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57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教學反思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教學反思1

在探索三角形相似條件的過程中,先通過學生類比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引導他們運用操作和討論的方式得出結論,並加以應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累了數學活動的經驗,體驗了交流討論帶來的成就感,又一次熟悉了數學探索的方法和過程,提高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

在本節教學中,我還注重了習題的發展性作用,通過分層次,逐步提高的問題設計和圖形的逐一變化,讓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突出學習上的重點,突破知識上的難點,最後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如用幾何圖形的運動變化的觀點揭示常見的相似三角形“基本圖形”,較好的提高了學生識圖、作圖的能力。通過進一步強化判定一的知識,又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最後,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分層的佈置。可喜的是,從完成的情況上看,學生能較好的完成自己的那部分作業,並且部分“爭優組”的同學也嘗試做了“優秀組”的一些作業,且效果較好,有幾道相對較難的問題也能自己解決,這足以説明,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講是非常有效的。同時,也反映出,分層作業能及時的反饋學生的課堂聽講情況,並能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課後,我還計劃利用這次作業的結果對學生進行學習上的激勵,使他們有信心繼續學好數學這門學科!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教學反思2

一、教學內容的確定

在確定執教《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這一課題後,首先困擾我的問題就是:如何安排學習內容?怎樣利用教材?開始我考慮了三種方案。

一是按照課本設計,第一節只完成判定1的探索,然後強化技能訓練;

二是第一節課完成兩個判定方法的探索再加適當練習;三是用一節課專題完成相似三角形條件的探索過程,第二節課再進行專題訓練。我反覆思考的是通過這節課,我要向與會的領導、老師傳遞一種怎樣的信息?傳遞一種怎樣的生命化課堂理念!

我想,生命化課堂強調的就是尊重生命特質,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主張學習內容要具有開放性、發散性和挑戰性,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造性地利用教材設計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內容,是構建生命化課堂的首要環節。處於對生命化課堂的這種理解,比較不同方案,我決定打破教材,選擇以學生活動為主線,讓學生在過程中去經歷數學、體驗數學、領悟數學的思路,先集中完成對三角形相似條件的探索,通過畫圖、觀察猜想、度量驗證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經歷“直觀感覺――類比猜想――驗證感知――理性思維――歸納結論”的活動過程,達到激發探求興趣,積累探究經驗,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教學起點的選擇

困擾我的第二個問題是探索的起點放在哪?

一種思路是按照課本那樣從最少的元素開始逐步嘗試探索。我感到把這裏做探究起點,看起來簡單、容易想到,但是沒能體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另外按這種思路進行探索,雖然可以借用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經驗,但經過了解學生對於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基本上沒有什麼印象;

第二種思路是從相似三角形定義出發,引導學生對相似的條件進行簡化,這樣做感覺操作起來思路比較茫然,對學生今後的學習不能起到方法引領,課堂效率也得不到保證。到底怎樣做才能更好的體現相似與全等的內在聯繫呢?怎樣的探究思路才能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呢?通過比較我決定從引導學生回顧全等與相似的關係入手,在三角形全等條件得基礎上進行猜想、驗證。以此作為本節課探究的起點。

三、學習方式的探索

困擾我的第三個問題是為學生提供怎樣的方式去驗證猜想。最初想過讓學生在課堂上用尺規自己動手畫圖驗證,但考慮到課堂上時間有限,加上畫圖測量過程中容易產生誤差,可能影響學生的驗證結果,所以這種方式一直沒有采用。怎樣才能更有助於學生的驗證並且既節省課堂時間又避免產生誤差呢?課本26頁試一試中藉助點陣圖求線段的比給了我很大啟示,藉助網格進行驗證是不是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並且學生已經學習過在網格中畫平行線、作等角的方法,所以我決定引進網格幫助學生驗證其猜想。考慮到只用一種方式驗證過於單調片面,又製作了滿足不同條件的三角形紙片,利用紙片驗證猜想,最後又利用計算機《幾何畫板》工具,讓驗證更具有一般性。通過不同方式的操作驗證過程,讓學生感受到驗證方式的多樣化,使得出的結論更有可信度。

方向和思路上的困擾解決了,但在試課的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很多問題。現在回想起來,這些問題的發現和解決的過程也正是我感悟課堂真諦,提升自己能力的過程。

一個問題是:根據全等的條件猜想相似的條件,學生不會猜,即便是猜也是亂猜,猜的沒有任何根據。問題出在哪裏?經過調查我找到了原因:學生雖然熟知全等是特殊的相似,但沒有真正理解全等條件的含義(確保了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按照這些條件畫出來的三角形是唯一確定的),就更不理解相似條件的真正含義了。為此,在對全等與相似內在聯繫的分析上進行了重點設計,讓學生真正體會他們之間這種可以相互轉化的密切聯繫,從而引導學生類比全等的條件大膽猜想相似的條件。

第二個問題是:學生不知道在網格中畫什麼?選擇怎樣的兩個三角形紙片?不知道要去驗證什麼?為解決這個問題,在回顧全等的定義時我着重指出,全等的定義是目前為止唯一能夠判定兩三角形相似的方法。這句話好像作用不大,後來採取的方法是在驗證之前再做強調,不過還是沒有什麼成效,探討課當天還是有學生思路不清。究竟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後來吳教授的點評讓我豁然開朗:把這個猜想轉化成幾何語言(已知∠A=∠A1,∠B=∠B1,求證△ABc∽△A1B1c1),學生自然就會有一個清晰得目標和明確的任務,我要幹什麼,怎麼幹?當時我就在反思:這些問題的出現其實可以歸結為一個原因,那就是教師沒有充分的關注學情,沒有關注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

