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4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篇1

今天的一節《平行四邊形》習題課中,我在第八小組擔當組長,我再一次感受到作為組長在小組學習中起始階段的核心作用。

1、小組長在組內主要作用是激勵,調控。在小組討論中,小組長需要積極的督促組員參與到思考交流中來,這是一門藝術。一般情況下,組長邀請第一發言人首先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他沒有任何看法,立馬邀請另外一個組員,這時,如果仍然不能回答,則需要給時間繼續思考,如果組長直接給出答案,組長成了灌輸式的小老師,組長的角色就發生了錯位。組長只能在組員回答完畢後進行點評,點評方法,點評基礎知識,並及時給組員鼓勵,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2、討論時間要把握適中。昨天的課堂中兩道題目給出了5分鐘,第八小組在我的協助下非常匆忙的結束了討論,可以想象其他小組的進度更加慢。所以一方面,老師給學生的討論時間要充分,另一方面在教學設計中對於討論問題的設計要謹慎的把握。什麼問題需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能更好的發展學生的能力,什麼問題的討論可能沒有實質性的作用,這一些都需要課前設計中充分考慮。

3、小組成員的交流。小組成員交流中該如何有效或者高效的表達,包括學生在黑板中向全班同學交流時都要學會抓住問題的主幹,學會先表達問題的主幹,然後在細節上補充。比如,這節課講解一道題目的證明,要能弄清證明的關鍵的幾大步,然後根據小組成員的提問,有選擇性的補充每一步的細節。要學會這樣表達才能達到高效的交流。所以小組學習重要的是從關注知識轉變到關注學生學會表達。

《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篇2

上了我人生中第二次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課《平行四邊形》這節課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經歷、體驗、感受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徵。對這一堂課不是很滿意,因為之前面對的都是自己的同學扮演小學生或者是講微課,腦袋裏想讓學生説什麼就説什麼,而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個真正的小學生,沒有充分的預設小學生的情況,導致和自己的預想有些出入。我整理了以下不足之處。

1、缺少課堂評價語言,缺乏語言組織能力,課堂也不活躍,沒能水到渠成。

2、不能拖拖拉拉在每一個環節都是平均用力沒有突出重點,時間準備不充分,還導致準備的課堂活動練習題沒講就下課了。

3、組織教學欠缺,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只能靠着提高分貝來吸引學生。

4、在驗證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時,沒有去規範他們每一步該做什麼,而是讓他們照着樣子做,這種教法學生很有可能出錯。

5、學生準備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學具由於自己經驗不足,控場能力不夠,不能很好的掌控住學生。

6、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能力。這一點我做的完全不夠,在課堂中我只顧講授知識,並沒有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例如拋出一個問題後沒有去追問。

雖然在課堂中一些地方不夠完善還需要改進,但是其實在一堂課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教學是一門永遠有着遺憾的藝術。希望自己能夠用心思考,不斷提升。讓課堂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篇3

這一節課主要複習了平行四邊形這一單元,因為本單元概念、定理較多,學生在接觸之後,感覺有點凌亂,很難記憶,因此,準備了這節複習課。設計思路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以平行四邊形為基礎,以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為主線,構建本單元的知識網絡,對有關性質、判定進行了總結、整理、回顧、拓展。

因為內容較多,講課時以圖形為主,充分利用圖形的直觀性和網絡的清晰條理性,第一可以節約時間,第二可以降低難度。分析題目時,注意了層次和梯度,以及一題多解和動態變換等。

新課伊始,力求創設一種教學環境,提出問題。因為疑問是教學的起點,是學生認識上的矛盾,也是學生在以前的探索活動中產生的疑點。從問題出發,有利於建立新的認知結構。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

另外,以問題的形式提供知識網絡,從概念、判定、性質各方面去體會知識的內在聯繫,以完善自己的“腦圖”。通過知識網絡圖的繪製、比較,來強化認識,加深記憶,提高學生整認知水平,而且使知識更加系統化、清晰條理化。

