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反思(精選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25W

教學反思對於教師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麼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下面是小編準備的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閲讀。

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反思(精選5篇)

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反思 篇1

做教師的都有一個美好的心願,那就是都想使自己的教學質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可是事實如何呢?有的教師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真正是高質量的教學難尋難覓,甚至是教了一輩子書,卻忍受了一輩子的痛苦,既享受不到成功的愉悦,又不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其實這是很不幸的事情。

提高教學質量,就那麼難嗎?我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一些認真地反思,也許會有助於我們的教學。

要想探討教學質量問題,首先必須要明確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有哪些。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很多很多,比如先天素質、家庭影響、社會環境、辦學條件等等,但是最基本的、教師可以觀察到的、教師可以改變的因素主要有——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教學水平這三個方面。雖然只是三個方面,但是卻涉及到我們教學的整個過程。對這幾個方面我們該怎樣去反思呢?

本人將從今天開始為戰鬥在第一線的教師們提出一些具體的參考意見,希望老師們提出您的寶貴意見。

一、如何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行反思

學生學習主動性是在所有提高教學質量的因素中佔據最重要位置的一個因素,如果離開了這一點,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在反思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去思考去觀察:

1.每講一篇課文之前,學生是否已經主動預習並能夠從中找到問題了?對這些問題是否已經在思考了?

2.每當下課以後,學生是否圍在你身邊問這問那,使你離不開教室?並且學生都是在爭先恐後地企盼着你的解答?

3.你與學生在一起相處的時候,學生有沒有用一些難題來考考你?在這種情況下,你是怎樣做的?

4.每當課堂教學進入討論階段後,學生有沒有爭先恐後發言的現象?並且是努力的在為自己的觀點尋找依據?

5.每次佈置作業後,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生是否能夠及時把作業交齊?作業完成的認真程度又是怎樣的?

6.作業批改後,學生有沒有與你發生過爭辯?有沒有為自己的錯誤而進行觀點的闡述?

7.在課餘時間或自習的時候,有沒有半數以上的學生在研究你這個學科?

8.學生在每次考試後,是不是在對自己的錯誤進行思考?還是僅僅滿足於修改答案?

9.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疑難問題是否經過了深思熟慮後,才去請教老師?還是遇到問題不經思考就匆忙地向老師發問?

10.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僅僅侷限於教材上的問題?有沒有拓展自己的學習領域?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可以經過教師本身的觀察與思考得到答案的。如果你在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中超過半數以上的問題都是否定的答案,那麼就説明你的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就需要從學生興趣的培養、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積極性的調動等幾個方面查找自己的原因了。

二、如何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行反思

學生學習能力培養,是教學質量得以提高的基礎,也是學習主動性的昇華,如果你沒有注意學生學習能力培養,那麼教師無論怎樣努力,也是難以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對這方面應該怎樣去反思呢?

1.在課堂討論的教學環節中,針對某一個問題,你採取的是怎樣的指導思路?是不是二名以上的學生回答不出來的時候,教師就急於把答案説出來了?

2.有沒有具體措施來引導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深入思考?學生的回答教師不滿意的時候你是怎樣做的?是繼續把問題進一步分解,還是轉換了話題?

3.學生在對問題進行思考的過程中,教師是積極地旁觀還是時常打斷學生的回答?

4.在教學過程中,你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了嗎?尤其是在佈置背誦的任務時你是否告訴了他們怎樣去背誦?

5.每一個教學階段完成後,你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總結了嗎?有沒有做過把學過的內容進行梳理後整理在一起?

6.學生在完成教師佈置的任務時,是自己首先進行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還是先從教師那裏得到指點後再去完成任務?

7.每次講解習題時教師是否引導學生談出自己的理解後再去繼續進行下一步的分析?

8.在課堂上,教師能否創造出使學生與教師展開爭論的契機?能否創造出使學生在課堂的討論階段展開相互爭辯的教學情境?

9.討論問題時,學生時常會存在不同意見的現象,教學過程中,你是怎樣做的?是草草結束討論,還是給以深入引導,尤其是在時間不夠用的情況下,是否教師直接給出了答案?

10.每當學生課下向教師探討問題時,教師是滿懷熱情地為學生指出解題思路,還是匆忙地敷衍了事?是教給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還是隻告訴答案?

