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幼兒園中班音樂教育教學反思(通用7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1W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音樂教育教學反思(通用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中班音樂教育教學反思(通用7篇)

幼兒園中班音樂教育教學反思1

整合具有兩方面的涵義:它既是一種形式上的整合,更是一種理念上的整合。在形式的層面上,音樂教育活動的整合是指將音樂教育活動與其他學科領域活動之間的交叉、聯繫和聯合;在理念的層面上,音樂教育活動的整合是指用一種整體的眼光看待音樂教育活動的性質,使音樂教育活動超越於學科本身的視野,賦予幼兒更為豐富的眼光,使其能從藝術的、科學的和人文的眼光來感受、理解和表現音樂作品。

一、根據幼兒的興趣選取音樂主題活動主線

音樂本身對幼兒是否具有吸引力,幼兒情感體驗與遊戲經驗對幼兒的學習發揮着必須的作用。在實施音樂主題教育活動前,教師應充分擔當起觀察者的主角,瞭解幼兒的需要和興趣,瞭解幼兒的現有經驗,包括幼兒獲得經驗的方式,這樣才能尋找到音樂素材的“生長點”,並據此確定相應的音樂主題活動,從而讓科學的、啟蒙的活動資料與自然事物現象密切聯繫起來。如我發現平日裏孩子們對操場上的哈哈鏡十分感興趣,他們樂此不疲地照着、笑着、逗樂着……幼兒照哈哈鏡的遊戲經驗賦予了他們敏鋭的觀察力。歌曲《哈哈鏡》是一首旋律生動活潑、節奏感強的説唱歌曲,它體現的是人的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容易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因此,我選取它作為音樂主題開展的音樂主線。

二、有機整合各領域的資料為音樂主線服務

整合的理念,有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它提示我們教育資料要全面,即同一個資料的學習能夠實現多種價值,既要關注認識的價值,又要關注情感的需要,避免過於單調的知識傳授,從而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提示我們整合的教育資料要適宜,即要從實際出發,充分思考整合的必要性,有機整合各領域的資料,看它們是否貼合幼兒的現有需要;是否對音樂主線有輔助教育好處;是否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潛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哈哈鏡》歌曲教學後,根據活動需要與幼兒的興趣,汲取各領域相適合的資料,我們整合了語言活動“獅子照哈哈鏡”、科學活動“勺子裏的哈哈鏡”和親子活動“搞笑的哈哈鏡”等領域的資料,進一步創編並生成了“哈哈鏡”的主題活動。

三、採用整合的教育教學方式讓音樂“説話”

要體現整合教育的觀念,教師就就應克服單一化的思維方式,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活動,鼓勵幼兒從多方面來認識和表現。

(一)讓音樂材料“説話”

音樂活動能夠利用其特有的藝術性,將音樂的優美旋律、變化的節奏和不同的音色與幼兒生活情境有機整合,最大限度地讓音樂材料“説話”。透過多種途徑,引導幼兒與各種音樂材料互動,從而提升審美情感。如親子記錄“搞笑的哈哈鏡”,發動家長協助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的哈哈鏡,並用圖畫、標記、文字等方式記錄探索結果;引導幼兒把自己照哈哈鏡的模樣用好聽的詞彙編成説詞,幫忙自己記憶……在這些活動中,幼兒能夠經歷一種更為豐富也更為主動的學習。又如,圍繞音樂主題開展,我在探索區投放了平面鏡、放大鏡等材料,讓幼兒自己去嘗試、去發現、去探索放大鏡鏡像產生的神奇效果。在活動過程中,幼兒拿着鏡子在自由交流着:“放大鏡一面是鼓鼓的,另一面是扁扁的”“鏡子會反光,放大鏡也會反光的”“鼓鼓的這一面照的東西變小了,扁扁的這一面照的東西變大了”……在自由的科學探索中,幼兒不僅僅認識了放大鏡鏡像變化的特性,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歌曲資料。

(二)讓幼兒用音樂“説話”

要培養幼兒的樂感,就務必讓幼兒自主探索,以自己的方式用音樂“説話”,進行個性化的表現。活動不限定於一次完成,而是在一個連續的過程性活動中調動幼兒已有的經驗,並將經驗遷移到新的材料中,讓幼兒結合自己對新材料的理解,運用動作、創編和合唱等多種方式盡情地用音樂語言表達個人感受。

