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6.86K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

今年我帶的是二年級學生,是我去年從一年級帶上來的,説實話很有感情了。我作為一名剛參加工作只有一年時間的老師想着如何把書本上的知識通過我交給學生,讓他們學習最基礎的知識,掌握最基本的技能,獲得初步的數學學習方法和能力。課本第一單元是長度單位,這部分知識應用性極強,是在一年級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設置的。在一年級,學生通過比較實物的長短,初步掌握了簡單的比較方法。這一單元學習的長度單位,首先要讓學生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為了達到讓學生理解這一知識的目的,教材例題1首先通過用不同的物體來度量長度相同的實物,結果使用的度量物體有的用的數量多,有的用的數量少,這就產生了一些矛盾和混亂,從而得出統一長度單位是十分重要的,這將在生活中會減少一些麻煩。在此教學中,我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用鉛筆度、尺子、三角板、方塊等量桌面的長度,學生學會了用食物測量物體的長度,緊接着又用這些物品測量了桌子的高度和黑板邊的長度,在此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記載度量的數字,效果良好。通過以上的操作和演練,是學生明白了在實際生活中要測量物體的長度、寬度就必須統一長度單位。

接下來就是讓學生認識兩個最常見的長度單位釐米和米,為了讓學生容易接受理解釐米和米的概念,我用實物和舉例的方法來完成此教學,我讓學生伸開自己的雙臂,使他們初步感知自己的兩筆長度大約是一米,牀的長度是兩米,食指的寬度大約是1釐米,一顆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通過舉例感知,使學生初步建立起1釐米和1米的感覺表象,通過列舉生活中一些常見事物,進步是學生感知1米的長度和1釐米的長度。

學生認識了釐米和米這兩個長度單位後,就要進行換算了,可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理解知識呢,教材上的例題是“用30釐米的尺子量一根1米的繩子,量了三次後,又量了10釐米,這根繩子由多少釐米長?”我教學時沒有直接用此案例,但我改變了一下,我讓兩個學生分別用自己20釐米的尺子量出黑板邊上1米的長度,讓他們把每次量的做上記號,學生量了五次,然後我提問:一共有多少釐米?我知道這要把5個數字相加才能算出,可能有點麻煩,但是我還是看重了實踐操作的過程,只有通過操作演練,學生才能更好的戰功理解知識:1米=100釐米,者是實驗得來的,而不是我們憑空想象、捏造的,更加讓學生理解了數學的真實性和嚴密性。理解掌握了米和釐米的換算關係,可以讓學生做簡單的長度單位加減聯繫和有關長度單位的應用問題,通過檢測,反饋出的是學生對知識掌握較好,但是對於部分細節問題做的不好,者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還有一個知識就是認識線段,新課標沒有從概念直接去入手,而是通過構建簡單表象讓學生來認知線段的有關知識:直直的,兩個端點。然後通過舉例説明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線段,可利用黑板邊沿、桌稜等,在認識了線段之後,就需要學生動手畫一畫了,按照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先找準尺子的0刻度,再按要求畫到應至的地方,必須把尺子放直,不能忘記還有兩個端點,在理解掌握這些知識後,教師應引導學生拓展一下所學知識,要在一些圖形中數出有幾條線段,為此,我從易到難畫了幾種不同的圖形,指導學生仔細數,先數出長的線段條數,再數出短的線段條數,加起來就行了。

總之,通過本單元知識的教學,我發現課本的知識都是通過實驗操作得來的,注重了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意在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2