以上每一項內容都是緊緊圍繞學生學習學習能力培養而涉及到的反思內容,在對自己是如何對學生學習能力進行培養的表現進行反思時,可以參照上面所列出的條款展開自我檢查,如果有半數以上的項目都是否定的答案,那麼你就要思索一下該怎樣去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了。

三、如何對教師自己進行教學水平的反思

對教師的教學水平進行評價,往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實最清楚的就應該是學生了。如果我們學會從學生的外在表現中發現自己教學水平的不足,那麼你的教學一定會前進一大步的。我們在對自己的教學水平進行反思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觀察。

1.在教學時,你的學生是以怎樣的表情來聽課的?是不是始終處於一種思考的狀態?面部表情是不是有一種滿足的微笑?

2.每當你提出一個問題後,是不是多數學生都會積極響應?進而展開熱烈的討論?還是處於一種沉悶的氣氛中,學生不為教師的焦急所動?

3.課堂上你為學生留下的有效時間是多少?能不能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學生在積極地活動?

4.你在備課的時候,是否注意了學生的不同層次問題?是否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了不同的思考題?

5.每一篇課文是否使用了不同的導入方法?在備課時是否去設計了一種堂堂有別、課課有新、篇篇有異的教學過程?

6.在講解文章時,是否注意了利用教材中的空白,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能力,使學生享受到想象過程的神奇魅力?

7.教學過程中,是否注意到了對語言的錘鍊?能不能保證每一節課都是在一種神采飛揚的精神狀態下使學生受到感染?

8.是否注意到了課外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能否做到每一節課都為學生帶來一些教材中所沒有的新信息?

9.在教學過程中,能否做到把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與教材內容緊密結合在一起?

10.在課堂上,你對學生是表揚多,還是批評指責多?

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反思 篇2

一、為什麼要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方式,每一位優秀教師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學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他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葉瀾教授説: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

教學反思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呈現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它是我們教師成長的“催化劑”,是教師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識和能力,是區別作為技術人員的經驗型教師與作為研究人員的學者型教師的主要指標之一。

二、“教學反思”思什麼?

簡單地説,教學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學;別人如何教、如何學;如何在教中學、學中教的問題。教師要反思的內容很多,但以下幾方面是反思的重點。

反思成功得意之處。如教學中引起師生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上一些精彩的師生對答、學生爭論等;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原則運用的體會;教法改革和臨時應變的教學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進和創造性的處理。這些可供以後教學時參考,有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的功效。反思失誤之處。側重審視自己課堂教學的失誤之處,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策。如問題情境的創設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習活動的組織是否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於形式;是否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等等。對他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教學時的借鑑,同時找到針對問題的解決辦法和教學新思路,寫出改進的策略和“二度設計”的新方案。反思學生見解。學生的一些獨特見解猶如智慧的火花,不僅能啟發同伴,對教師的教學也有開拓思維的良好作用。如課堂上學生的獨特見解、學生的精彩回答、學生的創新思維等都源於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源於學生對世界的獨特感受,是十分豐富的可貴的課程資源,也是教師可利用的寶貴教學資料

反思學生的問題和建議。學生在學習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也必然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是個別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些是教師意想不到的.,還有一些是富有創新性的。可能有的問題一時難以解答,教師就應及時記錄下來這些問題,並及時反思,以便在今後的教學中對症下藥。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教學思維和教學經驗,另一方面也能促進自身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時,還關注了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和體現了教學民主意識。還有對於學生的教學建議也應該做必要的記錄和反思。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總結髮揚教學的成功經驗,改正彌補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進步,不斷完善,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三、怎樣進行“教學反思”?

(一)選準反思對象

“教學反思”的主要對象有:回顧反思、記錄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和理念;觀摩反思同事的教學行為和理念,參與集體交流研討,診斷自己或同事的教學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分析反思公開發表的課堂實錄(課例)意圖、理念,對比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發現別人成果的可資借鑑之處。

(二)熟悉反思過程

反思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也有人以經驗學習理論為基礎,將教師反思分為以下四個環節:具體經驗—→觀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積極的驗證。在此過程中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教學能力。

