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作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03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作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作文教學反思1

訓練目標:

1、知識目標:寫自己最想告訴別人的是什麼,把想説説的意思寫具體、清楚。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與評改作文的能力。

3、情感能力: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及寫作的興趣。

訓練重點:

如何把作文寫具體、清楚。

訓練難點:

修改自己的作文,學習評改別人的作文。

訓練課時:

三課時((1)導 (2)寫 (3)評改)

訓練過程:

一、激趣導入:同學們,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可以欣賞到風景如畫的山川,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人。生活中充滿快樂,同時也不乏煩惱。這多姿多彩的生活一定會激起你的寫作慾望。今天這次作文不規定題目,也不規定內容範圍,請你自由的寫,好不好?

二、明確習作要求:

小黑板出示習作要求:動筆前,先認真想一想,自己最想告訴別人的是什麼。要把自己想説的意思寫具體,寫清楚,注意不寫錯別字,寫完以後加個題目,有不滿意的地方修改一下。

1、輕聲讀讀習作要求,思考:本次習作都提出了哪些具體要求?

2、分組交流一下自己對要求的理解。

3、全班交流,明確要求。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三、寫作指導:

1、想:你最想告訴別人的是什麼?(可以是美麗的景色;可以是遇到的各種各樣的人、事或物;可以是自己的快樂或煩惱,也可以是自己的夢想或希望。)

(1)學生閉眼靜思。(2)在小組內説説。(3)指名説説。(師重點指導寫人、景、物的寫法。)

2、寫:具體、清楚。(抓住重點;分清主次;按一定順序寫;恰當運用好詞佳句(格言諺語、名人名言、古詩名句);運用修辭方法;不寫錯別字……)

3、改:內容:改錯別字、不恰當的詞、用錯的標點和不通順的句子……。

方法:刪、、補、調、換。

利用四個句子來指導學生用修改符號修改作文:

1、王奶奶是一位七十多歲年紀很大的教師。

2、趵突泉是濟南的三大名勝。

3、爸爸出差帶回一包貝殼五顏六色的。

4、我的作文獲了獎,老師鼓舞我説:“今後繼續努力!”

四、自由寫作:

同學們,請你拿起筆,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寫出你最想告訴別人的是什麼,怎麼想就怎麼寫,做到寫真話、吐真情。(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的生命。)

五、評改作文:

1、指導學生剛才上節課的修改方法修改作文:(自改)

2、評改:

(1) 讓幾個學生自告奮勇,讀讀自己的作文。

(2) 出示一個作文片段為範例教學生評改的方法。

指導方法:

(1)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別人的作文,做個忠實的讀者,發現別人作文中詞、句、段的精彩,用波紋線在文中勾畫出來。

(2)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基礎上,提出你的建議,與作者商討,共同修改此篇作文。

3、小組互評:分小組共同閲讀一片文章,按教師指導的評改方法進行評改。教師巡視指導。

4、評改後作品賞析:學生簡單評議。

六、總結:本次作文,同學們的內容真是百花齊放,老師看到了是“橫看成嶺側成峯”“濃裝淡抹總相宜”的生動局面。看來寫作文並不難,作文是心與心交流的書面表達形式。只有細心的人,才會伴隨收穫的喜悦;只有勤奮的人,才會不斷品嚐到豐收的碩果。“生活處處皆學問”。只要用我們的眼去留心觀察;用我們的耳去認真傾聽;用我們的腦,去不斷思考,用我們的筆,去真實記錄。相信同學們的作文就會越寫越精彩!

課後反思:作文教學一直是困擾我們的教學難題,學生憑空想象,不知道該怎麼下筆。教師也不斷改變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可收效不是很明顯,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還一直存在。通過本次作文研討課,對於今後作文教學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本次作文既然是自由作文,就是讓學生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寫,這裏要求學生作到真實,使學生明確“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實是文章的生命。”,倡導“記真人、敍真情、寫實景、抒實情”,強調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本節課感覺最成功的地方也是“真實”,學生真正能在課堂上學到一些作文的方法,而不是作秀。從習作效果來看,學生確實有有話可説、有事可敍,不再是“假、大、空”。但也有不足之處,學生對於評改作文還只是初探,以後在這方面還需加強指導,以此來鍛鍊學生的閲讀能力、修改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修改別人的作品的同時來提升自己表達的水平。

對於提高學生作文水平,除了要教師指導到位之外,平時應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眼中有物,筆下成物”;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增加“小練筆”的訓練,“常寫手能順,多寫筆生花;”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積累能力,“欲寫詩,功夫在詩外。”除此之外,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修改能力以及文質兼美的範文引路都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必不可少的方面。總之,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循序漸進、常抓不懈,自然滲透到學生的學習中去,使學生把作文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

作文教學反思2

作文在中學考試中佔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也就説除去了基礎知識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決定着考試的成績,所以我們必須關注語文作文教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觀察、分析周圍的事物,用自己的話寫出觀察的結果和感受。”這裏就説出了寫作不是胡編瞎造,需要的還是要學生寫出自己的深刻感受。學生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為真實,只有真實的感受才能流露出完美的語言。作文教學需要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

一、投入生活,在生活中尋找感受

寫作的源泉永遠是來自於生活,作文教學要讓學生投入自己的生活中,感受自己的生活,再將自己的感受詳細地描寫下來,一開始可以只是點點滴滴,但是到了後面就會積攢的很多。這時候會有很多學生提問“老師我也在寫自己的生活,可是我怎麼就是寫出來?”這個問題就是這位學生在觀察生活東西的時候缺少細心,在觀察完了之後又缺少了一部分的感受,所以我們就是需要慢慢培養學生的感受。還有的學生會提問了“老師為什麼我是可以觀察,也可以寫出來,但是寫出來的不是自己的感受”。這樣的學生作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之前借鑑多了,而無法再次寫出自己的想法。還有就是他會觀察但是總是沒觀察到具體的點上面。這類現象之所以產生,主要是因為我們對學生缺乏正面引導。

現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引導學生們去融入自己的生活,這時候我會先花上兩節課的時間去讓學生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學生們可以從中感受出每個人物做出的貢獻,還可以讓學生從中感受出這些人物的點點滴滴。這樣可以接受這些人物每一個感動的衝擊,放大學生的感受能力,這個時候我就會趁熱打鐵寫一篇800字的看後感。再讓學生們分別對每個人物做出點評,讓學生們從細節中着手。

讓學生的感受能力得到發展,就要讓學生學會真正的成為生活的主人,融入自己的感情生活,然後產生深厚的感情。要重視學生的課後實踐課和學生的課後生活。其實寫作文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如何做人,發展學生的品德。現在的學生大部分只注重學習成績,這就是應試教育的壓力影響,讓學生只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所以我們也需要讓學生關注外面的世界。

有些學生就跟我説他們可以很好地寫出敍述文,但是對議論文無從下手,這讓他們很糾結。我説你們這是缺少自己的主見,缺少看法。在反思了之後,我偶爾讓學生看看報紙,《百家講壇》《新聞聯播》當學生看到這些的時候往往會激發他們對一些事物的看法,還有就是看《百家講壇》的時候還可以培養學生對一些知識點的新的認識。看報紙的作用就是培養學生的主見,畢竟報紙包含了很多的觀點、很多知識在裏面。在看完報紙之後,要求學生寫出對某一事件的看法,為學生們寫作增加了很多的素材。

二、作文的寫作業是需要具體的方法與指導

1.探索身邊的事情

有時學生的過完一天感覺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這個時候就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感悟,有的時候也需要學生對自己的反思。只有反思才可以得到更多的感受,因為學生在反思中可以對自己一個反問,我今天都做了一些什麼。比如説我今天背誦了一篇古詩,這時候就可以反思:我這篇古詩僅僅是應付老師嗎,我還可以將這個古詩運用到什麼地方,我今天出了背了這篇古詩還可以背誦其他的什麼?當然除了這些反思,我們可以總結一些道理,比如説以後對人生的態度,每個人對這個社會的幫助。反思是一個很好的習慣,每天睡前的時候可以反思一個小時或是半個小時,再將這些反思寫下來,這就是一些很好的素材。

2.運用聯想

聯想的廣告語就是“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其實世界上的發明創造很多就是靠的是聯想,比如魯班發明鋸子就是通過看葉子上面的形狀割破手指,而發明了鋸子。學生可以經常鍛鍊一下自己看到的某一事物,聯想到其他事物或是事件。又或者是學生感受到了痛苦,然後聯想到幸福。當然這是一個很大的跨越度,需要學生們長期鍛鍊。這樣的思維跨度大但難度並不大。經常這樣思考問題的人,思維會變得更加靈敏,心胸會變得更加開闊。就像韓寒在接受1999年《新概念作文》複賽的時候,就是一個跳躍性思維寫出了一篇獲獎作文《杯中窺人》。

3.展開想象

既然體會了生活,就不能沒有想象的能力。學生時代是想象力最為豐富的階段。我們要將學生的想象力開發出來,合理運用起來。學生展開想象的時候會用自己的經驗和熟悉的感覺創建一個新的形象,有可能開發出一個動作。比如説學生在寫作的時候“一隻蝴蝶在我面前飄過。”我們就可以想象一隻歡快的精靈圍繞着我飛舞。想象的能力可以讓一篇文章更加生動而富有感情,作文不再是一篇死板的記事。這就需要學生多觀察身邊的事物,進行合理地想象,説出自己的感受。

