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琥珀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12W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琥珀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琥珀教學反思(精選16篇)

琥珀教學反思 篇1

教學時,我由認識琥珀入手,從它的共性特點“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到它的個性特點與價值,引導學生抓重點段的重點句,自學分析科學家是怎樣想象琥珀形成,想象的合理之處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時,學生突然提出“‘琥珀的發現’不應該是想象,而是事實”時,我在課堂上隨機作了這樣的處理:

我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學過的《黃河象》這課,然後告訴我,黃河象化石的發現時,作者告訴了我們發現時的什麼情況?”(生述黃河象發現的時間、地點及人物)

“我們所説辦事要講科學的態度,首先就是忠誠於事實。再來看課文,如果誰這麼了不起,最早發現了一塊這麼珍貴、罕見的琥珀,科學家應不應該在這為他寫上一筆?尤其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作者柏吉爾是一位德國作家。以德國人歷來辦事嚴謹仔細的作風,柏吉爾先生不應該漏過象發現時間和地點人物這麼重要的東西,對不對?”

“很多同學認為‘發現不是想象’的理由是課文中的這句話‘從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生在一萬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既然古代的形成是想象,那麼近代的發現總不可能是想象吧!其實不然。前面我們聯繫了上下文理解‘推測’的含義,誰還記得?”

“對於我們人類來説,已知的總是太少,未知的總是太多。甚至於就在今天這樣的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你也可能無法知道昨天在自然博物館收藏進來的那件藝術珍品,最早是誰發現的。那麼,怎樣認識茫茫的未知世界呢?”

(生爭答:“展開合理的想象”)

“自已讀讀課文,聯繫前面科學家想象琥珀的形成來説説,科學家想象“琥珀的發現”合理嗎?”

(生經過讀書,很快理出了這樣一條科學家合理想象的線索:陸沉海漫——淹沒泥沙——衝上岸灘——漁民父子)

小結:“對於為我們發現這塊琥珀的人,我們懷有深深敬意,但由於時光變遷,已經無從考察是誰發現它的?因此,我們惟有(指黑板)依據事實,合理想象它了。科學家想象得非常合理,幾乎可以達到亂真的地步。這就是寫文章時合理想象的真正魅力所在。”

琥珀教學反思 篇2

教學《奇異的琥珀》我努力關注文本,關注學生,盡力把讀的時間,説的機會,問的權利,評的自由還給學生,為此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了教學過程。

一以問題為紐帶

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他們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教學。陶行知先生曾説:“創造始於問題”。在課堂中學生若能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教師在回答他們問題的過程中,有意通過情景、故事、疑問、破綻等激發他們更多的為問題,學生帶着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

這裏的“問題”包含了師生雙方的提問,教師提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思考,所謂“問是為了思”,而學生的思維不僅僅是由老師的啟發性提問來鍛鍊的,它同樣需要學生自己的積極提問。為此在教學中,我創設了多處鼓勵學生自由提問的環節,學生既分別對課題提問,“琥珀為什麼是奇異的?琥珀是怎樣形成的?它包含了什麼故事……”,又能在課中隨即提問,“為什麼作者要寫它們淹沒在老松樹黃色的淚珠裏?什麼要寫早已有了那樣的蜘蛛和蒼蠅……”這些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而在教學中我則以“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奇異在什麼地方?松脂球要變成化石需要哪些條件?”作為討論的主線,這些問題連接起來組成了一條問題的紐帶,引導學生在文本中推敲,在文本中探究,在一系列的“生疑-質疑-解疑”過程中,理解琥珀的特徵,琥珀形成的過程和科學價值,從而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科學知識,和文字之間的內在聯繫。

二以發現為中心

學生能自己去發現、理解藴藏在文本中的重點詞句,體會松脂球和化石形成的條件,以及它們形成中的奇異之處,是這節課的重點。為此,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文本後,聯繫語言文字,找出了松脂球形成所需的四大條件:

形成地時間在夏天,只有在夏日驕陽下,松樹才會滲出厚厚的松脂,天越熱,温度越高,松脂滲得越多,才能繼續滴下,把蟲重重包圍;形成地點在松樹,只有松樹才會滲出松脂,松脂厚、黏稠才能一滴就把兩蟲完全淹沒,掙扎也徒勞,才能繼續滴,把他們重重包圍;條件三是隻有十分接近,一滴松脂滴下,才能把他們一齊包住,蜘蛛剛撲過去,松脂剛好落下,早不滴晚不滴,就在那一剎那,早一秒,晚一秒都不行,而且不偏不倚,一齊包住,這真是機緣巧合,十分奇異。條件四是松脂重重包裹,這樣才能歷經泥沙的掩埋,歲月的浸潤;條件五要有兩隻距離極近的蜘蛛和蒼蠅,這樣一大滴松脂才能把他們重重包圍。學生在自主發現品味文字,重點理解“剛、剛好、一齊、繼續、重重包裹”當蜘蛛要撲向蒼蠅時,被剛好滴下的一大滴松脂一齊包住,不偏不倚,不早不晚,完整地包住,厚厚的松脂還要繼續滴,重重包圍住兩隻小蟲,積成松脂球。它形成的奇異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巧”,蜘蛛剛好要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剛好滴下來包住兩蟲,這一切是多麼湊巧啊!

