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蘇軾《赤壁賦》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19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軾《赤壁賦》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軾《赤壁賦》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

蘇軾《赤壁賦》的教學反思1

首先,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鑑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為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蒐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蒐集、篩選,對於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麼我聽什麼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非常輕鬆,並且可以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材料,依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於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第四,將滲透古文化的精髓,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中,原本深奧的人生哲理,遙遠的古文常識和古人思想,通過研究學習的形式,通過互相間的探討,通過閲讀他人的解讀,化為簡單的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得到了落實,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赤壁賦》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個課時,“戰線”會拖這麼長我也沒想到。第一節課我主要對蘇軾這個人進行的介紹,分別通過“三蘇”、“唐宋八大家”、“蘇黃”、“蘇辛”、“宋四家”等來介紹蘇軾。我將蘇軾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説給學生聽,他們聽得津津有味,還時不時的問我後來怎麼樣。可惜我課前查閲的資料不夠豐富,無法繼續解答學生的問題。由於是上《赤壁賦》,我又補充了他寫的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整理在本子上,齊讀了一遍。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裏想:要是早讀的時候他們也能像現在這樣就好了。時間過得飛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賦》的時候,卻已經下課了。

因為文體是賦的關係,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誦讀和背誦,體會賦的美感,而不太過強調翻譯與字字對應。況且如此優美的賦,一經過現代文翻譯,美感就喪失了。但由於教學經驗不豐富,我以為字字落實總沒有錯,可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卻造成了課堂效率低下,學生昏昏欲睡。

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強,所以我幾乎是上完一段給學生總結一下本段的思路,幫助學生能夠更好記憶和理解。許多同學在剛接觸這篇文言文的時候,讀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麼意思,結果在我講完全篇之後,許多同學都説在學過的《勸學》、《師説》、《赤壁賦》中最喜歡這一篇,這倒讓我很是驚訝,讓我覺得我的付出沒有白費。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閲讀大量的資料,對於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蘇軾《赤壁賦》的教學反思2

這次選了一篇古文,探索了古文的上法。

之前我的上法是先疏通字詞,然後再講解內容。我的依據是,學生對於文言文最大的障礙在於文言的理解,所以,只要疏通了字詞之後,文言文就變成現代文了,理解起來就會順利許多。

第一次試講的時候,我依循了這種方式,後來發覺效果並不理想。原因有四:一是像前赤壁賦這種文章篇幅較長,一個個字翻譯過來,殺傷課時太厲害,至少要花去兩節課,一個學期四、五篇古文下來,必定造成課時緊張。二是這樣的上法實在太無聊,課堂氣氛極為沉悶,自己上的又沒勁了,學生也倒下一大片。三是市面上的翻譯書連篇累牘,學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決。後來我試着在上課之前便讓學生翻譯課文,他們照樣可以藉助參考書一字不落地翻譯出來。四是我以為他們通過翻譯,可以把古文當成現代文來讀,但實際上,即使疏通了文字之後,學生對於課文照樣隔膜,甚至能夠背誦了,也未見得親切。這一點,在第一次試講的時候顯露無疑。

後來試着將文與言結合起來説,發覺不僅推進速度快很多,而且更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大概他們終於覺得老師在講一些翻譯書上沒有的東西了。此外,“會翻譯”和“能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我之前上古文,有點天然降低了古文的難度,就是覺得翻譯過關,古文搞定大半,其實並非如此。現在看來,在課堂上,把關鍵的字詞點出來,進而帶動內容的理解,可能是更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樣的結合趁熱打鐵,最少疏離感。至於翻譯的作業,大可提前至課前完成,在課上只要點出一些翻譯的難點即可。

還有一點反思就是上課的節奏把控,有時候上課很急,就比如第一次試講,感覺學生怎麼什麼也不知道,於是便急於代學生回答問題,或者是聽到學生嘴裏奔出一個自己想要的詞句,便急忙接口,唯恐學生再旁逸斜出。後來第二次試講,這樣的情況便少了很多,第三次則幾乎沒有了。事後反思,原因有二:一是問題的設置本身有問題,母問題下面沒有子問題,也便沒有梯度,沒有漸進,沒有思維的過程了,畢竟能夠一步到位的學生是少之又少的。而且真的為了求順利找一個學霸把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那麼課堂還有多大價值呢?二是教師心裏沒底,沒有足夠的自信來接學生各式各樣的回答,更別説進行適當的引導了。這樣牽着學生走的做法,實則迴避了實質性的問題,很難讓學生沉浸到課堂中去。

