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雨巷》教學反思範文(精選4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17W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雨巷》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雨巷》教學反思範文(精選4篇)

《雨巷》教學反思1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本課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

二、運用對話教學,降低學習難度

為了能準確的表達思想,我在教學中採用自由對話的形式引導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

鑑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主體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躍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詩歌教學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沒有審美的體驗。

詩歌教學容易流於空泛和形式化,對於像《雨巷》這樣朦朧意境的現代詩更需要反覆斟酌。理想的詩歌教學應以引導學生審美體驗的達成為宏旨,拿捏好虛實之間的尺度,在營造整體美感的氛圍中將教學指向明確化,讓學生在個體體驗中進入詩歌的內部世界,體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學設計在對《雨巷》所傳達的情感傾向的引導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讓學生在對詩人生平資料的大面積佔有之上和對主要意象的立體式解讀之中達到對《雨巷》的情感共鳴。

課後有三首丁香的詩歌,我沒有對這三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三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一個小小的失誤。

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我會一直努力邁進。

《雨巷》教學反思2

戴望舒的《雨巷》寫於1927年,表面上言情,寫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則是象徵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的詩歌意境朦朧,耐人尋味。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着油紙傘,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並配之以歌曲《雨巷》的音樂烘托氣氛。

果然如我所料,學生雖還未讀《雨巷》,就已經被朦朧、寧靜、悽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

此時,我話鋒一轉,對學生説,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師生雙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對話機制。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師生互動是藉助特定的課堂情境實現的,具有臨時的生成性特點,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這節課較好地達到我預想中的效果。

我先讓學生在配樂中自由讀,目的是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儘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在學生朗讀、範讀的基礎上,我展示課件,抓住這首詩的學習重點,讓學生共同探究兩個問題:“《雨巷》的多義性主題,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大家可以根據詩人背景、具體詩句盡情發揮”“《雨巷》主要意象的象徵義(包括“我”、“油紙傘”、“雨巷”、“丁香”等)?”

這兩個問題,學生充分討論、分析後得出不同意見,然後我叫事先準備好的兩個課外研究小組的學生上講台將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課件演示,讓學生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這首詩,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們對兩組的.小老師很感興趣,也很羨慕,紛紛表示以後也想試試這種研究活動,收到了很好的示範效果。

我講《雨巷》時一直在追求大量的學生自主活動,可能有時過於追求課堂活動的活躍性了,對個別學生的把握就會顯得鬆散。

還有學生代表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兩首古詩詞,可是並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我也沒有及時補充説明,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雨巷》教學反思3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在初中時,他們對古典詩詞背誦比較多,但是在對現代詩歌賞析這一塊,還出於混沌狀態。所以,在本節課上,我注重引導他們欣賞詩歌的情境美,另外,“授之以漁”,把本首詩作為一個範例,希望在引導他們欣賞詩歌情境美的同時,滲透詩歌賞析的基本方法—從理解意象到把握意境再到領會情感。這點,我覺得應該是這堂課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

另外,羅生布拉特曾説:“閲讀材料、閲讀情境與閲讀者的心境呈現某種一致性時,那麼閲讀的效果就好。”創設閲讀與鑑賞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發學生閲讀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閲讀的積極情感,學生對文本的閲讀就無內化可言。所以我希望通過圖畫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使此時較為成熟的感受與自己原始的感受構成比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閲讀欣賞水平。這點,亦是我在本堂課做得比較好的地方。

然而,本堂課還有些地方值得我不斷探索。

首先,我認為,課堂情境是引發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這對於《雨巷》這首有着朦朧悽迷的優美意境的詩歌來説顯得尤為重要。

所以,在賞析《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着油紙傘,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並配之以歌曲《雨巷》及《神祕園》的音樂烘托氣氛。進入詩歌賞析前,先用有關江南的詩句和景物導入《雨巷》,目的是能引發學生的相關聯想,創設江南小巷的情景,這對學生學習《雨巷》有了一個知識與情感上的準備。並且在朗讀課文時,通過播放雨巷flash課件與創設氛圍讓學生進入詩歌境界,發揮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達到預想中的效果。

其次,我在講《雨巷》時一直希望追求一種詩意化的語言,總認為沒有很好的語言,就難以把這篇朦朧詩講到極致,但無形中卻掉入了另一個誤區:語言容易脱離學生,使學生無法很好的和課堂融會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語,學生只是一個旁觀者。這也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對於學生的情感關注不夠,雖然我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但是,因為沒有考慮到學情,造成學生在課堂上顯得木然。

詩歌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但是,對於現在的很多學生來説,這種文體顯得曲高和寡。所以,要讓學生真正把自己融入詩歌,而不僅僅只是聽教師賞析,還需要教師在調動學生學習詩歌積極性方面下功夫。

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這是我的目標,我會一直努力邁進!

《雨巷》教學反思4

戴望舒的《雨巷》寫於1927年,是一首象徵和暗示色彩比較濃烈的抒情詩。全詩意境朦朧,耐人尋味。在2010年中山市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評估中,我選這篇文章授課,獲得領導老師們的一致好評。

備課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着油紙傘,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彎彎曲曲的江南雨巷圖片及歌曲《雨巷》等素材製作了多媒體課件,意在多媒體創設情境,通過音畫的結合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孤獨感和彷徨感,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

人們説“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精心設計了一個生動的開頭,引用音樂入境法。音樂最能動人情感,它能把聽者很快帶到特有的意境中。一開課我就播放江濤演唱的《雨巷》,並配以主題圖片,以景配歌,以歌應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初步體會詩歌朦朧、寧靜、悽美的意境。這首歌極富感染力,學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全神貫注地傾聽和觀看,找到了情感的共鳴點。有的同學還情不自禁地跟着輕聲唱了起來。這個良好的開頭,為下一步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之後,我讓學生欣賞了這首詩的配樂朗誦,目的是讓學生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儘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新課標對詩歌閲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所以,在學生對詩歌有初步印象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大聲自由朗讀,找出詩歌的意象,初步感悟詩歌的意境。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個性化的閲讀,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我鼓勵他們大膽思考,勇敢地把自己的閲讀感受表達出來。他們個個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朗誦出來,把自己的閲讀感受表達出來。雖然有些學生説的理由不是很充分,只是一種淺層的直覺的表達,但我還是對他們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們在我讚許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濃濃的學習樂趣。“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樣讓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對文句作出獨立的感悟、評析並交流,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這樣的課堂充滿了生命力。

詩歌教學,除了讓學生感悟意境之外,還應該教給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俗話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學生方法,學生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師也就免去了重複講授之苦。教給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就能使學生形成閲讀詩歌的能力。所以,在課的最後,在學生體會了詩歌的意境,品味了詩歌的語言之後,我和學生一起探討了詩歌鑑賞的一些方法。課後,學生們紛紛表示,這堂課不僅感悟了詩歌的意境,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學到了詩歌鑑賞的方法,這對他們今後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巧妙地利用課文這個語言載體,設計出與課文密切相關的讀、品、悟等學習內容,並教給了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詩歌的內容,受到了美的薰陶,而且潛移默化地提高了鑑賞詩歌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