更值得讚賞的是學生在個性話的理解中,感到“淹沒在老松樹黃色的眼淚”寫出了憂傷和無奈,他體會出了作者藴藏在科學知識的敍述中的文藝元素,真正體驗了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學生在自主發現中獲得理解,獲得體驗。

三以合作為方式

課中學生有多次小組學習的過程,它體現了學生通過傾聽、交流、補充獲得集體成功的過程,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又一體現。

課內學生小組合作朗讀課文,小組合作討論松脂球形成的條件和原因,小組交流、展示自主鑽研的心得,小組內組員互相補充,不同的小組互相補充。他們有的齊讀,有的分角色讀,有的分節讀,有的交流一條件一個原因,有的針對一個詞語,一句句子來談自己的所得,有的歸納課中所得,活用語言,説出“作者推測……因為……”,總之,他們在小組學習中體驗了集體成功的付出過程和集體成功的快樂。

四以運用為中心

要讓學生把文本中的語言文字進行內化,在外化成獨立自信的語言表達,就需要給學生創設各種途徑來運用語言。為此在課內,學生通過“大膽提問、個性表達,歸納總結,填空説話”等形式,來活用語言。如在總結全文,歸納説話時,學生這樣表達:

作者推測松脂球形成的時間是在夏天,是因為只有在夏天松樹才能滲出厚厚的松脂。

作者推測松脂球形成的地點是在松樹林,是因為只有在松樹林裏才會有松脂。

作者推測兩隻小蟲曾經在粘稠的松脂裏掙扎,是因為透過琥珀可以看見它們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

作者推測這塊琥珀約摸形成在一萬年前,是因為這塊琥珀顯出了一萬年前的地質年代的特徵。

作者推測蜘蛛想吃掉蒼蠅,是因為蜘蛛是蒼蠅的天敵。

由於經歷了這樣的外化的過程,學生的語言運用得到了鍛鍊,做到了語言訓練唱主角,多元訓練貫始終。

五以情感為載體

“文章不是無情物”,字裏行間中處處有情,而在課文的學習中,實際包含了教師和文本的對話,包含了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更包含了師生間的對話。所以無論是通過媒體制作出松脂球形成和化石形成的具象過程,給學生以直觀感受,還是通過情景創設引入課題,各教學環節的過度,小結的語言都有情感的渲染,如總結時我這樣動情地敍述:“《奇異的琥珀》是一篇知識性的美文,作者先描寫了推測出的奇異的琥珀的形成的過程和條件然後描寫了它怎樣被發現,最後告訴我們它的價值所在,整個故事合情合理,生動形象。讓人不禁感歎天地造化的神奇,它的形成包含了那麼多的巧合,它的存在昭示了滄海桑田的悠遠,這真是一塊奇異的琥珀啊。”

課中更有對於學生大膽提問,積極發表個性見解的鼓勵和讚賞,“你的體驗真豐富,你的鑽研真有水平,你的朗讀讓我們身臨其境……”,而學生也通過合作或獲得了成功的快樂,通過朗讀感受到文中的“奇異”。

琥珀教學反思 篇3

一、教育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發現的過程及在科學上的價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發展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練習”的第二題。作者是怎樣想象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的?按照提綱,説説科學家這樣想象的根據。

4、指導學生列出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提綱,再説説科學家這樣想象的根據。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6、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愛好。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根據這塊琥珀進行想象的,體會科學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課的重點。通過課後“思考·練習”中第二題解決重點。

三、教學過程

課前一説。

揭題、引讀

1.揭題。同學們你們都見過什麼化石?(學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館中見過恐龍化石、海龜蛋化石、類人猿頭骨化石等。)你們見過鬆柏樹脂的化石嗎?松柏樹脂的化石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琥珀”。隨之板書課題。指導學生根據拼音讀準課題。

2.引讀。課文中講的是一塊什麼樣的琥珀?請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來讀一讀。(課文最後一段的前三句話)錄像機出示琥珀的投影,讓學生仔細觀察,特別注意它們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

發揮想象,練習表述

這是一塊與眾不同的琥珀,兩個小東西是怎樣被關到裏面的,你能發揮想象講述一個小故事嗎?指1-2名同學試説。

(三)看看作者是怎樣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來做上記號,再指名讀出來

(四)理解脈絡,討論分段

1.仔細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兩部分內容(一是琥珀的形成過程,一是琥珀的發現過程)指名分別讀出這兩部分。

2.這兩部分內容作者描寫較細緻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過程。)邊讀邊想琥珀形成需要哪兩個階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變成化石。)

3.討論分段。全文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

第二段(從“一個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講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

第三段(從“海風猛烈地吹”到“這是很少見的”)講這塊琥珀的發現過程。

第四段(最後一個自然段)講這塊琥珀在科學上的價值。

(五)學習重點內容,教師點撥

完成“思考·練習”的第2題。

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的?按照提綱説説科學家這樣想象的根據。(可同位互説,後集體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1.約摸算來,總有一萬年了。

(“約摸”大概估計。因為這個時間是推測、估算的。總有一萬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萬年了,不會少於一萬年。這個推算、估計是有根據的,因為松脂球變成化石,需地殼變動,松樹腐爛,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變成化石至少也得一萬年之久。)

2.夏天,晌午的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着整個樹林。

(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須具備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有松樹、柏樹,所以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松樹林裏。光有松樹還不夠,還要松樹滲出樹脂來。所以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炎熱的夏天。松樹滲出的一滴松脂能同時包住一隻蒼蠅和一隻蜘蛛,這滴樹脂一定是很大的,只有在非常熱的時候松樹才能滲出這樣一大滴樹脂,所以科學家想象這是在“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着整個森林”的晌午。)

