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揚州慢》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01W

篇一:《揚州慢》教學反思

《揚州慢》是高中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的一首詞。揚州在隋唐、北宋時是著名繁華之地,但在南宋初期兩次遭到金兵的洗劫,變成一座空城。詞的上片先述所見,以“盡薺麥青青”勾畫揚州全景,更是以“廢池喬木”點綴,渲染出一幅蕭條冷清的畫面。下篇寫感想,先設想杜牧重到揚州,用“須驚”和“難賦”逐層説明揚州已被破壞到令人難信的程度;又借“橋邊紅藥”間接地表現劫後揚州人民的悽苦生活。鑑於這首詞的特點和十四班的學生情況。我的教學思路為:激情導入——誦讀品味——整體把握詞的內容——在把握詞的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自主賞析——視頻賞析——比較閲讀——課後作業。

《揚州慢》教學反思

詩詞是我國燦爛文化花園裏的一朵奇葩,但卻是我們學生的薄弱之處。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教師的“霸權主義”作怪。所以,在這次教學中,我並沒有走老路子(先解題,再作者介紹,然後聽讀錄音,教師講解,作業或高考知識鏈接)。而是大膽的捨棄了書本上那些“死”的東西,將重點放在學生的自主賞析上,變學生的被動學為我要學——語文知識模塊無非是字、詞、句、篇,而學生的能力也就是聽、説、讀、寫。而所有這些能力的提升都有賴於學生的直接經驗——課堂的精彩應是學生的精彩。所以,無論是什麼類型的文章,都應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去讀,讓他們去與作品、與作者交流。基於此,我用了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自由朗誦。在學生無法把握詞的節奏和個別字音時做了一些指導。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很多老師都會讓自己的學生課前預習,但有一部分老師卻沒有進行反饋。這大大降低了學生的預習積極性,最終會使課前預習流於形式。所以,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就這首詞的內容,將自己在預習中遇到的不解之處進行交流。一方面,反饋了學生的預習,另一方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合作學習,取長補短的平台。發揮了班級教學的優勢。

經典的作品一定是“靈”與“肉”的完美結合,即情感思想與內容的渾然天成。“肉”是經濟基礎,“靈”是上層建築。所以,如果學生不理解詞的內容,欣賞也就是空中樓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把握了詞的內容只是學詞的初級階段,經典的作品不僅僅在於知道它寫了什麼,更在與探究它如何寫,如何使得情感思想與內容的渾然天成。所以,我將這首詞的重點放在了對它的賞析上。希望學生通過交流各自的閲讀體驗來增強對此詞的理解,做到個性閲讀,創造性地閲讀。最後在同學們思路都打開的基礎上,播放音頻,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調動學生對此詞的感悟,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學生對詞的興趣,對語文的興趣。

檢驗知識掌握的最好方法莫過於知識的遷移對比了。所以,我在最後安排了一個比較閲讀,一方面,使學生學的知識系統化,另一方面,又對所學進行了複習,可謂一舉兩得。

綜合來看,這節課值得肯定的地方在於教師能夠守住自己的陣地,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教學行為,沒有跟大流,緊抓高考題,急功近利,鑰匙握在手中而找鑰匙,而是融進自己的教學理念。懷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情懷,進行民主教學——一個語文素養高的人,一定是一個會生活的人——教育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教會學生生活。一個老師如果着眼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想,語文成績就應該是副產品。此外,這節課教師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閲讀;體現了新課標的思想,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了教師的教示範作用;體現了語文的“味”;問題設計的有梯度。

但也有許多不足之處。教師的專業知識不夠紮實,教師的示範朗讀有待改進;板書欠缺;時間把握的不到位,使得這節課不夠完整;課堂上一些細節沒有注意,表達欠清晰明確。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從而提高自己的課堂質量。

篇二:《揚州慢》教學反思

一、選題和指導思想

選題之前,跟兩位科長和教學師傅進行了詳細溝通,大家的一致意見是選一首短小精悍的古詩詞會比較有探討價值,現在又正在上粵教版必修三,於是跟另兩位“同課異構”的'老師商量後選了《揚州慢》,因為這首詞用典較多,跟我們此前學過的大量“弔古傷今”詩詞有較大聯繫和比較價值。

此前有幸到山東杜郎口中學觀摩並學習其以“336”為代表的新型課堂模式,受到很大震動和啟示,所以就在結合我校“135和諧課堂模式”的基礎上做了一些小嚐試。

二、教學設計反思

A、學習目標設計與反思

本着課堂教學目標簡約化的原則,我將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如下兩點:

1、通過詞句賞析體味詞的“黍離之悲”;

2、體味該詞的寫作手法。

定這兩個教學目標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體味其情感,另一方面又可以系統總結並正確運用詩歌鑑賞的相關手法。

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個是這兩個教學目標有一些重複的嫌疑,比方説通過詞句賞析體味詞的“黍離之悲”中就會運用了相關藝術手法,這樣有些概念就容易混淆、模糊,這讓我們體會到在以後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堅持簡約化、具體化、細緻化、有針對性的原則。

B、教學重難點設計與反思

通過課前跟學生和相關老師的溝通,對學生在古詩詞方面的學情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學生對詞句的賞析和寫作手法的分析都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所缺乏的就是具體運用和一些概念的模糊混淆問題。諸如寫作手法、修辭手法;移情、通感、擬人等等的區別與聯繫。

鑑於此,我將本節課的重點設計為“體味詞的寫作手法和‘黍離之悲’”,這樣一方面兼顧了教學目標,另一方面體現了二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

難點設計為“移情手法”的賞析並進行拓展延伸,因為很多同學還是第一次接觸“移情手法”,很有必要進行一個難點的拓展並學會具體運用。

但通過課堂實踐證明,環節進展中雖然是環環推進,但並未能很自然的體現這種邏輯的銜接,稍嫌生硬。同時,對移情手法的賞析老師沒有做到示範分析,使得部分同學未能很好領略到分析的路子,耽誤了課堂的效率。

這説明,課堂的邏輯性,教師的案例分析示範在教學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C、導學案設計與反思

我的導學案設計主要分為六個部分:

1、知識銜接:主要是三個部分:姜夔的生平,體現“知人論世”的原則;寫作背景:昔日揚州的繁華盛景與作者寫這首詞時的蒼茫景象;《黍離》附錄,因為整首詞都是圍繞“黍離之悲”來展開的,所以瞭解《黍離》的寫作緣由和具體內容非常有必要,這個環節主要是學生預習用;

2、初步感知:這個環節設計了一個注意點和四個初步感知的問題,一個注意點是誦讀過程中對字音、節奏、情感的把握;四個初步感知的問題主要是按照邏輯順序初讀感知後用原文回答,較簡單,該環節可以在預習階段大部分解決;

3、深入品讀,檢測展示:主要就是詞句的賞析和寫作手法的賞析,這個是本節課的核心與關鍵,該部分由課前準備、課堂討論與展示構成(投影展示);

4、拓展延伸:由該詞的寫作手法賞析延伸出“移情”手法來,對移情的概念進行分析,讀示範,品佳句。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學以致用,該部分由老師講解,學生討論展示(口頭展示)構成;

5、小結全詞,聽吟唱音頻,再次體味《揚州慢》的“黍離之悲”,結束課堂;

6、課外導讀《唐宋詞十七講之姜夔》(葉嘉瑩),加深理解,體味詞之美學意藴。

導學案的設計原則是體現杜郎口學習心得與學校的“135和諧課堂模式”;遵循一條主線,環環相扣、循循善誘的邏輯性原則;問題設置堅持層次性原則。

導學案的主要問題是:學習目標和重點不夠明確,具體,有混淆和重複之嫌;問題設置過多;初步感知與深入品讀部分層次性還不夠明顯,初步感知有喧賓奪主之嫌。這也提醒了我在以後的導學案設計中要更加具有層次感、邏輯性和簡約化。

三、教學過程反思

原計劃的教學過程是:導入+初步感知8分鐘;深入品讀,檢測展示16分鐘;拓展延伸,學以致用13分鐘;小結全詞聽吟唱音頻3分鐘。合計40分鐘。

實際操作過程如下:導入+初步感知12分鐘;監測展示16分鐘;拓展延伸,學以致用11分鐘;小結全詞聽吟唱音頻3分鐘。合計42分鐘。

從對比不難看出,我的實際操作中拖堂2分鐘;導入與初步感知用時過長。這一方面反映出我的公開課隨機應變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在以後的導入課堂與初步感知環節還有待進一步壓縮。

四、課堂教學效果反思

根據課後與學生的溝通以及週週清的檢測反饋不難看出,學生對這堂課還是留下了很深刻的影響。當然,這跟公開課的強大陣容效果是分不開的。但也有明顯不足之處,比方説學生在做詩歌鑑賞題的時候就將擬人與移情手法混淆,説明我的點評還不夠細緻到位。