1。為歌曲配動作

根據該音樂素材的特點,即雙聲部説唱的地方有問奏音樂,感受歌曲的旋律和節奏,聽辨歌曲中的問奏,創編照哈哈鏡的滑稽動作。藉助幼兒間的思維互動,引導幼兒用自己的動作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如在思考用什麼滑稽動作表現照哈哈鏡時,幼兒開始只是用諸如踮腳尖、半蹲等動作來表現形態上的變化,但是隨着活動的深入,幼兒的創意越來越多,從身體動作到面部表情都表演得妙趣橫生。同時,在為歌曲配動作時,有些幼兒一個接一個地做滑稽動作,結果出現了混亂,但我並沒有加以制止,而是及時找到了原因――幼兒過於熱衷滑稽動作而忽略了音樂。於是,我肯定了幼兒在動作上的創意,同時引導他們關注、傾聽樂曲,並根據音樂的變化逐步控制自己的動作,使動作與音樂相協調。

2。為歌曲編歌詞

根據節奏創編歌詞,將創編歌詞的學習融人到變化橡皮筋的“魔術”當中,有效地激起了幼兒創編興趣。如:圓滾滾、胖墩墩,長又細、瘦又高;小小的、肥肥的,高高的、短短的;寬寬的、扁扁的,瘦瘦的、長長的;長又細、圓又胖,高又瘦、短又小;長又長、厚又厚,扁又扁、粗又粗……創編完歌詞後,以遊戲“照鏡子”的形式説唱歌曲。

3。雙聲部合作演唱歌曲

運用小組合作演唱的形式,一組用歌詞伴唱,另一組有節奏地説歌詞,兩聲部同時合作説唱歌曲,將歌曲教學畫上圓滿句號。貫徹整合教育理念實施音樂主題教育教學,是一個不斷實踐、思考、審視、反省而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要深刻領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所藴涵的“以幼兒發展為本”思想,在音樂主題教學組織中真正做到:尊重幼兒、發展幼兒的個性、讓幼兒主動學習,讓幼兒身心健康地發展,最終實現“審美與快樂”的音樂教育理念。

幼兒園中班音樂教育教學反思2

音樂教師,首先就應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構成健康的音樂審美潛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和推進新課程改革,我認為,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一步的瞭解。要用心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僅做到此刻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上,我會從下列兩個方應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1、根據音樂教室現有的樂器,透過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各種樂器,並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講解各種樂器基本的演奏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僅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而且還對我國的各種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2、透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

二、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針對本校特點,配合新課程改革,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數碼鋼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1、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能夠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大綱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潛力。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透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絃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台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潛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幼兒園中班音樂教育教學反思3

愛唱愛跳是每個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的一種語言,很多幼兒聽到音樂就會手舞足蹈,這種表現正是幼兒對音樂的領悟,更是他們藝術創造的源泉。過去我們的音樂教學活動,大部分都是以老師教,幼兒學為主,一首歌曲老師反覆教唱,幼兒機械地練習,一個舞蹈或者音樂遊戲都是老師活動前設計好動作,再手把手地教給孩子,不難發現幼兒在機械模仿過程中缺少幼兒自己對歌曲、舞蹈和各種音樂遊戲的理解,也忽視了幼兒在活動中的情感和體驗。這種以老師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大大禁錮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用心性。

《十二生肖歌》這首歌曲,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十二生肖的先後次序,能用幽默、詼諧的情緒演唱,並能透過自由想像進行表演。活動中,先讓學生講講十二生肖是什麼動物,誰排在第一?誰排在第二……又是怎樣排列?之後,讓學生學習並表演歌曲《十二生肖歌》。教師播放歌曲磁帶《十二生肖歌》,引導學生根據旋律想像十二生肖動物的表演動作,用不同的聲音進行演唱,並創編各種動物的叫聲,邊唱邊表演。最後,組織學生進行遊戲:十二生肖真搞笑。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藝術活動潛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並根據幼兒的發展和需要,對錶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結合我園開展的《如何促進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的教研活動,更好的貫徹《綱要》精神,我在本次音樂活動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創設環境,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有了學習興趣就會有動力,它能促使幼兒創造性地學習,所以,激發幼兒的音樂興趣,對培養幼兒的音樂素質,健全審美心理是有着重要作用的。第一環節:猜謎語時有的同學反應敏捷,一下子就猜中了,而別的學生還沒有理解謎面。為了讓更多的學生熟悉這一種動物的特徵,我又故意問了猜中的同學是怎樣明白謎底的,學生便列舉了這種動物的特徵。老師出的謎語猜完了,還能夠讓學生互相出題猜謎語。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熟悉了各種動物的形象特徵。我力圖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個性,創設學生為主的自主學習情境,以遊戲寓於教學中,使學生在玩中學,玩中悟,這樣學生的形象思維和主動性便得到培養。二、以遊戲貫穿始終。

