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工程問題》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81W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數學《工程問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數學《工程問題》教學反思

六年級數學《工程問題》教學反思 篇1

工程問題是研究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三者之間關係的一個數學問題。它與研究這三個量之間關係的整數工作問題的解題思路相同,不同的是工程問題的工作總量和工作效率沒有直接指明,解題時要用單位“1”表示工作總量,用單位時間內完成工作總量的幾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這是工程問題的基本特徵也是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情境,先安排了一道工作總量已知的比較簡單的工程問題的應用題。例如:工程隊修一條長1800米的公路,甲隊單獨做需要12天完成,乙隊單獨做需要12天完成。甲、乙合作需要幾天完成?讓學生進行解答,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説説你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然後,我把工作總量1800米該為3600米,讓學生猜一猜,現在甲、乙合作需要幾天完成呢?學生們非常激動,有的説,太簡單了,不用計算我就知道了;有的學生把手舉的高高,想回答。有的學生切切私語。

我馬上讓學生回答,第一個學生回答的是工作總量是原來的2倍,那麼,合作工作時間肯定是原來的2倍。

第二個學生馬上回答説合作工作時間和原來的是一樣的。乘此機會,我又追問你有辦法證明合作時間沒有變嗎?這為學生馬上説有。於是他用了剛才的這種計算方法證明了工作時間沒變,其他學生心服口服。而後,我又問學生如果工作總量變900米,現在甲、乙合作需要幾天完成呢?當我問題一説出,學生就説,現在不會上當了,當然還是和原來的一樣啦?那麼就請你們計算一下?計算出來結果還是和原來一樣。

於是,我就設下疑問,為什麼工作總量變了,合作的工作沒變呢?通過四人小組合作,並交流,然後,在小結時我又把學生説的用多媒體展示了一下,這樣學生明白了工作總量不管怎樣變化,只要兩隊單獨完成的工作時間沒變,兩隊合作的工作時間也是不變的道理。在此基礎上,我將工作總量抽象為“一項工程”,由此導入新課,然後,讓學生進行嘗試練習。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出現在他們的面前,學生不僅發揮了他們的自主潛能,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學的開心,教師教的快樂。

六年級數學《工程問題》教學反思 篇2

工程問題就數量關係而言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難,這節課的難點主要是學生一下子難以接受用分率進行分析解題,比較抽象,學生初次接觸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工程問題被許多老師研究過,也看到過各種各樣有特色的設計,有的先進行分率方面的鋪墊再進入研究,有的出示工作總量是具體數量的工程問題直接研究,通過變幻數量的大小,讓學生髮現工作時間始終不變,從而轉入真正的工程問題。但到最後總讓學生感覺不到簡單。不管如何設計,有一點是相同的即讓學生把具體數量和分率兩種不同方法的相似點一定要揭示出來,另外,用分率解的思考的參照物應是用數量解的思路。

基於以上的情況,我設計了本堂教研課的思路:修一條( )千米的路,甲隊單獨完成要10天完成,乙隊單獨完成要15天完成,兩隊合作,要幾天完成?這樣一個問題作為研究的材料,這條路的長路由學生自己補充。我自認為這樣設計有以上幾方面的優點:

1、讓學生在決定這條路的長度的過程中,他們要進行估計和計算,因為不是隨便哪個數都能除盡的,學生在選擇的過程中可以培養數感。

2、這條路的長度就一個班的學生而言一定是多種多樣,學生彙報出來的數量也一定很多,這樣就不用老師多費口舌變幻各種數據,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來理解這節課的難點:為什麼這條路的總長變了而合做的時間卻不變?從而為引出把單位“1”看作路的總長作了良好的鋪墊。

原本想,學生在彙報時應該是精彩紛呈的,但學生在獨立嘗試時卻發現大部分學生用1作為這條路的總長,而且幾乎找不出用具體數量計算的。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我們班的學生格外聰明嗎?肯定不是的,下課後通過了解才知道,因為佈置家庭作業中拓展題涉及到了工程問題,老師沒教過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學生進行了自學,所以出現了我沒教就已經會用單位1來解了。這種半生不熟的課真的好難上。我們是同磨一節課,這樣的細節應作為一個重要內容進行研究,是放一放還是出現就解決呢?看來還得通過試驗才能知道。

六年級數學《工程問題》教學反思 篇3

教學需要教師靈活運用教材,創造性將教材內容轉換成生活問題,並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的教學技巧,在師生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數學教學成為真正的數學活動的教學。

一、這節課中,我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做了努力: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是教師精心創設了學生主動探索的教學情境。教師先通過故事談話引入,並創設以下情境:現在我們鎮政府正要準備修一條1200米長的公路,今天一早有兩個工程隊找到了鎮長。第一工程隊説如果我們修要15天完工,第二個工程隊説如果我們修要10天完工。如果你是鎮長會怎麼辦呢?其次讓學生先是小組討論,學生一定會找出很多的答案,讓小組討論彙報選出最好的答案,那就是由兩個隊合做。這樣安排首先是幫助鎮長選擇工程隊,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引發了學生的個性思維,其次激活了學生的知識經驗滲透了數量關係。

2、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教師讓學生大膽的猜測,工作總量如果由現在的1200米變成2400米以後,合作時間會是幾天?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12天”,出現這種錯誤的原因我覺得是因為學生沒去認真地思考,只是根據常規的想法,1200米要6天,哪2400米一定是12天了。接着教師引導學生親自算一算,使學生懂得不管工作總量怎樣變,第一工程隊的工作效率總是佔總量的1/15,第二工程隊的工作效率總是佔總量的1/10,兩隊的工作效率和總是佔總量的1/6,所以兩隊合修的天數始終是6天。然後利用這一點培養學生合情猜測,合理估算的能力,是國家課程標準所積極倡導的,這一環節的安排,對於培養學生的數感,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是尤為重要的。

使學生親身經歷這種探索的過程,同時找出合作時間不變的原因,從而培養了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通過運用實際數量解題的思路遷移到單位“1”的難點滲透,用分數解題的方法,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形成,所以教師只要提供給學生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總結出解題的方法即可。並適時地評價,鼓勵、使學生的探索慾望越來越強烈,從而他們的潛能、創造力也得到張揚,真正體現了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3、在練習中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我在練習題的設計中,一道題目都力求創設一種生活情境,將所學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繫起來,把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之中,組織學生有興趣地思考與學習,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課堂之中,感悟數學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了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的樂趣。

在情境之中教與學,不只是學生學得投入,學得高興,老師也感覺教得輕鬆。

二、不足之處,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我發現有部分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師及同學完成一些活動,缺乏創造性。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也特別強烈。因此,今後我一定要努力創建有利於全體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環境,讓每個學生參與探究實踐,增強課堂互動。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去,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此外,在今後的工作中,還要加強業務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勤練基本功,多看教育方面的書籍,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合格教師。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生活情境,拉近了數學學習和生活的距離,學生在這一情境之中,主動地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索,去發現,理解並學會了新知識。並在學習過程中,學會了與同學合作,獨立思考,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