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新課程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23W

一、總體目標

新課程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標準》與原來的教學大綱相比,在小學數學課程目標的界定上有什麼新意呢?從目標結構上看,增加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要求。從目標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幾個方面:

(1)重視培養學生數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強調讓學生體驗數學化的過程;

(3)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4)使學生獲得必需的數學知識、技能與思想方法。

《標準》把數學課程目標分為四個維度: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

四個目標相互間的關係:

“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在數學學習中,知識、技能與問題解決之間是一種遞進關係,知識、技能的掌握是問題解決的基礎,而數學思考(認知策略)、情感與態度則伴隨在上述目標的實現過程中。

四個目標之間的區別:四個目標是四個不同的領域,具體目標要求不同(見P2中長方形和三角形的學習為例).

二、過程性目標

過程性目標的陳述形式:

經歷(感受)過程性目標行為動詞:體驗(體會)

探索《標準》中的過程性目標使用的侷限性:一方面,有些基本知識的學習經過這一過程根本行不通。另一方面,有些數學知識、技能經歷這一過程則沒有必要.

此外,有些知識、技能經歷探究過程的習得效果則更差一些。

三、情感與態度目標

《標準》在情感與態度方面提出的目標主要指:好奇心、求知慾、自信心、自我負責精神、意志力、對數學的價值意識、實事求是的態度等諸多方面。預設性目標是指在教學設計時應預先列出的目標。非預設性目標是指在教學準備階段不能確切設定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只要出現時機就應該加以落實的目標。在數學教學中,每一堂課上不一定都有預設性的情感與態度目標,但是必然有非預設性的情感與態度目標

第二章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概述

(一)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門科學

教學設計是一門藝術,教學設計是一種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策略,評價教學效果的操作過程,並將結果表現為一種教學系統。

所謂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設計就是在《數學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依據現代教育理論和教師的經驗,基於對學生需求的理解、對課程性質的分析,而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教學活動等進行規劃和安排的一種可操作的過程。

教學設計的過程教學設計是一個分析教學任務,設計教學方案,並對方案進行試行、評價和修改的過程,是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即: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教的怎麼樣,也就是從問題的提出開始,即任務設置的緣由——為什麼教,到分析要解決問題的性質、任務,明確要教些什麼和怎麼教,並通過預測和評價教學效果,不斷修改方案,從而形成一個教學系統,獲得問題解決的過程。

(二)分析教學對象

1、基本情況:

學生的年齡與學段情況、數學基礎情況、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情況。

1)在有關的學習內容方面,學生目前的知識與技能的水平如何?

(2)對有關的學習內容,學生有什麼背景經驗?

(3)學生對要學習的內容可能存在哪些誤解?

(4)學生對教學的`內容一般態度如何?那些比較喜歡或存在反感情緒?

(5)喜歡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教學媒體?等等。

2、瞭解學生,找準教學起點

(1)什麼是起點能力

學習者對從事特定的學科內容或任務的學習,已經具備的有關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以及對有關學習的認識水平、態度等,就稱為起點行為或起點能力。

(2)如何瞭解學生的起點情況?

一是課前自問自答。如,誰能説説你對面積瞭解了那些?

二是課前瞭解。如在進行計算題複習課教學時,事先讓學生做了八道題目,找出錯的癥結所在。

三是導入環節直接瞭解。如,看到這個課題你想到什麼?

四、分析教材,用好教材

(一)分析教材

1、為什麼要這樣編排?

如:二年級乘法的認識:分成二個單元,第一單元教到六六三十六。

而且是“五的口訣”放在第一位子。

2、這樣編排的特點是什麼?

如:“搭配”這一知識,在二、三年級都有,為什麼?二年級編排到什麼程度,三年級編排到什麼程度,二個年級編排的差異在什麼地方?

(二)用教材教

1、教材與課程有何關係?教材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文本性資源,是師生對話的“話題”,是一個引子,或者是一個案例,而不是課程的全部。

2、教師應如何看待、使用教材?

(1)把教材作為樣板;

(2)把思想作為主線;

(3)立足於學生的已有經驗,從他們的生活實際中選取內容重組教材

3、用教材教有哪些策略?

(1)比較:比較學習材料和學生已有經驗之間的關聯。

(2)還原: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還原成具體、可感的形象。

(3)轉化:將課堂中的隨機事件轉化為教學資源。

(4)開發:開發周邊資源,對教材內容進行個性化、生活化、活動化再加工。

(5)調整:運用更換、增刪、歸併、修改等手段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

所謂“更換”,就是把不適合學生與教師自身特點的素材更換為適合的素材。

所謂“增刪”,就是為了有利於學生的後續學習適當增加延伸一些內容,或刪除機械重複太多的、難度過大的又不會影響課程標準落實的一些素材

所謂“歸併”,歸併學習內容。

所謂“修改”,把教材中欠合理之處加以修改。

(6)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藴,發現教材新意義

4、如何組織、呈現學習內容?

按照一定的目標結構,恰當地選擇、組織、呈現學習內容是實現“用教材教”的前提。

(1)結構化學習內容

(2)迴歸“生活世界”的學習內容

(3)具有生成力的學習內容

5、教材中隱性的東西

(1)數學思想

(2)解決問題的方法

(3)編排這個內容的前知是什麼,對學生的後續學生有什麼幫助。

(4)學生會喜歡這個內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