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二年級《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範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29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範文

二年級《黃山奇石》教學反思1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讀着課文我們彷彿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不是在閲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台上,美美地欣賞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嚮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作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慾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能夠自主學習,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細緻觀察能力也處於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重在豐富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尤其是低段教學要求,要讓學生喜歡閲讀,能感受到閲讀的樂趣,還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由此課前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通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觀察能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讚歎。喜愛黃山,嚮往去黃山看奇石。

二年級《黃山奇石》教學反思2

前天,學習《黃山奇石》一課,這篇文章對於學生來講比較單調。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使出了渾身招數,談話激趣,自讀自悟,比賽朗讀等形式。當“小導遊”們介紹完“金雞叫天都”後,就要比賽讀出奇石的有趣。第五小組的一名代表信心十足的站起來,當讀到“有座山峯上的幾塊巨石,就變成了一隻金光閃閃的雄雞。他伸着脖子,對着天都峯不住的啼叫…”

這句時,只聽我班最調皮的張成用課本擋着嘴巴,正“喔喔喔”地小聲叫個不停,一時間,教室裏聽到的小朋友都在竊喜,好不容易營造的氛圍被這隻“大公雞”輕鬆的破壞了。我心裏生氣極了,本想劈頭蓋腦的批評一頓,可轉念一想,他這個小傢伙,不僅理解了課文中“不住的啼叫”等詞,而且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只不過,他用的方式不好。於是我就對他説:“你真是一個細心讀書的好孩子,是不是已經看到了那隻金光閃閃的大公雞?我們讀書的時候也要像張成一樣,眼中有物!”

幾句簡單的話語,不僅傳遞給學生新的讀書方法,而且提醒了他,鼓勵了他,此後,他讀書更認真了,發言也更積極了,我深感欣慰。試想,假如,當時我沒有控制自己,只是從擾亂課堂單方面去批評他,那一定會大大打擊他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我們應該善待學生的錯誤,多點讚賞,少點指責,多點肯定,少點否定,學生一定會懂得了自律,也能讓他們在成長的旅途中變得快樂而自信。

二年級《黃山奇石》教學反思3

1、收集信息,溝通課內外,發展學生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趕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重要途徑。為此,我在課前就讓學生通過網絡資源或向爸爸媽媽瞭解以及自己到課外書上找尋等手段,收集有關祖國名山大川特別是安徽黃山的資料,雖然這對於我們三年級學生來説是件難事,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溝通了課堂內外,從課上學生的反應來看,大多數學生能動手找尋,不但瞭解了祖國與哪些名山大川,而且還知道了這些名山大川的個性特點,這樣既是一種能力的培養,也激發了孩子們參與的興趣,學生通過自己查找,拓寬學習的空間,增加了語文實踐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探究的精神。

2、以學生為主體,合作探究,共品奇石。

《新課程》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內容也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在“品石”過程中,我也能滲透新課程理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你們想先觀賞哪塊奇石?”讓學生自主挑選奇石進行觀賞。這樣,學生樂學愛學。課堂上,我還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通過教師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獨立見解,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大有裨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共同探究奇石:“這幾塊奇石到底奇在哪裏?”這樣,學習課堂不再是少數人的舞台,而是全體學生的樂園。通過學生相互議議、相互説説,在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中學習、探究,從而使學生自己感悟道理。這樣,不僅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了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而且使學生很快明白了問題的根源所在,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通過“你發現了什麼”的導向性提問,誘發了學生探究的動機,使學生進入了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從同學們的發言可以看出,每人的發言可謂獨到,個性得到張揚。“你還發現了什麼”這樣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再次激發起學生智慧的火花,培養了學生細緻觀察的能力。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學會學習,也是我們每個語文老師孜孜追求的目標。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按照學法來研讀課文,理解詞義,讀懂句子,而且還調動學生腦、眼、口、手各種器官投入學習,引導學生找找、讀讀、想想、悟悟、説説,在品讀中讓學生深刻體會黃山奇石的神奇之處,既突破教學的重點,又能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這樣,學生不但學得輕鬆,而且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3、靈活運用課件,優化課堂教學。

1)創設情景,巧妙導入,激發學生尋找奇石的興趣。

“導入”也叫“開講”。“導入”有着思維定向的作用。教師“開講”的創意,

往往能為整堂課“基調”。而運用多媒體“開講”,不僅有聲有色,更有情有意,它能給學生以時空感,還能給學生以一種特定的撩人的氣氛。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生濃郁的情感,歡樂的情緒,能使學生頭腦清晰,精神振奮,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帶來良好的學習效果。反之,消極的學習情緒則會使學生思維遲鈍,記憶困難,注意力渙散,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學生一旦對學習失去情感,思維、想像、理解、記憶等機能,心理便會受到壓抑。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上課開講前一、二分鐘,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本課的課題置於精美的畫面背景上呈現於大屏幕,再配以優美動聽的樂曲,通過這一視聽結合的課件手段就能有效地營造出聲畫並茂的課堂情境,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調整好準備上課聽講的愉悦的情緒背景,更重要的是為整堂課做好主題鋪墊,使學生的思維迅速定向於授課內容上。