《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篇4

一、對教材的理解方面: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會畫平行四邊形的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以主題圖中的的兩個花壇比較大小,一個是長方形、一個是平行四邊形,長方形面積學生已經會算,而平行四邊形的花壇面積不會計算從而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從而引出課題進行本節課的教學。教材通過兩種方法來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第一種是用數方格的方法,第二種是採用畫—剪—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長方形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方面:

1、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本節課,我個人認為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的過程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割補的方法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找出兩個圖形之間的聯繫,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三、在教學設計方面:

本節課我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

1、通過主題圖,我要完成這些任務: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複習,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比較,使學生產生疑問,從而引出課題、激發興趣。

2、讓學生提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猜想。

3、通過數方格,填表,對學生產生暗示,知道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具體的面積。

4、用剪—拼,動手操作,轉化的方法,讓學生觀察與長方形的關係,底=長高=寬,平行四邊形面積=長方形面積,再結合數方格的時候的暗示,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5、小結同學的猜想,進一步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公式。

6、應用公式,求平行四邊形面積。

我認為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學生是通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小學數學內容來源於生活實際,它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上述教學片斷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幼兒園建築工地,看到了平行四邊形來源於生活實際,也體會到了計算它的面積的用處,這就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新知識的探究之中。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上述這個教學片斷中,對傳統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方法作了大膽改進。為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這一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課後調查發現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學想到了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這一方法。接着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已的思維方式大膽地提出猜想,由於受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干擾,大多數同學認為:平行四邊形面積等於兩條相鄰邊的乘積。對於學生的猜想,教師均給予鼓勵。因為雖然第一個猜想的結果是錯誤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卻是合理的,而創新思維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間被點燃,不同的猜想結果又激發起學生進行驗證的需要,需要同學們作進一步的探索。

令人驚喜的是,有的同學竟能發現兩種猜想有矛盾之處,這是我所料始不及的,仔細想想,這雖出乎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因為老師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樂想、善思、敢説,他們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實踐、驗證……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教師在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思維實際出發,給學生以獨立思考時間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由於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獨立自主的,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會出現不同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能滿足學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時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能夠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與批判,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發展。上面的教學片斷中,學生之所以能想到用割補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正是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啟發才得到"靈感"的,而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各種方法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學生只有在相互討論,各種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才能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得到增強。

(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能給學生的思維以方向和動力,不善於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學生是不可能具有創新精神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教師的提問切忌太多、太小、太直,那種答案顯而易見的一問一答式的問題要儘量減少。上述教學片斷中,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想什麼辦法自己去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呢?"這一問題的指向不在於公式本身,而在於發現公式的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於是學生就開始思索、實踐、猜想,並積極探求猜想的依據。

當學生初步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後,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公式能運用於所有的平行四邊形嗎?”這個問題把學生引向了深入,這不僅使學生再次激發起探究的慾望,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同時更是一種科學態度的教育。其次,要積極鼓勵學生敢於提出問題。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問題意識要倍加呵護與尊重,師生之間應保持平等、和諧、民主的人際關係,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充分披露靈性,展示個性。

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積極的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提出自己的問題。於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該怎樣求?是等於兩條鄰邊乘積還是等於底乘高?”“該怎樣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呢?”“怎樣用數方格來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用轉化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呢?”這些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自然產生,學生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滿足了學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從而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

(四)初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

科學探究的方法是創新能力的必要基礎,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縱觀這個片斷的教學過程,初步體現了“提出問題——大膽猜測——反覆驗證——總結規律——靈活運用”這一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對科學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體驗到知識的產生都經歷了曲折艱苦的創新過程。而現有的教材較多地呈現了知識的結論,很少反映知識的產生過程。

因此,我在進行教學時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在把握教材內涵的基礎上,把教材的知識結論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問題、發現規律的創新過程,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不僅使學生的智慧、能力得到發展,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篇5

上了平行四邊形一課,覺得有以下的特點:

1、激發慾望,引導參與。

以複習長方形入手,引出課題平行四邊形,讓學生體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繫。從圖中伸縮門入手,以主題圖“為什麼學校的伸縮門用平行四邊形?”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性。

2、操作活動,小組探究。

⑴設計了小組活動的環節,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合作、交流,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學,進一步體會平行四邊形的特徵。

⑵通過圍一圍、畫一畫、剪一剪等實踐活動,進一步體會平行四邊形的特徵;通過動手做“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在比較中體驗、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性。

3、鞏固知識,課外延伸。

讓學生用自己探索的平行四邊形的特徵解決“伸縮門為什麼做成平行四邊形?”的問題。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綜合性的題目,對知識進行強化鞏固,提供七巧板讓學生拼擺成平行四邊形。佈置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尋找身邊圖形的活動,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

《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要求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教學活動,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徵,要通過折一折的活動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明白高與底是相互垂直的線段,並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空間想象的能力。

在設計這節內容時,我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設情境以學生感興趣的魔術表演出示長方形框,拉一拉變成平行四邊形,再把抽象出的幾何圖形畫在黑板上,這樣直觀呈現,有利用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接着再出示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和黑板上的平行四邊形,發現它們有什麼共同特徵?

接下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驗證,教師提出合作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講台前彙報驗證過程、驗證結果,其餘學生補充,老師進一步完善。這樣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由説出“什麼樣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水到渠成,再回過頭看書上是怎麼説的,老師補充通常我們説“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折高部分讓學生自學看書,動手操作,知道“折後兩部分底重合時”留下的摺痕才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線段。並追問“同一底上還能折出不同的高嗎?”讓學生繼續折,明白同一底上有無數條高,突破難點。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是:

1.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的培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讓他們觀察、發現、驗證平行四邊形的特徵。

2.創造性地運用教材,領會編者意圖,把例1、例2結合在一起上,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有了更清晰地、更完整地認識。

3.學生在揭示“平行四邊形的意義”時,百花齊放,言之有理,教師適時評價,最後迴歸課本,通常我們説“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4.練習設計穿插在新授內容中,學生在學習了特徵後有小練,運用特徵解決問題,突破難點。在認識了高以後有小練,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最後還有綜合練習,拓展延伸,為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5.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在本節課體現很充分,首尾呼應,相得益彰,彰顯了數學課的魅力。

不足之處:

1.課堂評價語言有些生硬,不生動,沒能水到渠成。

2.對課堂生成的資源利用得不夠好,以後還有待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篇7

平行四邊形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説並不陌生,他們在三年級的時候初步接觸過平行四邊形,瞭解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模型,所以這節課的設計就從生活中的實物導入。

第一步:觀察實物,抽象圖形

我找到了一些圖片讓學生觀察,其中有單位門口的活動門、多功能衣架、樓梯的扶手……,學生從中抽象出圖形。(多媒體出示)

第二步:動手操作,合作探索

然後用學具擺出這樣的圖形,學生的個人學具不能擺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出現矛盾衝突點,這時擺出的圖形是不規則的四邊形,由此引出平行四邊形的概念。

接着讓他們同桌合作,利用兩個人的學具合作擺出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這個過程找到平行四邊形的一個特徵:對邊相等。然後繼續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其他特徵或特性,小組合作,利用擺好的平行四邊形合作探究。教師在組間巡視,可以做學生引導者、傾聽者、合作者、欣賞者,充分了解孩子的收穫,為下面的教學做準備。這段時間有的學生問我可不可以看看書,我説當然可以,説明你可以尋找資料了!15分鐘後讓學生彙報,我把他們收穫按照定義、特徵、特性進行歸類板書,學生對自己小組的收穫進行講解,尋找實例,理解掌握。有的孩子在看書的過程中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他們也很熱情地向同學們介紹,我讓他們進行了畫高和底的練習,然後讓學生介紹自己對高和底的認識,特別是引導孩子們認識到平行四邊形的高有無數條,同底的高相等。