作文教學反思3

新課標理念要求在中學作文教學過程中要創設寬鬆的學習環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學生,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探究體驗,用心靈觀察人、事、景、物,用心靈感悟人生,學會將自己的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傾注於作文的字裏行間,變被動寫作為自主參與,實踐探究,創意寫作,盡顯作文生命的原色。

作文教學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以學生為主體,在老師正確的指導下,讓學生走好自己的“路”。這樣就要求老師在指導時更多地考慮到學生的想法,設計出更新更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有足夠的表現空間,發展自己的個性,培養創新能力。

1巧用範文,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培養學生獨立寫作能力時要不要提供範文,不少教育學家對此眾説紛紜。有人認為範文會讓學生重複他人的思想和語言,束縛學生的個性發揮。運用範文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一點寫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選擇範文時,範文的主題可以與學生作文的要求相類似,也可以把學生的作文當作範文,還可以從身邊的報紙雜誌上挖掘——選用具有鮮明時代性、反映當代學生寫作水平的作品。這不僅能使學生掌握習作技巧,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而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嘗試新題材、新手法、新構思。

2加強寫作與閲讀、口語交際以及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繫

2.1加強與閲讀、口語交際的聯繫

鼓勵多讀多寫,注意好的作品對寫作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運用閲讀中積累的語言材料,運用閲讀中學到的表達方式,豐富自己的表達。閲讀是一種積累,閲讀是寫作的基礎,大凡寫作好的同學,書總是讀得多。説加強聯繫,不是説一讀就要寫,那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行為。在學生學習寫作的初期,可以讀訊、仿仿,到一定的時期,閲讀跟寫作更多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關係,不可能一一對應,但又肯定相互影響。

口語交際有時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作文,跟寫作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相互借鑑,相互學習,可以相得益彰。

2.2加強與其他學科、綜合性學習的聯繫

語文綜合學習中有許多動筆的機會,要重視這樣的機會,指導學生的寫作。語文課外閲讀有利於開拓學生的視野,也有利於寫作,如多閲讀雜誌,多收聽收看電台、電視台等傳媒報道,留意熱點新聞,關心國內外大事,等等。現在,有不少學校、不少語文教師堅持讓學生每天定點收看電視,如《焦點訪談》,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在新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要定選題,要寫報告,列調查提綱等,動筆寫作的機會很多,能夠提高學生的實戰能力;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有意義的社區活動,培養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從而獲得寫作素材。

各學科知識包羅萬象,是寫作的重要資源庫,都可以引導學生在寫作中運用。

3以生活為寫作的本源

作文要重視學生的生活、思想、認識、情感以及知識實際,注重寫作主體個性特點的開發和培養,打破封閉式寫作僵局,使寫作和張揚個性、表現聯繫起來,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使學生的作品極具個性特色,富有靈性。

讓學生儘可能地親近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的靈感;讓學生儘可能少受各種寫作條條框框的束縛,強化他們的寫作主體意識,促進主動積極的發展。一旦封閉的“要我作文”向開放的“我要作文”轉變,學生的寫作素質便會提高,寫作興趣就能得到調動,作文就會變得有生機。

新的世紀,經濟全球化,科技創新國際化,生活的多元化,都應撼動學生的心魄;生活中繽紛的色彩,交織的音響,多彩的圖畫,都應湧上學生的心頭,湧上學生的筆端。為此,我們要因地制宜,創設條件讓學生走進社會,投入生活,擁抱自然,深入社區,走進工廠農村,參觀學習,調查研究,收集材料,採訪人物。學生面對沸騰的社會生活,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對人們價值觀念的嬗變都有了直接的印象,深刻的體驗。一旦對生活有了獨到的發現,有了深刻的領悟,便能信手拈來,寫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來。

4導向多元創新思維

教師只有創設民主化、建設性的思維場合,寬鬆和諧的思辨氛圍,才能催生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創見。學生才能從周而復始的自然景觀中尋找與人類精神現象的契合,從貌似平凡的社會現象中提煉出振聾發聵的啟迪。總之,作文教學就是最大限度的擴展學生有張力的思維空間,真真切切地讓其彰顯個性。

5重視寫作中的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可以創造一些機會,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開展觀察、調查、共同控究活動,合作撰寫報告、體會、筆記等;創造一些學生作品展示交流的機會,有條件的應提倡網上的表達和交流,在網上互相評改作品。

6教學評價趨向民主開放

因學生個性差異的存在,他們對寫作材料、觀點感情、文章體裁、語言風格的選擇是不盡相同的,教師在給學生評分時,就應該本着“因材評分”的做法,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批改作文時,應注意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在設計評語時,應遵循指導作文與冶情育人相結合的教學思想,善於寫“溢美”之辭,讓評語儘量具有語言表達形式上的美感,具有語言傳情方面的親切感、幽默感,以及鼓舞性。

隨着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作文教學要提高學生素質,教師必須大膽創新,設計新穎的、靈活的和科學的教法,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用他們獨到的筆觸去描述眼中的世界,讓學生的個性得到表現和發展,在樂思善寫中培養學生自己的創新精神。

作文教學反思4

一提到作文,學生怕,老師也怕。學生怕寫,老師怕教,而傳統的作文教學,卻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老師講授習作知識時可以侃侃而談,卻不能領着學生操作,為學生示範;家長輔導習作,求助於各式各樣的作文彙編,卻也只是徒勞無功。真可謂談“作文”色變,作文難就成了“歷史性”問題。當然也有入門的學生,他們卻説,得益於課外閲讀和自覺練筆。可是,我們的大多數學生,在複雜的主客觀原因下,有課外閲讀和自覺練筆的時間嗎?

新課標的頒佈,為我們送來了縷縷“春風”,為習作教改注入了活力,為習作教學翻開了新篇章。我們一定要抓住時機,相機點撥,靈活引導,激發動機,以情造文,讓學生重新體驗習作的樂趣。

一、豐富習作源泉,讓學生敢寫。

習作離不開生活,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是學生習作選材的重要源泉。在習作教學中,課堂上,我不是指導學生應該寫這個,可以寫那個,而是安排學生先觀察自己周圍的一切,草木蟲魚、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讓學生多見多識,縱向延伸,開闊眼界,積累習作原料。通過如詩如畫的大自然薰陶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社會、熱愛祖國的情操,從而樹立敢寫的信心。然後,我又橫向拓寬,放低要求,讓學生撇開心理負擔,自由選材,引導他們在豐富的習作源泉裏對號入座,產生生動直觀的形象。有縱有橫,掃除學生怕作文的陰影,使學生放開手腳敢寫。

如,我在教寫《我的校園》一文時,我先帶領學生到操場上,找好角度,然後引導學生從大處着眼,從小處落筆,從外到內地讓他們參觀校園,這樣,學生心中對校園就有了比較清晰的印象,寫起來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二、激發創作動機,讓學生想寫。

習作是一項具定創造性的作業,必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才能有所成效。俗話説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在鼓勵性語言的作用下,會產生很好的創作慾望,從而克服習作的心理障礙。

教學中我努力去發現學生習作的閃光點,哪怕是一點兒微小的進步,如一詞、一句,都及時給予鼓勵。一旦發現習作中的毛病,並不急於批評,而是耐心地和學生一起研討交流,讓學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怎樣該好。讓學生的熱情也能水漲船高。在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我又給學生增加“營養”,用心評改,鼓勵學生自讀自賞,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改作文,從而讓學生自願地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

如,教《一件難忘的事》時,我先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的難忘事,然後相機點撥,鼓勵學生把剛説的寫下來,自讀自賞,動手動腦互評習作。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又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慾望,讓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都能閃光,從而讓學生想寫。

《語文標準》明確提出 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如果學生連説真話的勇氣就沒有,我們很難要求他在作文中有所創新,只有敢於説真話,講實話,才能談創新。因為只有學生把寫作當作是 一種需要,把寫作當成是自己情感渲瀉,真情流露,價值體現,理想放飛,表述真善美,鞭笞假惡醜的舞台時,學生的內驅力才能調動起來,學生智力中潛在東西才會湧現,創造性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然而,學生的作文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 假大空 的不正之風。我們在作文教學中,經常會發現這樣讓人啼笑皆非的現象:

一次作文,發現有許多篇寫自己父母親生病住院,甚至自己親人去世的內容。結果作文寫得空洞無文,讀起來索然無味。這不能不説是 假大空 思想對學生的一種影響。如果這種風氣不能及時止住,對社會的危害是無窮的,六十年代的浮誇風已給人們的記憶留下了傷痛,我們不希望那樣的悲劇重演。

試想,我們培養出來的人連講真話的勇氣都沒有,我們還能指望他有什麼創新,就更別説能為社會有所作為了。當然導致學生不敢講真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為教師同樣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有忽視學生講真話的現象,本來學生講的是實話,由於我們用成人的眼光去待它,強加一些成人的思想、情感和觀念,甚至把學

