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範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41W

篇一: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一、課文介紹

《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範文

《 廬山的雲霧》這是一篇寫景文章。作者通過對廬山雲遮霧罩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

課文集中筆墨對廬山的雲霧作了精彩的描寫。課文一共有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以“廬山的景色十分秀麗”開篇,整體介紹了廬山的景色到底秀麗在哪裏。點出“變幻無常的雲霧”給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祕色彩,給人一種飄飄悠悠的感覺。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通過對廬山雲霧特點的具體描寫,展現了廬山雲霧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的特點。通過形象而生動的比喻句,給我們充分説明“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兩個詞語的意思。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用一句話總結了廬山的雲霧整體給作者的印象是“雲遮霧罩”讓人“流連忘返”。

二、教學設計

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們的孩子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廬山的美景。因此,開篇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先讓學生閉上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説出廬山的美景,然後引申到廬山雲霧的學習上。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首先我主要抓住了廬山“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這兩個特點,讓學生通過自己閲讀文本,找出關鍵詞、句,抓住形象而生動的比喻句説明廬山雲霧變化多、變化快的特點。比如:“雲霧籠罩山頭時,像絨帽;纏繞山腰時,像玉帶??;剛剛、轉眼間、明明、??”從而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意思,然後通過學生仿寫練習和詞語積累練習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於這兩自然段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不僅讓學生學習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還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其次,我通過男女生比賽讀、小組比賽讀、集體朗讀等形式來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普通話能力。最後,通過欣賞廬山雲霧變化多端的圖片,讓他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變化和祖國河山的秀麗景色,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

三、自我評價

在此次的教學設計中,令我滿意的是抓住了本課的學習重點,消除了緊張的'情緒,課上的比較流暢,與學生配合的也比較好。但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新老師我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其主要表現在:指令不清晰;段落的學習中過渡的不夠自然;語言組織能力不強;口語化語言比較多等等。因此,通過這堂課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這充分説明我離一名好老師的距離還有很遠、很遠,這無疑給了我繼續虛心學習的動力。以後我一定多多向老教師請教,認真鑽研課標,爭取當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

篇二:《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本課意境十分美好,在段落構成和語句表達上比較獨到,非常值得學生模仿寫作。

於是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請學生自讀課文,概括的説説自己對廬山雲霧的感受,然後以學生為中心,隨着學生的興趣朗讀課文精彩句子,以句子為發射點,擴散到全文。在本課教學時,我加強了讀中感悟方法的指導,也就是對學生思維方式的指導。從哪些詞中感受到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劃出來,細細品,有什麼發現? 學生在這樣的指導下,能對課文內容有清晰的瞭解,在讀時就有地放矢了。

遺憾:積累時候,我沒有注意指導孩子積累本課中變化較多,出現較多的比喻句。

篇三:《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週二全校老師聽了我講的《廬山的雲霧》一課,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介紹了廬山雲霧的神奇。如果有多媒體課件,適時地向學生展示廬山雲霧的美,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或者自己的簡筆畫能拿得出手,講到什麼姿態時,及時的畫在黑板上,效果也會很好。但這兩種情況都不行。我只好選擇了讓學生了解文章的結構。

這篇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用總分的結構介紹了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特點。教學時,我採用“先扶後放”的方法,讓同桌一起根據學習提綱(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2、作者圍繞中心句作了哪些介紹?3、這段是什麼結構?4、把這一段分成兩層。)一起學習第二自然段,明白該段的總分結構之後,再自學第三自然段。從學習效果來看,學生基本掌握了總分結構的特點。

整節課還有很多不足:由於我本人的語言缺乏感染力,整節課都是老和尚的帽子————平鋪塌,沒有起伏跌宕的感覺;學生的積極性也不高,回答問題的老是那幾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吸取教訓,加強自身的素質學習,力爭能給學生一節聲情並茂的語文課。

篇四:《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作者通過對廬山雲遮霧繞景色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修理。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 今天,我在教學《廬山的雲霧》這篇課文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探究

上新課前,我抓緊學生喜歡朗誦古詩的興趣,因勢利導展示宋朝著名大詩人蘇軾在遊過廬山之後寫到:“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之美人盡皆知,它到底美在哪裏?進而講到廬山的雲霧。

2、創設情境,激勵興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應創設多種多樣的教學情境,運用情境引入,啟發式談話引入等,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用外部刺激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在教學第二、三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髮揮想象,把文字變成圖畫,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廬山雲霧瞬息萬變、千姿百態的情境,並配上優美的音樂,展示給學生欣賞。把學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全體學生對這個仙境一般的廬山產生了無限的好奇、濃厚的興趣。雲霧是很抽象的,因此我根據本課比喻句較多的特點,讓學生藉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轉化為頭腦中的具體圖像。這樣的學習方式,拉近了學生與課本的距離,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3、 在新課學習中,注重學科的交叉運用

我在教學“廬山的雲霧千姿百態”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並用筆在紙上把雲霧的姿態畫出來。請學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畫,並説清分別

畫的是什麼地方的雲霧,為什麼這樣畫,學生説完後,我在加以引導,作者具體描寫了四種姿態的雲霧,其實雲霧不止這四種,它還會有哪些姿態呢?請你展開想像。做一個小小的美術家,在自己的紙上畫一畫,學生畫,畫完後,師生共同交流。藉助學生在美術課中學到的繪畫本領,結合學生平時的生活實踐,鼓勵他們進行想像繪畫。通過繪製出來的直觀畫面在讓他們理解“籠罩”、“纏繞”、“瀰漫”“遮擋”等詞語的意思,讓他們領會作者使用“戴、系”等動詞的準確與貼切。

4、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啟發學生想像感悟廬山雲霧瞬息萬變的美

我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引導學生從“剛剛還是??轉眼間就變成了??”,“明明是??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變成了??”等語句及文中的省略號,感悟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一方面體會廬山雲霧變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像的豐富:將變幻莫測的雲霧想像成“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動的描繪出廬山雲霧的動態美,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形。我從結尾的省略號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説説雲霧在瞬間還會有什麼變成什麼。學生通過朗讀、想像,踴躍發言。啟發學生充分體會廬山雲霧的瞬息萬變之後,讓學生的心靈插上翅膀,想像雲霧在瞬間還會變成什麼?最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想像和感受談談如何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這樣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提高了他們的想像力和朗讀水平,使學生更深切的體會廬山雲霧變化的快而美。

篇五:《廬山的雲霧》教學反思

《廬山的雲霧》是我初次面向全校老師上的一堂公開課,我對這次公開課非常重視,前期做了大量準備,聽了全國的優質課,借鑑了名師的教學設計,但是上課的教學效果卻並不理想。我對這堂課進行了分析反思。

一、我的課堂教學借鑑了名師的教學設計,但是我忽略了本班學生的學習程度,設置問題較難,學生無法理解教師的設計意圖,無法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教學重點不突出,學習內容太多。《廬山的雲霧》是通過對廬山雲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課文共四個自然段,其中重點是

二、三自然段,讓學生感悟廬山雲霧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特點。我在課堂上雖然也對這兩段進行了重點講解,但也講解了一、四自然段,這使得我要講的內容太多。

三、教學內容多,學生無法一下都吸收接受,同時為了能上完課,縮短了師生互動的時間,給學生的時間太少,我講授的時間過長。

四、問題設置太碎,也耽誤了大量的時間。

五、教學最後的微課展示,時機把握的不好,如果放在第二段講完後放就更好。另外微課的內容程度有些深,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有些難,不易理解。教學過後,我深刻反思了,相信在以後的講課中我能夠避免出現這些問題,講出更受學生歡迎的優質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