最近我校和南京市二板橋小學舉行教學交流活動,我有幸參與其中,執教二上《觀察物體》一課。我連試上一共上了3節課。都是借班上課。第一次上課,由於我在學生這一塊沒有引起重視,下課前才和學生接觸,發發學具,提提要求,就已經上課了。上課時,學生對於這樣的活動課本來就很興奮,加上我和他們不熟悉,又沒有準備激勵的小獎品,所以我根本就駕馭不了學生。茶壺一題還沒上就下課了。第二課時,把坐不住的小猴玩具改成了四條腿站的小鹿。準備了一些自己製作的大拇指,在課前把這個班的優點又在學生面前誇了一遍,並提出紀律要求。課中把教學流程改成,例一,想想做做1,例二,想想做做3,想想做做2.結果還有5分鐘,課就上完了。第三課時,我在例一上花的時間比第二課時多,這一點不好,觀察小鹿時,把小鹿擺放的朝向由向前改成向左,這樣實物的位置和實物圖的位置就吻合了,我的板書把實物圖貼在黑板上,也清晰了很多,在教學中,還有幾個值得今後研究的問題,教師的教學評價不夠,小組的評價太少,對學生的激勵不夠。另外,操作活動時,對學生的指令不清,操作活動不夠有效,小班化的教育理念滲透的不到位。

上完三節課後,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我以前是教學大班的,學校的小班化推進今年已是第三年,之前也參加過學校的小班化活動,小班化專題講座,我對小班的教育只有一點膚淺的瞭解。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校的領導和小班化的老師給了我許多真誠的指導,讓我感受到了小組交流、學會傾聽、關注每一個學生……這些小班化的教育理論如何落實到自己的課堂中,別人的教學理論只有通過自己的課堂實踐才會變成自己的東西。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重點是要會直接用列出乘法算式,解決問題,理解乘法的意義。在解決問題時,學會找出2個相關聯的已知條件,能正確列出乘法算式,並説出算式的含義。一些孩子在看圖敍述圖意的時候,有一些前言不答後語。如:每排有7塊積木,有5排。説成:每排有7塊積木,有7列。很顯然,“每排有7塊積木”和“有 5排”之間有聯繫,而每排有7塊和有7列之間沒有必然的數量關係。因此訓練孩子準確敍述圖意,並能思考已知條件之間的關係是很重要的。為以後學習較複雜的應用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後反思:

經過這幾天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都對乘法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基本上都能看一幅圖能正確列出乘法算式。在完整敍述一道乘法題時(包括2個條件和一個問題),有的孩子還敍述不清,需要繼續訓練。昨天的口算作業2個班有3個學生有錯。主要錯在乘法算式改寫成加法算式。是逆向思維題,本質是對乘法的意義的理解還不夠。練習冊上有一道拓展題學生完成得不是很好。如:2+2+2+2+2+4=()×()學生好多改成2×5+4。如果不是填空,這樣改寫是對的。但是填空題只有2個空。也就是要把題中的加數變得相同。算式中只有2、4。變成4,還剩1個 2,不行。變成2,4裏面有2個2。一共就有:5個2加2個2,7個2。這道拓展題不僅考查了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還教會學生具有變通的思想,很重要。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4

《回家的路上》一課是在學習了2、 3、4、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練習課,是對2、3、4、5的乘法口訣的鞏固與疏理,我順利地完成了本課時的教學任務,完成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會主動提出問題,並運用所學的乘法口訣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了乘法口訣,能正確熟練地計算,提高了根據題中信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了有條理地説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利用數學遊戲(搶答、搬新家)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教學中能突破重難點,學生基本能熟練運用口訣,會根據題意提出不同的問題並解決問題,其中學生提出有創意的問題包括:圖中一共有幾雙小鳥的眼睛?一共有幾個書包?一共有幾隻船槳?