生當作異端看待,予以無情地批評乃至呵斥,學生哪還敢講真話。比如教學中有這樣一篇作文,由於學校採取分層次教學,各班所使用的資料不盡相同。於是一個同學針這種現象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認為學校這是在歧視差生,為此表達了對學校的不滿,整個作文可謂情辭懇切,筆鋒犀利,表達流暢,寫的全是自己的所感所想。按理説這是一篇佳作,相比其他學生的作文來説更富有創造性,因為這種敢於説真話的精神和勇氣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然而遺憾的是這篇作文卻未能評為優秀作文。這實際上是對學生創新性的一種扼殺。同時,在教學中,廣大教師為了應付考試,往往在無意識地對學生加以引導:思想要健康,立意要高遠。學生為了高分只好跟着這樣一些套話轉,能寫出真話來嗎?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一定提倡學生説真話,鼓勵學生講實話,為學生營造一個説真話,抒真情的平台。讓作文真正成為表現自己喜怒哀樂,張揚個性的一面鏡子,讓學生想笑就放聲笑,想哭就盡情地哭。當然,我們提倡學生説真話,絕不等於説學生在作文中所説的話是真的就行,不需要引導。

總之,鼓勵學生説真話,應該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一個重要途徑。

作文教學反思5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而又困難的課題。面對這一棘手的問題,學生怕作,老師怕教。現在的作文效果跟教師、學生所費的勞力比起來是不相稱的。那麼,問題的癥結何在?作文訓練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和步驟才具有科學性?作文教學需要改革什麼?這些是廣大語文教師十分關心的問題,儘管許多專家、學者、有經驗的教師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做出了有益的貢獻,但迄今仍未明確解決這個問題,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還模糊不清,做着勞而無功、事倍功半的辛勤工作。尤是教育相對落後的農村中學更是如此。因而,有必要對傳統作文教學進行徹底的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先看作為教學指揮的高考作文命題。一直以來高考作文命題都是嚴格的命題作文。再看在這種指揮下,我們以往的傳統作文教學的現狀:作文常常是教師題,提出統一的要求,確定好中心,規定如何寫,什麼不能寫,並指出應該如何寫。作文批改也只是改改錯別字以及病句,看是否中心明確,結構清晰完整。而學生只能按照老師事先設計好的統一要求,立意組材,硬着頭皮搜腸刮肚,七拼八湊,敷衍成篇,一交了事。作文完全墜入新八股的條條框框中去了。寫成的文章,雖符合基本章法,但毫無生機,言之無物,套話滿篇,缺乏文采,枯燥無味,十足的學生腔,往往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事實上,傳統作文教學走入了這樣一條死衚衕;偏重於文章體裁的“雙基”訓練,不注重發展認識能力,重機械模仿輕思維訓練、開發智力。儘管目前這種現象在許多教育地區已扭轉,但應該認識到,還有相當一大部分學生在這種桎梏下苦苦掙扎,這就是我們傳統作文教學貌似科學,有序列、有系統地嚴格訓練,實則給學生上綁,規定一些條條框框來束縛他們的手足,這實際上是本末倒置、抓“流”忘“源”、抓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做法。“臨渴而掘井”,難怪學生對作文無話可説、叫苦不已。

這種傳統的作文教學,是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的。因為文體訓練只能解決文章內容的表現形式問題,不能解決文章內容的來源問題。而且這種只偏重於機械模仿寫作技巧而忽視智力發展的訓練,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寫作的質量。葉聖陶先生在《語文書簡化》中指出:“通過寫作關,大概須在思想認識方面下功夫。思想認識是文章的質料,有質料是首要的,沒有質料如何能寫?”同時,葉老還認為,學校的作文教學應該向着這樣一種理想境界去努力,那就是作文訓練過程中儘可能產生的自然程序相一致。過去我們傳統的作文教學得不償失,其根本的原因難道不就在於首先沒有重視“質料”,教學的程序與文章產生的自然程序嚴重地脱節嗎?

我們知道,學生寫作文實際上就是把輸入的信息經過加工處理而輸出的信息。當然,這種輸出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必須藉助語言文字,具有相當的表達能力,一定的輸出技巧。有了輸入的並加工處理(思考)了的信息,而沒有一定的技巧和較高的駕馭語言文字的功夫,是很難輸出的。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輸入信息,加工處理不當,那輸出什麼呢?如何輸出呢?一個人要寫出一篇充實的東西來,首先必須在認識和生活積累上有必要的、足夠的準備,這就是所謂平時的藴蓄。沒有這種藴蓄,或者雖有某些藴蓄而還不足以構成文章充實的內容,就根本談不到提筆寫文章。以往的作文教學,不正是讓學生在形式上比葫蘆畫瓢,在內容上只能東抄西借、挖空心思地拼拼湊湊、無病呻吟嗎?所以,葉老説:“寫任何東西決定於認識和經驗,有什麼樣的認識和經驗,只能寫出什麼樣的東西來。”(《評改<最近半年工作情況彙報>》)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無米”,也不懂烹調法,何以做出佳餚呢?古人總結的“功夫在文外”,也是同樣的道理。建國初期的“速寫作法”之所以能收到速成的效果,就因為它發揮了成年人生活豐富經驗多的優勢,我寫我的生活,當然解決了寫作的內容問題。青少年生活比較單調,生活積累不多,下筆作文最頭疼的問題是無米下鍋,無內容可寫。如果作文教學不切實解決作文內容問題,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不在“怎樣寫”上下功夫,最終也只能是兜圈圈、原地踏步,無法從根本上提高作文質量。

既然我們看到傳統作文教學具有嚴重的弊端,那麼使作文教學走上一條科學的軌道呢?要使作文教改有較大的突破,除了保留吸收傳統教法中的某些好人因素,既要讓學生通過有效地模仿熟練地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更重要的是首先要使學生積累大量的材料,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包括觀察、思維、想象等能力。思維積極性的調動,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思維過程的訓練,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可以總結為這樣三點:積累材料是前提,傳授知識是基礎,發展能力是關鍵。

要積累材料,首先積極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細心觀察體驗,做生活的有心人。其次,必須擴大閲讀面。中學生生活面狹窄,這就更應當從廣泛的閲讀中去積累。那些寫作過關的同學成功的經驗,無一不是多讀多練的結果。

傳授知識、寫作技能的訓練,我們應該繼續傳統的模仿性技能訓練的方法,同時,更應該加強智力性技能的訓練,激發學生的智力活動的興趣,幫助他們掌握智力活動的方法,養成活動良好習慣,並以此為基礎形式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從而使他們的作文變得生動活潑,具有獨創性。相應地,作文訓練的過程有變傳統的“收”——“收”為“放”——“收”——“放”,最終達到葉聖陶先生所説的“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

實踐證明,我們只有按科學的方法進行作文教學,摒棄傳統作文教學中的陳舊的不良做法,學生的作文能力才將會有一個突破性的進展,作文教學這一棘手的問題,也才會得到解決。

作文教學反思6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不少學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筆就抓耳撓腮,經瞭解有幾方面的原因:

1、覺得無內容可寫,亂編的多。

2、語言積累少,乾巴巴的,難以寫具體。

3、對周圍事物沒有留心觀察。

4、缺乏想象力。

5、題材千篇一律,難以表達真情實感。針對以上問題,如何來提高農村孩子的寫作能力呢?下面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便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勤奮的探索,執着的追求。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呢?

1、讓學生寫熟悉的內容,以“趣”激趣。作文命題應開放,出寬題,緊緊圍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們周圍的人或事、景或物作為作文內容,以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使學生感到有一種表達的願望,有一種衝動想把自己想説的意思表達出來。如根據學生的思想情況,命題為《××,我想對你説》。又如根據學生最喜歡做遊戲的特點。我們可以精心設計遊戲內容,遊戲前,告訴學生要留意遊戲的過程,注意同學的言行和表情。遊戲後組織學生説過程,討論從遊戲中懂得的道理。學生玩得興高采烈,自然會説得興致勃勃,寫起來就不難了,而且有興趣了。

2、以成功的喜悦,激發寫作慾望。要使學生堅持不懈地自覺作文,最關鍵的是讓學生嚐到成功的喜悦,並逐步養成習慣,滿懷樂趣地去學習,在實踐中我具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給學生自信心。學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範文宣讀,小作者的眼睛會一亮,神情高興。哪怕學生寫得很不成功,也要給予鼓勵性的評價,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後在課堂上講讀,以此激發學生特別是差生的作文興趣。其次在作文評語中給予鼓勵,為作文中的優點“喝彩”,哪怕只有一個詞用得生動、一個句子寫得好或一個地方有新意,也要為其叫好。讓他們覺得“我也會寫”,從“怕寫”向“要寫”、“樂寫”邁步,循序漸進,最後達到共同的目標。第三是辦好班級的習作園地,把優秀的篇,段張貼在上面,供全班學生學習、品賞。還可以鼓勵並指導學生向報刊投稿等。

