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9.96K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

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1

今天聽了林老師的《凸透鏡成像規律》一節,林老師本節課按照:知識梳理——導入新課——介紹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探究——獲得實驗結論——原理應用——課堂檢測的環節進行教學,環環相扣,課堂節奏緊湊有序,能隨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點。

本節《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課件的應用,大大降低了教學難度,很好的幫助學生達成了學習目標。

建議:本節始終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教師引導得出結論。將知識過於碎片化,建議可以將成像規律設計製作一個微視頻,並設計相應的電子導學單,將問題作相對集中的處理,讓學生可以通過系統的觀看視頻,進行全面的綜合的思考,提高學生全面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可以將20分鐘左右的授課時間壓縮到10分鐘以內,提高課堂的容量和學生的思維深度及高度。

關於圍繞教學目標合理確定合作學習任務方面:可能是由於學生剛進行物理學習,某些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仍需教師在教學中加以引導和養成。圍繞目標儘量將教學活動進行整合,小組合作次數不要過多,提高合作質量。

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2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學的策略,不在於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教師有沒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於探究,所以教師應想方設法把課堂活動權交給學生,把發言權留給學生。基於此,教學中,一方面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八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物理這門學科,在知識方面,懂得少許淺顯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較簡單的物理現象,瞭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規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一定的協調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們有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本節探究課學生面臨着許多困難,首先實驗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詞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實像、虛像;還有,要找到各種像應調整什麼,如何調整,學生感到盲目;再有,從數據中要得出結論也不易,因此老師必須重視在探究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導,同時,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3

本節課教學我主要採用了分組實驗進行探究,由學生自主實驗總結規律,將枯燥的物理理論寓於實驗中,很自然巧妙的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也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課後根據學生的上課反應及作業情況,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還存在以下問題:

1、時間沒有能夠很好的把握,理想上準備嘗試一節課把所有知識點都講完的思路沒有能夠實現,但是在前面已經説了,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探索規律,獲得研究、思維的方法,然後通過方法的獲得以及運用方法探索、創造的過程,雖然讓學生去探索會花費更多的時間,但是絕對是值得的。

2、在讓學生得出數據之後,進行歸納的時候,很多學生都將物距與像距進行比較,雖然也對,但與教師的預設有偏差,所以老師應該給出一個歸納的方向,比如有意識的讓學生將物距和像距與焦距進行對比,這樣學生給出的結論就會比較整齊一些。

3、有一些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興趣不濃,動手能力不強,實驗得出數據的速度太慢,所以我們以後還要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加強動手能力,致力於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

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4

講完《凸透鏡成像規律》這節課的教學反思,主要存在以下幾點體會:

(1) 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在備課時對教材進行了重新整合。教材的安排是講完《透鏡》之後,再講《生活中的透鏡》,最後才講《凸透鏡成像規律》。考慮到講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知識都要用到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因此,我在講完《透鏡》後,直接先學《凸透鏡成像規律》,然後再講《生活中的透鏡》,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一些。

(2) 處理好探究與知識落實的結合。探究實驗僅僅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的手段。本節課的關鍵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得出,在實驗結束得出實驗數據之後,關鍵是對數據的處理,我在講課時領着學生將實驗數據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物體放在二倍焦距之處,一部分是物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第三部分是放在焦點之內,並且把實驗數據結合着成像進行講解,降低了學生認知的難度,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5

《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內容,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那麼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探究式教學呢?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探索出在物理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的六步教學模式:即“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分組討論 大膽猜想→設計實驗 探究新知→分析現象 體驗感悟→歸納總結 交流評價→課外實踐 發展個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以《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教學為例,談談我們的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是認識的開始,教師要讓學生敢於提問,就要給學生創設提出問題的空間和方法,營造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氛圍,創設提問情景。在教學中一是可採用學生熟悉圖片導入,從熟悉的現象提問;二是利用一些違背思維定勢的現象導入,引起學生激情衝擊,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提問;三是利用錄像片段引入,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觀察從而提問;四是通過演示實驗導入,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提問。

在本節教學中,我們儘可能多的將鏡頭伸向生活,一是利用自制的照相機演示拍照的過程(突出在毛玻璃上所成的像),二是利用投影儀投影圖片在天花板上,三是利用放大鏡看書導入,這樣便於學生體會學習凸透鏡成像的實際意義,便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照相機、投影儀裏面都有凸透鏡,放大鏡本身就是凸透鏡,通過對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觀察,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都能成像,但是三者成像卻都不相同,由此提出問題:1.凸透鏡的成像情況跟物體的位置有什麼關係?2.像的虛實、大小、正倒跟物體的位置(物距)有什麼關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主體性學習的角色。

