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數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22W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察物體》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察物體》數學教學反思

《觀察物體》數學教學反思1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觀察物體》的教學,我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體驗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同時通過學生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教學時我跳出了課件和課堂的侷限,決定把學生帶到教學樓前去觀察我校的大型雕塑:走進新時代。我把學生分成四組,分四個不同的方向讓學生觀察,並把自己觀察到的形狀講給大家聽,這樣就產生了分歧。同組的同學同意他的看法,但其他組的同學不同意,為什麼呢?然後我讓其他三組到他們那組去看,同學們自己認識到,觀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狀也不同。再讓他們前後交換、左右交換,體會有什麼不同。通過實物觀察,學生自己發現了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並積累了辨認從正面、側面、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的經驗。

本節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通過學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數學課帶到教學樓前去學,學生感到新奇有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讓學生在質疑中,讓學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然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站在不同角度觀察物體,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體的形狀不同。通過本課教學,再一次給了學生與夥伴合作、交流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學會合作、交流思維的能力。

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幾何知識的教學重要的是建立空間觀念。由實物抽象出實物圖形,是幫助學生建立間間觀念的一種有效途徑。教學時教師先出示實物紙箱,讓學生親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狀,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從認識物體的前面、後面和側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抽象的實物圖形(長方體和正方體),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物體的正面、上面和側面,並能從這三個面觀察到物體的不同的`形狀,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不過,本節課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學生對於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不知道這幾個面的具體含義,我由於課前對學生的知識基礎沒有正確的預設,對這方面沒有給學生一個明確的説明,使學生在表達時出現了錯誤。

《觀察物體》數學教學反思2

上完今天這堂課後我才知道我們的合作學習是多麼地重要,這兩天學習的內容是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主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在前一堂課我以為比較簡單,於是我就自己帶了教具,把它放在講桌上,讓學生自己就在位置上觀察講桌上的物體的形狀,結果到課後作業時我發現效果不好,到了第二堂課,我覺得拼搭並觀察物體是挺難的一個內容,於是我在課前就讓學生準備了學具,在課上我讓學生們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們自己拼搭物體,並讓他們觀察討論,學生們都很樂意去做,枯燥乏味的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

當時我也深入到各小組去察看情況,發現學生們都非常投入,最後反饋時,發現學生們也都明白了,效果真的不錯。

不過我知道我們課上的合作交流,不能盲目運用,我們得運用到關鍵地地方,比如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的知識點,學生做起來比較麻煩的題目等等。

《觀察物體》數學教學反思3

在“觀察物體”中關於平面對稱現象學習後,開展平面對稱現象的探索活動,在動手實踐的探索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數學知識,還可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探索的慾望,產生對現實世界各種現象進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勵學生主動地探索未知,進而逐步形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這也正是學生形成創新意識、發展數學思維所必需的過程。

再如,讓學生查找資料:“湖南電視塔有多高?武岡電視塔有多高?他們的高度相當於幾層教室的高度,他們的高度相當於多少個學生手拉手的長度,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形象地描述電視塔的高度?”查資料的方法可謂多樣:可以網上查找,可以看書,可以打電話查詢,可以問大人等,甚至可以實地觀察。這樣的設計不正是體現了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這樣的實踐活動,把學生的外部操作與內部的數學思維緊密結合起來,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學生在動手中獲得了知識,培養了大膽思考,勇於創新的能力。

《觀察物體》數學教學反思4

今天試上,《觀察物體》感覺在這幾個方面處理得不夠理想:

1、活動的有序性 “觀察物體”這類數學活動,學生喜歡也樂於參與,由於年齡比較小,容易激動,活動如果失去有效的組織現場就就會變得一團糟。在上課之前我已經對活動進行了一定的防範,把學生分組後編號,交流時按一定的順序大家輪流説,因此在第一階段在自己位置上觀察熊貓時,活動按我預設的那樣有序進行,但是在再次觀察左右兩邊的熊貓時,我讓3號和1號在左、2號和4號在右,先觀察再交換討論,這時就有些亂了,導致在小組交流左右兩邊看到的熊貓是否一樣時組織無序而無效。其次在觀察茶壺時,我拋出兩個問題:先説説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張,再説説其它三人看到的各是哪一幅後讓他們自由交流,沒有讓他們按順序,所以有的小組長能組織好,有的就不行了,相信效果也不會太好。

2、活動的有效性 應該説,有序性直接影響了活動的有效性,但是也有我對活動設計目的性的模糊造成的。觀察熊貓有這樣幾個層次:在自己位置上觀察,主要培養學生有序觀察和有條理的表達,是觀察方法上的指導,這一點我處理的比較粗糙,效果就打了折扣。交換位置觀察前讓學生“想一想、猜一猜、思考為什麼?”要培養學生觀察前猜測、觀察後驗證的能力,並在遇到矛盾衝突時再觀察調整自己的認識,設想是理想狀態的,但是在操作時並沒有細化到讓學生怎樣再次觀察討論,因此這個環節是匆匆走過場了,並沒有讓矛盾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指導學生全面觀察熊貓時,沒有指名示範,因此學生轉倒轉了,但每次轉沒有仔細觀察,並沒有為第二個活動積累經驗。在交流茶壺時有效性的問題就更突出了,我沒有指名示範,直接導致只有我參與的兩組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其它幾組恐怕都不知如何組織。

3、思維的培養 學生被活動的外在形式吸引住了,活動雖樂於參與,但未冷靜思考,真正的數學思考和空間觀察未必能得到發展。在抽照片找位置的遊戲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如果前幾個觀察活動能起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這個遊戲應該相當順利,但是情況並非如此,抽到左右兩張照片的學生還是會撞到一起,這就顯示了交換觀察的目的未達到,學生沒有把觀察活動內化。

4、文化內涵和運用價值 也許我在備課之初就沒有考慮那麼多,只是想如何把教材執行到底,因此在數學文化的內涵上未曾考慮,對觀察物體的生活價值也沒有思考,在董老師 的建議之下才匆匆地加了《題西林壁》,但怎樣運用這首詩的價值還不到位,有些生硬,數學文化不能運用自如,那麼是不是還有更多的文化內涵呢?再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