3、開展形式多樣的作文活動,激發寫作興趣。學生好奇心強,愛表現,形式多樣的習作活動能調動學生的習作興趣。如開展課前讀報活動,讓學生到講台宣讀自己的優秀習作,或是宣讀從作文選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斷等等,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表現的機會。為了表現自己,在課外時間他們就會趣味盎然地尋找或寫出自己滿意的習作。又如開展作文競賽活動,競賽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由於競賽中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增長,因而多數人在比賽的情況下學習和工作一般比沒有比賽的情況下好得多。小學生喜歡錶現自己,好勝心強,開展競賽活動,給他們更多的參與和表現機會。這樣不但可以調節以往習作所形成的氛圍,激發學生“我要寫”的興趣,還可以大面積地提高習作的質量。

我們還可以用導語激趣,創設情境激趣等等來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培養寫作興趣是作文教學的突破口,是指導學生作文邁向成功的基點。

二、從讀學寫,讀寫結合。

閲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閲讀是寫作的基礎,學生從閲讀中汲取營養,利於學生從讀學寫,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這也是作文教學的基本途徑。

1、從閲讀中學習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方法。

我們在寫作教學實踐中,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把作文指導滲透到閲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每學習一篇課文後,注意對該文的結構和寫作方法進行分析。

2、聯繫課文,適當摹仿,仿中求創。中外作家歷來強調創造,但在寫作中可以適當摹仿。

3、加強朗讀背誦訓練,培養語感。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中道出一個深刻道理:文章源於積累。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湧,筆下生花。否則,縱有思緒萬千,筆下也難有片言隻語。古代的一些文人學士,如韓愈、蘇東坡……他們壓根就沒學過語法,修辭、邏輯,但能寫出千古流傳的好文章,其奧祕在於他們熟讀乃至背誦過大量的優秀作品,形成了敏鋭的語感。所以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形成,有懶於多讀多背,實踐證明,運用語言文字,寫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讀多背,課內多讀,課外也需多讀多背。在教學中,必須加強朗讀訓練。要求正確朗讀好詞句篇,讀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還要適當增加背誦的量。通過讀、背使學生把課本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儲備起來,提起筆來就不會難了。

4、做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指的是人們在閲讀書報時所作的一些文字記錄。寫讀書筆記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寫讀書筆記可以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③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要做好課內課文的讀書筆記,但這還遠遠不夠,還要指導學生大量閲讀課外讀物,並作好讀書筆記。具體的方法在閲讀時摘錄書中的優美詞語,妙語妙句,精彩片段……並反覆吟誦,只有經過長期積累,語言才會豐富,寫作時大量生動的語句就會湧向筆端。

閲讀是學生獲得作文範例的基本途徑。學生可以從讀中學到“怎樣寫”,但這也需要我們老師們長期有目的地培養,讓學生從閲讀中積累語言材料。從讀中學寫,讀寫結合,提高寫作能力。

作文教學反思7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詞大都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語言精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人教版第二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課文裏的《春曉》《村居》讓幼年的孩子們在古詩裏感受春天的鳥語花香、楊柳拂堤、草長鶯飛的景緻詩情畫意之美。窗外綠意由淺愈濃,豔陽高照,暖風習習時方知春已遠去,夏天正悄悄地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夏天會有怎樣的一番景象和別樣的情趣呢,南宋傑出詩人楊萬里筆下的《小池》把課堂裏的孩童帶到了初夏時節的小池邊。瞧,尖尖的小荷葉從清透的池水中鑽了出來,蜻蜓靜靜地立在荷葉上,展示着優雅的身姿,池邊綠蔭照水,好一番情趣盎然,生動活潑的畫面。泉眼、樹陰、小荷、蜻蜓……不需要出門,那一幅初夏時節純樸自然的動人畫面就深深地映在孩子們的腦海裏。

《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指導》中明確指導低年級古詩教學:古詩教學要以讀為主,先讀通、讀懂,再讀出形、讀出韻。然後要以趣激情,以情促思。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尚未充分發展,但情感表現得相當豐富。他們的情感極易被激發。古詩教學,要努力創設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氛圍。要圖文結合,還要激發想象。教學時我是這樣做的:

一、理解課題。

師:“池”是什麼部首的字?它和什麼有關?請你用“池”組詞。

生:池塘、池水、小池。

師:小池指的就是——

生:小池塘

師:小池塘裏有什麼呢?詩人楊萬里描繪了小池的哪些景象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小池》。(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

藉助拼音把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三、再讀古詩。

找出景物,感受情境。

師:邊讀邊想,古詩裏藏着哪些畫面,你看到了哪些景象?(讀後反饋)

生:詩中有小荷。

師:小荷是什麼樣子的?你能描繪一下嗎?小小的荷葉像什麼?

生:小荷葉像盤子。

師:小荷葉像把傘。

師:不對。你再仔細看看。(師畫簡筆畫)

生:小小的荷葉像象牙。

生:小小的荷葉像羊角。

生:小小的荷葉像彎彎的月牙。

師:你們的比喻真形象。剛長出來的小小的荷葉原來是這樣子的,兩頭尖尖的。怪不得詩人寫——(生讀)“小荷才露尖尖角”

生:古詩下面有插圖,我從圖上看到了。

師:你們真用心,你們喜愛小小的荷葉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個句子。

(教學解析:因為生活在城市裏的孩子們極少有甚至沒有看到過剛出生的荷葉,所以要他們描繪荷葉的樣子時就會憑着平時從電視上看到或從圖畫上對荷葉的認識記憶來描繪。通過簡筆畫和課文插圖的直觀觀察,孩子才有所瞭解,才對詩句有所理解和體會。葉聖陶先生指出:“圖畫不單是文字説明,且可以開拓兒童的想象。”教材裏每一首詩都繪製了插圖,這些插圖不但精美而且與詩的內容密切相關。所以插圖是學生想象內容、理解古詩的好幫手。《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指導》在古詩教學指導中還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描述與插圖相對應的某一詩句。)

師:詩中還有哪些景象呢?請你找一找,誰先找到了,誰就上台來畫一畫,把景畫出來。

生:詩中還有蜻蜓。

師:請你上來畫一畫。

(教學解析:興趣是低段古詩教學的不二法門。我們班的孩子最愛畫畫。我先帶個頭畫了兩片尖尖的荷葉,從他們的眼神我就看出,他們早已躍躍欲試了。只見他們一個個鼓足了幹勁,都想上來畫。一個個叫了起來“老師,詩中有太陽,你看‘樹陰照水愛晴柔’。”“還有樹陰。”“還有池水。”……孩子們有的畫池水,有的畫樹陰,有的畫太陽……一幅生動的畫面呈現在了黑板上,呈現在了所有孩子們的面前。孩子們顯得尤為滿足和歡樂。)

當孩子們畫得差不多的時候,我發現沒有一位孩子上來畫泉眼,明顯對“泉眼”理解不夠。

師:誰能上來畫泉眼?

(一個小朋友昂首挺胸地“衝”上講台,撓了撓頭,又下去了。)

師:泉眼就是泉水從山洞裏流出來的那個口子。(師畫上簡筆畫,孩子們豁然開朗。)

師:泉水流得怎樣呢?

生:細

師:是的,泉水充滿愛惜地細細地流着。請你上來畫一畫泉水。

師:泉水是怎樣的?顏色?觸摸的感覺?請你想象一下?

生:泉水是清涼的。

生:泉水是清澈的。

生:泉水是透明的。

師:這位小朋友畫的樹陰還不夠到位。要怎樣才會有濃濃的樹陰呢?

生:要樹多,樹葉茂盛……(又上台添了幾筆)

四、再讀古詩,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師:孩子們你們畫得太美了。能看到這麼美的畫面,我們要感謝誰呢?……這麼優美的詩你會喜愛嗎?讓我們美美地讀一讀古詩。

(教學解析:學生理解了古詩的內容,體會了詩歌表達的情感後,入情入境地誦讀,詩中的畫面便再次呈現在孩子們的眼前了。)

五、激發想象,營造新境。

師:孩子們,初夏時節,詩人楊萬里在小池邊看到了許多美麗而充滿情趣的景象,把他最喜愛的景都寫入了詩句裏。你知道他還看到了哪些景象嗎?清澈的小池裏還會有什麼呢?小池邊還有什麼會是你——所喜愛的呢?小蜻蜓停在荷葉上在和誰説話?它從哪兒飛來的?……

(教學解析:沒有想象,就沒有情境,就沒有了品位,沒有了創意。詩是詩人由情感體驗勾勒出的畫面和意境。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拓展這種意境並引導學生想象創造意境。一堂課下來,孩子們收穫滿滿。有了對初夏的認識,有了對本課古詩的感悟和理解,還有了自己的思維和創想,多麼的不可思議。)

語文,美在字字句句,美在情景交融,美在穿越時空的分享與相遇……

作文教學反思8

三年級的作文是小學生學習寫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三年級階段開好了作文的 “頭”,這不僅為學生以後的作文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而且能從科學性、邏輯性、實用性、事物性的內在聯繫等不同方面為學生的寫作能力打下很好的基礎。抓好這一階段的作文訓練,是我們作文教學的一個難點。要突破這個難點,我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對學生習作要求要適度

每個單元上到作文課時,學生都有一種“恐懼感”。他們都認為寫作文是一件非常難的事。若要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面,教師先要把學生“寫作難”的心理包袱卸下來,改變“怕”寫作文的觀念。那怎樣改變這種觀念呢?