但在一些教學環節中,我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學生寫出數學問題並解答,然後展示這一過程中,如果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地把作品帶到台前展示給大家看,一定會比現在的我逐本代拿的效果更好。又如,在“搬新家”的數學遊戲中,如果能夠更合理地安排小動物的家,如大象住一樓,烏龜住一樓,小鳥住頂樓,這樣一定會令學生感到更親切、更有趣。

另外,作為一名低年段的教師,我還應該使語氣更親切,語句注意兒童化,還要多帶笑容,多與學生互動與交流,使課堂氣氛更融洽,使學生更愛學習數學。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5

《認識線段》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較抽象,學生不太好理解。對此我將教學過程大體分四個層次來進行。第一個層次,想辦法將一根毛線拉直,兩手之間的這段就是一條線段。引入線段,使學生感知“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這兩個特徵;進而呈現線段的圖形,使學生初步建立線段的直觀表象。第二個層次,結合學生熟悉的物體,讓學生明白直尺、黑板、課本的邊以及紙的摺痕等都可以看成線段,在此基礎上,通過讓學生折出不同長短的摺痕,引導學生體會“線段是有長短的”,從而既使學生豐富了對線段的感知,又使學生進一步完善了對線段的認識。第三個層次,教學用直尺或其它合適的工具畫線段。第四個層次,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完成課後“想想做做”,進一步鞏固對線段的認識。

這節課講完,我感覺比較成功,學生掌握的較好,並且每個在課堂上表現非常踴躍,思維不止一次達到昇華。

我認為本節課有三個亮點,

(1)想辦法拉直毛線,體現線段的“直”和“有兩個端點”的特徵,

(2)畫線段,用合適的工具畫線段,比比誰畫得對、畫得多。體現線段的特徵,還告訴學生線段可以橫着畫、豎着畫、斜着畫;

(3)數線段,這個環節是由課堂中的一個“小錯誤”引出的,在比賽完畫線段以後,進行反饋。我發現在一條線段中間點了一個點,我就和同學一起數他畫的線段,並且瞭解該同學是不是真的這樣想的,當他説出是自己出錯了,我在表揚他誠實的基礎上,也感謝他給了我們一次探討數線段的機會。即在一條線段上點兩個點、三個點……一共有幾條線段?接着繼續探討平面上的三點、四點、五點,每兩個點連起來,一共有幾條線段?這時學生興趣積極性高漲,很輕易地得出數線段的規律——一個奧數中問題。

課堂教學就是這樣一個靈動的、讓師生共同進步的過程。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6

“倍的認識”一課的教學,有如下體會:

1、確定重難點,巧設計易突破。

《倍的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這一課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倍”這個概念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倍的認識》前,我仔細翻閲了教材和教參,對知識點的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從自我出發,看看這節課應怎樣設計,起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按照信息窗的設計進行教學,但我總有個疑問,“倍”的概念應怎樣提出呢?學生怎樣才能很好的理解“倍”呢?於是我又大量的翻看網上的優秀教案和優秀視頻,從中學習他們的優點,逐漸把自己的困惑一一解答,然後靜下心來,重新整理了自己授課的思路,才確定了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出發,由形找數,數形結合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兩個量之間的相差關係,其目的是聯繫以前的舊知,給學生建立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後引發新知,其實在相差關係基礎上,兩個量之間還存在一個新的關係就是倍數關係。存在倍數關係有個前提,那就是兩個量之間需要存在一個包含關係,即大數裏有幾個小數。在學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幾份”的認識,明確圖上表面含義“幾份”的產生是由“一份”決定的。通過形象動畫展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找準“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讓我們找到“幾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的體會到這種包含的關係,從而告訴學生這是一種新的關係:倍數關係,此時我們可以説: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2、根據新知,學會怎樣應用和解決。

前期工作做好了,此時就是怎樣整合教材信息窗。倍的認識充分了,我可不可以把信息窗中的解決問題當做學生的一次綜合實踐,給出一個關於倍的問題,讓學生想辦法解決,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最後怎樣?此環節主要是建立學生解決倍問題的思路。由簡單到難,然後學生自己觀察信息提出有關倍的問題?放手給學生,讓他們在觀察中建立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從而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此時還有一個提升,就是讓學生嘗試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兩個量之間的倍數關係,同時強調指出表示數量間的關係沒有單位。

