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思品教學反思(精選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13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思品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思品教學反思(精選5篇)

思品教學反思1

在設計本課教學思路的時候,我考慮如果教師簡單地將一個個角色的變化及責任告訴學生,學生是會順着教師的意圖接受的,但這樣既不符合新課標所倡導的主體理念,也無法在學生內心深處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我設計了猜謎環節與表演環節,在這幾個環節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在不同情況下的轉換及責任。既不枯燥,又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情況下,明白了自己角色的變化及自己應盡的責任,但這是否能夠持續下去呢?為了延伸這一德育知識點,我設計了總結昇華的環節,讓學生在“小衞士,小標兵,小夥伴,小幫手”的身份中瞭解自己的發展方向,積極感知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在一節課中僅僅明白書中提到的不同角色的變換及責任是不夠的,所以課上我要求自己不斷地根據教學過程中隨時生成的情況,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現在的角色及現在的責任,使學生明白自己的角色是會發生變化的,自己的責任也是會隨着角色的變換有新的要求。這種抓住課上隨機生成的做法,使課本中的內容更生動,也更深刻了。

在我們身處不同的環境這一環節,我安排了“在家裏怎樣做個好孩子,在商場、學校、公共汽車上,我們該怎樣做?”這幾個表演環,是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使學生能夠通過這一個個鮮活的實例,對自己的言行、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但總感覺有些做作,如有更好的活動代替,我想會使這節課更生動,更活潑,更貼近學生生活,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思品教學反思2

陶行知先生曾説過“生活即教育”,讓教育更貼近生活,能學以致用,現學現用。新課程理念也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學生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做到有實效性、針對性。

在教學三年級《心中的110》一課前,我就覺得學生一定喜歡這樣的課,110對於學生來説再熟悉不過了,經常看到,經常聽到,可是實際生活中學生接觸的並不多。怎樣上這節課呢?在課前,我做了很多的準備,在課堂上的每個環節又精心設計,一節課下來,讓我感觸很多。

一、在現實生活中找素材,貼近生活

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脱離兒童生活實際、説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學中,我盡力做到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心中的110》課本上的內容是一個案例:一個人販子在校園裏設計誘騙拐賣一位小姑娘的事。這個案例選擇很典型,但離我們好像很遠。這裏我處理的是用了一個陌生人來接三年學生的事例。課前我選擇了我們自己學校門口,拍攝了一段有陌生人、學生和老師的錄像。上課時,我先出示陌生人要接子豪到他媽媽單位吃飯的畫面,接着出示老師出現打電話的畫面,然後出示子豪被陌生人帶走了,看完三幅畫面,讓學生盡情的想象,畫面上得人物都會説些什麼,最後讓學生看視頻,想象人物説的話和他們想的一樣不一樣?視頻一播放,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學生喜歡聽故事,看了三幅畫面,立刻勾起了學生想知道故事情節的興趣。在看視頻時,他們一下子就發現故事就發生在我們學校門口啊,興趣就更濃了。學生對自己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都很好奇、關心,所以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我們的品德課就是要聯繫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做為素材,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聯繫了生活,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解決一些我們生活中的困惑和危機。

二、聯繫身邊的小事,解決問題

如何獨自一個人面對陌生人?這個環節的設計,我是選擇了4個活動場景,也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分別是獨自一人在家,有人敲門,陌生人向你問路,陌生人向你推銷飲料,遇到陌生人搶劫,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這裏我採取小組合作討論彙報的形式,讓學生們自己説,讓每個人都有説得機會,大膽的在小組裏討論。在彙報討論的過程中讓大家知道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如何做,特別是用表演的方式來彙報的形式,學生們很有興趣,同時也鼓勵其他小組補充,讓真理越辨越明,學生的記憶深刻。

三、理的培養,愛的滲透

在教學如何面對陌生人這一環節,出示了下關區一小學生沒有防備的情況下上了陌生人的摩托車,而遭手機被搶劫。通過事例讓學生明白麪對陌生人,時刻想起心中的110,害人之心不可有,放人之心不可無啊!