首先對學生作文要求要適當。把握好作文教學的尺度,不要過高要求學生把語句寫得如何華麗,內容寫得如何具體。如果在每次作文時提出一大串的要求,最後一句“不少於300字”。那麼對於正處於作文“起步”階段的學生來説,肯定是興趣全無、談文色變。其實,三年級作文教學要求是“讓學生寫出幾句通順的話,會用一些學過的詞語,把要説的話説清楚”就行了。如果教師能幫助讓學生以一種輕鬆的心情對待每一次作文,徹底消除他們的畏難情緒。幫助他們樹立寫作的信心,並留給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發揮的空間。相反,如果老師“心比天高”,開始就對學生要求過高,過多挑剔,一味訓斥,這樣學生對習作產生了畏懼心理,更喪失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要豐富學生的寫作材料

如何選好寫作的材料,是寫好作文的第一步。但很多學生不知道寫什麼,總是覺得沒什麼好寫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把學生的思想從這方面解放出來。所以教師在指導寫作時,要善於引領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會,深入發掘題材。要給學生創設情境,把生活搬進課堂,演繹其中的精彩片段,給學生以真實的感受,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挖掘素材。

有一次習作要求學生“寫一寫民族傳統文化”。當同學們一看到這個要求時都傻眼了。傳統文化到底是什麼?寫什麼呀?怎麼寫呢?在我們的語文課本里面到是有幾篇例文,但是這些都與我們的實際生活離得太遠了,學生根本無從下手。

我是這樣做的: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過什麼節?”

同學們都説,“我喜歡過中秋節” “我喜歡過春節”“我喜歡過保保節”……

師:“為什麼呢?”

同學們有的説:“我喜歡過中秋節。因為中秋節可以賞月、吃各種口味的月餅,我最喜歡火腿口味的了。”

有的説:“我喜歡過年,因為過年時全家團圓,還可以得到許多壓歲錢,還可以放煙花。” ……

老師在學生充滿激情的發言、討論後,相機提示:“小朋友們,看來大家的節日過得真是豐富多彩。像剛才大家説的這些都是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也就是這個單元要我們寫的作文內容。下面就請同學們自由選擇,去寫一篇有關民族傳統文化的作文。”這樣學生寫作的“米”不就找到了嗎?

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豐富的想象力是寫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之外,引發學生的想象思維也很重要。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話説,我用口語交際的方式讓他們把想説的話説出來,讓他們有話可寫。

如:用玩具編寫童話,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很多可愛的玩具和動畫,激起學生的興趣。然後請學生小組合作為其中的一些玩具確立關係,編故事,編對話……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使想象更加充實,更加生動,直到編寫成一個完整的童話。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得到了自主學習,充分表現的機會,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間,想象思維得到引發和鍛鍊,寫作興趣也提高了,寫出的作文也比較充實生動。

引導學生把握寫作的規律

教師在教學時,不要只是提示學生按照所謂的“時間的先後”、“地點的轉換”、“事情的發展”的順序來寫。“模仿寫作”是三年級作文訓練的明顯特點,也是小學生練習作文的常法,而且是較為重要的方法。

例如:在講《翠鳥》一文時,首先指導學生抓住翠鳥的外形特點,通過描寫翠鳥的爪子、眼睛、嘴的特點突出翠鳥的外形。接着指導學生抓住顏色特點,觀察翠鳥的頭、背、腹部羽毛。最後再對照插圖,學習本課的具體寫法。這樣,通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文結合,使學生印象深刻。學了本課後,可以指導學生寫一個自己熟悉的小動物,要求他們仿照《翠鳥》一文的寫作方法,按一定的順序寫清楚。

教學生學會修改作文

常言道:“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個“改”,包括別人改和自己改,只有反覆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的語句、段落、情節改優美,使文章生動感人。袁微子老前輩曾主張:“寫作文提倡學生自己修改,老師少去改它,改得越少越好。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檢查之後加批語”。因此,應該教師應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首先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意見,對於學生作文中的錯別字、誤用詞語、標點符號及病句等,切忌一改到底,教師只需簡單提示修改的方法,或者用各種符號標出該修改的字、詞、句、段,至於具體應怎樣改,則由學生自己去完成。三年級階段的學生知識面還不廣,對學生的修改不要期望過高。一般看他們修改的句子是否通順,有無錯別字,能否找出自己認為自己比別人寫得好的句子或詞語,能不能按一定的順序來説清楚一件事情就行了。

對與三年級的作文教學中,我也是剛剛起步,如何找到一條快速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新路,還有待於與同行們進一步努力探索。總之,小學三年級學生剛走上寫作之路,各方面的知識掌握較少,作為老師要有耐心地“扶”一下,要把他們“送”上更高的科學的寫作途徑,讓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

作文教學反思9

一、教學環節的設置

我把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幾個部分:1、談話導入。通過和學生的談話,讓學生找出自己與別人不同的地方,從而告訴學生這些不同的地方都是每個人的特點。抓住特點就能介紹清楚自己,從而引出課題。2、仔細觀察,説不同。為了引起學生興趣,我們有意選擇對比較大的兩名學生,讓學生通過觀察來找出他們的不同。3、小組交流,向別人介紹自己。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做到有目的的説,能説會説,為下一步寫作墊底。4、完成習作,同桌交流互查。在有了前幾個環節的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作,並相互檢查交流。

二、教學中反映出的問題

雖然自己經過準備,並且做了大量的鋪墊,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掌握的情況卻並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的概念模糊不清。在教學中涉及到“個性”、“性格”、“外貌”等抽象的詞語。由於我們並沒有做詳細的講解和比較,許多學生理解模糊。沒有弄清楚含義,從而導致了學生到後來不知道該怎麼寫。

2、教學設計環節混亂。在教學一開始,我們就將“特點”這個抽象化的概念拋給學生,學生在沒有深入理解的基礎上,一知半解,使得後來我在後期雖然做了大量的講解,但學生還是沒有明白。

3、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需要。本來對學生來説,介紹自己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們在教學中給學生設置了較高難度的要求,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部分學生無法理解就無法專心傾聽,這也是導致課堂中學生注意力分散的重要原因。

4、習作的發散點過多。在教學中,我們給學生歸納出人的特點後,讓學生選擇,但是因為發散點太多,加上學生對一些概念並不理解,所以寫出來的作文不盡人意。

三、對解決措施的思考

三年級學生雖然經歷了低年級寫話階段的訓練,但作為作文教學的整體思路來看,它則是剛剛起步。因此,教者必須站在整個語文教學的高底,根據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加強作文教學的研究,做到精心設計,有針對性的指導。結合自己這節課和長期的習作教學,我對自己習作教學中要採用的一些措施進行了一定的反思。

1、創設良好的習作氛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1)豐富寫作素材,克服學生的畏懼心理,讓學生“有東西可寫”是克服畏懼的關鍵。

學生不願意寫作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沒有東西可寫。要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教師要當好“生活導師”把學生引入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並且指導學生以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社會,以自己的情趣去理解分析社會,發展認識和思維能力。平時讓學生寫觀察、記錄、小日記、小報告,社會調查等都是較有效的方法。

(2)瞭解學生的需要,變“苦”為“樂”,克服學生的厭倦心理。

需要是一種內在的動機,學生的需要得到滿足,才能夠積極參與到習作練習中來。同時,作文教學要想取得高成效,就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提高寫作的興趣。教師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熱愛每一個學生,特別是要關愛學生,教師要把差生當“朋友”,瞭解他們在寫作中的困難,並給以具體指導,熱情鼓勵,學生有所進步,教師就要給予表揚肯定,幫助學生總結成績,克服失望心理,樹立寫作信心。這樣,學生的寫作興趣,就會逐漸培養起來。

2、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不能面面俱到。

學生開始作文時,往往覺得不知從哪裏寫好,寫些什麼好。首行,我們應該根據教材的安排,認真分析每次習作的要求和要達到的主要目標。自己心裏首先要做到心裏有數,明確自己本次習作的目的,然後根據目的設置教學重難點,一定要突出每次習作的重點,和學生應該明確的重點。如果在本次習作課上,我只抓住外貌和愛好,這兩個特點讓學生來寫,學生肯定會覺得簡單而且和自己生活貼近,寫起來也會更容易些。

3、注重二次備課意識的培養

二次備課時教師針對課堂中臨時出現的一些問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設計的臨時修改和調整。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時要關注學生的掌握情況和學習效果,能對學生的需要志上做出反應。在本次習作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對學生掌握不清的幾個抽象的概念及時讓學生進行理解,那麼就不會出現學生不知該怎麼下筆的情況了。

4、平時要注重對學生習意識的培養。

我們教學生寫作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們把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的豐富感情表達出來,展示給讀者。也就是説,凡是能用語言表述的地方,都可以成為學生寫作的內容。我們在指導學生寫美學事的同時,還應該有的放矢的幫助他們抓住發生在身邊的新鮮的事、奇怪的事、有趣的事。

在指導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大多會遇到無法準確地、完整地表述出事物特徵的問題。這是由於學生平時觀察不夠仔細,積累相關的表述的詞句不夠豐富的緣故。所以我們作文教學過程中,要提倡學生平時多讀書,讀好書。特別是對學生寫作有幫助的書,我們還應積極推薦,久而久之,學生寫作起來也許就不會太難了。