最後,預習作業要有針對性,而不是流於形式。高效的預習作業會大大節省課堂的時間,也是瞭解學生知情結構的最好途徑。我甚至覺得,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何設定,要看學生預習作業的境況而定。

蘇軾《赤壁賦》的教學反思3

這節公開課我主要圍繞全文的情感變化來展開,抓住直接描寫情感變化的字詞,按照其演變推進來梳理全文脈絡。

首先,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情感變化的字詞,即“樂——愀然——喜”,再在此基礎上具體討論作者“因何而樂、為何而悲、喜在何處”,並結合文本具體分析討論導致這些情感變化的原因。

總的來説,這節課我基本把握住了全文脈絡,使整堂課能夠圍繞教學重點“作者的情感變化”這一條主線來展開,重點較為突出,故而思路會相對清晰。

此外,在各個板塊的銜接上,比較注重銜接語的設計,使課堂整體上能夠連貫自然地進行。

但是,這堂課也存在了很多不足,首先是對學生的信心不足,遇到自己認為相對較難的問題,會不自覺地就開始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給予學生髮揮的空間相對不足。以後在課堂上要學會適當放手,有些問題可以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討論,從而得出結論,使其能更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並且,課堂中學生回答之後,給予的點評力度不夠,要適時予以迴應,和學生真正互動起來。

另外,語速過快,大大加快了課堂節奏,使得學生想要跟上會有點累;並且問題設置過於碎片化,一個接一個地拋出來,使人應接不暇,加重學生上課負擔,同時也容易使學生囿於教師思路,缺乏自主性。而問題的過於碎片化,容易使得課堂內容分析顯得零散,對重點的情感“樂、悲、喜”點得不夠透徹。需要進一步改進!

蘇軾《赤壁賦》的教學反思4

我自己比較喜歡蘇軾,也看過一些蘇軾的作品和關於他的介紹評論文章,欣賞他的曠達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來,讓我更能堅強的面對困難。我想讓學生學這篇課文也有許多收穫,所以做了很多準備。

這一課上完,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順利。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自學階段的基礎文言現象很多同學沒有整理全,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學生能掌握。這要靠檢測鞏固,還得是反覆訓練。

二、誦讀遍數不夠,學生只滿足會讀課文。韓博士要求讀六遍課文,學生達不到。即使讀也只是為默寫,只讀不思。

三、蘇軾思想本來就是難點,學生對三、四段內容理解不到位。主客問答,蘇子思想矛盾的變化,天地萬物的辨證關係,蘇軾是如何解脱的這些問題學生不好把握。

學生積極性主動性還不夠,所以在學完之後,從大師身上沒學到多少精神。

從我自身談起也有不足之處,我還是放不開手對學生估計高,所以有些失望;引導不到位,學生討論不出來,有時直接自己講,學生被動接受。

這節課的收穫:寫作素材的積累,參看高考優秀作文,引用蘇軾的`例子,從不同角度論述,一事多用,靈活多變。

蘇軾《赤壁賦》的教學反思5

這堂課嘗試擺脱文言文教學的古板模式,探討文言文教學的新模式:

一、我覺得我這堂誦讀課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注重誦讀形式多樣化本堂課有齊誦、自誦、範誦、脱稿朗誦、全體背誦等多種誦讀方式

2、教師的誦讀指導調動學生的誦讀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誦讀方面,我下了一些功夫,設置了“誦讀三境界”、“誦讀提示”等教學環節,並且針對每一段、每一層甚至每一句的誦讀,都設置了漸進式的誦讀指導,層層深入,指導學生,讓學生逐步達到誦讀的目標要求。

基於課堂時間和課堂容量問題,為了更深入地完成目標,我考慮我的誦讀課不以誦讀段落的多少作為評判標準,所以就是《赤壁賦》也沒有實行全篇誦讀教學,而是選取了前三段,將第四段放在課下落實,我覺得這樣也符合高效課堂不必要面面俱到的要求

3、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課堂參與性誦讀課説起來容易操作起來不容易,必須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才有可能成功,否則就成了老師的獨角戲,這是語文教學新模式的大忌,所以,為了使課堂成為學生表演的舞台,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1)、設置了層進式教學指導,問題設置也極為明確,讓學生對誦讀的理解在一堂課中逐步加深,這樣做既有利於學生參與,又符合教學規律。