3、充實課堂,讓學生收穫滿滿。

知識點教學實現了教學目標,接下來就是練習題的選擇,怎樣才可以讓每一個環節更加的充實呢?練習既是檢驗又是提升學生對知識理解的一個過程,因此我在倍的認識中選擇了幾個典型的習題。讓學生感到“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通過操作,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在知識點學習之後,設計了我會填,我會拍,我會擺環節,既有對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鞏固練習,又提及到了下節課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此環節目的是為下節課知識的學習做鋪墊。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7

《用乘法口訣求商》,是一堂計算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均分、認識了除法之後學習除法計算題的開始,是計算方法的教學。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經歷用乘法口訣求商方法的探索過程,能根據具體算式正確地用乘法口訣求商。

成功之處:

在教學例題時前,我設計了兩個熱身。

挑戰一:補充口訣和算式。這個版塊主要讓學生補充乘法口訣和算式中缺少的部分,為今天的學習做好鋪墊。

挑戰二:看積想口訣。這部分設計是想求乘法算式的商。進而提出乘法口訣還有其他的本領呢!小朋友們想知道嗎?用這樣的語言激發起孩子們學習乘法口訣新本領的學習願望。當孩子們充滿着好奇的願望想學習這種新本領時,讓同學們看一段他們親身經歷的秋遊活動,直接過渡到例題的教學。

例題我是這樣設計的:教材上的例題是12個小孩做鞦韆,每2人一組,分成幾組?整個例題用孩子們喜歡的視頻呈現,將靜態的圖片變成了動態的動畫,激發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問題出現後問孩子們,你會列式嗎?這個問題難不倒孩子們,他們剛學過除法的意義,能正確的列出算式。這時我問孩子們:你為什麼會列出這道除法算式呢?目的在於複習放學過的除法的意義。122=?先讓孩子們自己動手探究,用12個圓片代替12個同學,每兩個圓片一組,讓孩子們動手探索,能分成幾組?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動手很快會發現,都分成了6組。教師讓孩子們看看是怎麼分的,兩隻一組同樣也是分成了6組。這時我提出:當我們沒有圓片時,不能動手分一分了。還可以想出哪些辦法也得出102的商呢?請孩子們集中大家的智慧,小組討論討論,看能想出多少種方法。孩子們討論時,我也進行了適當的指導幫助,幫助孩子們組織自己的語言,鼓勵孩子們多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孩子們提出不同的想法時,給予適當的鼓勵,孩子們需要老師讚美!

通過多種方法的介紹,我進行小節,實際上這麼多的方法都是可以想我們學過的乘法算式2()=10,進而想到必須用乘法口訣來計算,也就引入了我們今天的教學內容:用乘法口訣求商。這時在看黑板上102=5的這道除法算式想的過程,和孩子們進行回顧。最終我們是用了一句乘法口訣算出了它的商。這時在出現試一試的兩道除法算式,讓孩子們自己解決。當孩子們順利計算出這兩道除法算式商的時候,要強調你用了哪一句口訣?多問幾個孩子,加強孩子們的印象。

例題和試一試僅僅讓孩子們初步接觸了用乘法口訣求商這種方法,還需要大量的練習來鞏固。這時就需要保持孩子們的注意力。低年級的孩子不能僅僅用做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這樣的練習方式。孩子們的注意力一直都被這種情景所吸引,所以上課時效果很好。由一道乘法算式一道除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訣,説算式和乘法口訣。這部分的練習都貫穿着用乘法口訣求商這個重要的內容。整個練習孩子們興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不足之處:

整節課學生都是在經歷探索的過程中尋求新知,我講得還是不少,給學生探討、思索、經歷的時間和空間還是不足,使得他們在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積極性高,這幾方面還有待提高。我覺得這就是生本教育理念的體現。同時這節課都在充滿童趣的情景中讓孩子們學習到了新的本領------用乘法口訣求商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8