作文教學反思10

執教一個半學期以來,最讓我頭疼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寫作水平沒有多大的提高。經過多次與老教師交流,以及自己工作之餘的學習鑽研,我對作文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現反思如下:

一、 認清學情,夯實基礎,不盲目追求作文形式。

從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作文水平來看,大部分學生基礎不紮實,存在着句子表達不通順、用詞不恰當、詞彙積累太少、選材較狹隘、立意不高等情況。因此,作文練習不應該追求字數和技巧,而要立足於強化用詞造句的訓練、拓展閲讀面。

寫文章最基本的就是做到“文從字順”,為此,在每天的作業中加上“造句”這一項,由科代表選擇難度適中的1~2個詞語造句。把句子寫通順了,表達的基礎才能提高。

更重要的工作是增加學生的閲讀量。在兩個班中,我組織學生創建班級圖書庫,鼓勵學生多讀好書,讀文學作品,並給他們介紹《讀書筆記8種方法》和《讀書三種方法》等。多讀還要多寫,鼓勵學生勤寫讀書筆記,準備定期舉行班級優秀讀書筆記展覽和名著電影欣賞。另外,組辦班級文學興趣小組,定期交流,推選出優秀作品向學校《綠洲》文學社投稿。試圖通過一系列活動把閲讀引向深處。

二、 解放教學思想,還學生更廣闊的寫作空間。

新課程呼喚作文教學的開放,指出“要求學生説真話、實話、心

裏話、不説假話、空話、套話”。為學生的自主寫評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然而,繁雜的作文教學程序、陳舊的作文教學內容、單一的作文教學方法、一成不變的作文評改方式——這些是不可忽視的傳統的束縛力量。如何突破傳統,取其精華、取其糟粕?這是我反覆思考的問題。

1、 解放老師的教學思想。

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儲備一桶水。客觀條件對學生

創造力的束縛是顯而易見的,但這是教育普遍存在的現象。假如老師的教學方式也是單一陳舊的,那麼我們就等於在製造教育成品,而不是在創造人!工作雖繁忙,但還要以學習為主。多借鑑名師的經驗,多與老教師交流,多讀書。

在借鑑餘映潮老師的方法後,我嘗試了這樣的作文批改方

式:小組合作。

第一步:交換找優點,評價閃光點,寫出主要內容,概括大意。 第二步:再交換挑毛病,指不足(比如錯別字,病句等)。 第三步:本人小聲讀文,動情優美處,大聲的讀,後品味反思別人的評價,結合自己的感受,對自己提出中肯的建議。 最後,交流心得。每組推一篇美文大家共賞,由作文負責人(苗甜甜)根據各小組記分,上交。由老師根據各小組的情況,找出優缺點,並概括不足(共性的東西),思考下一次作文要求及目標。

經過這樣一改動,學生的作文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全部動起來,全身心積極投入,每位同學至少讀了三篇同類的作文,又聽讀了6篇美文,不論從聽覺、視覺上都獲得很大的收穫,相對以往單一,枯燥的形式,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小組之間的凝聚力。

2、 還學生更廣闊的寫作空間。

(1)、讓他們親近大自然,走進社會,豐富他們生活和精神世界,在生活實踐中獲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抓住每一次人性教育的機會,讓學生關注時事,寫相關的週記。比如學期初,跟學生講今年春節的雪災,讓他們週末回去利用電視、網絡、報紙等形式關注災區的情況,體會人間冷暖。

(2)、讓他們勤于思索,樂於想象。

抓住每一篇課文的閃光點,讓學生寫讀後感。比如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讓學生寫《從小學到初中》等類似的短文,讓他們抒發自己的成長體會。

(3)、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感受、體驗,“我手寫我心、我筆抒我情”。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他們從三點一線的單調生活中,體會成長的快樂。佈置《成長的煩惱》、《成長的快樂》等作文題,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心靈成長。

(4)、提供優秀的視聽材料,給予學生足夠的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還要引導他們“於無影處見有影、於無聲處聞有聲”。

給學生觀看一些人性教育的電影,讓他們寫觀後感。比如看了《跑吧,孩子》這部電影以後,他們很多在觀後感中都感歎自己的幸福生活,增加了幸福感,學習就更加有動力了。

3、 開放寫作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創新活力的,應儘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作文教學更是如此。

為此,在閲讀教學中充分挖掘習作資源,實現閲讀文本的超越,是開放寫作內容一個較可行的途徑。如補寫(補寫背景、補寫結尾、補寫文中的空白點等)、改寫(改變體裁寫,改變人稱寫,改變時空寫等)、仿寫、擴寫、縮寫等等。在閲讀教學中開發學生感興趣的習作資源,創出習作教學的新洞天。

如學生續寫《皇帝的新裝》,展現了他們無窮的想象力和天真的思想;改寫《醜小鴨》,體現了他們唯美的童話情結。

通過這些寫作活動,我發現其實學生的創造能力不是我想象的那麼差,關鍵是如何去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讓他們在寫作中表現自己,

獲得成就感。只有有所獲,有所得,學生才會有興趣,進而才有動力。當學生的寫作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時,我的教學也就成功了。

這些嘗試只是初步的,也需要時間不斷的關注教學成果,不斷的反思,才能進一步完善。

作文教學反思11

作文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過程。對學生來説,它是一種綜合性最強,難度最大的作業。因此學生怕寫作文是一種普遍現象,也始終困擾着教師。如何激發學生作文的慾望,鍛鍊學生作文的勇氣,將學生這種害怕作文,討厭作文的心理轉變為喜歡作文,寫好作文呢?我從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過程中,有了這樣的體會。

一、 觀察生活,使學生作文言之有物。

教育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好奇心勝過一切。正因為好奇,他們在上學和回家的途中,往往會觀察到各種各樣的事物。生活素材比比皆是,有各具特點的人物形象;有景色迷人的田園風光;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場面;有令人難忘的鄉土人情……我讓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在每週的作文課時進行一次新聞發佈。久而久之,學生們由依事論事,見物説物,進而能講清一個道理,説明一些問題,抒發自己的一種情感。最終能生動、鮮明地表達某種意境。這樣訓練隨意性大,學生無拘無束,任憑情思奔湧,想象升騰。例如:入春後的一場大霧,同學們驚奇,感慨萬千。於是我讓同學們描述一下大霧中的景色,大家競相表述:啊!朦朦朧朧的,模糊一片,那村莊,那樹林,那樓房,不知躲到哪裏去了?當濃霧漸退到像一面輕紗的時候,先前的樹木爭先恐後地探出頭來,村莊開始晃動她那美麗的身軀,樓房展開了含羞的臉龐。霧散盡後,大自然恢復了它本來面目,公路上汽車在疾馳,田野裏又有農民歡歌了……同學們七嘴八舌,有滿肚子的話要講。於是,我馬上在黑板寫一個作文題《霧》,同學們信手拈來,基本上能抓住霧中的特有景色來寫,達到寫作要求,有的學生寫得十分生動。這樣長此以往對學生訓練,學生由抽象到具體,由貧乏到生動,其作文能力便會與日俱增。

二、 體驗生活,使學生作文言之有味。

我讓學生從對生活的體驗中去增加作文的興趣。心理學告訴我們具有學習興趣的人,會把學習看作內心的滿足,而不是當作負擔。老題目,老教法,怎麼能引起學生作文的興趣?興趣是入門的嚮導,新穎的.題目,別開生面的教學過程,是引導學生走作文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條件。

體驗生活,讓學生有為而作。學校開展手拉手活動,與完小結對子,同學們紛紛和他們交流思想和感情,還相互贈送紀念品,結成互幫互助對子。學生們興致很高,有的一連幾天電話不斷,這使我們感到:學生一旦有了明確的寫作目的,就會產生強烈的寫作慾望,發揮內在潛能,全身心投入到寫作中去。

多舉行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例如:帶領學生春遊,在食堂包餃子,讓他們自己動手。好多學生第一次包餃子,心裏十分高興,看着學生的高興勁兒,我真感動。吃餃子時,同學們胃口大開,就連平時在家吃飯像“小貓”一樣的李麗,也吃了一碗又一碗,把肚子吃得都不能動了。後來,我便以《包餃子》為題,指導學生寫作文,學生把自己在包餃子和吃餃子的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寫得淋漓盡致,非常有感情。

三、 感受生活,使學生喜歡寫作文。

作文教學僅僅讓學生感到有話可寫,有話想寫,還是比較容易的。而要使學生真正達到喜歡寫作文是不容易的,這就要在注重平時積累的基礎上,讓學生多練筆,不斷提高寫作水平,不斷獲得寫作成功的情緒體驗。為了讓學生提高寫作水平,我讓學生堅持寫日記,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及時記錄下來。把他們的日記看成是師生促膝談心的芳草地,精心批閲,加以指導。在批閲日記的過程中,我和他們共享成功的喜悦,分擔困惑的憂愁,熱情地撫慰幼小的心靈,鼓勵他們更上一層樓。每個月,我向校刊和報社推薦學生的優秀日記。學生日記的內容豐富多彩,有寫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在課堂中學會了什麼;有的寫自己在生活中的發現;有的寫自己在玩耍過程中的新發明;還有的把家庭中的煩惱訴説給老師聽。久而久之,學生似乎領悟到了日記的奧祕,越寫越有趣,好日記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為了使學生喜歡寫作文,我特別重視作文的批改和講評,先讓學生互批和輪批,然後再由教師批改。儘量以鼓勵為主,對學生寫作中取得的進步和成功之處,熱情加以鼓勵,也誠懇地指出不足和改進的地方,使他們從批閲同學作文中受到啟發,從教師的點撥中得到提高。對作文水平較差的學生,特別去發現他們的進步,哪怕是一點一滴的進步,也當眾表揚,使他們增強自信心,從而喜歡寫作文。

