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二年級上冊語文《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8.61K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上冊語文《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上冊語文《黃山奇石》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1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即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仙桃石”,“猴子觀海”等4種奇石抽,又有象概括的描寫黃山景色秀麗神奇。作者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

對在校的學生來講,很少有人到過黃山,沒見過黃山那種變化多端,形態各異的奇石,大多數學生缺少對黃山的直接經驗,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藉助電化教學手段,聲情並茂,生動形象地強化學生感知,努力學懂這篇課文。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慧心,做寫作資源的開發者。於是,我在指導學生品味奇石的基礎上,增加看圖聯想,給其他怪石起名字,寫“奇石”這一環節,學生在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後,加上先前的語言積累,通過兒童特有的思維,寫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話語。

如:有的學生寫道:“兩隻張牙舞爪的大獅子,你爭我奪的搶着一個漂亮的繡球。”再比如:“一隻雪白的天狗蹲在山頭,呆呆的望着銀盤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麼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台上,聚精會神地彈奏一支美妙的樂曲。”這一環節也使學生他們的個性得以舒展,靈感得以釋放,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了他們可以盡情想象和創造的樂園。

如果説,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麼想象則是“維繫美麗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通過看圖和模擬表演來創設想像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想象思維的方法,如品味“猴子觀海”時,我引導學生説説圖中的“猴子”指的是什麼?“海”又指的是什麼?學生很快發現,“猴子”是指山頂上想猴子的一塊巨石;“海”是指山峯間像波浪一樣翻滾的雲霧。

顯然人們把這兩種景象融為一體,稱為“猴子觀海”。這本身已充滿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讓學生細讀重點句,從中找出“抱着”“蹲”“望”這些描寫動態的詞語,以及“一動不動”這個描寫靜態的詞語,品味想象的意境。我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説:“這隻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雲海驚呆了。”有的説:“這隻猴子被眼前的雲海嚇壞了。”還有的説:“這隻猴子望着翻滾的雲海在沉思。”

這時我抓注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把圖中景物,由語言變為動作。以此激發興趣,強化想象思維。在此基礎上,我通過談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不是一隻石猴,而是一隻真猴,面對翻滾的雲海,它會想到什麼?”這是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説:“它會想,我要是孫悟空踏着雲彩飛過去見觀世音有多好。”有的説:“我要是會游泳,跳下去遊個痛快。”還有的説:“我要是長出翅膀,飛到對岸去該多好!”就這樣,我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創設了想象思維的氛圍,使學生的思維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通過本課的教學和課後反思,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注重對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這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2

從昨天到今天都在上《黃山奇石》這一課,從第一節課的識字寫字,到今天的課文內容理解,花了大量的時間,尤其是今天課文內容的理解部分,但是整個課堂顯得極其混亂,與之對應的反映出來的問題便是我的了課堂組織能力較差!所以現在對我的課進行如下反思:

首先是識字寫字環節,識字過程中通過抓孩子們最難理解的詞,讓孩子當小老師幫助同學識記,總結識記生字的方法部分用時較多,雖然沒有幾個字,但是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説,課堂紀律混亂,實際效果並不好!所以首先得組織好課堂,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既要勇於發言,也要認真傾聽!其次是詞語的認讀,開火車讀的過程太慢,可以適當調節,其中用常見詞語説句子是本班孩子的難點,所以用時較多,尤其是“聞名、尤其”的造句,必須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進行,所以費時較多,需要交給孩子理解詞語的方法,可以換一個詞語看原句意思變沒有,或是結合上下文理解!這點還需要加強!

在課文內容的理解上,通過讀段落,抓關鍵詞,想象、演一演的方式引導孩子們體會黃山石頭奇特的特點,孩子們雖然興趣濃厚,但是整個課堂組織顯得很混亂,需要老師明確課堂要求,組織好課堂紀律,以此提高效率!然後融入課後的詞語運用和防寫句子,在孩子們充分想象表達的基礎上再過度到寫!比較不同孩子的語句表達,體會語句的優美!

寫字環節則是先分類,再在同一類別中選一個重點引導觀察,強調易錯字的筆順筆畫!再讓孩子們描一寫二,然後展評!整個課堂教學不能流於表面,而要紮實有效,還需要自己不斷鑽研教學和教法!

