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讓學生勤於嘗試、善於嘗試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6.65K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中往往會出現一些“高手”,他們精通信息技術的學習方法,學習不受教材與教師束縛,有自己的探究風格,並能夠從更高層次、多種角度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

讓學生勤於嘗試、善於嘗試

那麼,“高手”是怎樣煉成的?他們不是x大量的重複操練,不是x教師的特別關照,也不是有先知先覺,他們x的是嘗試。其突出表現是:會嘗試、勤嘗試、樂嘗試。

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領悟出:嘗試不僅僅是簡單的操作行為,還是一種優良的素質。它是迎接新知識、新技能的首要狀態,是時刻準備完成任務的心態;它又是探究事物的首選方法,是讓學生思維的觸角伸向四方的必由之路;同時,它更是學習信息技術的階梯。因此,信息技術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嘗試的機會,讓他們勤於嘗試、善於嘗試。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嘗試氛圍的創設、嘗試信心的建立、嘗試平台的搭建、嘗試方法的掌握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創嘗試之氛圍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學的氛圍(環境)是起到促進其知識內化與同化的首要因素。那麼,我們如何來創設有利於學生嘗試的獨特的氛圍呢?關鍵是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營造“少一些盲目猜測,多一些務實嘗試”的教學氛圍。

教學中學生對問題的判斷“想當然”、“盲目猜測”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在一部分學生身上是源於惰性,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則是因為沒有體會到信息技術學習過程本身就是嘗試實踐的過程。所以,教師在強調“信息技術的提高不是x想出來,而是x做出來”的同時,必須在教學中留出空間和時間,誘發學生在判斷問題前先行嘗試。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會體會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逐漸養成勤於嘗試的習慣。

2.構建獨立自主為本、互動合作為輔的教學氛圍。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波利亞語)嘗試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操作行為,它不僅需要有獨立嘗試的意識,也要有獨立嘗試的方法、空間和機制作保證。任何對周圍教師或同學的過分依賴均無法獲取嘗試的真諦。只有獨立的才是有個性的,只有自主的才是具有創造性的。但任何教學活動又非孤立的活動,嘗試需要周圍同學的幫助和教師的引導,一意孤行可能會鑽進死衚衕而不能自拔。關鍵是把握好“獨立”與“合作”的度。譬如我們在教學中總是倡導“自我”、“交流”、“評價”三個層次的教學流程。“自我”就是獨立思考與嘗試;“交流”是相互切磋,可以通過以組為單位進行互動合作;而“評價”則是教師對學生的客觀分析與評判。

3.創設平等和諧與適度衝突相結合的氛圍。

實踐表明:一個人在平等和諧的環境裏,活動的效率最高;處在適度的認知衝突的氛圍中,行動最有動力。所以教師須以主動、平和、耐心的態度參與到學生的嘗試之中,而不是以主觀、武斷、生硬的行為強迫學生為與不為。另外,巧設事件引發認知衝突,可進一步觸發學生進行嘗試的慾望。

二、立嘗試之信心

信心既是底氣,又是勇氣。現代心理學表明,除了自身的個體特性(如膽小怕事、優柔寡斷等)會造成信心不足外,個體對事物的判斷的`思維障礙(如誇大事物的難度等)也會造成其信心的不足。如何讓學生建立起嘗試的信心呢?我的做法是:

1.調整心態,狠抓基礎。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心態影響他對事物的判斷與投入精力的多少,而良好心態的構建總是源於自身對事物的認知水平與正確的認識。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基礎差的同學,通過促學、幫學等方法來迅速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使他們敢嘗試,會嘗試。

2.巧設任務,促使成功。

一個人成功的次數越多,他的自信心就越強。所以,教師在設置嘗試的問題時,必須以學生的認知結構為依據,有的放矢,對於對大多學生來説難度較大的任務,必須分散難點,降低台階,通過步步深入、循序漸進,讓學生在嘗試中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把嘗試變成“自我需要”。

