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牛和鵝》教學反思(通用8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95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牛和鵝》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牛和鵝》教學反思(通用8篇)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1

教學一篇課文重整體感悟,最好有一條貫穿、統領教學設計的線索,以達到“牽一髮動全身”之效。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龍睛”,能夠從一點輻射全篇。再次多遍研讀課文。我發現:課文其實就是通過牛和鵝眼裏感覺到的人,與實際情況是不一樣的。這就造成了牛和鵝對人的不同的態度。也就是牛和鵝都是從各自的角度去看人,所以得到的結果不一樣,反映也不一樣。

我和金奎叔,也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去看鵝。不同的是金奎叔有自己的想法,尊重了客觀的事實——在人的眼裏,鵝比人小,沒什麼可怕。他從人的角度去看鵝,所以他不怕鵝;而我卻偏信了大家的傳言——在鵝的眼裏,人比鵝小,惡不怕人。卻忽視了人實際上是比鵝大的事實。我站在了鵝的角度去看人,覺得人應該怕鵝,導致了我見鵝就怕,還遭到了鵝的圍攻。告訴學生:

1、大家都信的未必可信;

2、應該以正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才能正確地對待身邊的人和物,正確地對待生活。

而這些正是通過我和金奎叔對待鵝的不同態度與鵝對我們不同態度的對比突現出來的。因此,課文的5-11自然段應該是課文的核心段落,是我態度改變的真正原因。而1-2自然段的內容是束縛我正確思維的固定思想,正因為我被這個固定的思想束縛了,我才不知不覺地站在了對方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因此導致了錯誤的結果。

然而金奎叔的話正是對我所經歷的這件事情的一個高度的理論提煉,是“點睛”之筆。金奎叔先用自己的行為證實了他的看法是正確的,讓我有了真切的體驗,然後用簡單而富有道理的話語,點亮了我的思維。讓我從鵝的事件上明白了更多,同時也作出了不再欺負牛的舉措。因此大家一致認為的觀點和金奎叔的話,是我站錯角度和重新認準角度的一個關鍵。

所以,我覺得課文的重點應該放在“我怕鵝,被鵝欺;金奎叔趕鵝,鵝被嚇跑”這件事情上,通過對比朗讀、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讓學生感受到我當時的情感體驗和心理變化,然後説説自己經歷過這件事,明白了什麼。最後出現金奎叔叔的話,讓孩子的體驗和感受有一個理論的提高。從而揭示課文所藴含的道理: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準了角度,才能正確地對待身邊的人和物,正確地對待生活。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2

本課是著名兒童文學家任大霖的一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作者小時候從怕鵝到不怕鵝的經歷,告訴我們:改變看問題的角度,可能改變對待事物的態度,最後導致改變事物的結果。本課的主要目標是:要讓學生體會“我”由怕鵝到不怕鵝的思想轉變過程,明白:要站在正確的角度看事物,不要盲目的恐懼,也不盲目的欺負別人。

教學時,我抓住課題“牛和鵝”導入,提問:“你們怕牛嗎?你們怕鵝嗎?”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接着我便追問:“課文裏的我怕牛和鵝嗎?”孩子們又開始議論了,我繼續追問:“作者為什麼怕鵝?為什麼不怕牛?”孩子們開始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了。就這樣,在我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追問下,孩子們可以從課文中找到相關句段,讓學生從“我”怕鵝與不怕鵝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學習,主要讓學生從文中找到相關句段,感受“我”怕鵝時被鵝欺負的情景,並與不怕牛,並且欺負牛的情景進行對比,從而體會“我”對牛和鵝的態度。

到課文最後,金奎叔説的話,讓“我”明白了,鵝把我們看得小,可我們實際上比它們大啊,所以我們不應該怕鵝,當然也不應該欺負牛,儘管牛把我們看得比它大!

這個單元的主題是“角度”,主要讓學生體會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就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些抽象,稍有難度,對於學困生,較難理解。所以,在課堂上,遇到學生不易理解時,我便會舉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去設身處地的理解,舉例子的方法可以讓抽象的哲理變得通俗易懂!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3

《牛和鵝》是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下冊“角度”單元中的一篇主體課文。課文記敍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鵝追趕,後來在金奎叔的幫助下趕走了鵝,再不怕鵝的故事。

文章故事性強,是一篇語言生動、童趣十足、又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寫“我”被鵝追趕這一部分時,作者將鵝的神氣十足、膽大妄為,以及“我”的狼狽不堪、慌忙逃竄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細緻刻畫,通過對鵝的動作的傳神描寫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最後藉助金奎叔的話,告訴我們看待周圍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課文篇幅較長,學生進行了課前預習,課前,我檢查了學生的朗讀,糾正了個別字詞的讀音。通過一遍一遍的朗讀,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圖片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出示大家對牛和鵝的一個認識,瞭解“我”之前是如何對待牛和鵝的。

