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憶》優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48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憶》優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十六年前的回憶》優秀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十六年前的回憶》優秀教學反思1

回顧今天的課堂,簡單卻也不失簡約,利用了導圖,開始了互助,不求複雜,只求紮實,真實而不失那份主動,靈動。《十六年前的回憶》是篇回憶錄,也是一篇老課文,雖然篇幅比較長,但內容不難理解,利用第一人稱的寫法,真情流露,表達真情實感,具有可讀性,也是一份革命教育的好題,從內容出發而不侷限於內容,兩課時的安排得失小結如下

尋互助抓手,從培養質疑入手。本文最大的一個舉措與收穫便在此,從課題入手,質疑問難,存疑讀書。(十六年前發生了什麼事?怎樣的事情讓我十六年後還回憶?)聚焦內容提問,雖然不難,由於平時重視不夠,學生還不是太會發問;趁熱追擊,在梳理課文結構後,根據黑板上的導圖,再次引導學生質疑,這一輪難度提升,質疑互助,學文釋疑。(課文按什麼順序寫?父親為什麼被捕?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父親的態度有什麼變化?)師追問,除了關注內容之外,還可以怎麼提問?生給出:課文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前後什麼關係?顯然提問者是有答案的,師繼續追問,根據你知道的答案再提問,生馬上給出:前後照應的寫法有什麼好處?有了如此啟發,問題質量在提升:課文運用對比的寫法,有什麼好處?父親有着怎樣的精神品質?通過兩輪質疑,給予時間,幫助梳理,主體參與意識增強,少講真思,好!

提高值問題,嘗試互助學習。聚焦文章寫法,提煉人物品質的問題,正是共學好憑藉。共學一:前後照應寫法的好處,互為補充,完整表達,強化寫法的品鑑,從內容,寫法,讀者三個角度,層層深入,既為讀,也為考;共學二:李大釗的精神品質,證據?學習提煉,互為補充,化零為整,既從片段中提煉,也從全文中關注。共學三:生字詞人人過關,第一課時,互相提醒的是易錯音,形,偏旁,人人修改過關,第二課時,互相批改的是實時聽寫的情況,人人訂正過關。紮紮實實過基礎,紮紮實實學閲讀。

遺憾亦有,寫法未完全突破,部分學生有些很不上進度的小茫然;互助未真正敞開,男女生交流不夠,發言面,發言層次體現不出,繼續努力,實踐調整!

《十六年前的回憶》優秀教學反思2

《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巧用多種照應方法,文章結構十分嚴謹。

一、再現式照應,即後面所説的是前文內容的再現或重複。

例如開頭説:“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親的被難日……”結尾又説:“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這樣照應,不僅點明瞭李大釗烈士犧牲的具體日期,而且突出了作者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二、回答式照應,即後面所説的是對前面內容的解釋或回答。

例如前頭説:“有時候留在家裏,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後面寫道:“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這樣寫説明李大釗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無限忠於黨的可貴品質。

三、續寫式照應,即後面所説的是對前面提示的內容的延伸和深化。

例如前面説“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裏還不見回來”,被抓到警察廳裏去了。後文説:“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這就交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且説明李大釗的品質也教育了工友,他寧可遭受折磨,也不泄露黨的祕密。

《十六年前的回憶》優秀教學反思3

一、成功之處

善於創設情境,以情境帶動學生。導入部分的圖配樂,為本課的教學奠定了基調,使學生一下子進入到一種莊重、緬懷先烈的氛圍中來。

教學設計與課文有關的字詞練習,是我這學期來的新做法。比如多音字、近義詞反義詞、根據詞語意思寫出詞語、根據字在詞語的'意思選出正確解釋……方法多樣,既讓學生得到考試方法的訓練,又讓他們很輕鬆地掌握了課文中的重點詞語。為進一步讀懂課文做好鋪墊。

在教學中,特別是放手讓學生學習的時候,他們的發現很多,體悟很多都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對於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我都予以肯定,同時也不放任自流,把自己的感悟再加進去,使之更合理更全面。

二、不足之處

在本課的教學中,領會文章前後照應的寫法這一環節做得最讓自己沮喪。學生不能領悟其好處,又接近下課了,未完成教學,我把前後照應的好處和課文結合後直接告訴他們了。但是,當學生不能體會時,教師的作用不就是點撥嗎?有點矛盾了。

