國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必要性。第三框主要介紹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如尊老愛幼、見義勇為,匡扶正義、誠實守信等。第四框,主要介紹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自強不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第19課由兩框構成。第一框,引領學生感受科技創新,使學生懂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增強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教育學生做一個勇於創新的人。第二框,主要講了教育在發展科技和培養人才方面的基礎性作用以及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現狀,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第20課由三框構成。第一框,主要講述了我國的人口現狀和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第二框,介紹了自然資源的作用、我國嚴峻的資源形勢,教育學生節約保護資源,為建設節約型社會而努力。第三框,主要講了人類面臨的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教育學生要保護環境,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本單元以國情教育為主線,激發學生的愛國情、報國志。

三、教學建議

(一)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做一個合格的公民

《思想品德》八年級教科書着重培養學生的自立自強意識、感恩意識、責任意識、法律意識,並以此引導學生的行動,做社會所需要的合格的公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激勵學生為中華復興而奮鬥。

(二)更新教育理念,激活課堂教學

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構建知識體系,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努力創設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學習的氛圍;突出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打破課堂的和,發揮學生的個性,呼喚學生與的意識,啟發學生勇於提問、質疑、參加討論;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願望,列舉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典型事例,對學生進行生動、具體的教育,引導學生自己教育自己;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時代性。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問題,通過調查、討論、訪談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提升學生自我成長的需求;鼓勵師生互動生成新知識,提倡學生用的頭腦,獲取知識,接納學生的,關注學生的課堂感受和處境,給學生髮揮優勢的餘地;尊重學生人格,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教師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

(四)強調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在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五)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

在教學中,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堅持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傳統道德內容外,還應該把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結合起來,把道德觀和社會發展觀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教材的教育功能,注意挖掘教材藴涵的豐富的德育要素,使道德教育貫穿到文化傳統和科學素養的養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