3.歸因誘導,積極評價。

教師要對學生在嘗試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適時的釋疑解惑,採用情緒感染,壯其膽而促其行。通過重視過程評價、淡化結果評價,讓學生真正領會嘗試並不是簡單的、無為的勞動,而是學習信息技術、提高信息素養的必由之路。

三、搭嘗試之平台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存在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着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教育的任務是激發和促進學生的內在生命力的成長,併為這些內在生命力構建最符合其發展的土壤。搭嘗試平台指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建立起有助於學生進行嘗試的策略體系(土壤)。以下是我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策略。

1.引題嘗試。

教學中引出新主題時,首先讓學生對該內容“想一想”、“試一試”。這種嘗試類似於我國著名的小學數學教學專家邱學華老師所首創的嘗試教學法。倡導引題嘗試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通過嘗試來了解與該主題相關的一些操作要素及常見問題,有利於教師在教學時有針對性地介紹。很多教師總是習慣於“先講後練”式的教學方式,而對“先試後講”的教學方式有顧慮。其實不必,放開膽子讓學生試試,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講授“下載網頁的圖片”這一新內容時,我首先讓學生進行嘗試操作:採用任意方法下載網頁上的圖片。結果,通過“複製/粘貼”把圖片粘貼在Word或畫圖板上的有之,用鼠標右鍵的快捷菜單操作的有之,用菜單中的“另存為”將網頁另存的有之……真是百花齊放。引題嘗試後我再將學生嘗試操作的方法加以比較講解演示,教學效果非常好。

2.辨別嘗試。

對一些操作性問題,在學生難以作出正確回答的情況下,教師不急於把答案告訴他們,而是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嘗試,探索出結論。這是課堂教學中我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例如像“運用‘查找’查找到一個文件後,可在此查找對話框中用鼠標雙擊打開它嗎?能在此對話框中完成刪除、複製與建立文件的快捷方式嗎?”“能夠用‘查找’查找到隱藏的文件與文件夾嗎?”這類問題,學生只有自己進行嘗試實踐,才會認識深刻。

3.反饋嘗試。

向學生指出他們在操作中常出現的典型錯誤(並不是把糾正錯誤的方法告訴學生),讓他們重新嘗試,以能自己發現問題、糾正錯誤。這對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在Excel的單元格中輸入數據的練習,學生在一列單元格里依次輸入001、002、003、……結果,幾乎所有的學生在單元格中得到的都是1、2、3、……於是,我把此情況反饋給學生,讓他們重新操作,並強調前面兩個零一定要加。學生經過重新嘗試,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通嘗試之方法

信心是前提,但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要想嘗試成功,必須要通曉嘗試之方法。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的學生在完成一些陌生的任務時,總是比別人容易達到目的。這是為什麼?依這些同學的説法,嘗試是有“套路”的。

嘗試的“套路”包括多方面的要素。一是有靈活的嘗試方法。譬如:按圖索驥,即根據教科書、説明書、“幫助”上的操作步驟來完成探究;觸類旁通,即採用類似原先掌握的一些方法進行嘗試,來解決同類任務;旁敲側擊,即在嘗試解決一個問題時,對周圍的相關問題進行多方嘗試……二是瞭解常用的嘗試手段。譬如:通過鼠標的左右鍵的操作、打開“窗口菜單”等找到與目標相近的項目進行嘗試;善於尋求“幫助菜單”、“幫助文件”、“網上幫助”等的幫助,按照上面的提示進行嘗試……三是有良好的嘗試心理和嘗試習慣。譬如:遇到新任務或有新想法時,迫切想要試一試;操作遇到挫折時,不是坐等老師或同學幫助,而是先另覓“出路”;嘗試中看清對話框中的各選項;關注窗口發生的微小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變化;及時進行反思……掌握了這些“套路”,嘗試就會少走彎路。

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地介紹這些“套路”,還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嘗試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這對於強化學生嘗試的意識,幫助學生掌握嘗試的“套路”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