上課伊始,我通過自己製作的課件,讓學生伴隨着優美的音樂和老師一起去領略黃山的神奇風光,學生的興趣極其濃厚,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學生非常想看黃山的奇石,學生帶着好奇心,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饒有興味地很快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並暗暗驚歎,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那麼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海”、“獅子搶球”也出現在黃山的山峯了。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2)突出重點,再現畫面,幫助學生品賞奇石的神奇。

在語文教學中,每篇課文都有突出中心和用來體現訓練重點的詞、句、段,也有意思比較深刻或內容離學生實際比較遠的詞、句、段。在教學中,當學生難以理解、掌握時,為減少老師繁瑣的講解,適時、適量運用多媒體手段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力求使媒體用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處。如在品讀“猴子觀海”這塊奇石時,有的學生雖然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知道了“雲海”不是真的海,而是“猴子”站在陡峭的山峯上看到的雲霧,但“翻滾的雲海”到底是一幅怎樣令人心醉的畫面呢?學生很難體會的到,這時,若單靠我的講解,無論講得多麼精彩,學生也很難體會、理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感悟,我適時地發揮多媒體特有的功能,及時地播放了“翻滾雲海”的動態畫面,學生看着如此美妙的“雲海”,都紛紛發表自己對“雲海”的獨特見解。有的説“雲海”真是波濤洶湧,有的説“雲海”波濤滾滾,還有的説“雲海”真是人間仙境,怪不得猴子在這麼高的山崖一動不動,它是看得着迷了!多麼精彩的發言啊!學生對“翻滾的雲海”有了深層次的感悟。這樣,不但能使課堂教學的難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學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獨立、主動、深刻、全面發展,突出了課文的重點,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3)巧妙播放,使學生產生再學習的願望。

在欣賞完文中的第二、三自然段中的四塊奇石後,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課件,再現了黃山許許多多千奇百怪的奇石,激發了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使學生產生了“能探風雅無窮意”的心理,有了再學習的強烈願望。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是完全相吻合的。

二年級《黃山奇石》教學反思4

教學重點及難點: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賞析優美詞句,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讚歎。

本課我主要採用的是愉快教學法。首先創設輕鬆的情境,引學生入境,愉快進文,然後引導學生在愉快的品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最後再引導學生想象,使感情得到昇華。總體回顧有以下幾點令自己感到比較欣慰。

一、揭示課題,理解“奇”字

讀課題後,問學生:“課題中的‘奇’是什麼意思?‘奇石’是什麼樣的石頭?”然後引導學生結合課題“黃山奇石”,懂得這裏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為這樣的'“奇石”只有黃山才有。此時,“奇”字吸引了學生,使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興趣,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情緒基礎。

二、初讀課文,找出“奇石”

接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饒有興味地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並暗暗驚歎,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都那麼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海”、“獅子搶球”也出現在黃山的山峯了。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講讀課文,欣賞“奇石”

學生真正領略黃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黃山奇石的有趣,還是在學課文之時。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來感受。第一,從外形看,它真像一個大桃子,這已經很神奇了。第二,從來源看,這麼大的石桃子人間少有,只能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吧,這就更神奇了。第三,從動詞的運用看,一“飛”一“落”把那石寫活了,那麼大一塊石頭宛如小鳥一般輕鬆自如地從天上飛來,落在了山頂的石盤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來體會“仙桃石”的奇妙與有趣,自然會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觀海”的奇妙不僅在於它的外形像一隻猴子蹲着,更引人注意的是這“猴子”所處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峯上。學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詞義,就會感到奇怪:這隻猴子為什麼要蹲在那麼陡、那麼險的山峯上?學生再讀課文後恍然大悟,原來猴子是為了觀看黃山秀麗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滾的雲海。細究“翻滾的雲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處位置之奇特了。因為平時我們從下往上看,天空中的雲層通常幾乎是靜止不動的,而猴子正由於它所處的位置高,所以從上往下看到的雲,就像大海的波濤那樣上下翻滾。學生明白了這一番道理,再讀課文,肯定會為“猴子觀海”這一奇石大聲叫“絕”。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於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峯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通過朗讀課文,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走到那裏就會有位仙人幫我們指明方向。然後引導學生表演、問答,使一個“仙”字給這塊石頭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覺得有趣極了。

“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個“變”字道出的。天都峯上的幾塊巨石的形狀像只雄雞本來就很奇怪了,而太陽升起時,巨石還能“變”得金光閃閃,像只美麗的金雞,這就更令人驚奇了。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太陽升起時天都峯上的景象,他們便能切實感受到“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了。

四、展開想象,描寫“奇石”

為了在教學中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做到讀寫結合,在學習最後一自然段時,我增加了“看圖聯想,寫‘奇石’”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在先前的朗讀語言積累後,學習作者的方法,寫一寫“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想象,寫出自己喜歡的石頭的有趣樣子,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當然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在本節課中也留給自己一些反思:如果能找到其它的怪石讓學生看圖想象,給奇石起名字,會使本節課的教學再掀一個高潮。

總之,抓住“奇”字教《黃山奇石》,讓學生既能體會到黃山風景的秀麗神奇和黃山怪石的有趣,又能體會到課文語言文字的生動和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