然而,在人們過度防範,保護自我的同時,居然遇到這樣的一畫面:一位老人跌倒受傷了,而路過老人身邊的人很多,居然沒有人去扶他。為什麼人們會這樣?難道我們的社會就如此冷漠嗎?這裏我們提醒學生如何自我保護的同時,也能伸出援助之手呢?這樣的教育,讓孩子心中仍保留天真的愛,讓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愛。

由於我的教學設計讓情境與學生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一種“互相進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因此,在課堂上的迴歸生活使學生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了學生的心絃,引發了學生的真實體驗。

那麼,緊緊學習課堂上的例子,還是很少的,我又設計了“錦囊妙計”這一環節,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妙計來應對陌生人。這一環節,學生對錦囊很感興趣,都想知道錦囊裏裝得是什麼東西?此時學生的積極性又被調動起來,當學生拿到一條條“妙計”時,都很認真地閲讀。這裏集中交給了學生一些處理的妙計,學生通過自學的方式很快就記住了。

總之,一堂課下來,正是在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導下,把學生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有意識地把學生帶回到真實生活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讓學生有了真正的收穫,在現實生活中能用到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困難。那麼,我們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就是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能用到“品德”。

思品教學反思3

本學期,我任七年級的思想品德課,學期即將結束,現在回想這學期來的備課、上課,一些情境歷歷在目,有一些體會一直縈繞在頭腦中,現在整理如下:

一、備課上課的選例問題

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教材每課都有大量的例子,但是我覺得這些例子很多是名人名家,缺乏凡人凡事,離學生的生活很遠,特別是我們鄉下學生,由於缺乏圖書資料以及有效的閲讀引導,學生對許多名人的事蹟不甚瞭解,因此教材中的例子不易使學生產生共鳴。於是,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心理輔導,行為矯正,情感薰陶時,應該儘量選用學生身邊的凡人凡事來加以分析引導,喚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引導學生學會辨別是非。我嘗試着去努力,覺得效果不錯。當然,我也會盡量引導學生仰視名人,欣賞名人的風采。

二、對於討論交流問題的引導

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的活動,自由開放。教師在教學中,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學習,如開展辯論、討論、體驗交流等方式。就拿討論活動來説吧,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要做好認真設計,精心安排,對學生討論、辯論以及體驗交流要給以積極引導,有效組織討論,如學生討論時,教師要做好討論記錄,組織討論的問題要有深度,要提供充足的討論時間,討論結束時要給以評價指導,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道理和觀點給你,形成正確的觀念,也就是説要把握好組織討論的度,不可以淺嘗則止,為討論而討論,也不可以漫無目的,不知收尾。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討論、辯論等方式還應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三、教材的利用問題

新課程的教材觀認為,教材只是一種教學資源,是師生教學對話的文本,因此,教師不能過分依賴教材,在使用教材上要進行自主開發、創造使用,積極整合重組,讓它變成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多,我們就不能完全按課本來講,要進行整合、重組,才能講透,才能使學生透徹理解。

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問題

課本的編排注重聯繫實際,弱化了理論性。我們老師在教學時,要遵循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設計有效的問題情境,啟發引導學生通過體驗、理解和掌握,從體驗中悟出道理、觀點,而不應該強硬的歸納出理論要點,讓學生不知所然。

五、課件製作和利用問題

多媒體課件為教學提供了創造性工作的平台,思品教育的現實題材猶為廣泛,從互聯網上可以及時地下載許多現實、典型的圖片新聞,如印度洋海嘯、煤礦瓦斯爆炸、伊拉克戰爭、西北部發生的沙塵暴、佘祥林冤案等等。但是這些材料不能單一的展示給學生,而是要充分利用這些材料來説明道理,讓學生感悟思想,提高認識。因此,製作思品多媒體課件要突出時代感、要有感染力,多學生的思想要有鼓動性,才能起到促進教學的作用。

六、教學機智問題

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除了有較好的責任心、較高的業務水平、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外,還應該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缺乏教學機智,必然使本來應該出彩的地方平平淡淡。例如我在講“考試的心情”時,一個學生問我:“老師,你以前考試緊張嗎?”我就靈機一動,用我的經歷來做藍本,講了考試前、考試中以及考試後的種種心情,還告訴學生當時我是怎樣做的,然後再讓學生談談自己親歷的考試心情,並交流,很快就使學生理解了考試時出現的種種心情是人的正常的心理反應。這節課的教學目的很順利的就達到了。

總之,作為思想品德教師,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充分做好教學準備,機智、靈活的採用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思品教學反思4

九年來,不管是在以前的浞水中學,還是在此刻的縣慶中學,我一向從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學工作,想想過去,雖無什麼成就,但深有體會。因為思想品德科目的特殊地位,所以,要成為一位受學生關注和歡迎的政治老師,並不那麼容易。思想政治課包含了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法律教育、職責教育、養成教育、理想教育和國情教育等知識,是老師塑造學生完美的心靈、幫忙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辨別真善美、假惡醜、增進學生了解國情、愛我中華情感的一個重要科目。要很好地實現上述目的,就要求老師務必具備較高而靈活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技巧,為此談談教學實踐中的點滴,作出反思,以求改善今後之教學。