“觀察物體”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從不同方位觀察簡單的物體,初步把立體圖形與其視圖聯繫起來。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把握不好容易造成學生觀察的疲憊,空間觀念得不到發展。因此這節課對我而言,重在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從而使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活動中,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教完本課後,感觸較大,反思如下:

一、以觀察活動為基礎,在多次體驗中建立影像與事物之間的對應關係,培養空間的想像能力。

學生的空間觀念不是憑空而生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不斷積累經驗,逐步培養和發展。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也不相同,教學時以觀察活動為基礎,安排了多次觀察物體,經過前後兩個面的、前後左右四個面的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觀察,逐步積累判斷方位的經驗。

二、利用肢體語言,突破教學難點

對學生而言,左、右觀察到的圖形的判斷是一個難點。在讓學生觀察的過程中,通過他們觀察的實踐經驗,總結出:在觀察時,要抓住物體的特徵。在觀察水杯時,充分利用這一點,突破教學難點。在學生從左、右兩個方向觀察水杯時,用肢體表示出來自己看到的水杯樣子,學生一邊手臂叉腰,一邊欣喜地發現水杯的柄在我的右(左)邊,從而選出正確的影像。

以上兩個方面是在教學這節課中的成功之處,但也存在不足之處。

一、觀察對象的具體化造成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不夠

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觀察物體時,都安排了學生觀察具體的實物,如:水杯,通過具體的觀察,判斷出不同位置上觀察到的不同結果,學生完成的情況尚可。但是在練習中,學生面對抽象的圖片觀察,出現的錯誤較多。原因有二:1.學生不會讀題。2.空間想像能力較差。在教學這節課時,應該安排一道類似的題目,根據學生觀察的情況提出注意點,可能會更加完整一些。

二、師生交流較片面,不能面向全體學生

在我的課堂中,與學生的交流,往往出現一種現象:得到所謂的正確答案後,不再給其他學生機會去表達。長此以往,可能會影響部分學生髮言的積極性。其實,不管學生説的是否重複,都應該讓他們多鍛鍊説話的能力。特別是學習困難生,要多給機會讓他們説,重視他們的課堂表現。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9

這節課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過用不同的物品量統一長度,量出的結果不一樣;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長度有時量出的結果一樣,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進而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為了使學生能夠真實的感受到統一長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準備好了要用的學具,曲別針和一角的硬幣7個。課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着,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中初步體驗了用不同的長度作標準去測量同一個物體的長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長度做標準去測量不同的物體的長度。在這一個活動中有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直尺去測量課桌的長,然後再用區別針去測量數學書的寬。顯然教材設計者充分考慮教具的實用性,讓孩子能夠比較方便。而且是為了讓學生的比較容易進行比較,進行了大量的實踐的。但是孩子在測量課桌的長的時候,由於學生用的尺子長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測量的結果也不一樣。但是這一活動恰恰又讓學生體驗了用不同的長度標準去測量同一個物體。

通過上面的教學環節我又體會到了什麼叫做活用教材,但活用教材的前提是真正抓住教材,吃透教材,所以我們只有做到認真鑽研教學內容,才能理解教材真正用意,做到活用教材。

這節課,就目標而言,學生不難達到,但總體感覺上得太匆忙。而且,每次總有個別學生不帶學具,這也是個問題。

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動課上,學生學具的準備、課堂紀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慮、重視的問題。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0

《認識時分》是在一年級認識鐘錶,會看幾時、幾時半、大約幾時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分,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時間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學這節課時,我很好地利用了課件,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識。