接着通過探討“我”對牛和鵝的態度轉變的原因,引出我們被鵝追趕、金奎叔幫我們趕鵝這件事,學習“被鵝追趕”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自主讀文,找出重點詞句反覆品讀,感受鵝的囂張,體會我的害怕,學習“金奎叔趕鵝”時,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感受鵝的害怕,前後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最後引導學生理解金奎叔的話,領會課文藴含的道理:認識到看待周圍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最後通過拓展,引導學生將學到的道理,運用到處理身邊的事物中。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4

看了寶帶小學老師對我們初案的評價以及這階段以來我們對教材的進一步鑽研。特有以下反思:

一、缺乏學生的生成預設。

整個教學設計,對於教學過程的描述十分詳細,每一步如何進行教學,展示的思路清晰明瞭,但課堂教學不是以教師來主導,課堂不是跟着教師的節奏進行,而是以學生的認識進行,因此為了讓課堂更具活力,讓教學更落實到實處,我們的教學設計還應該更多的考慮學生的生成。

二、重點字句的理解不夠到位。

文章中很多詞句都可以充分説明我對鵝內心的害怕,恐懼,如“貼着牆壁”、“我嚇得腿都軟了”也找到了不少,但對這些特別能體味出來的詞我們沒有很好的去品品,讀讀,議議。正因為我內心的恐懼才造成鵝對我的欺負,所以對鵝欺負“我”的一些詞語也應該緊緊抓住,細細的體味。這樣就有利於後文聽了金奎叔的話後,給我啟發,讓我認識到只有膽大,戰勝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鵝,覺得鵝一點都不害怕奠定了基礎。

三、鑽研教材還不夠到位

在品讀課文第13自然段時,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環節:“是啊,金奎叔的話讓作者永遠難忘!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課件出示)”它雖然把我們看得比它小,可我們實在比它強呀!“你有什麼啟發?誰來説説?”寶帶老師提醒説:其實,我們仔細讀讀文本,就會發現這句話並不是金奎叔所説,而是小作者在聽了金奎叔的話以後,自己所感悟到的人生道理。再來品讀課文確實是“我”聽後的一些感悟,因此在教案的又一次修改中,我們努力改進老師的提問方式和內容。相信這樣的改正回讓學生能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意思。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5

這課已經醖釀了很久。如果是一串葡萄,那麼現在應該是釀成葡萄酒的時候了!不過,滋味卻是那樣酸澀!

開始上課了,按照既定方案,先給孩子們講一個故事,一個關於牛和鵝眼睛的故事。當然,這是一個神話傳説。孩子們聽得有趣,自然放鬆下來,同時,也引入了本文的第一段。這樣過渡到課文內容,自己覺得比較自然。

學生初讀課文,隨着讀我隨着講自己的感受:有趣,讀着讀着會樂出聲。大家也會有這種感受吧?這是情感的滲透吧,也是一種交流。果然,孩子們讀着讀着,也樂起來,忍不住樂出聲兒。為什麼會這樣呢?説説感受吧:被鵝追、咬時的狼狽樣特別生動有趣;金奎叔趕鵝那一段有意思;還有前面欺負牛的那一段,覺得有意思。

這是預料之中的。接下來做什麼呢?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隨時將學生的發言整理成板書:我怕鵝,鵝追我,金奎叔趕鵝……在這個基礎上請學生結合板書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也是幫助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一個方法。只是放在這裏,還略顯不自然。

比較亂的地方出現在後面的環節中。我一直沒有想好的,本來應該直接切入到金奎叔的話,但怎麼切入卻沒有思路。於是,讀事情的過程。為什麼要讀也並不清楚。只是含糊地説感受生動的語言。每想到這裏便覺得發堵,不舒服。甚至現在都有寫不下去的感受。不過,為了當初的承諾,我還是要寫出來。講好了給大家當樣子,不好是靶子,給大家借鑑。

重點於是在體會我的表現,鵝的表現;金奎叔的表現,鵝的表現。因為,在此處我總認為是有比較的,正是這種比較使我們認識到“我們不能因為別人對我們的態度而決定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或者進一步認識到“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決定着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這次講的時候,我便引導着孩子對比着來讀,讀出我的害怕,再讀出鵝的神氣;讀出金奎叔的不怕,再讀出鵝的害怕。反覆指導朗讀,這裏用了大概十二、三分鐘罷。後來想想,這裏花的氣力顯得大了些,尤其是前面的問題不明確的情況下,學生對這些描寫生動的語句如此反覆誦讀也還處在一種無意注意的狀態下,效果未必好。

