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反思性教育教學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5.7K

反思性教學強調兩個“學會”,是全面發展教師的過程。學會學習早已為人們熟悉,不僅有技術的意義,而且有人格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反思性教育教學,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反思性教育教學

反思性教育教學

(一)反思性教學的內涵

所謂反思性教學就是教學主體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和“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反思性教學過程也是教師反思過程。具體説:

第一,反思性教學以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具有較強的創造性。作為實踐活動,反思性教學的反思不是經驗性教師教學後簡單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學情況的反思,而是一種可重複實驗的操作反思,這使得參與反思性教學的教師獲得了創造性思考直至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機會。

 第二,反思性教學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一方面,教學中教師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為了改進教學,這實質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學實踐努力。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反思可以發現新問題,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心。使教師在不斷改進教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這與操作性教學形成鮮明對照。所謂操作性教學,是教師憑自己有限的經驗進行的簡單重複的教學實踐。

 第三,反思性教學強調兩個“學會”,是全面發展教師的過程。學會學習早已為人們熟悉,不僅有技術的意義,而且有人格意義;學會教學雖是新概念,但其含義與學會學習有類似之處,即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作為“學習教學”的過程,不僅學習教學的技術,還要學習教學倫理與道德知識,善於把自己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融合起來。反思性教學既要求教師教學生“學會學習”,全面發展學生,又要求教師“學會教學”,自身獲得進一步發展,直至成為學者型教師。

第四,反思性教學以增強教師的“道德感”為突破口。一般來説,缺乏道德感的教師,除非因教學上的失誤迫於外界壓力,否則不會自覺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反思性教學理論家看來,對於大多數有合格師資的學校來説,要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師的道德感似乎比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與能力更為重要。而倡導反思,是增強教師責任感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 反思性教學的意義

第一,反思有助於強化教師自主發展的意願

 首先,在注重師德師風培訓,樹立崇高職業意識的今天,反思應該成為師德的一個具體體現。只有具備崇高職業道德的教師,才會從促進自身教育教學實踐水平和能力的角度,不斷反思自身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和整個教育情境中存在的問題。

 其次,反思的本質是一種主體自主發起、進行的意識活動。教師只有從內心認識到反思的重要性及其對自身專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才會自己做自己的監督者,才能在專業化的過程中提升自我,豐富自我。反思是一種對於自身的超越。倡導教師反思本身,就是一種加強教師自主發展意識的建設過程。

 再次,教師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羣。教師職業倦怠是教師在長期壓力體驗下所產生的情緒、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一旦產生職業倦怠,教師的使命感就降低了。教師的反思可以幫助教師確立人生追求的價值、目標。這種高度的自覺性使得教師可以心甘情願地做出更多的犧牲和奉獻。因為這種奉獻所得到的是心靈上、精神上的'巨大滿足。

第二,反思有助於改善教師的教育行為,提升教育實踐的合理性

  研究表明,反思可以克服教師的教育慣習。教育慣習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常常出現的下意識行為,它是一種教師認為想當然可以採用的教育方法的定式性行為,是一種教師習以為常的教育觀念、方法和行為的延續,是教師在很多場合會不自覺運用的教育行為習慣。而反思正是克服教師教育慣習的一種有效形式與策略。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反思,他的專業成長將受到極大的限制。教師通過對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反省、思考、探索,並做出理性的選擇、判斷和整理,通過實踐與理論的契合,通過與教育目標的對比,努力追求其實踐的合理性,可以使教師從衝動的或例行的行為中解放出來,以審慎的方式行動,不斷調整和改善自身的教育行為,從而促進自己教學觀念的轉化,提升教學能力,更好地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和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