3.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

(由松脂球變成化石,還需要具備一些條件,這就是要經過很長時間,而且淹沒在地層裏面,所以科學家想象,離森林很遠的地方海在翻騰怒吼,後來發生地殼變動“陸地漸漸沉下去,海水漸漸漫上來,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後森林被海水淹沒,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又過了幾千年變成了化石。)

4.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樹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幹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裏頭。

(這塊琥珀與一般的`琥珀不同,它裏面包裹着一隻蒼蠅和一隻蜘蛛,因此,這塊琥珀的形成必須具備特殊的條件,那就是事情非常湊巧,蒼蠅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捱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來,而且正好把它們一齊包在裏面。從“剛”、“剛好”、“一齊”等詞語看出事情真是巧極了。如果不是湊巧,就不可能形成這樣一塊琥珀。)

(六)按照上面的學習方法,先列出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提綱,再説説科學家這樣想象的根據

參考下列提綱:

1.風吹浪湧,捲到岸邊。

2.孩子赤足踏着,挖出。

3.漁民認出琥珀。

(首先是“澎湃的波濤把海里的泥沙捲到岸邊”,也把埋在泥沙中的琥珀捲到了沙灘上,這才有了被發現的可能。發現琥珀的是漁民父子倆:孩子好奇心強,踏着一塊硬東西就把它挖出來;父親經驗豐富,認出是塊少見的琥珀。)

(七)感情朗讀,深化理解

(八)質疑問難

(九)總結全文

作者通過一塊裹有蒼蠅和蜘蛛的琥珀,運用有關這方面的科學知識,展開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這樣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雖然是推測出來的,但有科學的根據,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文章先寫這塊琥珀是怎樣形成的,是在什麼條件下形成的,接着寫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最後寫這塊琥珀的特徵以及它的價值。説明在遠古時代,世界上早已有蒼蠅和蜘蛛了,點明文章中心。

五、佈置作業

1.在括號裏填上帶點字的正確解釋條。(只填數碼)

(1)海水漸漸漫上來。( )

(2)這兒,漫山遍野盛開着野花。( )

(3)無論做什麼事我們都要認真,決不能漫不經心。( )

漫:①到處都是,遍。

②不受拘束,隨便。

③水過滿,向外流。

(1)老松樹滲出許多松脂。( )

(2)這些教科書滲透着烈士的血。( )

滲:①液體從物體的細小空隙透過。

比喻一種事物或努力逐漸地進入到其他方面。

2.填空。

(1)約摸算來,總有( )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陽光( )地照射着整個樹林。

(3)( )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

(4)蜘蛛( )撲過去,( )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 )落在樹幹上,把蒼蠅和蜘蛛( )包在裏頭。

教學反思

一、電教手段的運用 所設計的配音、影片巧妙。隨着生動的解説詞與逼真動化影像的展現,將每個小讀者引入古老的森林進行遨遊,小小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是: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字有形、五彩鮮明、形象具體的情景,寓教於樂,充分體現了觀察表達的教學要求。能遵循兒童心理學規律,運用認識論進行教學,通過幻燈投影,使學生初步感知,繼而默讀全文,給予材料的復現,加深感性認識,再通過表達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課教學設計,即使學生學懂了琥珀形成的過程這個重點,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學價值這個難點。

二、創設情境活動 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視聽形象,加強語文信息刺激,使學生眼、耳、口、手協調識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創造良好的情境,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並激發了學生愛自然、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真對部分學生朗讀基礎差的情況,教師應多指導,範讀,就一個自然段的朗讀訓練,不應茫目的多讀,也會受到訓練的效果。

琥珀教學反思 篇4

《奇異的琥珀》是一篇極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學小品文。課文通過想象,以生動有趣的語言具體記敍了琥珀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初步瞭解化石的相關科學知識,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本課時的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體會科學家合理想象的依據,並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新課程理念倡導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有效地激活教材的知識,形成具有教師個性教學的語文教學課堂。基於以上的教學理念,課堂上我力圖體現以下幾點:

(一)巧妙設計,以學定教

在教學過程中,先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脈胳,整體感知全文的內容。引導學生質疑,結合質疑深入文本解決,真正的做到了以學定教。接着以“篇末入手”、“邏輯提問”、“由果溯因”的變序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角色轉換,揣摩想象

具體想象琥珀形成的過程是本課時教學的重點之一。引導學生從琥珀的樣子和發現地海灘,思考松脂球的形成過程以及演變成琥珀的過程。如何結合課文,讓學生想象並表述出琥珀的形成過程呢?首先創設情景“我是小小科學家”,引導學生以科學家的角色,入情入境,融入文本去揣摩想象,在輕鬆愉快的表達氛圍中,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真正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教師適時地指導學生朗讀重點詞句,有效地把聽、説、讀結合起來,突出了本課時的教學重點。

(三)自主合作,活躍課堂

在學生充分想象並閲讀課文的基礎上,以小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這也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歸納總結出松脂球和化石的形成條件,補充完善研究記錄表。教師適時指導,並隨機抽取兩名學生上台彙報展示。學生在自主、熱烈地討論、彙報、展示過程中,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更好地得以彰顯,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有效突破本課教學難點。