再就讀到金奎叔的話了,抓住“這樣看”和“這點”兩處讓學生説清楚,然後説説句子的意思,再聯繫生活談談啟示。基本就是這樣的思路下來吧。層次不清楚的感覺始終有,所以課上下來覺得比較累。不知自己怎麼講下來的。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6

《牛和鵝》記敍了“我們”在回家的路上被鵝追趕,後來在金奎叔的幫助下趕走了鵝,再不怕鵝的故事。借金奎叔的話告訴我們:看待周圍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本課課文故事性強,是一篇語言生動、童趣十足、又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

一、教學效果

依據教材特色,學生的生活積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生活入手,揭題激趣。

首先課前引導學生交流:生活中的你最害怕什麼動物?説一説理由或舉真實的例子。此話題一出,學生便七嘴八舌地和同桌交流起來,在巡視聆聽中發現很多同學非常怕蛇,有點談蛇色變,還有的怕獅子、怕老虎、怕狼等等。順勢出示鵝的圖畫,首先仔細觀察,記住它的名字叫什麼。這個環節是非常貼近孩子們的生活積累的,他們雖然不像魯迅説的生活在只能看到牆壁上方四角的天空,但是生活的常識也是瞭解一二,很是粗淺。認識之後,再接着板書課題,齊讀兩遍後便激發學生的讀書慾望:作者小時候很怕鵝,你知道為什麼嗎?作者的心裏有沒有變化呢?趕快捧起書去課文中尋找關鍵的字眼吧。

2、初讀感知,瞭解故事。

在學生藉助拼音自由朗讀後先發揮優秀生的作用,小組長檢查讀書情況,把錯誤的字音或讀不好的句子彙總在班內統一練習朗讀,為理解文本內容掃清障礙。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再讀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學生讀完後在班內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課文先寫了什麼?接着寫了什麼?最後寫了什麼?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文章的內容。在歷練中培養概括能力,提升語文素養。

3、結合批註,領悟感情。

潛心自由默讀課文:結合課文中出現的批註,體會我見到鵝和被鵝襲擊時是什麼心情。這個環節的第一步是學生自讀自悟,從課文的相關內容中發現。第二步是和同桌交流,通過思維的碰撞來達成共識,然後在班內展示,通過交流再次走進作者內心,感受作者的心情,進而在培養語感的同時培養情感。接着指導朗讀,想象着就是自己遇到了非常害怕緊張危險的事情,設身處地地讓情感共鳴,能讀出作者的心聲。

4、聚焦篇末,昇華情感。

聚焦文章最後意味深長的話語:“直到現在我還記着金奎叔的話。”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知道是什麼話;這句話對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在交流的過程中把思維引向深入,讀懂這句話中作者含着的意思:不管別人是怎麼看待我們的,只要我們自己能夠正確地、全面地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就會正確地認識生活。那生活中的我們會怎麼做呢?引導學生進行説話練習,進一步遷移運用。

二、教學優點

整堂課如行雲流水,學生由不會到會,由不懂到懂的的層次變化明顯。

三、不足之處

課文很長,描寫的細節內容比較細膩,但未能品讀,有點遺憾。

四、改進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我會聚焦描寫動作、神態的等細節描寫,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積累背誦。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7

《牛和鵝》是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記敍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鵝追趕,後來在金奎叔的幫助下趕走了鵝,再不怕鵝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強,是一篇語言生動、童趣十足、又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寫“我”被鵝追趕這一部分時,作者將鵝的神氣十足、膽大妄為,以及“我”的狼狽不堪、慌忙逃竄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細緻刻畫,通過對鵝的動作的傳神描寫,將人、鵝大戰的畫面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最後藉助金奎叔的話,告訴我們看待周圍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這單元的語文要素有:學習用批註的方法閲讀;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

針對單元語文要素和課文內容,我將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1、認識“謂、拳”等12個生字,會寫“摸、甚”等15個生字,理解掌握“甚至、故意、撲打”等詞語。

2、學習批註,知道作批註的角度,並結合課文中的批註,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情感,體會“我”見到鵝和被鵝襲擊時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直到現在,我還記着金奎叔的話”的原因。教學重點是知道“直到現在,我還記着金奎叔的話”的原因;教學難點是結合課文中的批註,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情感,體會“我”見到鵝和被鵝襲擊時的心情。