三、改進措施

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起來。

《十六年前的回憶》優秀教學反思4

一、設疑導趣

學習要靠自己思索而得。要使學生願學、樂學,首先要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該課教學時,我首先引題激趣,巧設懸念:課文為什麼用“十六年前的回憶”為題?作者回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接着播放課文朗讀錄音,啟發學生弄清課題的關鍵詞及與課文內容的關係。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理清脈絡,把握主體,掌握學習方法。

二、質疑導思

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我通過質疑設疑,從而知道學生那些內容不理解,學習重點在哪裏,便於有針對性地實施目標教學,使學生能深入淺出地理解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教學到李大釗同志被捕前的一個段落“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母親只好不再説什麼了。”我先指名讀,再讓學生思考討論,各抒己見,最後歸納總結;在教學李大釗同志被捕時,為了讓學生弄清他處境危險,我讓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讀,體會出“我”的驚慌,李大釗的沉着,領悟革命者沉着鎮定、從容不迫的英雄氣概。讀中悟情,質疑導思,使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有機結合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析疑導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誘導學生在課堂上敢於提出疑問,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樂於參與,激發學習興趣。如教學李大釗被審時,我讓學生先看錄像,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對李大釗同志的崇敬之情。進而激疑,引導學生參與,繼而探索。觀看圖象畫面後,再讓學生自學,動手畫詞畫句,然後分組討論,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異中求同,最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領悟文章精髓。

《十六年前的回憶》優秀教學反思5

一、品味語言體會人物品質。

教學本課我從引導學生品析人物語言描寫,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採用導學式教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重在一個“學”字,貴在一個“導”字,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力。全文教學分為初探性引讀,深究性引讀,內化性引讀三個階段,安排自學、討論、精講、演練四個環節。如精講環節,我着重讓學生體味李大釗説的兩句話。

1、“小孩家知道什麼!”

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説:“不是常對你説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抓住“堅決”“常”“輕易”“什麼時候”展開教學,體會人物神態描寫時,我着重抓住描寫李大釗面對敵人沉着、冷靜的兩句話,品析“慣有”“嚴峻”這兩個詞説明了什麼?

二、情感互動與文本對話

1、閲讀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而是讀者(教師、學生)與文本以及作者進行反覆地,深層次地“對話”,在這“對話”的過程中,體驗和領悟、探究與發現,把握與發展文本的內核之所在。如“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學生在第一課時初讀後留下的一個凸現課文主旨的問題,如何解決?只有再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再次的磨合,通過“閲讀——品析——議論——整理”的系列閲讀活動,從中領悟到李大釗是一個對革命事業充滿“信心”的人。這樣文本中的具體文字恢復了生命,從而使學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2、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本“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閲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閲讀文本是在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薰陶,精神的積澱。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設情境,調動興趣,激活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3、與文本對話需要教師、學生的情感投入,與文本對話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動性,還應有情感性,因為語文學科的文本是無處不充斥着情感的東西,詩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導學生認識李大釗這位偉大形象時,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對話,即教師範讀,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等;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對話,即教師的情感點撥,學生的情動辭發等一系列閲讀活動。如引導想象,談談感想,談談心情的教學環節都較好地引發了讀者(教師、學生)與作者、編者產生了共鳴——對李大釗同志的緬懷、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達到了生本、師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通過以上教學設計,學生體會到了李大釗同志忠於革命事情,英勇無畏的精神,但是如果我能緊扣文章的中心詞語“信心”一詞,展開教學,這樣對於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會更有幫助。

《十六年前的回憶》優秀教學反思6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文章是一篇回憶錄,是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於1943年寫的,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時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閲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李大釗是怎樣的人,並以此為線索,抓重點詞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李大釗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二、走進李大釗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李大釗對革命事業充滿必勝信心,在敵人面前堅強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親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動。我想這是每一位閲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

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李大釗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中抓住“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説∶‘不是常對你説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這裏的工作多麼重要。我哪能離開呢?’”“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説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佔據着。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父親立刻就會意了,接着説∶‘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個鄉下人。我的孩子年紀都還小,她們什麼也不懂。一切都跟她們沒有關係。’父親説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等句段引領學生體會李大釗的高尚品質。

三、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通過閲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父親在敵人面前態度嚴峻,猜測父親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父親説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想一想父親心裏在想什麼呢?”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李大釗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又進行了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