二、分組討論 大膽猜想

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猜想,目的是培養學生直覺思維的能力,它是以學生既有的整個知識結構和經驗為依據的直接而迅速的認識過程。分組討論,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教師適當點撥。可一邊演示一邊分析:照相時,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比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大,使用投影儀時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比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小,學生猜想出像的大小可能與物體到凸透鏡距離有關;通過學生觀察討論,像和物體究竟在凸透鏡兩側還是一側,猜想出:像的虛實、正倒可能跟像和物體是否在同側有關等。這樣引導學生合理的分析討論,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設計實驗 探究新知

為了節省時間,增大演示的可見度,可以先把怎樣使用光具座製成視頻,介紹光具座及刻度尺,導軌中間放置凸透鏡,兩邊分別放置蠟燭及光屏,點燃蠟燭,將蠟燭放在某個位置,燭焰通過凸透鏡就可以成像。蠟燭長了,怎麼辦呢?有意識的提醒學生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燭焰、凸透鏡、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放在一起,比一比,不等高就要調節螺母。

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6

“凸透鏡成像規律”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我認為,教學的策略並不在於教師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教師有沒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於探究。所以本節課在探究活動開始時,給學生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使學生產生探究的動機,從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本課教學設計的過程為:通過凸透鏡能成放大和縮小的像引出思考;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教師進行歸納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從實驗數據中總結歸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通過實驗思考,應用生活實例,加深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是一個引導者和參與者,課堂上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充分重視學生探究過程中各種能力的培養。

反思本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課前應要求學生認真做好本課的預習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保證本節課的順利完成(如:了結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義;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驟等)。

2、探究實驗前就讓學生先固定透鏡,再用筆記錄透鏡兩側的一倍兩倍焦距的位置,確定好範圍,那麼在探究過程中物距 範圍就看蠟燭放在哪個範圍,像距就看最終承接到最清晰時光屏所在的範圍。

3、整個過程引導過多,留給學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機會較少,但全部讓學生探究學生又會找不到方向,這要就選取一個收放點。課堂教學要及時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如蠟燭、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遞的方式給出而不是讓學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組數據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第二組數據由小組合作完成,接着還可以進行物距與像距的變化規律的探究。

4、凸透鏡成像規律比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規律是非常困難的,最好在學生分組實驗數據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再結合成像光路圖更容易得出規律。

5、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總結規律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傳授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

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7

作為一節公開課,準備之初仔細研究了新版八年級課本的內容和大綱要求,在實際上課過程中稍作調整。最終確立了這節課的目標,學生應掌握的重點內容:凸透鏡成像特點與物距、焦距的關係。我認為真正示範性的公開課應該是一堂常態課,所以撇開了許多花哨的東西,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實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性質提出課題;通過設計實驗,科學探究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通過聯繫社會生活,拓展昇華,來提升學生能力。想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怎麼解決既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又保證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領會知識?這就需要我們老師進行精心的設計與組織。

1、儘可能地做好鋪墊:

如複習引入實像、虛像、焦距,目的是便於引導學生在後面歸納成像特點和數據分析和中能將物距與這兩個特殊點位置的比較考慮進去。運用了燈泡、凸透鏡和白板模擬照相機和投影儀作為觀察像的重要器材,也是為了便於引導學生在後面實驗中如何將像成在光具座的光屏上。我想應該讓學生首先體會凸透鏡成像的性質,也就是在不同條件下成像的特點,這樣才能最快最準確的將課題引出。

2、合理設計實驗,培養興趣、分解教學難點:

(1)第一組實驗:用學生用放大鏡看書,老師模擬照相機照像、投影儀成像。提出問題:凸透鏡成不同的像與什麼因素有關。在學生順利猜想後,再用凸透鏡觀察遠處的物體,初步驗證學生猜想的正確性。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第二組實驗:探究成像規律,沒有讓學生設計方案,也沒有讓學生按照u>2f、f

(3)第三組實驗:根據數軸上的紅色和黃色蠟燭,讓學生猜測放大像和縮小像的分界點在哪裏?當學生猜出來u=2f時後,再換不同的焦距的透鏡再次實驗驗證猜想。從而順利的猜出u=2f的時候成等大的像並及時用實驗驗證。

(4)第四組實驗:總結完成實像的三條定律後,對於部分學生在第一組實驗中出現的疑問:如果蠟燭靠的很近找不到像。進行解疑。通過觀察虛像的動畫降低學生實驗的難度,讓學生較快的找到虛像,並得出其特點。這樣一倍焦距分虛實就能得出。從而將凸透鏡成像規律完整的歸納出來。最後有時間預留了物距等於一倍焦距的實驗,放開讓學生自主探究,為下節課用作圖的方法研究凸透鏡做好充分的感性認識。