(2)、在課堂授課過程中,運用熱情洋溢的語言,對學生的誦讀予以指導和中肯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在老師指點下真正有提高;允許學生談出自己的觀點,肯定學生看法或誦讀的合理之處——誦讀是有個性化的,絕對不允許千篇一律,統一要求運用某種腔調來誦讀,那樣做就違反了教學規律

二、學生表現方面

1、優點

這堂課學生總體表現良好,具體表現在:

(1)齊誦聲音響亮,回答問題聲音清晰,所有的問題都是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共有有十多位學生

(2)敢於質疑,敢於談出自己的誦讀看法

2、問題

回答問題的學生仍然偏少,據老師們統計,回答問題的學生有十多位,其中有的學生主動站起來兩次,但一些學生仍然有畏懼心理,只能做到認真地聽講、思考,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心存顧慮

解決方法:

(1)繼續推行“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勤思,多表現。

(2)多創設課堂的發言機會,讓學生走上講台。

(3)解決學生畏懼心理,讓他們從內心“放下”顧慮,培養心理素質,展現自我。

(4)教師以身作則,善於表現,教出自己的個性風格,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蘇軾《赤壁賦》的教學反思6

蘇軾一直以來都是我很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之所以喜歡他,是因為他的兩首詞,一首是《定風波》,一首是《望江南·超然台作》。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笑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望江南·超然台作》

《赤壁賦》是蘇軾被貶黃州的作品,黃州成就了蘇軾文學的頂峯。蘇軾曾經在在他的詩中提到,“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潮州儋州”。《赤壁賦》是漢代文賦的代表,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曾指出“《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所以這篇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音韻感很強。在我看來,這樣的文章其實不需要過多的講解,讓學生背就行,在反覆地背誦中,其中的很多道理自然而然就能夠懂。説實話,這篇文章自己在講前幾遍的時候,並不是特別懂,尤其是主客問答的部分,現在比之前理解的深了那麼一點吧。

本節課設計的思路,主要有四個方面,“賞文本”、“析文言”、“悟文理”、“體文情”。“賞文本”角度,主要是從結構和內容兩個方面來介紹這篇文章,讓學生熟悉這種文體。“析文言”主要是講解文章中出現的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這一部分其實可以讓學生利用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學。“悟文理”從主客問答的角度,來看待蘇軾的自我開導。“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客悲的焦點,用一句話概括出來,就是“物是永恆的,但人生是短暫”的,蘇軾用“水與月”的變與不變,來進行開導。當客提出“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時,蘇軾就提出了要享受當下。“體文情”主要看蘇軾在儒佛道三家思想影響之下,所體現出來的那種曠達樂觀。

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也完成了自己既定的教學目標,PPT做的也很漂亮。對於主客問答中文理的講解自己很滿意,起碼自己懂了,講解的也比較清晰。但是,課程還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這是一堂課,而不是一場報告,應該注意讓學生有參與感,讓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能夠思考。但是自己的課,自己説的太多,課件上的東西太多,變成了自己讀課件,這樣就容易使自己受制於課件,而缺乏自己的講解和靈活性。另外,這個假期,自己已經講了六篇課文,但是自己一篇也沒有聽,我想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不敢聽,覺得有很多錯誤。我想,誠實地面對自己,才能夠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蘇軾《赤壁賦》的教學反思7

當我看到要講的是《赤壁賦》時,心裏很矛盾,因為這一課很有內容可講,但同時內容多,又怕時間不夠,這是剛開始時的困惑,不過,上次講過一次公開課,這次的信心很強,靜下心來,認真回想上次講完課,評委的評價,一定要注意。通過幾遍梳理,閲讀《教參》、查找相關備課資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這一線索,分析理解課文,試講幾次,發現效果還不錯,但前提是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但後來得知:學生還沒學到這一課,那麼教學內容就需要變,這時離正式講課還有六天,作為高三的老師,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建議以後公開課的時間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衝突,於是,迅速定目標,大膽刪節,立足課本,吃透語言。

可以説,《赤壁賦》的難懂字詞不多,但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學生,其他的只要結合課下注釋,完全能夠理解,只要問題引導的具體,學生應該能聽懂,事實證明,效果也是不錯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在安排教學環節中,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理清感情脈絡,難點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當然,在時間上沒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時,我覺得學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斷他們,所以延時三分鐘,不過我覺得學生參與度較高,就是一種成功,能説一些有用東西,能體會做的一點思想,這節課就是有收穫的。

但我覺得呢裏的多媒體設備真是太老了,出現狀況,又不能及時彌補,有點不好,以上是我對這次作課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多多交流。最後我想説一句:“作為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整的,也很難成熟,我就是愛將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