作文教學反思12

語文能力是生活、學習、工作的基礎,作文能力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清楚地知道:中學階段作文教學肩負的重任——要讓學生掌握三種文體和應用文等寫作能力,作文水平達到規定的層面,以適應升學或就業的需要。然而具體到實施作文教學,教師往往一口難言,尤其是對於山區中學教師難教、難改;學生難學、難寫。作文教學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於教材。首先,原行九年義務教育初中三年六冊語文課本長期性的定勢影響。其六冊課本,每冊八單元約三十課左右。然而寫作知識和訓練點散見於閲讀之後或課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斷等基礎單項訓練和梯度性的作文訓練。整體上明顯的現出重讀輕寫,寫作依附於閲讀的情況。第二方面,課本上的寫作知識介紹簡約,作文訓練點分佈零散,點與點間聯繫疏鬆、銜接不強;缺乏具體的作文教例、教參、教案等工具書。第三方面,寫作訓練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訓練,有些作文訓練重複出現,“讀後感”的訓練在四冊、五冊、六冊分別出現一次,佔其八分之一。教師多年教學的習慣形成其定勢思維及做法,如今日益顯出其的不適應性。

困境之二:源於教師。教師首先苦於手中無作文教材,僅憑單元之後 的短小作文指導來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造成教師作文課難備、難教,故作文課堂教學彈性大,或多講,或少講,甚至不講,只將作文題目和寫作要求往黑板上寫出,整堂課時間交給學生支配完成。這樣隨意、自流、無序的作文教學,知識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學的預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語文大綱規定:“作文每學期不少於八次,並經常進行片斷訓練。”教師時常因難教、怕改而將作文訓練的次數等於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訓練又如何能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絕大多數教師仍較重視閲讀課而輕視作文課。每學期二十週左右。大多數教師只勤於講課文。卻又把讀寫分開,加之一個月兩次作文訓練佔兩三個課時,一學期包括兩次統考的作文評講,也只佔二十個課時左右。作文教學嚴重失衡是學生作文能力不強的直接原因,也是學生作文難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於學生。大部分學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山區學生生活面相對較狹窄,又忽略生活的觀察,因而素材少——沒話寫;沒有掌握各種文體審題、立意和佈局謀篇的基本寫作知識及方法——不會寫;認識能力低,語言詞彙單薄,駕駛語言能力不高——寫不好;這是山區學生作文“三大難”問題,其中自然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師和教材原因。

總之,面對種種境況,山區中學作文教學確實陷於重重困境之中。那麼,應如何走出困境呢?尋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問題,這是語文教師務必面對和肩負反思的職責。要從反思中尋求出路,要勇於正視上述陷我們於困境的種種問題,針對問題,尋求對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課文裏

教師僅依靠單元后的作文訓練資料作講課內容確是不夠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材永遠存有缺陷。那麼教材出路在哪裏?教材出路就在課文裏。這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對每個學期的作文訓練的任務,達標要求等要心中有數,結合學生實際來對作文體裁、命題、內容、要求等制訂一個詳細作文計劃。然後教師利用閲讀教學來指導寫作,將讀和寫結合起來,讀是寫的基礎,閲讀為寫作鋪路。選擇恰當的、典型的課文做寫作學習的例文,仿寫的對象根據所選課文內容、特點來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怎樣開頭、結尾有特色,怎樣描寫生動、豐富、細膩,怎麼議論有説服力等。這些課文就是我們作文教學的好教材。關鍵在於教師的善用、巧用。其次也應結合作文訓練內容,補上一些具體的,系統的寫作理論知識,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導課的實效

針對作文課存在隨意、沒有確定的教程、知識含量低的情況,豐富作文課堂內容,提高作文指導實效是其出路,從形式上談,教師大可根據文體內容設計多種形式的課型,優美語段賞析課、片斷練習課、材料評議課、看圖説話課、讀書活動課、作文討論課等,教師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從不同的角度確定作文學習的重點和要求,豐富作文課堂教學內容,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從內容上談,則要提高作文課的指導實效、訓練實效。每一堂課都要提出明確的訓練項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佈置一篇作文練寫,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導和作文後的評講。堅持做到講課有內容,訓練有重點目的,評講有針對性,加強體現作文課指導意義,提高作文教學實效。

三、幫助學生解決“三大難”問題。

“沒話寫”、“不會寫”、“寫不好”是學生作文三大難題。為了讓學生有話寫,作為語文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利用學校生活素材,例如開校會、文藝晚會、野外活動、課外閲讀活動等進行作

作文教學反思13

想象作文最關鍵的是什麼,就是引導學生去聯想,開拓學生大膽想象的空間。但在此之前,還是要讓學生明確習作要求“以第一人稱的寫法描述你的所見所聞所想,寫出你的獨特經歷。既要大膽想象,又要注意結合這種動物或植物的特點。”

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激情導入——分析要求——示範賞析——引導聯想——討論並展示——寫作。其中“寫作”環節屬於第二課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以“引導聯想”和“討論並展示”為主要環節,佔用一半的課堂時間。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多是害怕作文的,一抓起筆來就抓耳撓腮,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覺得無內容可寫,作文亂編的多。一是平時的語言積累少,難以寫具體。一是平常對周圍的事物沒有去留心觀察。一是循規蹈矩,缺乏想象力。一是題材枯燥,千篇一律,表達不了真情實感。針對以上這些問題,本人針對這篇作文的獨特之處,就“引導聯想”和“討論並展示”兩個環節,就如何來引導孩子展開自己的豐富想象,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興趣是人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學生一旦對寫作產生興趣,寫作便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快樂的探索,認真的追求。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那麼如何激發學生在本篇作文中的寫作興趣呢?

1、有位作家曾經説過:“一個會回憶,會聯想,會想像的人,才是會構思的人。”因此,寫好想像作文,會提高同學們的想像能力,為同學們在未來進行創造性勞動打下基礎,而且對提高寫作能力也是大有益處的。 讓學生寫熟悉的內容,以“趣”激趣。作文命題應開放,出寬題,緊緊圍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們周圍的人或事、景或物作為作文內容,以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使學生感到有一種表達的願望,有一種衝動想把自己想説的意思表達出來。如命題為《一隻豬的自白》、《老鼠的傾訴》......

2、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先説説自己平時最瞭解的動植物,如豬、雞、狗、貓、水稻、紅薯等等,引導學生去想象,但不是胡編亂想,要符合生活實際。只有熟悉生活,詳細地觀察生活,才能有想象的原材料。

3、再引導學生想一想自己所熟悉的這些動植物的一些生活習性,大膽地放手,讓學生去想去説。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仔細回想,然後引導學生説:豬、雞、狗、貓、水稻、紅薯等這些動植物生長過程中要經歷哪些重要的過程,把這些過程提出來講一講。教師可以先示範,比如説雞就有“出生、防大雞、搶食、防狗貓、吃飼料長大、長大後

生蛋的和不生蛋的、禽流感等等”。激發學生興趣,以此來打開學生的思路。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我們還可以用導語激趣,創設情境激趣等等來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培養寫作興趣是作文教學的突破口,是指導學生作文邁向成功的基點。

二、相信學生,讓學生充分討論並隨心展示。

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是其一,讓學生大膽去討論,並展示自己的討論成果才是關鍵點。學生只有説得出來,才能更好地寫出來。那麼如何在實際操作中讓學生大膽去討論和展示呢?