3、總結內容時再次迴歸生活:

將凸透鏡的應用:放大鏡、照相機以及投影儀的特點讓學生歸納得出,從物理又走向社會生活。只有將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才能使其變成自己的東西,所以最後還要讓學生以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為載體,施展自己的才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為人類服務的意識。也為下節課做好充分的準備。

當然好的設計必須要老師能夠根據課堂中出現的實際情況進行臨場應變,做出調整,特別是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火花閃現特別頻繁,老師還要把握評價和表揚的度。比如發現小於焦距不成像的時候,學生是經過探究後獲得的成功,他們在探究中得到的知識,知識點也掌握牢靠了,這樣以後在運用到這方面的知識點時,自然也輕車熟路了。所以學生們實驗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應該達到一種認知的狀態。

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8

x月15日全縣小學教學開放日在我校舉行,我也有幸參與了這次活動。下面就就針對我的'教學課題做一簡單的反思。

凸透鏡成像規律是本章的重點,通過學習凸透鏡成像規律,可以進一步理解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原理及使用。本課是個探究實驗課,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並學習到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由於物體通過凸透鏡所成的像的性質與物距有關,而物距又與透鏡的焦距、二倍焦距有關,凸透鏡的焦點、焦距比較抽象,所以在引課前,設計了蠟燭成像的演示實驗讓每為學生大致瞭解凸透鏡能成各種像的情況,為接下來的教學作鋪墊。

遵循探究實驗的要求,先讓學生提出問題。由於此實驗學生不能獨立完成,所以沒有讓學生猜想,直接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介紹實驗器材,並着重講解光具座的作用以及物距、像距、實象、虛象的判斷。指出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即蠟燭、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然後統一要求,探究在物距儘量大時 ,觀察像的性質及記錄物距和像距。並引導學生概括出凸透鏡成像的第一條規律。然後,再放手讓學生觀察減小物距時,像的變化情況,並概括出另兩條成像規律。這樣,降低了學生認知的難度,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整節課進行比較順利,由於考慮學生的原因,大多數是在我的引導、點撥下進行。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較慢,後面顯得時間有點緊,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和擴展。以後還要注意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和數據進行規律總結的能力。

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9

“凸透鏡成像規律”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我認為,教學的策略並不在於教師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教師有沒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於探究。所以教師應想方設法把課堂活動權交給學生,把發言權留給學生。基於此,教學中,一方面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這就與過去傳統的教學有很大的區別,過去我們更注重科學的結論,不突出對科學過程的學習,對得出結論的過程重視不夠。比如説我們以前做實驗,總是老師先羅列出各種條件,再讓學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否與書本上説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這堂實驗課就算是大功告成了。這樣雖然節省了很多時間,也會很快得出結論,但是這樣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於學生形成創新思維,更不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慾望。

所以本節課在探究活動開始時,給學生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使學生產生探究的動機,從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課教學設計的過程為:通過凸透鏡能成放大和縮小的像引出思考;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教師進行歸納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從實驗數據中總結歸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通過實驗思考,應用生活實例,加深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是一個引導者和參與者,課堂上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充分重視學生探究過程中各種能力的培養。

反思本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課前應要求學生認真做好本課的預習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保證本節課的順利完成(如:了結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義;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驟等)。

2、探究實驗前就讓學生先固定透鏡,再用筆記錄透鏡兩側的一倍兩倍焦距的位置,確定好範圍,那麼在探究過程中物距範圍就看蠟燭放在哪個範圍,像距就看最終承接到最清晰時光屏所在的範圍。

3、整個過程引導過多,留給學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機會較少,但全部讓學生探究學生又會找不到方向,就這要選取一個收放點。課堂教學要及時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如蠟燭、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遞的方式給出而不是讓學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組數據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第二組數據由小組合作完成,接着還可以進行物距與像距的變化規律的探究。

4、凸透鏡成像規律比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規律是非常困難的,最好在學生分組實驗數據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再結合成像光路圖更容易得出規律。

5、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總結規律的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傳授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

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10

通過本節課教學我感到有以下幾點收穫:

1、引入新課的實驗是後面學生猜想以及學生實驗的依據;同時也在有目的引導與學生自主探究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位置;

2、通過問題串的討論,使學生明確在實驗中需測量什麼、觀察什麼,並使學生成功的獲得實驗數據;

