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出塞的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15W

篇一:出塞教學反思

出塞的教學反思

《出塞》教學反思

《出塞》作為一篇古詩,是從戰爭的角度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任用英勇善戰的名將鎮守邊關,以消除邊患的感情。今天這堂課,總的來説是按照預設上完了,總的感覺是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也留下了不小的遺憾。

從預設角度上來看。我一直思考,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麼?是字詞,句子,學習方法?還是一首詩,一段話或一篇文章?從教以來,我認為,語文應該是深度的思考和廣度的吸納,語文的課堂應該成為學生的流動圖書館。於是,我想通過一堂課讓學生接觸更多的文學元素。

《出塞》是七絕詩的壓卷之作,是唐邊塞詩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在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應該將其融在邊塞詩中去體會。因此,教學的破題,我選擇“塞”字為突破口,打開邊塞之門,直觀地感知邊塞環境之惡劣、生活之艱苦、戰事之頻繁、生死之慘烈。為學習詩歌,培育好一個深沉凝重的基調。學生的直觀感知,是通過古詩詞典型句子和邊塞圖片直觀去體會,以詩解詩,對於我們班學生的整體水平來説或許稍難,但我預設之初是非常想做這樣一個嘗試的。

在這基礎上,讓學生把詩讀熟,初步體會詩歌大意,從戍邊而引出“萬里長征”,進而在體會萬里長征時,從時間長去感知徵人生活的艱難、慘烈、悲壯,在深究徵人“人未還”的根由時,體會徵人不能回的事實,同情徵人的生活。最後再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中,一層層地體會徵人出征的豪邁;詩人對和平的憧憬和對朝庭的不作為的無奈。通過分析,去體會。然後再通過朗讀去體悟。

課堂安排很緊湊,環環相扣,課堂語言的設計也很精美細緻,但正是由於預設的東西太多,整堂課似乎都變成了教師的舞台,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嚴重削弱了。這堂課課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經超出了學生的接受範圍。以致於課文後面接連幾次教師的激情引讀都沒能引讀出學生最有感情的朗讀。

我想説的是對於課堂預設和生成的問題。本課教學我最大的失誤在於注重了課堂預設,卻忽略了課堂生成。而課堂生成才是一堂課中最閃亮之處呀!課堂上,預設雖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時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東西,或者説是沒有能力去在瞬間捕捉生成的契機。《出塞》這堂課,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所以提高自我文學修養是我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篇二:《出塞》教學反思

《出塞》教學反思

懷安縣西灣堡中心學校 王迎春

《出塞》是語文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首古詩。 這首詩視野開闊,由秦而漢,由漢而唐,時間縱越千年,空間橫跨萬里,氣象蒼涼雄渾。在歷史與現實的比照與反觀中,更飽藴着詩人的深沉痛訴和無限希望。詩歌語言樸實平淡,卻洋溢着縱橫古今的氣魄,明朝李攀龍將這首詩推崇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着這一理念,我把教學目標定為:

1、深入詩歌理解詩句含義,培養自學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會背誦、默寫。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通過反覆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3、理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激發對和平生活的熱愛;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學的熱愛之情。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採取了“以讀促悟,以悟促讀”的策略,在教學中設計了“導入”“初讀”“理解”“體悟”“延伸”五個環節。這五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力求讓學生在文本學習的基礎上,

深入挖掘教材,獲得更多的信息和情感體驗,從而實現“對話的課堂”“情感的課堂”。

1、導入。本課的教學是一首邊塞詩,因此,我也以學生曾經學過的一首邊塞詩作為切入口進行導入,從而引出對邊塞詩歌的初步認識,激發他們對唐代邊塞詩歌深入學習的興趣。

2、初讀。在這一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能熟練朗讀古詩,瞭解詩人,相機學習“昌”“齡”兩個生字。在讀的過程中,引發初步的疑問。

3、理解。理解是感悟的基礎。為了更好地把握古詩大意,我在這一過程中着重設計了對“互文見義”即古詩首句的理解以及對飛將軍李廣的深入認識兩方面內容,同時採用相互合作、交流、探討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古詩的節奏。

4、體悟。通過以上的教學環節,學生對古詩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但他們對情感的把握仍停留在表面。所以,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學生的想象以及教師的引導,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體悟到詩人的情感,從而也激發學生自身的體驗,受到“愛祖國,愛和平”的教育。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有感情地配樂誦讀,從而實現文本與情感的統一。

5、延伸。這一環節主要安排了兩方面的內容。(1)王昌齡的另一首邊塞詩《從軍行》,安排這首詩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比,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和邊塞詩的內容,在課外拓展中加深鞏固。(2)部分邊塞詩,當我們透過歷史的天空,再次靜心品讀,我們會發現,無論是哪一種主旨的邊塞詩歌,其背後都包藴着作者對於所有生命的尊重與關愛。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偉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顯着非凡的魅力。課的結尾,我將那些膾炙人口的邊塞詩名句展示給學生,並給他們散發了一些關於這方面的.資料,也正是希望學生通過對這些邊塞詩歌的誦讀,開闊文化視野,提高人文素養。

總之,在整個教學中,我都不希望把古詩的教學限於對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而是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加以解讀,並以詩解詩,促進感悟,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

當然,教學中存在着不少不足,懇請領導和一線同仁們指出,使我們一起進步。

篇三:《出塞》教學反思

《出塞》教學反思

1.本節課是古詩教學,創設意象、營造意境就顯得尤為重要,本課開始就注意詩意氛圍的營造,通過聲情並茂的讀,激發學生對詩的感覺、回味,將學生帶入詩的王國,為下一環節的用詩詮釋詩奠定了基礎。 本詩意境雄渾蒼涼,如何讓學生感悟並走進詩歌的蒼涼意境呢?我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利用品讀字詞,想象畫面,音樂激情等方法,當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藴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歎息的時候,“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麼震撼人心,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領略。

2.讀悟結合,體味詩情。以前兩句詩的教學為例,我引導學生從徵人和親人兩個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引導學生從徵人角度感悟時,在學生初讀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後,我引導學生感悟:徵人在邊關的生活可能是怎樣的?假如你是徵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會作何感歎、作何感想?有些學生悲傷憂鬱,思量回家,而更多的學生想到的是‘不破樓蘭終不還!’ 的豪情壯志。教師隨機引導:孩子們,仗要打贏,我們更希望我們的戰士能平安回來,這是誰的心聲?從而引出親人的思念和深情呼喚,使全詩內涵更深,更有效地加深了學生對詩歌感情的理解。使後兩句的學習水到渠成。

3.以詩解詩,促進感悟。《出塞》的前兩句寫得高度凝練,沒有涉及徵人具體的生活事件,這對學生理解徵人的困苦生活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本課教學做了大膽嘗試,課前蒐集關於明月關塞詩歌,以及表現壯志豪情的詩句,通過這些詩歌的理解實現對前兩句詩的理解,學生在品悟詩句及想像畫面和人物內心世界時的表現十分出色,使課堂呈現濃郁的詩的氛圍,很好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4.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教學古詩,不能限於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學,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加以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課前安排的蒐集軍旅詩,以及對李廣生平的瞭解,王昌齡做這首詩的時代背景都有全面詳細的瞭解,而這些資料很好的起到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