一、政治老師要具備廣博的知識

政治科目的資料最大的特點就是“多”和“淺”。“多”就是政治科目的資料涉及心理健康學、法律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知識;“淺”就是政治科目中涉及的資料在量上比較少。

在教育教學中,要讓學生很好地瞭解“多”和“淺”的知識,老師是最為關鍵的。所以,政治老師要想上好政治課,就不能滿足現狀,而務必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我的專業知識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擴展自我的知識面來補充教學中的“漏洞”。只有掌握豐富的知識,在教學中才能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得心應手,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將“多”的知識連貫起來,將“淺”的知識儲存起來,將自我“立”起來,從而到達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二、政治老師要具備良好的修養

在教育教學中除了要求自身的專業知識要紮實、“業餘”知識要豐富以外,政治老師還要注意自我的言行舉止和道德素質,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政治老師不但要教給學生專業知識,還要教給學生如何做人的道理,這就需要老師在言行舉止上要本着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做好表率,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自我首先要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老師自我要首先不做,也就是正人先正己,做好學生的楷模,對學生構成耳濡目染的作用,讓學生由內心深處散發出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之情。

三、政治老師要具備新穎的觀念

在傳統的師生關係中,師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老師是絕對的權威,錯的都是對的;學生是處於被動地位,不能反駁老師、不能質疑老師。這樣的師生關係嚴重影響了師生之間的互信與合作,師生關係就是簡單的授受關係,沒有情感的交流。

時代在發展,師生關係也要與時俱進。新型的師生關係只有建立在平等、民主、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之上,並體此刻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學生才會因為受到老師平等、民主對待,得到老師信任和尊重而很樂意同其進行情感交流並理解老師的教育,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四、政治老師要具備教學的藝術

思想品德課的主要教學形式仍然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師要怎樣組織教學,取得什麼樣的教學效果,都與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藝術有直接的關係。在教學中,雜亂無章不是藝術,目標不明不是藝術,方法單一不是藝術,主次不分不是藝術。那麼,怎樣才能上好一堂政治課呢?

首先,要理清思路。在備課中務必吃透教材,教學中脱離教材,頭腦清晰,條理清楚,注重邏輯,防止陷入到不能自圓其説的雜亂無章的窘境之中。其次,要明確目標。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貫穿在整個教學的始末,讓學生明白“是什麼”“為什麼”“怎樣樣”、“記什麼”“做什麼”“懂什麼”,防止出現教學完後學生還在“霧裏看花”的敗筆。再次,教學方法要多樣化。在教學中要堅持啟發性原則,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根據教材資料,結合實際,採取不一樣的導入方法,讓學生每一節課都有新發現、新感覺。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注意學生的反映和情緒,及時調整教學資料、節奏,防止老師在台上“云云”而學生在台下“呼呼”的尷尬情景。最後,主次要分明。“主”就是重難點,為什麼是重難點,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要詳講;“次”就是淺顯易懂,學生自我能看懂的,要略講。只有主次分明,才能防止“眉毛鬍子一把抓”的錯誤做法。

以上觀點雖出自本人,但並不代表我隨時都能做到,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我會努力按自我説的去做,爭取做得更好。

思品教學反思5

教學十多年,我一向在尋找,尋找“何為一節好的思品課”。我聽課,我觀摩,我也自我探索。漸漸發現,一節好的思品課,關鍵有兩點:

一、精彩的材料及設計是上好課的關鍵

好的開頭能迅速活躍課堂,在第一時光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彩的材料能扣緊教學主題,啟發學生,讓學生願意去想願意去講;別出心裁的課堂設計讓學生無暇分心,緊跟老師思路,暢遊知識海洋,簡單感悟生活,學會做人。

例如,我在講《自尊自信》這一課的時候,是這樣開頭的:“上課之前,我想先做個小小的調查……”這時候學生的眼睛已經睜得很大了,“願意當眾趴在地上學狗叫的同學請舉手……”我的語速很慢,講第一遍的時候學生不可思議地看着我,講第二遍的時候,已經有學生不滿:“老師,你不尊重我們……”很好,接下來我順其自然進入課程的學習。