第三,反思有助於教師將知識和經驗轉化為個人理論,生成教育智慧

 通過反思,教師也能較為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所採用理論的情境限制性,從教師教和兒童學兩個方面對自己的教育活動進行洞察和分析,找到兩種理論的契合點。因此,反思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對話,是溝通教師“所倡導的理論”與“所採用的理論”的橋樑。教學反思的重要方面就是使教師關注自身的教育實踐,對其教育教學行為進行識別和理解,不斷追問、思考教育實踐背後隱藏的深層觀念,意識到自己的緘默知識,並加以激活、評判、驗證和發展,努力促使這些觀念由內隱變得外顯,並使之昇華為教育理論。反思可以幫助教師挖掘或梳理出經驗中藴涵的原理,使經驗昇華為理論,幫助教師構建一套屬於自己的理論體系,形成獨具個性的專業理念,指導其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同時,教師只有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地反觀自照,對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和經驗不斷地進行反思、總結與提升,將個人理論不斷地生成和融合於現實的具體實踐活動中,才能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克服片面性,增加全面性,才有可能不斷趨向教育智慧的境界。

第四,反思有助於促進教師專業精神和職業品質的發展

教師需要對自己教育教學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觀、課程觀、學生觀、評價觀以及自身在課堂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進行反思和評價,從根本上説,是對自己教育價值觀的反思,這樣才能促使自己觀念的不斷更新、發展,並不斷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識與能力。正如一位教師在反思日記中談到的:“課堂教學對教師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做出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體現。教學結束後,教師要對自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體驗進行反思。可以説,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精神發展的關鍵。在反思中,虛心、責任感和執著的品質是教師反思行為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形成反思意識,養成反思習慣,本身就是對事業、對學生、對自己的責任感。教師通過自覺反思,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才能把個人專業發展與教育的終極目標聯繫在一起,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形成愛崗敬業、虛心好學、追求完美等優良的職業品質。

 (三)反思性教學過程的五個環節

1、反觀實踐,發現問題

反思始於教師對課堂教學中師生活動的觀察或教學後對教學過程以及自身或他人教學經驗、理念的回憶和反觀自照。教師通過反觀自身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特定問題,通過對教育實踐的實際感受和經驗,並從學校環境、課程、學生、教師本身等方面收集有關的資料,意識和發現到自己在教學中的問題,確定所要關注的內容。教師收集資料的方法包括自述與回憶、他人的參與性觀察、角色扮演、軼事記錄、各種檢查表、問卷、訪談等,也可以藉助於錄音、錄像檔案資料等等。

2、自我審視,分析問題

教師分析所收集到的資料,特別是關於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進行自我審視與分析,包括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行為以及自己的教育信念、價值觀、態度、情感和教育策略與方法等,以形成對問題的表徵,明確問題的根源所在。

3、產生觀念,評價判斷

教師自我審視與分析,在頭腦中產生種種關於教育事件或問題的解釋、看法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並且通過和教育教學事實、已有的教育理論的比較和分析,可能產生一種或多種觀念,即對於教學活動(事件)有多種看法和解決方案,教師就要對這多種觀念進行評價和做出判斷,分析其產生的原因。

4、概括經驗,建立假設

在明確問題,並通過分析、觀察認識了問題的成因之後,教師開始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或通過請教專家、同事,或通過閲讀專業書籍、網上搜索文獻資料等途徑)搜尋與當前問題相似或相關的信息,重新審視自己教育實踐中所依據的思想觀念,將這種觀念概括、總結,成為自己的經驗,並積極尋找新觀念和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以建立提出解決問題的某種假設性方案。

5、返回實踐,驗證假設

教師將重新概括的經驗或提出的假設性方案付諸實踐,通過實踐檢驗上階段所形成的假設和教育方案對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在檢驗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具體經驗,或重複實踐驗證假設,或修改假設,或發現新的問題、形成新的假設,當這種行動過程再次被觀察和分析時,就開始了新一輪的反思循環。

(四)反思性教學的具體方法

1、系統的教育理論學習

要促進教師反思意識的覺醒和反思能力的增強,系統的教育理論學習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教育教學觀念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教育教學外在價值標準的內化才能實現。教師在實踐中的困惑和迷茫恰恰反映出教師教育理論的欠缺,只有當教師把在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上升到理論層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尋到問題的根源,使教師的實踐在理論的引導下得到反思,自身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

