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的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54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基因的顯性和隱性》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的教學反思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的教學反思 篇1

今天初二生物的教學內容是《基因的顯性和隱性》,重點、難點都是理解基因的遺傳,基因對相對性狀的控制。學生學的認真,老師也就教的輕鬆。學生若沒有熱情,你使盡百般解數也無濟於事。今天三、四節連上兩班,3班在先,4班在後,兩個班對這一課的熱情、態度截然不同,效果也完全不同。4班的同學可能早就關注這個內容了,一進入話題,他們就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這些預料中難以理解的東西竟然在我的三言兩語點撥中就解決了。

我對教材的處理是這樣的,兩部分內容,重點放在基因的顯隱性上,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分為三大步,第一步,提出問題,如果一個生殖細胞中控制某個性狀的基因是A,另一個生殖細胞中控制該性狀的基因是a,則形成的受精卵的基因組成是Aa,這種基因組成控制的性狀是怎樣的`?第二步就引入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

提出幾個問題:

1、為什麼選豌豆作實驗材料?

2、該實驗研究豌豆的哪對性狀?

3、實驗結果是怎樣的?

4、孟德爾得到了什麼啟示?你是怎麼理解的?學生就自己根據這幾個問題去研讀課本。然後討論基因對性狀的控制,並歸納:

1、生物的性狀之所以有不同表現形式,是因為它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而且這對基因的不同組合形式決定了不同的表現形式。

2、相對性狀有顯隱性之分,兩對具有相對性狀的純合體雜交,子一代表現出來的即為顯性性狀。

3、基因也有顯隱性之分,當一個顯性基因和一個隱性基因組合在一起時,表現為顯性性狀。

這一步要講清幾個概念:純合體;顯性性狀;隱性性狀;顯性基因;隱性基因。還應講清幾個規律:基因分離規律;基因自由組合規律。不需要很準確、科學的概念,舉例説明即可。

例如,1、一個基因組成為Aa的個體,能產生幾種生殖細胞(説明成對的基因必須分開)?

2、兩個基因組成都是Aa,則他們的後代的基因組成有哪幾種(説明生殖細胞的組合是隨機的)?

第三步,提問練習。

1、已知雙眼皮是顯性性狀,單眼皮是隱性性狀。

(1)寫出雙眼皮和單眼皮的基因組成。

(2)假如一對雙眼皮的父母生下了一個單眼皮的孩子,則父母親的基因組成是怎樣的?

(3)若父母都是單眼皮,他們能生出雙眼皮的孩子嗎?2、做課本35頁的練習一。

再處理部分二禁止近親結婚。這裏交給學生兩個問題:

1、多數遺傳病是什麼性狀?

2、為什麼近親結婚換遺傳病的概率大?整堂內容就基本結束。

現在反過來看課的設計,優點是結構緊湊,以學生為主,而且本節內容貼近生活,本身就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同樣的內容,同樣的設計,同樣的啟發語言,在3班效果為什麼就反應不強烈呢?那問題出在哪呢?看樣子,今後備課時還得考慮學生,考慮他們對內容的關注程度,考慮他們的學習能力,考慮他們持續注意的最大強度。所以以後每節課應該針對不同的班級採取不同的學習方式,但有一點就是都得以學生為主,都要充分的把學生調動起來。象這種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學生,決不能用某種單一刺激長時間的對付他們,而應該有所變換,並用多種方法結合刺激。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的教學反思 篇2

課前反思:基因的顯性與隱性課程標準未作要求,僅提倡學生收集和交流近親結婚危害的資料。

課中反思一:

本課的內容我認為對於高中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教學中就進行了適當的拓展。課堂中我採用圖解方式分析遺傳規律,讓學生明白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遺憾的是課堂中我對學生估計過高,學生的理解與掌握沒有達到課堂預期的效果。

課中反思二:

孟德爾的豌豆實驗是遺傳學的經典實驗,作為初中教師也應當認識這位遺傳學的奠基人,知道遺傳的二大規律:孟德爾的“分離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課中反思三:

課堂中我與學生一起討論“有耳垂”和“無耳垂”這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時,我以有耳垂的父親和無耳垂的母親為例,研究該父母的子女耳朵性狀如何,教學進行的很順利,學生們也很容易得出子女中有無耳垂的概率,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課後反思:

回顧這節課有兩點應引起以後教學的注意:一是對學生的認識估計過高,理解與應用必竟是兩個不同層次;二是該課用圖解方式講解遺傳規律,並要求學生能用圖解分析生活中的遺傳現象,要求過高過嚴,學生難於達到應用層次。

課程理念只有轉化成教師的教學實踐才會有效,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大膽創新教學方法。當然從理念到實踐需要一個不斷學習、內化、反思、實踐並檢驗的過程,並需藉助於外界的反饋性評價和自我深層次的思考,才能真正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自覺改良教學行為,並通過不斷髮展與創新,將會獲得預期設想的結果,同時滿足教師自我尊重與發展,形成教師獨特的。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的教學反思 篇3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和《基因的顯性與隱性》兩個課時,可以説這兩節課都很難,如果就教師自己講,依據以往的經驗,效果不太好,所以我們備課組經過備課研究討論,在某些環節設計學生活動。我在一班先上的第一節課,設計了讓大部分學生在紙上畫基因、DNA、染色體之間的關係圖解,讓幾個學生在黑板上畫,學生表現出積極的態度,都想上黑板去畫。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而對於第二節《基因的顯性與隱性》這節課,我採取的措施是先用一個例子引起學生的興趣,如父母都是雙眼皮,而他們的孩子卻是單眼皮?這是為什麼呢?帶着疑問我們去看書,學習孟德爾的遺傳學規律,當學生看到純種高莖豌豆與純種矮莖豌豆雜交,得到的子一代都是高莖,有同學不禁問?矮莖豌豆的性狀到哪裏去了,學生們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都爭執的面紅耳赤,最後得出結論:基因組成是Dd的,雖然d控制的性狀不表現,但d並沒有受D影響,還會遺傳下去,在它的後代中有所體現。學生們對此部分特別的感興趣,尤其是在畫遺傳圖解時,他們都想親自動手去畫遺傳圖解,包括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他們也積極向我詢問,“老師,你看我畫的對不對,”“我錯在哪了”等等問題,當我給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時,對的同學興高采烈,不對的同學低頭繼續畫,都特別的認真,所以我在想,如果每一節課學生的積極性都這麼高,學生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