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五年級《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27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級《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五年級《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1

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運用,新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而統計知識的教學重在激發學生對數據的興趣,熟悉統計的基本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統計觀念。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數據,並作出恰當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追求讓學生在生活情景中認識折線統計圖、會製作折線統計圖、更重要的是會分析折線統計圖。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認為統計很好教,教學內容不多,也不難,一節課下來我也很滿意,但是學生的作業卻問題不斷。究其原因其實是學生統計的應用價值、統計意識不高,所以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材提供了一幅條形統計圖和一幅折線統計圖,看上去單調、枯燥。怎樣激發學生學習的需求呢?我從生活中引出折線統計圖,先和學生一起欣賞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的參賽作品,使學生感悟科技與生活相關更與數學統計相關,再讓同學們回顧了過去學過的統計表和統計圖,説説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然後引出學習內容折線統計圖,比較自然地從舊知識過渡到新知識。當學生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後又讓同學們交流展示課餘蒐集到的一些折線統計圖。挑選比較典型的同學上台展示。當聽到要上台展示時,全班同學都積極舉手。這樣一來,既培養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能力,又使學生感受到統計圖運用相當的廣泛,同時學生也真切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如此一來,學生在寬鬆、和諧、自主的環境中進行探究學習,才能敢想、敢説、敢做、敢懷疑、敢標新立異。

二、運用比較策略,感知特點。

“學源於思,而思源於疑。”常有疑點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發現、常有創新。折線統計圖“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特點,在相應的一些條形統計圖中同樣可以體現,只是折線統計圖比它體現的更清楚而已。任何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這一特點,我認為讓學生經歷從條形統計圖到折線統計圖的演化過程比較重要,就採取了加強對比的策略。通過出示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兩幅圖來進行比較,這樣可以讓學生很清楚的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不僅溝通了兩者在反映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

當然,從思想,從現實意義上來説並不是所有的條形統計圖都可以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所以老師在通過練習初步建立折線統計圖的表象後,安排了在不同情況下選擇統計圖的討論與練習,使學生在思辯中明晰兩種形式的統計圖各自的作用,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明確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整體發揮,而對於每個學生獨特的思想和做法,我不急於給予評價孰優孰劣,而是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判斷、比較的思維空間。如在案例中,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繪製折線統計圖),去探索,去思考,最後,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它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共性的發展,還發展了學生的個性。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統計圖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真切的體會到了數學的作用。

五年級《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2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第七單元《統計》中的第一課時《折線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學習的.,可是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示和用處。折線統計圖不僅能夠清楚的表示事物的多少,而且能夠清楚的表示事物的的變化趨勢。

通過對本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受:

一、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了生活。

數學來源於生活,一點也不假,數學就是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出來的。依據我們兩個班的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這樣的引入:因為孩子們已經四年級了,而且對於條形統計圖有了很好的瞭解,所以在引入的時候,我利用我們本學期的期中考試的四年級6個班的數學成績的平均分做成條形統計圖讓學生來進行分析。然後在班級的總分給出來,是個很大的數字,然後讓學生自己試着用條形統計圖來表示,並且讓學生來解決一些問題,發現在繪製的時候很麻煩的,問題中你發現他們有什麼樣的變化情況一題時,有很多孩子不能回答上來。這時告訴孩子們我們很有解決的辦法想不想學習,給學生一個思路,讓學生小組合作來進行探討,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討折線統計圖的慾望。

二、在小組合組中探索折線統計圖

讓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並且讓學生來觀察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中得到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環節上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又讓學生自己舉例來説一説你見過的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折線統計圖,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三、知識之間的遷移和聯繫。

到目前為止,學生已經認識了兩種統計圖,那麼在做題的時候,我們應該選擇哪一種,哪一種統計圖又會更好一些呢?所以在練習中設計了一題,讓學生選擇你喜歡的統計圖來完成,這時學生的選擇各不相同,然後我讓兩種做法的孩子都一一進行了彙報,最後讓學生總結看哪一種更好。通過親身經歷發現所有的數據都可以繪成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但是折線統計圖比條形統計圖更有優勢,這樣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了更好的認識。

四、不足之處

1、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面向全體,有個別反應快的孩子喊出答案的時候,就一帶而過了,使得在練習的時候有的孩子人家問變化趨勢是怎麼樣的?他不懂就把所有的數字的都加起來寫裏面。

2、啟發性語言運用不到位。教師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語言不夠精煉,使得學生不太明白老師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總之,教育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相信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會提醒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會揚長避短,不斷學習、反思,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做一名學生快樂學習的數學教師。

五年級《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3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並初步掌握了統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着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處,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增減變化趨勢。我在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情境中引出折線統計圖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用兩個城市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這一個情境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繪製一個城市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回顧條形統計圖的知識,然後出示還可以用折線統計圖,從而認識了折線統計圖,並且強調讀統計對象和項目、讀點、讀線和讀整體趨勢四個方面,逐步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讀點又從直觀讀與座標讀兩個層次進行;讀線不僅從線讀出數量的增減,而且從線的平陡讀出數量增減的快慢;不僅關注線的局部,而且關注線的整體發展趨勢,這樣完整的解讀了折線統計圖所反映的數據。

二、體驗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折線統計圖“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特點,在相應的條形統計圖中同樣可以體現,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這一特點?比較重視讓學生經歷從條形統計圖到折線統計圖的演化過程,且採取加強對比的策略解決它。通過出示兩幅圖來進行比較,這樣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不僅溝通了兩者在反映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

當然,從數學的現實意義上來説並不是所有的條形統計圖都可以用折線表示,所以在通過練習初步建立折線統計圖的表象後,安排了在不同情況下選擇統計圖的討論與練習,使學生在思辯中明晰兩種形式的統計圖各自的作用,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更明確的認識。

三、體會統計意義和作用

新課標提出,統計教學應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並能根據統計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本節涉及這樣的例題是小明的身高情況、某病人的體温圖,這些題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不但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且能根據折線統計圖數據變化的趨勢做出合理的推測。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了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培養了學生描述、分析數據和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統計內容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自己經歷一個調查統計的過程,並討論用什麼樣的統計圖呈現,使學生更好的認識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的區別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