(四)精美動畫,整體迴歸

隨着生動的解説詞與逼真動畫的展現,琥珀的形成過程完整的呈現於眼前,讓想象,畫面,文字完美統一,更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是課文教學的整體迴歸。

(五)大膽想象,創新寫作

課後讓學生以新編《奇異的琥珀》為題,發揮豐富的想象能力,對課文中描寫的這塊琥珀的形成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進行大膽的猜測,並寫下來,更好地將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

(六)不足之處

由於時間關係,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還不夠。在語言評價方面,我理答得還不夠完美。以後,我還應加強自己的理答機智,更嫻熟、更有效的處理學生精彩的生成。

琥珀教學反思 篇5

琥珀是四年級下學期第十一課的內容,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瞭解琥珀的基礎上來自行製作琥珀,此次製作琥珀是在三年級的基礎上所進行進一步的細製作,使所製作的琥珀更細緻、精美。重點是模具的製作,什麼樣的模具確定什麼樣的造型。

這節課,我採用了故事導入法,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故事又使學生重温了一次琥珀的形成過程,瞭解形成琥珀的條件,及它的價值。然後確定學具分配情況,分組進行分工完成任務。在讓學生了解人造琥珀的使用情況後,讓學生進行設計自己想要的琥珀,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計出切實可用的模具,然後確定出本組的實施方案。這樣整課的任務使學生做到心裏有數,並將設計模具的任務佈置為作業。

怎麼製作是本課關鍵,學生雖然有先前的製作基礎,但是也不能疏忽,為此在第二課時上,用自學比較的方法學習製作方法,在學生通過對比後就能很輕鬆地掌握製作的方法,然後再進行製作。最後對每組的作品進行展評,使同學間能有促動的作用,並把每班的作品在其它班級進行展示,讓學生更具創造熱情。

本課結束後,細細地品味了一下,並聽取了校長及主任的指導後,深感還存有太多的不足。如每節課的上下連接在課前就應準備好,每節課要做什麼,不但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數,還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準備。在吸引學生注意力上做得還不是很好,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堂讓應該以實踐為主,充分讓學生動手去做,這是本課程的核心。所以在第一課時的安排上若把作業製作模具安排在課內進行效果會更好。總而言之,就是在備課上所下的功夫還不到,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活動能力。

琥珀教學反思 篇6

每上完一節實踐課,我都有不同的體會,下面是我對“製作琥珀”一課的教學反思。

課前,我讓學生上網蒐集天然“琥珀”的相關資料和人工製作的一些“琥珀”小飾品。帶着這些準備,來上這節課。

課的開始,首先,我讓學生把蒐集的資料和大家分享,其次,向學生展示了我從網上下載的一些天然“琥珀”的圖片,來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製作琥珀”一課的興趣和探索大自然的奧祕樂趣。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在瞭解天然“琥珀”形成的基礎上,來自行製作人工“琥珀”,此次製作“琥珀”是在四年級的教學基礎上,所進行進一步的製作,使所製作的“琥珀”,更細緻、精美。重點是模具的製作,什麼樣的模具確定什麼樣的造型。

在讓學生了解“天然琥珀”和“人工琥珀”形成的原因及利用價值。讓學生自行設計自己想要的“琥珀”造型,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設計出切實可用的模具,然後確定實施方案,這樣整個活動過程,使學生能夠做到心中有數。

由於本校的教學條件有限,不能在各班各小組進行分組實驗,實驗過程只能老師操作,學生觀看,雖然操作過程,不能親自動手實踐,但在課下蒐集昆蟲的過程,是學生按小組完成的。學生們的興趣都很濃,有的學生怕時間長昆蟲鋨死,就想盡一切辦法,給它們餵食物,有的同學喂大米飯、菜葉,還有的同學喂巧克力,從而可以看出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和對昆蟲具有的愛心。令我深深感動!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學習就不會是枯燥乏味,單調的苦差事,而是既有趣又輕鬆的一件快樂的事情。

本節課結束後,細細品味了一下,深感還存在着太多的不足,總而言之,要想上好每一節的綜合實踐課,教師必須在備課上多下功夫,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提高學生的活動實踐能力。

琥珀教學反思 篇7

《琥珀》是一篇極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普説明文。在新模式教學中,我採用了“篇末入手”的變序教學法,那麼要了解這一課,首先我讓學生們結合課外查閲到的資料談談對“琥珀”的瞭解;接着,瞭解這一課的字詞,自學了主要內容,第一課時,就算結束了。根據學急於想見到這塊奇異琥珀樣子的心理,安排學生們自學課文思考根據第二課時出示的三道問題:這塊琥珀到底是什麼樣呀?邊讀邊畫下描寫琥珀樣子的句子。彙報:“這塊琥珀什麼樣?”對照圖片,瞭解琥珀的樣子,談談琥珀樣子的奇異之處。再學習它的科學價值,探討它價值上的奇異。在學生弄懂琥珀的樣子和價值後,設疑:“看到這塊奇異的琥珀,你最想推測什麼?”(學生此時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過程。)之後,看動畫視頻初步瞭解形成過程,再在同學們彙報的過程中請同學們認真地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畫一畫這塊琥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形成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使學生充分了解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過程,激發起學生熱愛科學,積極大膽探究科學的興趣。最後迴歸全文,感受作者想象合理、推理嚴密,總結寫作特點。在本節課上我認為自己有如下兩點成功之處:

一、教學思路清晰,緊扣文眼“奇異”二字展開,突出了重點:琥珀的形成過程。教學環節銜接緊湊,過渡自然,時間安排合理,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二、在教學中,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輔助學生學習,引導孩子深入地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師生配合較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學。

我認為也有以下幾點需要改進:

一、要加強對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的流暢性和生動性的訓練。例如理解完琥珀形成的四個階段和必備條件,讓學生複述琥珀的形成過程時,教師應提示孩子複述時可以用上關聯詞和一些修飾語把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講述得流暢、生動些。由於教師沒有提示,學生只限於板書內容,複述很生硬。

二、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應多指導,範讀,讀書時間有些少。

三、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對文章內容的整合。本節課的教學顯得有些細碎,教師放手不夠。

雖然我主要採用討論、交流、適時朗讀的方法來組織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但在組織課堂時,對課堂的節奏把握雖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實好多細節之處不夠老練從容,不能遊刃有餘,這也是今後提高自身素質的一個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後要意識地培養自己組織課堂語言的能力。

琥珀教學反思 篇8

反思《琥珀》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學設計

《琥珀》採用了“篇末入手”“邏輯提問”“由果溯因”的變序教學法和電化教學手段,這種方法可以營造寬鬆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教學課件的運用

通過幻燈投影,使學生初步感知,繼而默讀全文,給予材料的復現,加深感性認識,再通過表達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理解了琥珀形成的過程這個重點。

不足之處:

本節課時間比較緊,拓展部分沒能按計劃讓學生進行寫作與點評。

可以再用半節課,抽查學生的寫作情況。

琥珀教學反思 篇9

《奇異的琥珀》是一篇極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學小品文。在設計教學時,我採用了“逐層深入,引導推想求異”的教學結構模式:首先讓學生結合課外查閲到的資料談談對“琥珀”的瞭解;接着,根據學急於想見到這塊奇異琥珀樣子的心理,安排學生自學課文思考:這塊琥珀到底是什麼樣呀?邊讀邊畫下描寫琥珀樣子的句子。彙報:“這塊琥珀什麼樣?”對照圖片,瞭解琥珀的樣子,在學生弄懂琥珀的樣子後,問:“看到這塊奇異的琥珀,你最想知道什麼?”(學生此時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過程。)之後,再“請同學們認真地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畫一畫這塊琥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使學生充分了解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過程,激發起學生熱愛科學,積極大膽探究科學的興趣,為後面揣摩科學家推想的依據做了鋪墊。然後,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引導理解琥珀形成的經過,揣摩科學家推想的依據(既然是推測,那麼科學家又是怎樣推測的呢?科學家為什麼這麼推想?依據的是什麼呀?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向課本挑戰,向科學家挑戰,大膽求異創新。通過這樣的教學安排,力求在本文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求異、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在本節課上我認為自己有如下兩點成功之處:

一、發展學生思維,注意培養想象力。這篇課文在內容上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很好載體,因此在課堂上理解形成過程的合理性,應該需要哪些條件,啟發學生緊緊以課文內容為依據,培養想象力。

二、在教學中,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輔助學生學習,引導孩子深入地感悟語言、積累語言。

不足之處我認為也有兩點需要改進:

一、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對文章內容的整合。例如理解完琥珀形成的條件,教師要依據板書進行總結,使學生更加明確琥珀形成必須要四個條件,從而重點更加突出。

二、教師深鑽教材是永遠需要錘鍊的硬功夫。這一點表現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調控不到位上,比如有的學生認為科學家的推理有不合理的地方的時候,我沒有及時地引導,因此耽誤了教學時間。此外,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真對學生朗讀基礎差的情況,應多指導,範讀,就一個自段的朗讀到位,不應茫目的多讀,其效果不佳。

1、提綱導路,整體感知。

首先,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這個琥珀是怎麼形成的?2、這琥珀為什麼會有一隻蜘蛛和一隻蒼蠅?3、課文圍繞琥珀寫了哪些內容?接着讓學生查找資料,瞭解有關琥珀的知識,然後自然引入到文中這塊琥珀的特點,研究價值,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東西,學生不必深讀細挖。

2、教師引導,學生探究。

這塊琥珀的形成和發現過程,這是全文的重點,而這些內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課上我們着重討論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個條件必須是炎熱的夏天,我們不能一下子就看出來,它隱含在語言文字的背後,要學生理解那些語言文字並加以想象才能領悟。所以,我注意運用了設疑點撥:為什麼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熱辣辣地照射着整個樹林?通過點撥啟發,學生領悟到“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陽最熱的時候”,然後師生共同總結出“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個條件。這樣,學生就能半獨立地理解課文中這些關鍵句子的含義,感悟了語言文字,讀懂了這塊琥珀形成的必備的另一個條件。最後,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我們還設計了這樣一道題:課文中描寫的琥珀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你是怎樣想象的?學生興趣盎然,發言熱烈。