1、讓學生討論必須要讓學生明確要討論些什麼,如何去交流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師在讓學生坐在一起討論前,先要讓學生知道討論的模式:自己打算把自己當作什麼?它有什麼過程?你打算寫哪幾個過程?重點寫哪個過程?這樣學生在討論的時候就會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在相互交流時也會有實際的、有效的內容去交流。

2、小組坐在一起討論,過程不是大家亂哄哄説,而是有順序地在小組內交流,你先説,説完你的想法後,我來説我的想法。這樣互相交流,當前面幾個人説了後,自然也會打開後面幾個要説的人的思路。其他的人可以在發言人説完後,適當地給他去補充,幫助他完善所忽略的地方或最好寫的過程。

3、小組交流時,按假設每組6人算,採用提綱式的發言,不能佔用太長時間,畢竟討論的時間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就是6分鐘左右,讓每人有一分鐘時間去向組員交流自己的想法。而且發言時,要採用第一人稱,採用有趣的兒童化語言,這樣在寫作時,自然而然地就能採用第一人稱去寫了。

4、最後在展示時,一定要注意展示時的人稱和兒童化的語言,這一點直接關係到寫作要求和學生興趣。

以上兩點看法只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點心得體會,與大家互相交流,在實際教學中,相信大家一定有更加完善的方法。總之,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展示的舞台。教學要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使他們喜歡作文,樂於作文。

作文教學反思14

語文能力是生活、學習、工作的基礎,作文能力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清楚地知道:中學階段作文教學肩負的重任——要讓學生掌握三種文體和應用文等寫作能力,作文水平達到規定的層面,以適應升學或就業的需要。然而具體到實施作文教學,教師往往一口難言,尤其是對於農村中學教師難教、難改;學生難學、難寫。作文教學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於教材。首先,寫作知識和訓練點散見於閲讀之後或課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斷等基礎單項訓練和梯度性的作文訓練。整體上明顯的現出重讀輕寫,寫作依附於閲讀的情況。第二方面,課本上的寫作知識介紹簡約,作文訓練點分佈零散,點與點間聯繫疏鬆、銜接不強;缺乏具體的作文教例、教參、教案等工具書。第三方面,寫作訓練量少。

困境之二:源於教師。教師苦於手中無作文教材,僅憑單元之後的短小作文指導來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造成教師作文課難備、難教,故作文課堂教學彈性大,或多講,或少講,甚至不講,只將作文題目和寫作要求往黑板上寫出,整堂課時間交給學生支配完成。這樣隨意、自流、無序的作文教學,知識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學的預期目的。

困境之三:源於學生。大部分學生怕作文,究其原因:農村學生生活面相對較狹窄,又忽略生活的觀察,因而素材少——沒話寫;沒有掌握各種文體審題、立意和佈局謀篇的基本寫作知識及方法——不會寫;認識能力低,語言詞彙單薄,駕駛語言能力不高——寫不好;這是農村學生作文“三大難”問題,其中自然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師和教材原因。

總之,面對種種境況,農村中學作文教學確實陷於重重困境之中。那麼,應如何走出困境呢?尋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問題,這是語文教師務必面對和肩負反思的職責。要從反思中尋求出路,要勇於正視上述陷我們於困境的種種問題,針對問題,尋求對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課文裏

教師僅依靠單元后的作文訓練資料作講課內容確是不夠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材永遠存有缺陷。那麼教材出路在哪裏?教材出路就在課文裏。這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對每個學期的作文訓練的任務,達標要求等要心中有數,結合學生實際來對作文體裁、命題、內容、要求等制訂一個詳細作文計劃。然後教師利用閲讀教學來指導寫作,將讀和寫結合起來,讀是寫的基礎,閲讀為寫作鋪路。選擇恰當的、典型的課文做寫作學習的例文,仿寫的對象根據所選課文內容、特點來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怎樣開頭、結尾有特色,怎樣描寫生動、豐富、細膩,怎麼議論有説服力等。這些課文就是我們作文教學的好教材。關鍵在於教師的善用、巧用。其次也應結合作文訓練內容,補上一些具體的,系統的寫作理論知識,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導課的實效

針對作文課存在隨意、沒有確定的教程、知識含量低的情況,豐富作文課堂內容,提高作文指導實效是其出路,從形式上談,教師大可根據文體內容設計多種形式的課型,優美語段賞析課、片斷練習課、材料評議課、看圖説話課、讀書活動課、作文討論課等,教師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從不同的角度確定作文學習的重點和要求,豐富作文課堂教學內容,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從內容上談,則要提高作文課的指導實效、訓練實效。每一堂課都要提出明確的訓練項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佈置一篇作文練寫,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導和作文後的評講。堅持做到講課有內容,訓練有重點目的,評講有針對性,加強體現作文課指導意義,提高作文教學實效。

三、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個性、豐富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興趣。

素質教育注重人格的養成,個性的發展,弘揚創造精神。我們的作文教學也必須緊跟時代的要求,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個性,靈性從應試教育模式的禁錮中解放出來,拓寬學生寫作的寬度,寫作的自由性。讓學生用其眼睛,用其心靈去察看社會,體驗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再用心去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使其有充實的生活,有豐富的寫作素材。教師則更新觀念,投身到教育的浪潮中,結合學生心理特點,捕捉他們生活的熱情和興奮點來實施作文教學,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置身於情境之中,情因境而發,則學生有話寫、容易寫、愛寫,學生寫作興趣活躍起來,作文教學出路可尋。

總而言之,中學的作文教學確實陷於困境之中,是語文教師中老大難問題,到了非改革變新不可的地步,我們初中語文教師肩負着不可推卸的責任。那就讓我們攜手面對,去反思、去探討、去實踐,走出困境之路一定會讓我們找到,寫作之花一定讓我們擷取。

作文教學反思15

在xx這段時間裏,可以説時時感受到xx教學的有序性和系統性,尤其是作文教學更是如此。反觀我自己的作文教學,可以説問題多多,主要是一下幾個方面:

不足之一:作文教學缺乏目的性

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大多帶有明顯的隨意性。先從作文題目的擬定説起,大多情況下,作文題目的擬定比較隨意和盲目——要寫作文了,才去找題目。而題目又往往從網上搜索或從往年做過的題目找,找到什麼就寫什麼。這樣的作文命題方式就造成了作文教學的盲目性。學校規定每兩週要做一次作文,所以往往每週連堂的語文課就用來寫作文,這樣,只滿足於作文的次數,根本不去管學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或是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等等。一句話,作文教學沒有方向性,沒有設定明確又科學的目標。

不足之二:作文教學缺乏系統性

與作文教學的隨意性相伴而生的,是作文教學缺乏有序性和系統性。大多教師沒有作文教學計劃,作文教學無序化無系統性。這樣,上作文課也沒有具體的教案,只是佈置一篇作文讓學生去寫,然後批改然後講評,至於效果如何則另當別論。試想一想,作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明確的難點、重點,不是循序漸進,而是隨心所欲,這樣進行作文教學只能使學生成為完成作文任務的機器,很難明白自己作文的長處與缺點,很難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文能力訓練使自己的寫作能力有所提高從而激起自己寫作的動力。

不足之三:作文教學存在功利性

高考這根指揮棒的作用使高中作文教學失去了正常有序的教學環境。恢復高考以來,高考作文經歷了命題作文、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幾個階段。儘管眾多媒體和專家都認為話題作文是最好的考場作文形式,但實際上我們無權去找理由説誰是誰非,它們本應該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空間。學生讀高中肯定是想考一個理想的大學的,於是老師就帶領學生跟着高考的指揮棒轉,你考材料作文我們就訓練材料作文,你考話題作文我們就訓練話題作文,不做“無用功”,一切向高考看齊!但事實證明,功利化的作文訓練既應付不了考試,更不利於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綜合以上的反思,如何才能使作文教學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空間呢?在“黑暗”中摸索,得出如下體會。

一、要確定具體的作文教學目標

作文教學目標的確立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智力水平。

二、制定作文教學計劃

圍繞不同年級的作文訓練目標,分解目標,做到有步驟有序列的發展學生的作文能力。

三、採取有效的方法

(一)、將作文教學和閲讀教學相連接。

作文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學習活動,作文又是和學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連的一項心靈活動。要想學生作文中有情感、有思想,可以從語文教學的日常活動——閲讀教學入手。縱觀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收錄的全是文質兼美的名篇,這些文章無論從情感的真摯、思想的豐沛、文辭的華美、作者的品格修為上都堪稱楷模。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還語文其“人學”的本來面目,儘可能在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前提下,中學階段作文教學肩負的重任——要讓學生掌握三種文體和應用文等寫作能力,作文水平達到規定的層面,以適應升學或就業的需要。然而具體到實施作文教學,教師往往一口難言,尤其是對於農村中學教師難教、難改;學生難學、難寫。作文教學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於教材。首先,寫作知識和訓練點散見於閲讀之後或課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斷等基礎單項訓練和梯度性的作文訓練。整體上明顯的現出重讀輕寫,寫作依附於閲讀的情況。第二方面,課本上的寫作知識介紹簡約,訓練點分佈零散,點與點間聯繫疏鬆、銜接不強;缺乏具體的作文教例、教參、教案等工具書。第三方面,寫作訓練量少。

困境之二:源於教師。教師苦於手中無作文教材,僅憑單元之後的短小作文指導來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造成教師作文課難備、難教,故作文課堂教學彈性大,或多講,或少講,甚至不講,只將作文題目和寫作要求往黑板上寫出,整堂課時間交給學生支配完成。這樣隨意、自流、無序的作文教學,知識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學的預期目的。

困境之三:源於學生。大部分學生怕作文,究其原因:農村學生生活面相對較狹窄,又忽略生活的觀察,因而素材少——沒話寫;沒有掌握各種文體審題、立意和佈局謀篇的基本寫作知識及方法——不會寫;認識能力低,語言詞彙單薄,駕駛語言能力不高——寫不好;這是農村學生作文“三大難”問題,其中自然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師和教材原因。

總之,面對種種境況,農村中學作文教學確實陷於重重困境之中。那麼,應如何走出困境呢?尋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問題,這是語文教師務必面對和肩負反思的職責。要從反思中尋求出路,要勇於正視上述陷我們於困境的種種問題,針對問題,尋求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