二、以遊戲貫穿始終。

幼兒為十二生肖排序;再選十二名學生來做“生肖火車”的遊戲。總之,這次活動,學生的興趣很高,氣氛很活躍,都能主動地、用心地參與到活動中。透過讓小朋友自己選取演唱的情緒和速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透過創編動作,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潛力。

綜觀整堂課,能透過讓學生猜謎語,講、聽十二生肖的傳説故事;學唱、表演歌曲等活動初步瞭解了我國特有的生肖文化,並感受民間傳統藝術的魅力,引發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和學習的興趣;始終貫穿“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突出情感體驗”這一理念。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強調聽賞領先,在審美過程中師生共同感受、體驗、表現,從而感悟音樂的美。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把音樂的知識與技能和學生的音樂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在一齊,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音樂,體驗音樂。

當然整堂課也出現了許多不足的地方:如在解決難點節奏時就應給學生一個準節奏,並之後提醒一下強弱規律,把每句字頭的力度突出來,就能輕而易舉地把歌曲唱得更加歡快活潑,詼諧搞笑;又如課堂缺少一個評價,當學生表演後就應明確地給學生一個評價,這樣讓學生明白什麼樣的聲音是美的、怎樣表現是好的等。

幼兒園中班音樂教育教學反思4

《歡迎你到新疆來》是一堂主題為中國娃的一堂音樂課,我把目標定為了瞭解歌曲的旋律,學唱歌曲和感知維吾爾族音樂的特點,並能用簡單的肢體動作進行表演。對於目標來説,我是做到了讓幼兒瞭解歌曲的旋律,學唱歌曲,但是在感知維吾爾族音樂的特點,並能用簡單的肢體動作進行表演這一方面做的還不夠,在這一部分還需要加強,讓幼兒自己來做一做,自己來表達!要做到以幼兒為主,我上的時候就大部分都是我在講,這一點做的還不是很好!

整堂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1.談話導入。你們知道新疆這個地方嗎?有誰去過嗎?我們大家一起來説一説新疆有什麼?哦,原來新疆啊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了呢,看冬不拉彈起來了,刀郎舞跳起來了,小姑娘跳起來了,羊肉串烤起來了等,直接把歌詞導入進去,讓幼兒很快的瞭解歌詞。2.學唱歡迎你到新疆來。我是採用了先教師唱一遍,提問,你聽到了什麼?再根據幼兒的回答,拿出圖卡。讓幼兒學念歌詞。再認識新疆的事物,看圖譜學唱歌曲。在這個環節,主要是學唸的次數不夠多,我覺得在導入的時候就直接把事物告訴幼兒,然後把第二環節的重點放在學念歌曲,不要一下子就讓幼兒學唱,不然的話就有點,還沒有學會念,就要求他們唱的感覺。3.新疆是一個好地方。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幼兒瞭解新疆是一個好地方,有很多的好東西,新疆人是很歡快、熱情的。引導幼兒像新疆人一樣,歡快的唱歌。這個環節的問題是前面幼兒學唱歌曲的基礎打的不是很好,再讓他們歡快的唱歌很多幼兒還不能做到。

通過這一堂課我發現了我還存在了的許多問題。就像上這樣的音樂課一定要有一定的層次,基礎打好了下一步才能很好的進行,一定要在幼兒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進行這就像造樓房一定要打好根基是一個道理一樣。另外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吸進住幼兒,只有在吸引住幼兒,讓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才能順利的把這一節課上好。

作為一個新教師,每一次的課都能讓我學到很多,讓我有很深的體會,每一次的課都會引發我的思考,想一想這一堂課應該怎麼樣上才能上的更好,爭取有點滴的進步!

幼兒園中班音樂教育教學反思5

《魚兒好朋友》是一個音樂活動,歌曲共有三段,旋律比較緩慢簡單,便於吟唱。音樂節奏朗朗上口,歌詞簡單易學,並可以讓孩子們進行簡單的`動作模仿學習,在音樂活動中體驗和同伴遊戲的快樂。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社會性教育素材,讓孩子在唱一唱、跳一跳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萌發和同伴積極交往的良好社會性。

在集體活動的過程中,我作了更變,我加了“三條小魚”的圖片,配合圖片的清唱,將幼兒的情緒帶入到歌曲中,並且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跟着我一起唱着曲調。在幼兒聽了以後,一下子便能感受到小魚在單獨一人和與朋友在一起是不一樣的情緒體驗,有了朋友便很快樂。在表演的時候,幼兒由於經驗不豐富,我便讓幼兒模仿學習小魚的動作、表情。在此基礎上,還鼓勵幼兒自己大膽做動作,用肢體語言感受到音樂的情緒和節奏。活動中孩子們的興趣比較高昂,在説説、做做、唱唱的過程中,孩子們體驗到了與同伴共同遊戲的快樂。