3、總結全文,感情朗讀。

針對教材的特點,這篇文章我多次設計了討論,如學生讀完課文後討論: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一些學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來,它需要閲讀總結,這樣就通過小組討論解決,再如前面提到松脂球的形成條件也需討論、品讀才能總結出來,後面化石的形成我也設計了討論內容,使學生明確了文章開頭寫“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是有作用的,它為形成化石及琥珀出現在海灘埋下了伏筆。我認為這樣的討論有價值,它優於個人獨立思考。這篇課文雖是一篇科普短文,但故事性強,語言描述生動傳神,細緻入微,好多地方適合指導朗讀,如描寫小蒼蠅的出場,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細緻地描寫了小蒼蠅的外貌、動作、心情,寫得活靈活現;再如,對蜘蛛的描寫突出地刻畫了它小心翼翼的動作,生怕驚飛了蒼蠅而捱餓的心理,寫得十分傳神。這些都適合學生朗讀,因此我適時地進行指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學無定法,貴在得法。雖然我主要採用討論、交流、適時朗讀的方法來組織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但在組織課堂時,對課堂的節奏把握雖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實好多細節之處不夠老練從容,不能遊刃有餘,這也是今後提高自身素質的一個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後要意識地培養自己組織課堂語言的能力。

“你認為作者推測的一萬年前發生的故事合理嗎?”我的話音未落,劉書豪立刻高高地舉起了手,我想,毫無疑問回答肯定是“太合理了",因為前面我和孩子們已經分析了琥珀形成的條件,可以説是面面俱到,“老師我認為不合理”,我愣了一下,完全不在我的教學設計之內,此時,有很多的學生也都似乎被他的觀點吸引了,“好,那你説説理由。”我瞬間調整好自己的表情和語氣,看我期待的樣子,他更加地理直氣壯了“老師,蒼蠅是有警惕意識的,他不會等着蜘蛛來抓他的”“好,那我們就來找一找描寫蒼蠅的部分,説説你的感受””“我從柔嫩的綠翅膀,看出這是一隻很小的蒼蠅””“我從嗡嗡地穿過草地,飛進樹林感受到小蒼蠅的無憂無慮,很快活”“我從伸、撣、拂試這幾個動詞看出小蒼蠅正在專心致志的梳洗打扮,”“説得真好!小蒼蠅正在欣賞着自己的美麗陶醉其中。”我及時補充道。“老師我還是贊同劉書豪的意見,我也覺得不合理,蒼蠅的腿毛是有感應的,他絕不會等蜘蛛來抓他。”“老師,我想補充。”數學大王馬鈿雨忽地站起來,胸有成竹的説,“蒼蠅的腿毛是有感應的,它是根據空氣的流動來判斷來襲者的。”“哎呀,老師太佩服你們了,你們的知識太豐富了,看來我必須給自己補充能量了。”“好,下面我們就來讀一讀文中描寫蜘蛛的內容,通過它的動作描寫你體會到了什麼?”很快,很多孩子爭先恐後地舉起了手,“我從慢慢地爬過來,小心地划動長長的腿看出蜘蛛是很小心翼翼地爬過來的”“哦,看來蜘蛛是有備而來的,它是那麼的小心,唯恐驚動了蒼蠅,而此時的小蒼蠅還在那兒欣賞自己的美麗呢,()而且它又是一隻長着一對柔嫩翅膀的小蒼蠅,他能感受到蜘蛛的來襲嗎?”孩子們不住地搖頭。”那你們覺得作者的推測合理嗎?”“嗯,合理”孩子們不住地點頭。琥珀是奇異的,而作者合理的想象,嚴密的推理更讓我們驚奇!

這節課雖然沒有課前預設的那麼順利,但是正是孩子們質疑解疑的過程火花四射,才使得課堂是那麼的豐富生動。冷靜面對孩子們的質疑,巧妙地給孩子們搭建一個討論辨析的平台,不論是教者還是孩子都將會收穫意外的精彩!

琥珀教學反思 篇10

《琥珀》一課剛剛講過,現將教學中的不足及優點總結如下:

一、教學設計的不同

營造寬鬆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電教手段的運用

能遵循兒童心理學規律,運用認識論進行教學,通過幻燈投影,使學生初步感知,繼而默讀全文,給予材料的復現,加深感性認識,再通過表達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課教學設計,即使學生學懂了琥珀形成的過程這個重點,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學價值這個難點。

三、創設情境活動

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視聽形象,加強語文信息刺激,使學生眼,耳,口,手協調識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並激發了學生愛自然,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

四、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真對學生朗讀基礎差的情況,應多指導,範讀,就一個自段的朗讀到位,不應茫目的多讀,其效果不佳。

琥珀教學反思 篇11

《琥珀》是一篇閲讀課文。閲讀課的任務和講讀課的任務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説,講讀課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感知本課語文基本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而閲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運用在講讀課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內容,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顯然,這兩類課文的任務是有差異的。因此,其教學結構、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

徐國宣老師的這篇《琥珀》教案,緊扣了閲讀課的“主要任務”來設計,真正體現了閲讀課教學的特徵,把閲讀課文真正上成閲讀課。在教學活動中,有些小學語文教師總覺得閲讀課文不好上,到底怎樣上才符合閲讀課教學的要求,總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國宣老師設計的這篇《琥珀》教案,為我們上好閲讀課文提供了範例。