雖然同學們在三年級上冊《總也到不了的老屋》和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提問策略單元見過書旁批註,但沒有細緻學習如何作批註,因此在同學們學習過生字詞,疏通課文結構後,我讓同學們觀察這課和平時學的課文有什麼不一樣?將同學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書旁的批註,再帶領同學們學習這些批註,找到作批註的角度:提出疑問、評議寫法、寫感受和收穫。在瞭解作批註的方法後讓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5-7自然段,用橫線畫出“我”見到鵝和被鵝襲擊時的樣子,用波浪線畫出鵝見到我們時的反應。在全班交流時,讓他們説出自己的理解與感受,並讓同學們把自己的理解感受或者疑惑寫下來。在此基礎之上再次用平板展示學生寫的批註,評議同學們的批註是從什麼角度寫的?從而鞏固作批註的角度。

此外通過對比朗讀、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讓學生感受到“我”當時的情感體驗和心理變化,然後説説自己經歷過這件事,明白了什麼。最後出現金奎叔叔的話,讓孩子的體驗和感受有一個理論的提高。從而揭示課文所藴含的道理: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

教學中,對於教學方法的指導也是貫穿在教學全過程中。像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的內容,把自己放入情境中體驗朗讀,通過品讀“我”和金奎叔對鵝的不同表現的詞句對比出人物的不同心態,引導學生寫下自己的疑問或收穫、評議寫得精彩的地方等。讓同學們在閲讀中體會人物心情,在評議中掌握作批註的方法,鼓勵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加以運用。

《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8

《牛和鵝》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主體課文。寫了“我”因為相信“牛的眼睛看人,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鵝的眼睛看人,人比鵝小,所以鵝不怕人”這句話,常欺負牛,怕鵝。在遭到鵝襲擊時,怯懦、不敢還擊,金奎叔將鵝制服,鼓勵“我”不要怕鵝,使“我”悟出一個道理:“它雖然把我們看得比它小,可我們實在比它強呀!”文章故事性強,是一篇語言生動、童趣十足、又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寫“我”被鵝追趕這一部分時,作者將鵝的神氣十足、膽大妄為,以及“我”的狼狽不堪、慌忙逃竄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細緻刻畫,通過對鵝的動作的傳神描寫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最後藉助金奎叔的話,告訴我們看待周圍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首先從單元主題入手,導入“角度話題”,引出新課,板書課題。這樣做可能有兩種好處,一是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消除師生間的隔閡,更有利於使學生融入課堂;二是輕鬆導入新課,初步使學生建立“角度”意識,為後面的教學作鋪墊。

接着,從本文作者的簡介入手,引出兒童文學作品的童趣特點,一方面使學生對作者的生平創作有了一些瞭解,另一方面也順利地進入了課文的學習。

再從“童趣”着眼,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最有童趣的段落,學習第四自然段及第五到十一自然段,深入體會欺牛與怕鵝,反覆練習朗讀,讀出欺牛時的毫不在乎,被鵝欺時的狼狽不堪,加強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

然後,由欺牛怕鵝導出課文第一自然段:“人們都説:牛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鵝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鵝小,所以鵝是不怕人的。”這樣學習可能會容易讓學生對本文的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接下來是引導學生學習最後幾個自然段,重點研讀金奎叔的話,學習作者從金奎叔的話中,是如何由起初的欺牛和怕鵝到後來的不欺牛也不怕鵝的,從而使學生悟出同樣一件事,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這個道理。

最後是由這個道理拓展開來,向學生講述一個故事:一個老太太,兒子染布,女兒賣傘,天晴時老太為女兒當心,下雨時老太為兒子當心,整天愁眉苦臉,弄得疾病纏身,後來聽了一個哲人的話後,心情豁然開朗,病也好了。再從這個故事,引向學生過去學的有關角度的詩句,引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對學生提出希望,結束本課。

本課導入比較順暢,課堂教學的的脈絡比較清楚,但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不夠多。

二是沒有使用課件教學,使課堂減少了許多生氣,也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三是教學時間分配不太合理,前面在教學欺牛段落時使用過多的時間,加上沒用上課件,導致後來的時間不足,金奎叔的話分析的不透徹,拓展部分沒來得及教學,草草入場

通過這次比賽,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

1.多角度地思考、研讀教材是備課必要的一個過程。一篇課文,就像《牛和鵝》這篇課文。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選擇不同的切入點,通過不同的方法去組織教學,當然收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然而,什麼才是適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最好的角度,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探究、爭論、反思,從而達成共識。

2.網絡這一現代信息技術的平台,已成為現代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跨越空間、跨越時間的侷限,將有着同一個目標的人集中在一起,共同學習、共同研究、相互評議、相互促進、共同進步。而在這樣的平台上,人與人之間變得更簡單了,評議變得更真誠了,研究更貼近實際了,成效就更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