總的來説,通過這樣一次難得的機會,我獲得了成長,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鑑於此,我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一、立足文本並進行反覆推敲,首先生髮出自己的理解與感動;

二、勇於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力爭將杜郎口所學與我校的“135和諧課堂理念”在自己的課堂中常態化,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要樹立每一節課都是公開課的意識,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

三、上課目標要明確化、精細化、簡約化,目標和內容不宜過多,關鍵是要引導學生細緻品讀、啟發思維並將其內化;

四、要更加註重知識的遷移和延伸,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語文教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初涉教壇的我還有很長的路要有,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繼續堅持“發現不足,明確方向,鋭意進取”的原則,努力解決問題,獲得成長。

最後,萬分感謝各位領導和老師冒着酷熱蒞臨課堂指導,這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動力,正是各位的真知灼見幫我減少了彎路,明確了方向。謝謝!

篇三:《揚州慢》教學反思 

詩詞鑑賞是學生的薄弱的環節,為了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提高學生的鑑賞水平,在學校組織的青年教師彙報課上,我選擇了《揚州慢》這個課題。

《揚州慢》是《中國古代詩歌鑑賞》的第二單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推薦作品,所以我在引導學生鑑賞的時候,把“意境”和“表現手法”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通過對比、虛實結合、化用、情景交融等手法,來了解揚州的今昔變化,從而理解作者的黍離之悲。

雖然在教學中完成了基本的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着一定的問題。第一,學生課前預習不好,對於文中化用的詩句理解不到位,不能準確把握其含義。而我在教學中也僅僅是點到為止,而沒有徹底深入到“春風十里”與“薺麥青青”這兩個意象的內涵中去。第二,教學環節過於緊湊,導致學生的閲讀時間太少,對文本的理解不夠透徹,有種生吞活剝的感覺。對文中表現的悲情講解過於粗糙,課堂氛圍比較沉悶。第三,由於平時訓練不夠,對於高考中所涉及到的意境和表現手法類題型,學生在答題的方法和步驟方面,掌握不熟練,答題時還不能準確應用術語進行概括。第四,教法比較單調,講解枯燥。另外,在教態和課堂語言等方面還有很多細節問題。這些都是我在教學方面應該注意和克服的,尤其要注意貼合文本,改變教學方法,調整教學思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變學生被動為主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鑑賞水平。

篇四:《揚州慢》教學反思

詩詞教學,一直我都想得的一個突破,這不僅是教學的需要,也是我個人興趣和特長充分發展的需要。因此,我選擇了《揚州慢》作為課題。其一,知人論世;其二,誦讀涵詠;其三,整體把握;其四,理解想象;其五,遷移創造。

基於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沒有追求面面俱到,而只是截取了一個側面。從這首詞的形式入手,再深入發掘其中的深層含義和思想感情。因此,我分別把這首詞中所運用的對比手法和化用前人詩句的藝術手法,設置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思路是先從形式着手,整體把握住本首詞的意思,以及它所採用的藝術技巧。

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設置了繁華富麗的揚州作為場景,讓同學們首先去欣賞和讚歎這樣的揚州。然後,以一種巨大落差導入詞中的揚州。在分析本首詞時,也始終以揚州作為線索。通過讓同學們分析昔日的揚州和今日的揚州,瞭解其中對比的手法,並整體把握主旨。然後,再以名句為核心,來分析詞中的意象和情感變化。這樣,既瞭解到化用前人詩句是本詞的一大特色,同時又深入到意象之中,揣摩其中的深層內涵。

雖然,我已經基本達到了自己的教學目標。但是,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我過多的停留在形式的講解上,並沒有深入到詞的意象的內涵中去,沒有突破形式達到根本。在講授名句“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時,我僅僅是讓同學知道,這裏是化用了杜牧詩《贈別》中的“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而沒有徹底深入到“春風十里”與“薺麥青青”這兩個意象的內涵中去。其他的名句鑑賞也僅僅是停留在藝術手法上。《黍離》之悲未被激起,整個的課堂被形式所掩蓋。因此這樣的一堂課就顯得比較的薄,缺乏應有的厚度。

另外,囿於課堂的設計,在活動教學的組織上也顯得比較單調;課堂上還出現了不少細節問題,這些都是我今後教學中應該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