(三)明確反思方式

1、內省式反思,即通過自我反省的方式來進行反思,可通過反思日記、課後備課、成長自傳等方式完成。

2、學習式反思,即通過理論學習或通過與理論對照進行反思。

3、交流式反思,即通過與他人交流來進行反思,可用觀察交流、學生反饋、專家會診和微格教學等方法。觀摩交流,即教師之間相互觀摩,根據交流觀摩的實際情景,進行分析提出問題,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反饋,即教師通過從學生那裏瞭解到的自己教學效果情況,分析提出改進措施,使之達到學生期望的效果。專家會診,即專業研究人員、學校領導、同行教師定期對教師教學行為會診,從中發現教師教學工作中的不足,並通過共同研究來解決問題。微格教學,即以少數學生、教師或專家為對象,在較短的時間內嘗試做小型的課堂教學,並把教學過程製成錄像,課後反覆觀看交流,積極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4、研究式反思,即通過教學研究來進行反思。以研究的態度從事教學、以研究的視角反思教學、以反思的成果改進教學。

(四)掌握反思方法

1、自我提問法

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教學的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儘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在計劃時間內回答完問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出現理解分歧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怎樣的策略與措施更有效”,從而順着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着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2、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3、教學診斷法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法或小組“頭腦風暴”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4、交流對話法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羣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集體備課時,教師可以向同事提出自己在教材解讀、教材處理、教學策略、學生學習等方面遇到的疑點與困惑,請大家幫助分析、診斷、反思,並集思廣益提出解決辦法。這樣合作反思、聯合攻關,可達到相互啟發、資源共享、共同成長的目的。

5、案例研究法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閲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形式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如發表於《中小學管理》2005年第1期上的《一次失敗的集體備課》案例分析,就是一個用案例分析法對一次集體備課行為的失敗原因與啟示進行多角度、全方位反思解讀的典型案例。

6、觀摩分析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以後教這一課時,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提高。如前不久我觀摩一位實習教師《我的讀書生活》一課,遇到這樣一個情況:教學完成後,教師請學生談談閲讀的體會,學生們紛紛發言:“我喜歡讀書,因為我覺得讀書有無窮的樂趣。”“我用一句名言概括我的閲讀體會:‘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讀書雖然很苦很累,但為了將來的生存和發展,又必須下苦功夫讀書。”“我覺得讀書苦中有樂。”正在興頭上,班上一位後進生霍地站起來大聲説:“讀書苦,讀書累,讀書還要交學費。”引得全班鬨堂大笑,部分同學還點頭表示贊同,教室裏一下子炸開了鍋,實習老師慌了神,不知怎樣應付,只好微笑着以一句“這就是你的體會?”草草收兵。可不能小看這個小插曲。因為它可以檢驗出老師是否具有教學機智,又關係到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還關係到老師是否對學生成長堅持了正面引導。這就是一個很有反思研討價值的失敗案例。

7、總結記錄法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呈現的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規律,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安排是否合理,教學方法運用是否得當,學生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訓練,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寫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敗得失的原因何在,還有什麼困惑?等等。把這些想清楚,作為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五)養成反思習慣

教師的成長過程也就是不斷反思、重構自己對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基本看法的過程。讓教師真正意識到並切身體驗到反思對其專業發展的作用,對於督促教師自覺進行反思、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自身也應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培養持之以恆的精神、創造良好的反思氛圍,養成自覺反思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反思只是課後才做的事嗎?

其實不然,教學反思應貫穿於教師的整個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個階段的特殊任務。“教學反思”不單單是教學經驗、教訓的總結,它是伴隨整個教學過程的監控、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活動。就一節課而言,教學反思應該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而不應該只是課後才做的事。課前反思可以明確目標,加強自覺實踐;課中反思可以調控教學,提高教學效益;課後反思可以使教學經驗理論化,促進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一句話,時時是反思之時,處處是反思之地。

五、如何寫好“教學反思”?

(一)從文體結構上,我們建議把“教學反思”看成“一事一議”的實用性論文。其寫作結構概括為“教學實例—得失(成敗)分析—理性思考”,第一、二部分是“反”,第三部分是重點,應該詳寫,儘量寫出深刻的切實可行的方案策略。

一般來説,首先敍述具體的教學活動(應該簡略些),接着分析在這一活動中自己的成敗得失之處,最後針對成敗得失,結合新課程、新理念談對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二)從寫作內容上看,大致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選擇話題來寫“教學反思”:

1、寫成功之處:如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有意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把他們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2、寫不足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刨析,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時的參照物。