四、教學效果的評價

結合吳教授對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三放三收”的闡述以及對本節課的點評,我對本節課以及今後的數學課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1、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注重數學知識的前後聯繫。

本節課通過對相似三角形定義的複習及對全等與相似內在聯繫的有效分析,學生找到了知識的生長點,能夠帶着一定的目的性去猜想相似的條件,有自己合理的猜想理由。這一過程使學生在頭腦中對全等及相似條件的含義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教材在呈現數學知識的時候,由於文本表達的侷限性,知識之間的內在結構關係往往被“隱藏”起來。對學生來説,他們所看到的是零碎的顯性知識。因此,很多情況下要變“教材知識”為“教學內容”,需要教師的“加工”。教師要研讀教材,把握知識的體系;要研究學生,瞭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根據教材知識的發展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選擇和組織“結構化”知識,引導學生實現自我建構。

2、要關注課堂生成性資源。

對於兩角對應相等這一猜想的驗證,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任務不明確,不知道要幹什麼。驗證過程中一位用紙片進行驗證的同學選錯了紙片,這一錯誤給關鍵性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機會。我及時把這一問題放下去,尋求解決方法,在學生的思考交流中問題得到了解決。其實“正確”很多情況下都是從“錯”的辨析、篩選中逐步形成的。主動去捕捉錯誤、應對錯誤,才會看到錯誤背後的`成功。課堂中學生的“錯誤”,是教師的巨大財富。善於發現、利用這一“財富”,才會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把學生的“錯誤”變為促進學生髮展的“寶貴”資源。

3、課堂上對問題的“放”要“放”徹底。

其實從最少的條件入手探索與從全等的條件去類比最後的結果確實是殊途同歸。學生既然能想到從最少的條件開始探索,説明他已經有自己的思路,不妨讓學生去嘗試。但在這裏我可能更多的是以自己的主觀預設為主,忽略了學生的第一感覺。説到底,沒有給學生充分的關注,沒有完全尊重學生內心的體驗與感受。其實把問題放下去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改變個別學生“替代思維”的現象,使教學的重心從面向個別學生下移到面向全體學生,也就是使全體學生“動”起來。只有真正意義上的“放下去”,才有可能從學生生成的資源中解讀出學生的初始狀態,使教學有可能貼近學生的實際,並且在學生初始狀態的起點上促進變化和實現發展。

4、在課堂上對問題的“收”要體現其真正含義。

本節課,在問題“放下去”之後,為了課堂的順利進行我可能更多的是去尋找完美的答案,忽略了學生生成性問題及思維過程的蒐集,使課堂上缺少了思維過程的展現、問題的展現。其實,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收”,首先要改變教學“視而不見”的現象,從只關注正確的答案,轉換到重視學生的困難分析和錯誤解讀;要改變教學“走過場”的現象,從只關注結果的呈現,轉換到重視學生思維狀態中相關信息的捕捉,把學生思維過程的展現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只有這樣,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思維水平才能不斷得到發展。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教學反思3

(1)突出了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探索性。

通過學生小組討論、觀察、試算、發現、總結、歸納,得出“有兩個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這個結論。讓學生經歷發現這個結論的過程,使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悦,激發了學生的發現思維的火花。從而培養了學生觀察、概括能力,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2)引進了計算機《幾何畫板》技術。

通過幾何畫板演示,使學生髮現:隨着兩個三角形相應角度的變化,它們的三邊保持對應成比例,從而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並且也可以節省很多時間。遺憾的是因為硬件的限制,不能使學生做到一人一台電腦,更好地進行探索。

(3)恰當地處理自主、探究、合作的關係。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中追求的一種學習方法,我在上課時對不同的內容採取了不同的方法,對於例題、練習主要強調學生先獨立思考,需要合作探索的內容讓學生大膽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競爭收穫。

(4)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民主。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到他們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他們平等的合作者。最後讓學生自己小結,活躍了課堂氣氛,做到全員參與,理清了知識脈絡,強化了重點,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通過對上面這節課的思考,結合新課改的具體要求,提出以下幾點疑問:

(1)教學中是強調知識點的落實還是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2)教學中是緊緊把握教材還是結合實際、大膽突破?

(3)在新教材中,很多內容的講解難以把握。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教學反思4

在兩角對應相等兩個三角形相似的基礎上,本節課又學習了兩個定理,由於這些定理與三角形全等時所學的類似,所以學生學習起來並不困難。

一開始,我就在黑板上板書了三個定理的內容與幾何語言,讓學生類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再結合圖形進行了理解。接着處理了學案上的內容,預習檢測的內容剛好是對這兩個新的判定方法的一個應用。

然後將基礎訓練上的一個題作為當堂訓練的題目,請學生限時解答,找兩名學生上黑板做,題目雖説簡單,但學生對新判定方法的應用還是掌握不恰當,在講評時給學生進行了歸納:

1、當題目中告訴角之間的相等關係時,或線段的平行關係時,常常選擇兩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這一判定方法。

2、當題目中告訴線段的長度較多,或含有成比例線段的圖形時,常選擇三邊對應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相似這一判定方法。

3、當題目中既有角之間的關係,又有線段之間的比例關係時易採用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的兩個三角形相似這一判定方法。

所以遇到有關三角形相似的問題時,要充分考慮題目中給出的已知條件,有針對的選擇判定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節課中有一個疑惑,那就是在本節課的開始有的三個問題,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從而得出兩個判定定理,我覺得,這裏沒有學習的平行公理,也沒有學習了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所以在理論上無法通過三邊對應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相似,即使推出來,也讓學生半天理解不透,所以,我回避了這個問題,直接類比全等得到了兩個判定方法,這樣做學生只會用定理進行判定,但不知道為什麼,只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在這裏,還真的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處理這一點內容比較合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