由於是小班剛入園的孩子,在活動中,孩子們可能對歌詞語句傾聽不夠,表達不清,有的甚至一直看着老師,不知要做什麼。歌詞雖簡單易懂,分段時幼兒通過提醒能較準確地唱出歌詞,但是整首歌曲連唱時,孩子們不能很準確地完整演唱。可能是三段歌詞對於剛入園的孩子來説確實太長了,不能在短時間內掌握。但在平時的安靜時間,老師帶着多唱幾遍。或者在平時吃飯、遊戲時打開錄音,讓幼兒多聽聽。

集體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要回到生活中,我們要讓孩子在生活中懂得朋友的重要性,朋友讓我們不再孤單,讓我們變得快樂,並教給孩子怎麼與別人成為朋友,並與朋友友好地相處。在活動延伸中,我覺得還可以加一個環節,讓幼兒瞭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朋友,有了朋友才能開心、快樂地生活。鼓勵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動和朋友建立友情,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幼兒園中班音樂教育教學反思6

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作為提高幼兒素質的重要學科,是對幼兒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是顯露孩子個性、愛好、潛力的最好途徑。所以,我在音樂教學中運用講故事做遊戲、即興表演等各種“動”的形式來充分調動幼兒對音樂學習的用心性,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以下是我多年音樂教學實踐的幾點體會:

一、大班的孩子由於年齡特點,對那些抽象、平板的講述是很難產生興趣的,所以,我在教學中就用生動、形象的體態語言來進行授課。透過靈活的眼神、活潑的語氣、誇張的動作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以此來縮短我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久而久之,孩子們很自然地就對我產生一種親切感和信賴感,喜歡和我交流,願意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逐漸對音樂產生了興趣,並有了強烈的學習慾望。

二、創設意境,提高歌曲表達力。

三、透過欣賞,提高鑑賞潛力。孩子用動作表現出了樂曲中個別動物的動作

這時我鼓勵幼兒隨着樂曲中動物主角的變換,發揮想象,大膽地自編動作,使幼兒在邊聽邊想邊做的過程中感知音樂,表現音樂總之,對於大班孩子來講,教師只能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利用多種形式,突出一個“活”字來進行音樂教學,才能激發他們對音樂活動的興趣,提高了他們的音樂素質,同時也大大促進了其智力的開發。

幼兒園中班音樂教育教學反思7

《熊和小孩》是一個以遊戲為主的韻律活動,在實際教學中,深受小朋友的喜愛,我覺得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教材本身它具有遊戲性,有情節,小朋友對有情節的遊戲,特別是兇猛的動物吃小動物的遊戲特別感性趣;第二,歌曲裏面的小動物:小鳥、小兔、大熊等是小朋友比較熟悉,又比較喜歡的小動物,小朋友對模仿小動物表演具有天然的喜好;第三,幼兒對石頭人的造型非常喜歡,平時孩子們經常玩“木頭人”的遊戲,孩子們對做出一個造型控制不動,非常感興趣;第四,歌曲簡單,唱起來朗朗上口,易於表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小朋友感興趣,那麼,學起來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注重了曾曾深入不斷提高的原則。無論是在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上還是在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上,都注重了使活動有重複、有變化,曾曾深入,不斷提高教學目標,使幼兒始終處於積極的活動狀態,自始至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創編動作這個環節,先讓幼兒集體聽音樂自由創編—獨立創編—創編兩人表演的動作、三人、多人表演的動作。創編“石頭人”造型也是這樣:一個人造型、兩人造型、三人造型到多人造型。幼兒遊戲時,也是一遍有一遍的變化和難度。最後我注重了動靜交替的原則。幼兒生理、心理活動的重要規律之一就是“節律快”。他們疲勞的快,恢復的也快;注意集中的快,轉移的也快。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注重了活動多變化和動靜活動多交替的原則,以確保幼兒在一個時間片段中能夠有較豐富的學習收穫。比如:讓幼兒集體跳舞到單獨個別創編表演,表演後老師小節評價、提問,讓幼兒有適當休息等。

當然在這次活動中,我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比如在欣賞音樂時還不夠投入,在欣賞音樂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音樂表現出不同的表情及動作,這樣孩子們才會更好地投入進去。比如在幼兒表演環節,我還能夠適度再“放”一些,更多地鼓勵幼兒多樣化的表現,對於幼兒創新能力和表現力的培養會更加有利。

總之,整個活動充分體現了幼兒學習的遊戲性和動作性的特點,讓幼兒在輕鬆愉快中學到了知識,得到了鍛鍊,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