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浮力複習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44W

《浮力》是五年級第二學期第一單元“沉與浮”中的一個內容。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浮力複習 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參考。

浮力複習教學反思

浮力複習教學反思【1】

回想上課之初,雖然時間很短,我還是認真的做了充分的準備。上課前一天臨時通知我,人數比較多還包括家長。從各方面反饋的情況和最終的評比結果來看,效果很滿意。應該好好總結一下:好在哪些方面?哪些環節處理得恰當?還有什麼地方值得改進的?為今後的公開課留下一點值得借鑑之處。

一、成功之處

1、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在引入環節,我做了一個小魔術:聽話的小魚。這是魔術表演常用的一個道具,其實魔術很多用到物理知識的,播放或演示一個魔術,然後又能用物理知識解釋其原理,學生會有很濃厚的興趣。(我並沒有過多解釋原理,設置了一個懸念,其實後面課程有潛水艇模型,和這個很類似,我只是把它調到這裏來演示。)一開始,就把學生和大多數聽課者的興趣激發了起來。(下課後,還有家長向我瞭解原理呢。)學以致用是我們的教學的目標,學習知識後能立刻解決問題,學生的成就感也得到了滿足。

2、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這節課我安排了一個活動:生活中的浮力。學生不僅要説出浮力的應用,並要思考其原理、原因。通過這一個環節,我不僅調動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還大致瞭解了學生對浮力知識已有的掌握程度,確立最佳反應區。整節課的效果後來在學生的週記作文中,都有很好的反饋,如:印象非常深刻……,不由自主上網查原理……,自己回去也動手也做一個……,做得比老師的還要漂亮……,把自己的父母也問住了……等等。

3、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通過浮力的舉例,我瞭解到這個班級學生對浮力知識已有的較深認識,我做了臨時調整,對稱重法不做過多的介紹,而是把時間放在為什麼可以通過這些方法把浮力測出來。時間還是原來的計劃時長,效果卻比我預料的還要好。我覺得要做到積極的應變,一定要準備充分,事先準備的素材一定要充分,那樣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4、課後小結。這個環節我並沒有做教師總結,預留的時間也不是下課前2、3分鐘,而是留出了十二分鐘,僅僅在投影上打出兩個問題:(1)學到了哪些知識?(課內課外不限);(2)這些知識有什麼用處?(最好舉例並説明理由)再留出3分鐘考慮時間,我走下去和學生單獨交流,聊這節課的收穫。由於有了前面活動環節的積極回答,加上我在單獨交流時的一些提點,這個環節成為我最為滿意的地方。實踐證明學生的小結:知識更完整、氣氛更熱烈、拓展更具體、效果更明顯。

二、不足之處

過後通過回放錄像,我還是發現了存在一些值得改進之處。

1、由於是臨時變為對外開放,所以聽課人數超出原計劃很多,不僅教室裏面顯得擁擠,外面走廊都站滿人。學生的課桌都連成了個整體,我只能走到第一排的幾桌位置,在單獨交流的環節,只能顧及到為數不多的幾位學生,導致後面的小結時段,前排同學的小結效果比中後排同學好得多。在演示實驗時,也無法走下去讓後排的同學觀察清楚。

2、在引入環節之後,學生提出要求老師説明這個魔術的原理。原計劃是設置懸念的,而且學生也還沒有學到氣壓知識,在這節課暫時講不清楚原理的。在下課前禁不住學生的再次請求,説明了一下,但是絕大多數學生理解不了。過後想想,知識還沒有達到,説了也不理解,還是不説的為好。

3、沒有考慮到實驗觀察的效果。本來以為演示的實驗,可以走下去,顧及後排學生的觀察角度,但是臨時聽課人數有變,無法走下去,準備的器材無法保證後排同學也能看清楚。以後的公開課,要考慮這種情況,最好還是安排在實驗室,位置足夠寬,實驗器材臨時更換也方便。