3、分工與合作節約了大量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

4、通過黑板畫圖,將學生收集到的證據在凸透鏡主光軸的圖上描點,使學生通過統計規律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感到尚有以下幾點不足,需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

1、語言不夠精煉,尤其在普通班,生源偏差,問題問的複雜,造成部分學生學習有困難;

2、學生實驗時間偏短,造成部分數據有偏差,表現在清晰的像位置沒找準;

3、交流不夠充分,在合作方面的收效有待提高。

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11

1、合理設計實驗,培養興趣、分解教學難點

(1)用放大鏡看書,用老式照相機照像,放大鏡看遠處同學,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將實驗分割成若干個特定的任務,每組同學只要能夠完成一個任務,而u>2f、2f>u>f、u

(3)根據規律進行應用:讓學生猜測u=2f時像的情況並用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2、儘可能地做好鋪墊,如複習引入時的一倍焦距處、兩倍焦距處,目的是便於引導學生在後面數據分析中能將物距與這兩個特殊點位置的比較考慮進去;運用了老式照相機作為觀察縮小、倒立像的重要器材,也是為了便於引導學生在後面實驗中將像成在光具座的光屏上。

3、設置不可能的任務:要求在光屏上成正立的像,讓學生在失敗中輕鬆理解無法用光屏得到的象是虛像,難點輕鬆突破。

4、設計出符合實驗任務的數據記錄表,然後將四組同學實驗數據的整合彙總,方便了學生的數據分析,使絕大部分同學能夠比較輕鬆得出規律。

當然好的設計須要老師能夠根據課堂中出現的實際情況進行臨場應變,做出調整,特別是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火花閃現特別頻繁,老師還要把握評價和表揚的度。

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12

本節課的關鍵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得出,探究實驗僅僅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於物體通過凸透鏡所成的像的性質與物距有關,而物距又與透鏡的焦距、二倍焦距有關,凸透鏡的焦點、焦距比較抽象,所以在引入課前,設計了讓每組同學粗略測出凸透鏡的焦距,使學生認識到焦距的存在,為以後由記錄的數據總結出規律做好準備。

課堂引入時,回顧凸透鏡是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上的重要部件,它們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鏡能使物體成像的。教師並用凸透鏡演示成像,讓學生觀察現象,然後教師問:“你們看到了什麼?知道為什麼嗎?由此你想知道什麼問題呢?”通過這種情境設計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增強學好本節課的信心。這一節課學生有學習興趣,積極性高。但是由於這是學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動探究實驗,學生還缺乏一定的實驗技能,在探究過程中離不開老師的及時指導,學生實驗時,老師要加強巡視和指導。個別小組只是好奇地觀察成像情況,忽視了物距和像距的測量,使實驗流於形式,得不到自主實驗的結論。實驗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進行的比較順利,由於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較慢,後面顯得時間有點緊,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

課後,我得到以下體會:

1、本節課是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完成的,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提高了動手能力,也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興趣。學生普遍反映如果只背那些死的規律,一點興趣都沒有。現在學生們通過不同的方法記住了成像的規律。

2、由於部隊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基礎知識沒有學習好,實驗時手慌腳亂,導致課堂氣氛有點亂,所以還有一部分學生沒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以後應在探究前講清探究的步驟和探究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3、學生有強烈的實驗需求,以前有許多實驗我以為很簡單,往往就用演示實驗一帶而過,通過這節課我深深的感受到實驗對學生是多麼有趣多麼重要,以後要儘可能讓學生多動手。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增強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的培養。

凸透鏡成像規律教學反思13

本節課的關鍵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得出,探究實驗僅僅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於物體通過凸透鏡所成的像的性質與物距有關,而物距又與透鏡的焦距、二倍焦距有關,凸透鏡的焦點、焦距比較抽象,所以在引課前,設計了讓每組同學粗略測出凸透鏡的焦距,使學生認識到焦距的存在,為以後由記錄的數據總結出規律做好準備。

引課時,回顧凸透鏡是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上的重要部件,它們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鏡能使物體成像的。教師並用凸透鏡演示成像,讓學生觀察現象,然後教師問:“你們看到了什麼?知道為什麼嗎?由此你想知道什麼問題呢?”通過這種情境設計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增強學好本節課的信心。這一節課學生有學習興趣,積極性高。但是由於這是學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動探究實驗,學生還缺乏一定的實驗技能,在探究過程中離不開老師的及時指導,學生實驗時,老師要加強巡視和指導。個別小組只是好奇地觀察成像情況,忽視了物距和像距的測量,使實驗流於形式,得不到自主實驗的結論。實驗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進行的比較順利,由於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較慢,後面顯得時間有點緊,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增強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