第三步:拓展延伸,課後解題

讓學生利用本節課知識,做一個美麗的平行四邊形,把你的收穫和問題寫在上面。

總之,在這節課中,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機會,嘗試提出問題,然後在合作中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篇8

這節課我們所學習的的內容主要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以前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掌握,對學習後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這節課的教學我們不但要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知識,而且能獲得數學思想和方法;不僅能夠正確地應用公式,而且能更好地理解這一公式的來源。

一、課程開始,我先讓學生回憶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想一想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求呢?猜想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是否存在聯繫。引導學生用“轉化”的方法思考。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在探究的過程中,我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發現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關係。在這個基礎上利用學習提綱進行提示: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圖形之間的關係,根據它們之間的關係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並且讓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最後利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的演示。通過觀察、交流、討論、練習等形式,讓學生在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為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不足之處

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在進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時,讓學生利用學習提綱理解長方形的長、寬分別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是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公式的關鍵。其中有兩個學生到演示台上展示剪拼的方法的時候,説發現他們的面積相等。而我只強調了拼後的面積相等這個概念,為什麼面積相等?這裏應該將學生的圖形粘在在黑板上,讓學生交流出自己的原因。沒有往更深的地方挖掘,所以學生的思維只停留只要沿着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剪下,都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而沒有在操作的過程深層次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雖然本節課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但後半部分的教學還存在着不敢放手現象。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在本節課中也體現不夠完善等等。

《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篇9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式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面積計算基礎上進行的,它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的計算的基礎。教材首先提出:公園準備在一塊平行四邊形空地上鋪草坪,如何計算這塊空地的面積?這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後,提出的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問題。

教材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面對一個新的問題,思考如何去解決教材提供了兩種提示性的方法:一種是通過數格子的方法,數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種是通過剪與拼的活動,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為長方形,然後計算出面積。通過本節課的使學生通過剪切、平移的方法理解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過程,並能夠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課教學中,用長方形面積公式導入,由學生猜測、驗證、再猜測、再驗證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此次過程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小組合作,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最後通過習題鞏固,使學生靈活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篇10

為了能更好地使用使用信息技術,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本課時充分利用學生計算長方形面積的經驗,引導學生經歷了類推(負遷移)→試誤→驗證→尋求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推廣應用→拓展等過程。具體如下: 、

一、複習引入

複習長方形的周長和麪積,目的是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為後續的學習奏響了前奏。

二、探究新知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和生本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複習長方形的面積後,讓學生試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由此產生了正遷移和負遷移的兩種解法,教師先用數方格的方法進行驗證,得出了鄰邊乘鄰邊是錯誤的,正確的方法是底乘高。然後利用多媒體課件根據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點,把平行四邊形拉成了長方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鄰邊乘鄰邊計算的是長方形的面積而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驗證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都可以用底×高來計算,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同桌討論,確實不懂的請教書本,再驗證。最後學生展示不同形狀的平行四邊形面積都可以用底×高來計算,最後,教師利用課件演示操作過程,並進行總結: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過的長方形後,面積不變,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高。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底×高。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反思、和諧共進。生與生之間,思想相互碰撞、觀點相互交鋒,提高了交流、溝通的能力。同時,也使知識在對話中生成。學生與課本對話,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課本之間互相交流、雙向互動, “靜態”的教材在學生創造性地延伸拓展中,煥發出更加鮮活的生命力。整個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本之間的對話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譜寫了一首旋律優美的主題曲。

三、拓展應用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多,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第一題,通過學生的分析,同學們懂得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必須是相對應的底乘以高。而第二題,由一個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畫圖、觀察、師生對話,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不一定等底等高。

四、師生總結

由一句“把你最高興的説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師生互動,概括出本節課滲透的思想方法:在數學學習中,轉化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如: 1、沒有好好利用學生生成的資源。2、老師的評價語言過於簡單化等。懇請各位領導和同仁提出寶貴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