2、撰寫教學反思日記

教學反思日記不僅記錄教師日常教學生活事件,也是教師與自己進行對話,對教學進行反思的過程。撰寫教學反思日記可使教師將特定的成長經驗進行紀錄,並使其能夠深入而系統地反思個人所持有的教育信念和假設,並加以修正。撰寫教學反思日記可以採用自由格式,也可以採用固定格式。自由格式的教學反思日記不拘形式,可自由書寫有關教學的各種事情,如當天的教學經歷、就某一教學問題進行分析、用某些觀點來評價教材內容等,亦即任何與教學有關的事件、觀點、爭論都可以寫入反思日記中。固定格式的教學反思日記則為教師規定了書寫的方向。

3、撰寫教育案例

案例作為一個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情境的描述,是一個教育實踐過程中的故事,是為了突出一個主題而截取的教學行為片段,在這些片段中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論,讀來發人深省。通過撰寫教育教學案例,可以加強教師們在傳統的教師教育情境中可能難以產生的理解、洞察和移情,加強自己對教育教學經驗的反思。在撰寫教育案例時,案例的選擇很重要。教育案例的選擇應遵循真實性、典型性、價值性等原則。所謂真實性,是指案例是發生在真實的教育教學中的真實的“故事”;所謂典型性,是指作為研究樣本的案例,必須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所謂價值性,是指案例應具有研究探討的價值。用於反思的教育教學案例的素材來源可以是自己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的案例;還可以是同事的教育教學實踐,教師可以觀察同事的工作,從中搜集案例;此外,案例還可以來源於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談心,從學生的口中搜集案例。

4、對他人和自己進行觀察

 教師可以通過對他人和自己的觀察幫助自己發現問題,進行反思。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對優秀教師及其他同事的課堂進行觀察,與自己的實踐工作進行比較,從而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獲得經驗,提高反思效果;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觀察,藉助於一定的設備,如錄像、錄音等,真實地記錄下自己的教學活動;亦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態度與反應間接地獲得與教學活動相關的信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實際上扮演了雙重角色,即教師既是演員,又是觀眾。因此,教師在觀察時,應儘量保持公正性與客觀性,不要帶着先入為主的態度進入到觀察活動中。

5、與他人進行交流對話

有研究者調查發現,80%以上的教師認為自己教學思想和方法得益於同事間的交流。教師在與他人進行對話時,可以使自己的思維更加清晰,通過交談對象的反饋又會激起深入地思考。通過交流,教師可以從其他教師和學生的眼中來看自己的教師形象,反觀自己的意識與行為,加深對自我的認識並瞭解自己和他人的不同觀念。對許多教師來説,讓同事傾聽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真實的生活經驗,同事反饋回來的意見和建議能促使自己沉思和反省,甚至有醍醐灌頂、大徹大悟之感。

6、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社會情境或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行動研究本質上是深入地參與實踐,批判性地反思實踐,建設性地改進實踐的過程。行動研究的基本模式是:計劃——實施行動——觀察——反思(包括“分析”、“解釋”和“評價”等),這充分地體現了行動研究如何促使反思與行為相互促進的關係。按照行動研究的模式,教師對自己教育實踐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在教育實踐中加以運用;並在運用之後進行觀察,再次反思。如果計劃存在缺陷或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師可以修正自己的計劃再一次應用到實踐中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實踐——反思——行動的方式,使反思與行為實現了有效的互動。

7、建立教學檔案

 教學檔案是記錄教師個人教學成果以及發展歷程的具有結構性的文件,教師建立檔案袋的過程是教師對己有的經驗進行整理和系統化的過程,是對自己成長經驗的積累過程,也是教師自我評價的過程。建立教學檔案的目的在於促成教師的反思。通過製作教學檔案,教師能夠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方面進行分析並給予有意義的説明,在分析與説明的過程中,教師得以重新思考目前行事的合理性,並重構自己的行事邏輯與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