4、有個環節被臨時取消。本來在小結之後,我還安排了一個環節:思考題。本意也是準備在學生小結不充分的情況下,作為一個補充。但是後來發現學生小結已經超出我的準備的內容,就臨時取消了,把時間都放在小結去了。後來覺得,我低估了學生的能力,也低估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三、幾點收穫

1、時間不足還能臨時調整,空間不足則無法臨時解決。

2、準備的問題要有梯度,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

3、不要低估學生積極性,只要引導得當,他們的熱情超出你的想象。

4、放心把時間留給學生,你會有驚喜的。

浮力複習教學反思【2】

今年我面對的學生物理基礎非常薄弱,不瞭解物理學科的特點,沒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維模式,對物理學習存在為難情緒,浮力課的教學反思。而物理教材又特別講究知識體系、科學嚴謹,是一門很嚴肅的科學。但是這種道貌岸然的面孔卻很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現狀也就迫使我們改進教學方法,靈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辦法讓它生動,它嚴肅,你想辦法讓它活潑。以下兩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一件事是幾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節目,是美國錄製的,節目中的兩個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通過大量的實驗、實物場景拍攝、通俗的講解讓孩子們瞭解物理知識,一點也不讓人覺得艱澀難懂,看完後你會覺得科學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覺悟:原來課還可以這麼上,如果我們的課堂也這樣,哪還有那麼多孩子討厭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從孩子身上得到的啟發。有一次到北方圖書城給還在小學的女兒買了一本《孩子喜歡的一百個實驗》,她回家自己照着書忙乎了幾天後開始對我問着問那,我敷衍她説:“太難了,等你長大就學到了。”可是她卻不一不饒的糾纏。被磨不過,給她講了點,居然聽得頭頭是道。原來科學離孩子並不遠,只是缺了一個指路人。小學生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初中三年級的大學生呢?關鍵是學習時的心態不同、興趣不同、目的不同,我們的教學即灌壞了學生,又可惜了知識。

因此,在傳授基礎知識的課堂上,儘量採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語言,儘量採用實驗引出知識點,儘量讓學生自主發現,儘量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實驗。充分挖掘學生的形象思維,通過實驗建立直觀印象,先入為主。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知識,然後再進行理論驗證。絕對不能先用理論推導得到結論後再去驗證,更不能連驗證性的實驗都不做。本節課的設計很多處都是圍繞這一原則展開的。

本節課圍繞着五個實驗展開,前三個實驗是重複生活中的場景,通過已經學過的知識發現新問題、引出浮力這個新知識點。通過對實驗的分析,可以得出什麼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體、測量浮力的實驗方法等,教學反思《浮力課的教學反思》。實驗中學生會觀察到簡單的`浮沉現象,‘物體的浮沉條件’這一個知識點要到下一節才能解釋清楚,但是本節雖然不能從理論上分析透徹,但是沒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通過受力分析,使學生了解表象,同時併為下節課的教學設置懸念。

實驗四是本節課的關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隻跟液體的密度、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才能通過分析,得出物體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開液體之間存在某種定量關係。真正從理念上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取決於液體,而非物體自身的形狀、大小、輕重等因素,糾正生活中形成的錯誤意識。並學會利用已有器材,發現儘可能多的結論,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驗五是本節課的重點。作了這麼多鋪墊,就是為了讓學生自主發現並理解物體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重。結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並進式學生實驗,激發學生勇於探求科學真理的熱情,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四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這是求浮力的普遍適用式。

總之,採用“自主探究法”組織教學。即由教師提供或由學生任選材料和器材,圍繞“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這個主題,讓學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説,自行設計進行探究,讓學生去參與自己設計的實踐性活動,在實踐探究中去總結、發現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這個關鍵點設計課堂教學,針對學生易出現的思維障礙“對症下藥”,有意識地運用科學方法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發現新知,嘗試創新,發展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