一、利用課件激發興趣,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課一開始就出示課件觀察鐘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鐘面,特別是認識了鐘面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間又有5個小格,鐘面上一共有60個小格,還通過課件一一讓學生去數一數。使學生通過具體的觀察、操作,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更全面地認識了鐘面,並且也為這節課的學習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然後再引導學生認識時分,使學生知道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隨後通過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走動,得出結論:1時=60分。在這個環節中,利用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去觀察,在觀察、思考中理解。同時在最後的練習中設計的“拼圖遊戲”,也激發了學生很大的興趣,這道題不但進行了認識時分的練習,也起到了教育學生珍惜時間的作用。

二、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思想

這節課有的放矢地向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德育教育。在教學中,我向學生髮出邀請,讓他們來體會 “1分鐘有多長”和“1分鐘內你能做哪些事情”,然後教師又展示收集到的資料“一分鐘的價值”等等,這些都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一分鐘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卻能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時間。

存在問題

1.引入時分時不夠巧妙,如果能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讓學生認識到精確到時分的重要性就更好了。

2.整堂課中,老師講得太多,沒有讓教具、學具、媒體結合起來,應該讓學生動手撥一撥鍾,親身體驗一下時間的變化。

3.課堂中讓學生體驗一分鐘,舉例一分鐘可以幹什麼,老師出示蒐集的一分鐘的價值,還有時間名言,情感目標太多,這樣顯得主次不分了。

4.教師語言缺乏激情,評價性的語言也不夠,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1

《看望老人》是北師大版的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方向與位置第三課時的內容。學生已經學會了在操場以及教室裏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給定一個方向可以迅速找到其他三個方向。並且會看簡單的平面圖,知道在平面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看望老人》這一節課教學目標是過情境圖辨認方向,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

1、在教學中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學校、去敬老院、郵遞員送信等路線和方向,創設教學氛圍,讓學生既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又認識到所學數學可用於生活。開課創設的情景把學生深深的吸引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

2、在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的時候,我把握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先根據已有的路線圖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學生來解答。再由學生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學生自己解答。這個過程,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練習資源,學生進行了變式練習。同樣也是處於充實課堂的考慮,在做完第一個課後練習的基礎上,我也是在原有的教學資源的裏繼續挖掘。把增加了一個問題,在商場的西側建立一個停車場。那麼,學生就要考慮在實際生活中在商場消費,在遊樂場玩耍就要考慮修建一個停車場。這樣數學與實際生活發生了聯繫。

3、探究新知時,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探索、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這不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而且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會更豐富、更全面,讓學生學得輕鬆活潑,積極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中,時刻關注對學生的評價,當學生取得成功時,我及時給予評價。

當然,一節課中還有些不足之處:1、時間上安排有些欠妥,小組合作佔用的時間太多,學生交流時間過長;2、對於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個平面圖上方向的常識,有些學生掌握的還不是特別紮實。今後,我在教學中應該注意讓學生討論的時候討論的再充分一點,觀察圖的時候給的時間再充裕一點。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2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課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乘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識的生長點是幾個相同數的連加,本節教學內容與相同加數連加有着相互依賴的關係,是在認清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是要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一節概念課,內容比較抽象。在以往的教材中,特別強調被乘數和乘數的位置關係,位置不能顛倒,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無論在內容還是呈現形式上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我認為降低了一定的難度。我在備課時,注意在體會教材的編排意圖的基礎上,一方面充分運用了教材所呈現的數學資源,另一方面又根據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數學理念,對教材資源做了適當的補充與調整,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積極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這一過程,充分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活動經驗,去自主開展活動。

首先,通過主題圖讓學生觀察遊樂園遊戲項目中小朋友坐的位置,感性地體會“幾個幾”。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通過例一的主題圖為情境先解決問題,再提出了讓學生擺一擺、算一算。通過實物圖的反饋和學生解決的加法算式再得出乘法算式以及讀法,這樣形數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在認識乘法過程中學會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從中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這是本節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

在教學完後,再整理思路覺得有許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例如:

1、在教學時必須突破難點。而難點就是在幾個幾相加上。在課的開始主題圖的出示中,我只是感性地讓學生體會,並沒有明確地説出“幾個幾”,這為學生在後面説乘法的含義時設下了阻礙。應該在這個環節中很明確地解讀“幾個幾”,那麼學生在操作小棒時和説出乘法含義時就會困難小得多。

2、在擺小棒的操作活動中,沒有非常好地剖析教材中“把每個加數都相同的等式寫在黑板上。”這句話中的分類思想,只是把擺小棒作為幫助學生理解乘法含義的一個促進活動。應該有遞進地設計擺小棒活動,通過學生擺小棒的情況分類得到有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才能得出乘法。

3、在比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論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簡便,學生並沒有實際體驗。因此,對於乘法簡便性的體驗,應該設計一個情境性的練習讓學生自己通過體驗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3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的內容,由於需要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首先設計教案如下:

以“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與“結合生活情景能辨認角。”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重點是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將初步學會用尺畫角設計為教學難點。同時準備好白板課件,教具、學具等。將教學過程設計如下:首先開門見山,揭示課題,用白板出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同時板書課題。接着情景導入,實踐探究。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認識角。通過出示實物圖,提問觀察這幾幅圖,你能找到角嗎?由學生觀察圖,並且交流信息。接着教師用線標出角。隱去實物,再讓學生仔細觀察,請學生説一説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特徵,並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在教學時發現這一環節對白板的操作運用不足。用自己的身體擺出角。設計的第二個環節是活動角。請學生用學具製作出一個角。教師展示將角的兩條邊張開大和小的兩個角。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在這一個環節中對學具的運用不足。設計的第三個環節是畫角。教師示範畫角,並説明:先畫一個頂點,再從這個頂點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筆直的線,就畫成了一個角。學生練習畫角。課後覺得可以讓學生先畫。

接下來是鞏固練習,拓展延伸部分。銜接回顧環節。通過兒童歌謠回憶所學知識。最後找一找,和同桌説一説你周圍哪些地方有角?由於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到最後一步時明顯時間還有很多,還需改進。

這節課,比較成功的有:本節課我注意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全班彙報交流,讓學生在操作中感受、認識角;在討論中,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學會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作出適當的評價和補充。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啟發,在不同觀點、創造性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有所欠缺:在教學時,教師講解稍多,學生的主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能做到完全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教學任務,害怕學生弄不懂,理解不了,導致我在課堂上學生在動手操作,而我在旁邊不停地講。今後,我儘量做到放手去鍛鍊學生,相信學生,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4

《一個星期有幾天》這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學習7的乘法口訣。根據教材的設計意圖,本課旨在通過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編制乘法口訣的過程,在編口訣的過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訣,並能運用7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計算,進而解決一些簡單的乘法問題。

在教學中,我沒有完全放手,在整理前6句口訣後才讓學生自主探究後3句口訣。這樣做雖然照顧了自主性弱的學生,但卻影響了自主性強的學生探索的積極性。這點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加以兼顧。

從教學內容傳送的角度講,這是一堂沒有懸念的課。甚至可以説,沒有老師的講,學生也能將7的乘法口訣倒背如流。那麼這堂課的意義又在哪裏呢?我想我們對於乘法口訣的理解不能僅限於熟背成誦,而是更加深入的理解乘法口訣產生的意義和如何將它運用到乘除法計算中。這節課我着重想體現的是乘法口訣產生的意義和運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的便捷性。所以,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力圖表達我的創意。由於事先對於時間的預算不夠,第三個層次的練習沒有呈現。

從課堂效果來看,這是一堂沒有起伏的課。從環節的實施看,沒有做到步步為營。這主要是因為備課不充分所至,再加上教者的精神狀態不佳,給聽課的人呈現了鬆散的教學狀態。

從教學過程看,本堂課在每個環節都沒有做到細緻。所謂課不磨不成形,計算課的教學研究才剛剛開始,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細心琢磨,認真學習,將計算課的研討進行到底。