一、緊扣“半獨立地理解”進行教學

所謂“半獨立地理解”,就是教學時既不是老師包辦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語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語言文字。要使學生的“半獨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預習引進課堂。預習這個環節很重要,沒有預習,就談不上“半獨立地理解”。這篇教案設計,其教學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預習課文,並檢查預習的效果,看看學生在預習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理解這篇課文內容的關鍵是:(1)這塊琥珀有什麼特點;(2)這塊琥珀有什麼價值。學生在預習中能理解了這兩個問題,也就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習的效果。預習及檢查預習效果之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閲讀課文,理解語言文字。這一教學過程,學生也是在“半獨立地理解中進行。教學的主要方法是教師點撥,學生討論。而教師點撥的方式是設疑啟發。例如,要學生理解“約摸”一詞時,徐教師是這樣點撥:“‘約摸’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經過設疑啟發,通過討論,學生對“約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從課文中知道,這塊琥珀的形成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要有松柏樹,第二個條件必須是炎熱的夏天。第一個條件是顯性的,在課文的語言文字中明顯地表露出來,讓學生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並把它讀一讀就能明白。第二個條件是隱性的,它隱含在語言文字的背後,要學生理解那些語言文字並加以想象才能領悟,所以徐教師十分注意設疑點撥:為什麼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光熱辣辣的照射着整個森林’?“通過點撥啟發,學生領悟到“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然後教師小結:“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備的第二個條件。”這樣,學生就能“半獨立地理解課文中這些關鍵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語言文字,讀懂了這塊琥珀形成必備的另一個條件。

二、採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

採用討論方法,是閲讀課文教學讓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一個有效方法。現代教學論認為:集體自學優於個人自學,集體討論優於個人獨立思考。強調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必須輔之以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這篇教案設計,就是採用了討論方法組織教學,用得紮實有效。綜觀整堂課的教學過程,老師組織學生進行了五次討論。第一次是“檢查預習”時,指名學生讀課文後讓學生討論兩個問題:(1)這塊琥珀有什麼特點;(2)這塊琥珀有什麼價值。通過討論,互相啟發、補充。發揮集體的智慧,學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第二次是學習第一自然段、品味詞語的含義時,組織學生討論“約摸”一詞是什麼意思,讓學生通過集體的力量來感悟語言文字。第三次是對“科學家根據什麼想象就在‘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幹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裏頭’”這句的理解,也採用了討論方法,以發揮集體的想象力。第四次討論課文的一個難點:“松脂球是怎樣變成化石的?”第五次討論課義的另一個難點:“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教案設計這樣的五次討論,旨在讓學生通過討論,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達到“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目的。採用討論方法來組織閲讀課文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採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必須注意兩點:一是討論必須紮紮實實,認認真真,講求實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義。我們過去聽的一些公開課或比賽課.常常看到一些流於形式的課堂討論。比如教師要學生轉過臉來進行四人小組的討論,但當學生轉過臉來剛開始討論,教師馬上宣佈停止討論而轉到別的教學活動上去了。這樣的討論,顯然是走過場,流於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課文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處組織討論(這可從這篇教案的設計中看出來),並非什麼問題都要組織討論。

琥珀教學反思 篇12

小學語文第十冊第20課《琥珀》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根據一塊有蒼蠅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發現的過程。並且判斷它在科學上的價值。教學這課時應注意指導學生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因此,我在教學時,採用了激情·入境·自學·點撥的方法。教學過程安排如下:

一、激情,引入新課

揭示課題,可前,我讓學生觀看多種多樣的琥珀圖片及實物,介紹它們的價值,以激起學生學習這課的熱情。

二、入境,從感性正認識“琥珀”

1、出示教學課件,指導學生觀察其顏色、形狀、包裹物等。

2、根據所看到的圖象讓學生對自己產生的問題進行提問。

三、自學,感知課文內容

1、讀課文,結合預習要求,畫出文中有關寫琥珀形成、發現及其科學價值的句段。

3、細讀課文,體會科學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點撥,深入體會科學家想象的合理性

課文中講的這塊琥珀與別的琥珀主要區別在於:它不僅有一個蒼蠅和一個蜘蛛,而且這兩個小東西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這説明蒼蠅和蜘蛛曾經在裏面進行過掙扎。這樣的一塊琥珀是怎樣形成的呢?科學家根據這塊琥珀的特點,想象了一個生動的故事。

1、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思考:

①這一自然段寫的是實在的事物還是聯想?

②“高大的松樹”、“太陽照得火熱”、“松脂的香味”與琥珀的形成有什麼關係?

2、有感情地朗讀第4—8自然段,思考:

①這幾個自然段寫的是實在的事物還是聯想?

②蒼蠅和蜘蛛被裹在松脂球裏以及它們起初的掙扎是根據什麼想象出來的?

3、默讀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中為什麼要寫“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及松脂球被淹沒在泥沙下面?

4、讀第13自然段,思考:“波濤把海里的泥沙捲到岸邊”,與琥珀的發現有什麼關係?

上述教學過程體現了情境教學法及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論,有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琥珀教學反思 篇13

現將本課教學中的不足及優點總結如下:

成功之處:

一、教學設計的不同

本節課採用了,我能從篇末入手,由果朔的因教學方法和電化教學手段。在第1、教學第一環節,激情,引入新課的時候應用了多媒體

我讓學生觀看多種多樣的化石圖片,以激起學生學習這課的熱情,在最後重點放在本課所要認識的琥珀身上,從而讓學生學習有重點,也為降低教學難度做好了準備。

二、在講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條件之後,為了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為了讓課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講完之後讓學生觀看松脂球的形成過程的flash動畫,這樣的話,使得這一篇科學小品不再枯燥,同時也使得本課所講的內容難度降低,學生們易於理解。