在我講《明辨是非》這課的時候,我使用了十分有名的心理學兩難選取“海因茲偷藥的故事”,這藥到底該不該偷?發明家和海因茲到底誰對誰錯?要是你做法官,你將如何判案?兩難的選取,學生爭着舉手發表意見,是與非在辯駁中變得清晰。課上完了,學生意猶未盡。

七年級第一學期最後一個單元講的是學習,如果按照課本條條框框講下去,可能會落入俗套,這就不可能到達很好的教學效果。透過思考,我設計了個簡單的遊戲讓學生明白我們人學習的原理,以及讓學生明白“平原區”及如何更好地走出這個區,取得成績的進步。遊戲很簡單:我準備了一張打亂了順序的數字圖,打印多份,分發給學生。每個學生人手8份。然後給學生60秒的時光,讓其將數字按照順序連接起來,從1到2,到3,到4……直到時光結束,將連到的最後一個數字圈出來,並寫到紙的空白處。重複這個程序8次。這樣,每個人就會有8個數字,將這8個數字按照先後順序標在圖表上,並將各點連成一線。最後,每個人都會得出一條“學習曲線”。遊戲做完以後,全班同學一齊討論這樣幾個問題:

1、坦白説,在進行這個練習的時候,感覺怎樣樣?

2、人們説:“刀越磨越快”,但是,在我們這個練習中,是這樣貌的嗎?如果不是這樣,那是怎樣樣的?能夠呈現你的曲線給大家看看。

3、我們每個人的曲線都會經歷一個短暫的或不明顯的平原區,甚至是下降區,這是由於什麼引起的?類比到我們的學習,你有怎樣樣的啟發?

4、請思考,我們有什麼辦法能夠突破這個學習的平原區?由於學生在之前親自把自我的學習曲線畫出來了,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大家都很有感想,對“學習”這個話題想法很多,也説出了很多很有見地的話,提出了很多有實際好處的推薦。

一節好的課,其實並不需要很多花俏的東西,只要能夠實實在在地讓學生緊跟你的思路,去學習,去感悟,就已足夠。

二、學生有所感悟是一節好課的評價依據

我認為,一節課無論設計得多巧妙,材料用得多精彩,但如果學生不能夠在這個課堂中有所感悟,那麼,這就不能夠説是一節好課,甚至不能夠説它是一節合格的課。我深深認識到,學生是否有感悟,這是我們難以預料的,因而,我們教師必須要隨機應變,不能讓既成的教案束縛了我們的靈活性。

我在講《跨越障礙正確選取》這一課的時候,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情景:期末考試中,你被一道數學題難住了,眼看時光一分一秒地過去,但是你還是做不出來,這意味着你將丟失15分,前十名將與你失之交臂!這時,坐在你後面的好朋友小華遞給你一張紙條,上方寫着這道題的答案,而老師卻沒有發現,這時你會怎樣做呢?在備課的時候,我想學生就應都會做出正確的選取的,也沒有多想。誰明白,上課的時候,我連續提問了三四個學生,他們的答案都是:拿過來,參考;或者是,不接,但是會看上幾眼,找到思路。我無奈,問全班學生:“你們都這樣做嗎?”學生異口同聲:“是啊!”我差點暈倒!這可怎樣收場!還好,我腦袋靈光一閃,再問:“恩,大家的情緒我完全能夠理解!那麼,再請大家想一想,你的試卷發下來了,你的分數由原先的80分,一下子到了95分,你的情緒如何啊?”有學生立刻就説:“高興!”“哦,高興。能夠理解。僅僅是高興嗎?”這下,學生開始沉默,我請了幾個看起來有想法的學生來説説自我的想法,他們的回答基本上一致:會有一點點開心,但是,更多的是不安,因為這不是我的成績,我也擔心被其他同學,或者被老師發現。聽的學生也微微點頭,我心中竊喜。“是啊,會有一點點高興,畢竟得了高分;但是,更多的是不安,因為做了虧心事啊。我再給大家講個故事……”然後,我又和他們講了一些逃脱法律天網的殺人犯,在經過了十幾二十年後,總會自我去自首的事例。從學生的眼神、表情,能夠看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尤其是情感、態度、加值觀目標,完成得十分好。

我的學生一向很喜歡上思品課,不是因為我每節課都能夠設計得很好,或者每節課都能找出一些新鮮搞笑的材料讓他們思考,最重要的,我想就應是他們喜歡我上課的風格,我會很坦然地在課堂上表達我的喜怒哀樂,學生喜歡一個真實的老師,因而愛屋及烏喜歡上一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