二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5

《看望老人》這一節課是我本學期參加學校富源杯初賽時教的教學內容。這一節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教學成功的關鍵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發展,主要體現在。

為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的數學的知識、思維和方法必須經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而不是單純的依賴教師講解去獲得。本課是學生第一次認識路線圖,內容新,知識點多。為了充分體現新的教學思想,我出示自做的課件後,讓學生觀察看望老人這一情境圖,瞭解圖上各種建築物的相互位置關係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距離,然後讓學生看圖提數學問題,學生提的問題可真多。如書店的北面是什麼?書店的東面是什麼?小明家的北面是什麼?敬老院的西面是什麼?敬老院的東面是什麼?小明家離敬老院有多遠?小剛家離敬老院有多遠?誰家離敬老院最遠?誰家離敬老院最近?小紅要怎樣走才能到敬老院?小明要怎樣走才能到敬老院?小剛要怎樣走才能到敬老院?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提問題,讓聽課的老師都有點不相信這是二年級的學生所提出來的問題。他們誇張我班的學生真聰明。接着,我讓學生通過思考,獨立解決一些已學過的問題,另外一些比較難的問題再小組合作解決,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後,我問:看望老人後,他們怎樣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這時課堂上又一次沸騰起來,大家把小手舉得高高的,我請了幾位學生説説看,他們個個都説得很好。這時,劉青成同學迫不及待地站了起來,説:老師,我發現了一個祕密。我説:你發現了什麼祕密?,他説:我發現去敬老院的路與回來的路方向相反,距離不變。同學們聽了,都覺得是這個理。我及時地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

注意張揚學生的個性。

數學學習與其他的學習一樣,都是一種個體化行為。由於每個學生生活經驗不同,認識水平的差異,即使是面對同一個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的目的不是統一思想,統一要求,而是讓不同的人獲得不同的發展。這節課較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如第63頁的小兔送信這一題的題目要求是:小兔給圖中每隻小動物送信,説出它的送信路線;送完信,小兔回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這是一道開放題,我沒有規定小兔應先給誰送信,再給誰送信,最後給誰送信。我不把學生的思路框死,而是積極的促進學生思維開放,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畫路線圖,再根據自己畫的路線圖説一説,算一算小兔一共走了多少米。這樣班級裏就出現了好幾種小兔送信的路線圖。有的學生畫出來的路線圖是這樣的:從小兔家出發向東走10米小熊家;再向東走5米,再向北走15米小松鼠家;再向西走15米,再向南走5米小貓家;再向東走5米,再向南走5米小猴家;再向南走5米,再向西走5米,小兔就到家了,這樣小兔一共走了70米。而有的學生畫出來的路線圖是這樣的:從小兔家出發往北走10米小貓家;再往北走5米,再往東走15米小松鼠家;再往南走15米,再往西走5米小熊家;再往北走5米,再往西走5米小猴家;再往南走5米,再往西走5米,小兔就回到了家;這樣小兔一共也是走70米。其他的學生畫出的路線圖也都符合題意,但是,有的路重複走過,因此,算出來的結果有的是100米;有的是85米;有的是90米不管學生怎樣畫,只要畫出來的路線圖能把信都送到各只小動物的家,我都給予肯定。但是,我還請同學們比較一下哪種走法最好?好在哪裏?同學們一下子都能比較出來。這樣,使學生知道,在數學學習中,什麼是最優化的方案。

這一節課我的不足之處還是有的:

1、時間上按排就有些欠妥,因為我讓學生看圖提問題並解決問題,班上有33位學生,個個都想説,在這裏花費的時間多一些,以至於後面時間不夠用。

2、課堂上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沒有説完整話,其意思是正確的,我就急於肯定他的答案也沒有注意去糾正他應該説完整的話,養成説完整話的良好習慣。這一方面,我們教數學的可能都注意不到。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改正,不斷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