三、創設情境活動

精心設計了活動幻燈片,創造情境,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視聽形象,加強語文信息刺激,使學生眼、耳、口、手協調識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並激發了學生愛自然、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採用課前預習、檢查預習的方法,從今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減少教學用時,提高教學效果。

四、不足之處

1、首先,因為講課時間的關係,在本節課中我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是有的,可是,明顯的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學生讀得太少了應多指導,範讀,就描寫蜘蛛和蒼蠅的第3、4、5朗讀到位,後來因為時間關係,我就不那麼重視學生朗讀了,如果不是學生預習很到位的話,學生對於課文的理解肯定沒有這麼透徹。

2、其次、在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不是很明顯,不能放手讓學生們去做,老是不放心,擔心學生完不成交給的任務。所以,明顯的老師問得多,學生回答得多。

琥珀教學反思 篇14

《琥珀》是德國作家柏吉爾寫的一篇説明文,也叫科學小品。作者用活潑、通俗易懂的文筆,發揮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紹了有關琥珀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從而判斷了它在科學上的科學價值。

課的開始,我出示從網上下載的一些琥珀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讓他們觀察琥珀的特點,進而導入課文。

本節課我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學習探究。第一步:自己獨立學習時出示三個問題:

1、這塊護坡有什麼特點和價值?

2、琥珀的形成經歷哪兩個階段?需要哪些條件?

3、課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實的?

提示學生找一找、劃一劃、理一理描寫琥珀形成過程的關鍵重要的句段,進行概括、批註。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學習10分鐘。

第二步:讓學生在小組中解決自己學習中的困難,總結琥珀形成的條件。同學們很快找出了條件並發現作者在描寫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寫作手法。

第三步:全班彙報。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補充、完善

不足:由於前面複習環節用時較多,導致後邊的“當堂積累”任務未能在課內落實。

措施:要合理分配時間,爭取當堂任務當堂解決。

琥珀教學反思 篇15

本節課,我採用了“篇末入手”的變序教學法,這種方法可以營造寬鬆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一、創設情境活動

精心設計了活動幻燈片、錄音等,創造情境,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視聽形象,加強語文信息刺激,使學生眼、耳、口、手協調識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並激發了學生愛自然、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

二、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針對學生朗讀的情況,應多指導範讀、引讀、分角色讀、分小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就一個自然段的朗讀到位,不應一帶而過,應當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悟讀得有情感,有滋味。課的開始,我讓學生彙報關於琥珀相關資料,有的用文字介紹,有的根據圖片介紹,有的利用電腦視頻介紹,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這個互動環節他們更全面瞭解了琥珀的特點,進而導入課文:文中的琥珀什麼樣子?採用了“篇末入手”的變序教學法,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琥珀教學反思 篇16

《琥珀》是德國作家柏吉爾寫的一篇説明文,也稱科學小品文。作者由一塊稀世珍寶琥珀,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採用生動傳神的語言,推測並再現了這塊少見的琥珀的形成過程。文章佈局嚴謹,語言細膩形象,邏輯推理嚴謹,條理清晰,極適於用來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掌握寫作技巧。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深切感受想象故事情節描寫的生動傳神,細緻巧妙。

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讓孩子們回顧上節課內容,並從眾多琥珀的圖片中找到文中描寫的那塊琥珀,讓學生觀察這塊琥珀是怎樣的?接着讓學生找出課文哪個自然段是對這塊琥珀的描寫?(第18自然段)請學生快速閲讀,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這塊琥珀的,用自己的話來介紹這塊琥珀。説説這塊琥珀奇特在哪兒?對於這塊琥珀還有哪些疑問?學生自然而然提出這塊琥珀是怎樣形成?

在教學琥珀的形成過程,我先給孩子有感情朗讀了這個有趣的故事,讓孩子們説説聽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麼?接着讓孩子們默讀2——12段,小組討論完成科學研究報告單。報告單上有兩塊內容,也就是琥珀形成需要的兩個階段:松脂球的形成和化石的形成。接着指名彙報松脂球形成這一部分,全班歸納松脂球形成的條件。

在學習由松脂球變成化石這一部分,讓學生自主找出條件,接着用課件展示這一個漫長的過程,通過讀這一部分的課文再感受一下這一過程。

然後提出問題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讓學生知道琥珀是怎樣發現的以及漁民為什麼説琥珀是很少見的,引出這種種巧合一方面在感歎琥珀本身奇異的同時,我們也為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感到驚奇。

最後學習文章的最後一句,點明中心,從“推測”一詞看出這塊琥珀的價值。作者根據琥珀的樣子、特點是怎麼推測的?指名回答推測的過程。得出結論,想象和推測要有科學依據,不能憑空想象。

講完這一課後,現將教學中的不足及優點總結如下:

一、教學設計的不同

《琥珀》採用了“篇末入手”的變序教學法和電化教學手段,這種方法可以營造寬鬆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電教手段的運用

設計的課件巧妙。隨着老師的朗讀課件圖片的展現,將每個小讀者引入古老的森林進行遨遊,小小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通過幻燈投影,使學生初步感知,繼而默讀全文,小組合作完成,最後給予材料的復現,加深感性認識,再通過表達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學懂了琥珀形成的過程這個重點。

三、不足之處

本節課提的個別問題有些籠統,發言的學生較少。朗讀較少,應抓住一個部分重點指導朗讀。時間比較緊,沒能讓學生進行寫作與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