加油吧!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3

今天,我上了《黃山奇石》第一課時。我預設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章,能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課文,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並在書上描紅三個相同結構的生字。為了使學生能在第一課時中對拉薩的天空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我特地從網上下載了相關的圖片製成簡單的課件。另外,我在備課時特地設計了一些學生的活動,希望藉此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然而,我發現我在這課的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譬如在整體感知課文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兩次自讀,第一次要求學生大聲讀書,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次則要求學生輕聲讀書,初步感受黃山奇石的美,並將自己認為最美的自然段與同桌分享。這樣順勢以“老師沒有同桌,同學們做老師同桌,分享老師認為最美的自然段”為由進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我自以為這個設計是水到渠成,過渡相當自然的,但是後來發現自己對“讀通課文”這一目標沒有完成到位,也就是沒有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到底是怎麼樣,學生的讀書情況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現在我們總説要向四十分鐘要效率,看來課堂上任何一個目標都得紮紮實實地去完成。

另外,因為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總起段落,所以我將理解第一自然段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設想通過圖片資料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這一方式,使學生自主地理解語言文字。而在如何將語言文字化為學生腦海中的圖片這一問題上,我採取問題“你現在是到黃山風景區旅遊的朋友,第一自然段中哪些詞語最能吸引你?”

引導學生找出本段的關鍵詞句,通過關鍵詞句的理解進而使學生對黃山奇石的美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樣一來,學生的朗讀也會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而倍增激情。結束此節課後,我發現學生在這節課上的確是充分地讀了,但是讀書的效果並不很大,原因就在於我雖然把握住了本段的關鍵詞句,但是在理解上我沒有進一步深化,沒能有效地使用教學語言和教學資源使詞句的意思從學生口中説出,學生的腦海中雖然有黃山奇石的畫面,但無法有更具體的感受,這樣一來,導致學生不能將文字語言有效地轉化成腦海中的畫面,進入課文的情境。

因此,我覺得如何把握住關鍵詞語,讓學生體會理解從而進入課文意境是我今天這一課給我的反思,也是我今後課堂上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教學中我還存在一些疑惑,這節課上,我設計了讓學生當小導遊介紹課文第一自然段,這是一個既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方式,我鼓勵學生在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礎上可以用自己的話來介紹黃山奇石。課後想來:課本上的語言如此優美,不用課本上的語言而用學生自己的語言是不是有些捨近求遠了?可是,轉念一想:用書本上的話只能讓他以後會背這一段,會抄這一段,可是用學生自己的話來説,不是能讓他以後會寫了嗎?事實上對於二年級學生,這樣的設計是否合理呢?還是很迷茫。

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課文的篇幅較長、生字教多,在字詞教學時花費的時間多了些,所以到課文最後一部分時間就顯得比較倉促。在設計教案時準備讓學生學着課文的樣子,照樣子簡單地説説其他幾塊石頭,可是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內容就只能留到課後再做了。對於新教材,由於是“新娘子吃湯糰—————頭一遭”所以在教材的重點、難點的把握,教學內容的分析,教學方法的使用等等方面都不甚疑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請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4

《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描繪了黃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麗,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文章構思清晰,意境優美,想象豐富,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薰陶。識字讀文是低年級的學習重點,但教學不是重複,每個年級都有不同的教學策略,應該有所提升,比如:學生已經升入二年級,識字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如何面向全體又有所側重呢?閲讀教學中,如何在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會有感情的朗讀呢?

此次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我對以下教學做了如下反思。

一、課文導入應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環節的設置要為課文服務,當然也包括開課伊始的導入環節。在設計本節課的導入環節時,我從學生的十一長期生活引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問:“同學們,假期中你都去哪些地方旅遊了?你認為那裏最有趣、最好玩的是什麼呢?”然後我説:“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我國著名的風景區——黃山去旅遊。”(接着播放黃山的風景圖片,簡介黃山。)板書課題,理解題目的中“奇”的意思,思考:“讀了課題想説些什麼?”讓學生帶着疑問去讀課文,起到了調動積極性的效果,使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閲讀訓練要紮實有效

本課的教學建議中提出“本課圖文並茂,學習本課應在培養學生觀察力和想象力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注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可採用看圖學文的辦法教學。”所以,我從黃山奇石的“奇”入手,讓學生看圖理解課文內容。比如:在學習“仙桃石”時,我讓學生自讀之後,再看圖思考“為什麼叫它仙桃石?”理解“飛”“落”的妙用併發揮想象,“你認為仙桃石是從哪裏來的?”