3、寫教學機智:課堂教學中,隨着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事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寫學生創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5、寫“再教設計”: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本節課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即使到位。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而言之,寫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一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將“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

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反思 篇3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成長公式是“經驗+反思=成長”。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無論前者還是後者,我們都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反思是教師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識和能力,是區別作為技術人員的經驗型教師與作為研究人員的學者型教師的主要指標之一。

怎樣進行教學反思?何時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應貫穿於整個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就一節課而言,教學反思應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而不應只是課後才做。

一、課前反思,明確目標,加強自覺實踐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説過:“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會説,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道了什麼。”這説明我們如何瞭解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新課程標準非常重視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進行學習。因此教師在新課教學前,必須充分地瞭解關注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經驗,才能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這種反思就是要找到新舊知識的切人點,使教學在可預見性的前提下向學生易於理解的方向發展。

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教師大多關注教學後的反思;忽視或不做教學前的反思。其實教師在教學前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不僅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再次查缺補漏、吸收和內化的過程,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過程。教學實踐表明,經過課前反思後的教學設計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達到了較好的效果。經過課前的反思與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更適合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課中反思,調控教學,提高教學效益

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課堂教學是一個複雜、動態的過程,尤其是進入新課程以後,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越來越具有挑戰性,常常會有意外的場面突現。這就需要教師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能及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教學策略,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引導他們走上自主探究的道路。

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意見,及時瞭解學生的困惑;教師要善於抓住契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適時地調整、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三、課後反思,變過程終結為教學生成

教學後的反思是目前最廣泛的反思形式,我們平時所説的反思,通常指的就是課後反思。隨着教學過程的終結,教師淡出了課堂教學,學生得到了成長和發展。但教師發展並沒有終結,而是由課內走向課外,學生是發展的,教師也應是發展的。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及時記下其中的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課後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其解決的辦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優化教學方

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是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有利於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教學後的反思使教學經驗理論化。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一提高一再反思一再提高”的過程,教師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一個人或許工作20年,如果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經驗的20次重複。”沒有反思,就沒有覺醒;沒有反思,也就沒有飛躍。“反思”是思想者的靈魂,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老師既是探索者,也是思想者,只有不斷地思考,才有進一步的探索和成功。那 些喜歡反思,並且在此基礎之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學效果的教師,也會成為高人一籌的教師。

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反思 篇4

還記得去年,我擔任四年級的科學教師,班上有個虎頭虎腦的男孩引起了我的格外注意。他很聰明,課堂上不怎麼認真聽講,考試確總能保持在90分以上,直到有一次上課,我因為他沒有打印複習資料而批評了他,他當時十分憤怒,成績也一落千丈。後來,我向班主任瞭解到孩子的父母已離異,且分別再婚,孩子正處於敏感期,家長卻一心投入到了新的家庭,忽視了他。經過和雙方父母的多次交談,和後期對孩子的持續關注,那個男孩兒終於又露出了往日的笑容。

其實,在當今時代,教師已經不能獨立解決許多迫切的教育問題,現代的學校,需要家長們的積極參與。而教師如何與家長進行融恰的溝通,至關重要。教師與家長良好關係的建立需要靠教師的責任心,靠相互的尊重,靠彼此感情的溝通。教師應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去學習、總結、融合他人的成功經驗,以創新思維來指導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上形成新的思路,開創新的局面,這樣才能達到提高。同時,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超越知識的智慧,這過程中有很多技巧是教師應該要掌握的。

首先,教師應該定期及時地保持與家長的溝通。

儘管大多情況下,家長在教師面前表現的十分客氣,但由於家長過度關心學生的成績,有時家長也會在教師面前表現出憤怒和不理智的一面,因此教師必須要掌握一些應付這些情況的方法。教師最好的應付策略就是提前告知家長學生的情況。如果家長提前獲得信息,家長的憤怒就會消減。有些家長經常會尋找些造成孩子不良行為的原因,而且經常把學生的不良行為與教師的不負責任聯繫在一起。假如學生一旦考差了,他們也會心知肚明孩子們考差的原因,不至於過於把所有責任都歸咎與老師。而定時定後地給家長們彙報孩子的學習動態不僅可以讓家長及時瞭解孩子們的情況,同時也使得家長更加認可我們的工作,家長們會覺得我們是個關心孩子的老師。

其次,有效的溝通要靠耐心謙虛的聆聽。

任何教師,無論他具有多麼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修養,都不可能把複雜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錯。而且隨着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家長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他們的許多見解值得教師學習和借鑑。加之“旁觀者清”,有時家長比教師更容易發現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放下“教育權威”的架子,對待家長的意見不能持有“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態度,反之,我們應該經常向家長征求意見,虛心聽取他們的批評和建議,以改進自己的工作。這樣做,也會使家長覺得教師可親可信,從而誠心誠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師的工作,維護教師的威信。

最後,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要注意語言技巧。

事實上,沒有一個孩子的家長會喜歡聽到老師批評自己的孩子的。因此,我們在與家長反映孩子的學習情況是,尤其是成績一般的孩子,我們就需要堅持“多報喜,少報憂”的原則。溝通時,要了解和肯定孩子的優點,孩子存在不足的地方要注意説話的技巧,要讓家長覺得老師是真心想幫助孩子進步的,而不是找家長來批評孩子的。事實上,每個孩子,不管多“難搞”,都有閃光點。我們一定要先肯定孩子們做得好的地方,哪怕是輕微的表揚和讚賞,這樣也能夠打動家長,讓家長繃緊的心舒展開來。而且這樣還有可能會使家長對孩子們的看法與態度改觀。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老師切忌一見面就將學生批評得一無是處,不能把與家長溝通當作告狀的機會,特別不能當着學生的面向家長數落學生,一方面家長會覺得失了面子,往往會責罵學生,而這對於學生來説,教師這種行為則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教師要告訴家長,學生犯了錯誤並不可怕,畢竟學生還是不成熟的小孩,只要能接受意見,改正了便是好學生。教師最好在較為輕鬆的談話當中,實事求是地將學生目前的不足之處和家長説明,並且一起研究出有效的解決方法。因為孩子還在成長,都還沒有定性,可以建議孩子努力的方向,可以提出一些好的建議請家長思考,這樣才能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較好的結合起來,家長的配合無疑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水平,教師的工作成效也才會得到彰顯。

確實,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深深感到:教師與家長溝通時的方式無處不在,涉及的內容更是方方面面,但一定要注意向家長“多報喜,巧報憂”,更要把教師自己對學生的那份濃濃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充分地流露給家長,讓家長深切的感受到教師是真心實意地關心愛護他的孩子,老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那麼我們工作一定能夠得到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一定能夠獲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反思 篇5

一、注重問題的思維含量

設計問題要明確目的,設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在問題設計時,教師不僅要考慮提什麼樣的問題,還要考慮為什麼提這樣的問題,使每一個問題既為活躍學生的思維服務,又成為完成本課教學任務的一個組成部分。問題的設計可以從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比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創造想像能力等幾方面入手,使提問具有較好的啟發誘導性、清晰的層次性。學生要解決的數學問題應該具有挑戰性。教師從學生髮展的角度出發,提供出接近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智能水平,但又必須“跳一跳”才有可能夠到的問題。使學生有調動自己“技能”儲備的願望、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鍛鍊自己“意志”的體驗。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可以讓學生先猜一猜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呢?你能想辦法驗證嗎?這樣的問題更能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他們就會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説明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或半徑有關。比如用滾動法,兩個直徑不同的圓滾動一週發現直徑長的圓周長就長,直徑短的圓周長就短。還有的用繞繩法來證明直徑與周長的關係。這樣的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間,如果問題過小、過淺、過易,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對答如流,不僅無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鍛鍊,而且會導致學生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

二、問題要有恰當的思維空間。

大家都知道,問題越大,解決問題就會越複雜,學生的思考空間就會越大;問題越小,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越簡單,當然學生的思考餘地就比較小,課堂生成就少。我們提倡提“大”問題(要有一定的空間),是從發展學生的思維出發的,我們又要善於設計恰當的問題空間(要有一定的指向),是從小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和數學學科的特點以及課堂教學40分鐘的限制出發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處理好問題“大”和“小”的關係,處理好問題“多”和“少”的關係,才能使數學課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形成,促進數學思考和問題解決,有利於健康情感的培養。

三、問題要有數學味。

數學課堂問題要圍繞數學課的教育目標,應該為數學學科的教學服務,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不能漫無邊際。在預設數學問題時,往往與我們創設的數學問題情景有關,數學情景的創設就應該服從於問題設計。我們必須處理好問題情景和問題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