此環節的不足之處就是朗讀指導的層次不清,形式有些單一,圖畫處理太倉促,想像環節學生説的太少,應該讓學生多説,才能有助於理解課文。

三、適當拓展,發揮學生想象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想敢説。於是,我在指導學生品味奇石的基礎上,增加看圖聯想,給其他怪石起名字,寫“奇石”這一環節,學生在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後,加上先前的語言積累,通過兒童特有的思維,説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話語。如:有的學生説道:“有兩隻大獅子,一直伸着爪子,一直張着大嘴,你爭我奪的搶着一個漂亮的繡球。”再比如:“在遠處的山峯上,有一隻天狗,它前爪伏地,後腿蹲坐在一塊巖石上,呆呆的望着銀盤似的月亮,它心想,月亮啊月亮,你快掉到我口裏來吧!”“一位漂亮的仙女,披着長頭髮,坐在平台上,優雅地彈奏一支美妙的樂曲。”這一環節使學生他們的個性得以舒展,靈感得以釋放,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了他們可以盡情想象和創造的樂園。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重感悟就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可別小瞧了這些孩子!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5

《黃山奇石》一文中,重點講了四塊奇石,一是“猴子觀海”、二是“仙人指路”、三是“仙桃石”、四是“金雞叫天都”。現在的人教版中,前三塊奇石都配了插圖,只有“仙桃石”沒有插圖,怎麼辦呢?用幻燈吧,效果不好,既不清楚,也沒有好的幻燈片。我在上這節課的時候,突然有了一個主意:請同學們看看,這本書的編輯叔叔好像忘了給哪塊奇石配插圖了?結果這個問題拋出去後,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很多小手都舉了起來,有的説是忘了給“仙桃石”配插圖,有的説是忘了給“天狗望月”,還有的説是忘了給“獅子搶球”和“仙女彈琴”。學生看來是不糊塗的,可一下子又講了另外幾塊不是重要的奇石也該配插圖,那又如何是好呢?我又趁機引導:你們再仔細看一看,討論一下,應該給哪一塊配插圖好?為什麼?

終於,有個學生髮現了,説:應該給‘仙桃石’配好。因為,前面幾塊都作了重點介紹,後面是簡單的介紹,重點介紹的三塊奇石都有了插圖,所以我覺得是給‘仙桃石’配插圖好。“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嗎?”“同意。”看來事情好解決了。於是,我又趁機引導:那麼,你覺得這塊奇石該怎麼畫好呢?先請同學們讀讀課文,找找,你覺得哪幾個詞要畫出來?誰來試試看?嘿,又有好多小手舉起來了。“這樣吧,先請大家先讀,然後自己畫畫看。”最後,我請了一位學生上來畫,然後,又從課本中,聯繫“形態逼真”、“恰好”這幾個詞來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竟然激活了。我真是高興。

反思:

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有其情景(境)性特點,我們面對許多可預測和不可預測的各種隨機性偶然性變化,這些變化和情況是具體的確切的並且是不能迴避的現實,它要求我們必須作出某種判斷和選擇。教師的自我反思是教學創新的動力。教學創新的基點在於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師應當扮演引導者、啟發者、諮詢者的角色。教學創新意味着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同時也意味着教師團隊的形成。

歸根結底,意味着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三個方面得到轉變:從單純道德説教轉變為確立人格楷模,從灌輸現成知識轉變為共同建構知識,從提供標準答案轉變為共同尋求新知。

在這節課裏,我自己感覺到,如果一味地傳統的方式來利用幻燈,播放幻燈,然後再讓學生看幻燈,或許學生只會發出幾聲對畫面的驚歎聲,除此之外可能不會對這節課留下任何印象,可是,我這樣一來,不但讓學生思維得到了發展,而且也起到了動手的能力,在一讀、一找、一畫中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真像新課標中提倡的那樣:注重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同步發展時要注重學習領域的綜合,“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