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6.89K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精選5篇)

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1

圓也是最常見的平面圖形,它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俗話説“温故而知新”,在學習新知之前,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探究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引導學生髮現“轉化”是探究新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方法,為下面探究圓的面積計算的方法奠定基礎。

一、動手操作,推導圓的面積公式

學生通過操作學具,把抽象思維物化為動作形象思維,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觀察、討論、比較、分析,發現圓的面積、周長、半徑和拼成的近似長方形面積、長、寬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使學生始終參與到如何把圓轉化為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拓展到三角形、梯形)的探索活動中來。學生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發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激發,探索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內容立體呈現

通過學生的操作,教師再運用Flash動畫演示、幻燈片等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這樣教學重點得以突出,教學難點得到分散。通過計算機的聲、光、色、形,綜合表現能力,圖像的翻滾、閃爍、重複、定格、色彩變化及聲響效果等能給學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運用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三、分層練習,體驗運用價值

結合課本中的例題,設計了基礎練習、提高練習、綜合練習三個層次,從三個不同的層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測。第一,基礎練習鞏固計算公式的運用,強調規範的書寫格式;第二,提高練習收集了身邊的實際內容,讓這節課所學的內容聯繫生活,得到靈活運用;第三,綜合練習既聯繫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已知圓周長,先求半徑,再求圓的面積),又鍛鍊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在每一道練習題的設置上,都有不同的目的性,教師注重了每個練習的指導側重點。總之教學中教師能夠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主動地探求知識,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提高課堂教學

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2

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圓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在過程設計上,首先聯繫生活中的小事情導入,意在激起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同時讓學生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教育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熱愛生活。接着複習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別要提到圓的周長的一半的字母表達。

讓學生明確,求圓的面積是在求圓的哪部分。此處聯繫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定義。學生通過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重新熟悉“轉化”方法。這些都是為了下面把圓轉化到長方形來,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做鋪墊。

本堂課最重要的環節在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可以把圓轉化為什麼圖形來解決;二是轉化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相當於圓的哪部分。解決好這兩個問題,課堂教學的效果馬上能體現出來。我在教學時使用了兩個工具:課件和學具。課件展示把圓分成8等分、16等分、32等分、64等分。把它們再拼在一起,發現拼成的圖形越來越近似一個長方形。學具的使用,目的在讓學生自己去探討,從圓到長方形,什麼變了,什麼沒有改變。而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相當於圓的什麼。通過多次的轉化和還原實驗,發現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的.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圓的半徑。最後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得到圓的面積公式。

課堂最主要的環節在於觀察和操作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充分的相信學生,把課堂完全交給他們去發揮。鼓勵學生去發現和探討,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在得出結論之後,我給學生安排了幾個練習,練習的難度不大,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正確求出圓的面積。在計算時要強調先計算半徑的平方,後再與π相乘。要求面積,必須先要算出圓的半徑。

學生在學的過程中體現了很高的興趣,從練習中發現學習的效果也很顯著,這都於導入時練習生活,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動手有很大關係。

當然,這堂課也存在很多的問題,在個別問題的引導上,還是不到位。比如:拼成的長方形於圓的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練習中也應該加入稍微有難度的題目會更好。

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及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認識了圓,會計算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成功之處:

1、以數學思想為引領,探索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學生對於把圓的面積轉化為已學過圖形的面積並不陌生,通過以前相關知識的學習,學生很自然想到利用轉化思想把圓的面積轉化為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來推導計算圓的面積。在教學中,我首先通過出示學過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讓學生回顧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從而為教學圓的面積做好鋪墊。

2、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與學生的實際操作相結合,使學生不僅知道圓的面積推導過程,還在學習中再一次温習轉化思想,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教學中,通過學生的操作,與多媒體的動態演示,使學生清楚的發現圓的面積與近似長方形面積之間的關係:近似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於圓的半徑,由此推導出圓的面積是:S=πr2。

不足之處:

學生由於事先在課前已把課本中的附頁圓等分剪下來,對於把圓的面積轉化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有了一定的思維限制,學生是不是隻是單純的操作,而忽略了思維的進一步深入,還有待研究。

再教設計:

儘量放手給予學生最大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思索、質疑中不斷建構知識的來龍去脈,習題要精選,注意變化的形式。

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4

圓是小學階段最後的一個平面圖形,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認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認識,不論是學習內容的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因此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我力求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創新意識、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都得到發展,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導學激趣,滲透“轉化”

本課開始,我引導學生回憶學過圖形面積公式,並結合回憶上學期探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探究方法,引導學生髮現“轉化”是探究新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方法,為下面探究圓的面積計算的方法奠定基礎。這部分學生在口述過程中對推導的過程説得不是十分到位,許多同學都忘記了,裏面具體環節沒有説出來。但通過我用課件演示,給學生視覺的刺激,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為新知的“再創造”做好知識的準備。

二、大膽猜測,激發探究

在凸現圓的面積的意義以後,我讓學生猜測圓的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讓學生進行估測。當學生猜測出圓的面積可能與圓的半徑有關係時,設計實驗驗證:以正方形的邊長為半徑畫一個圓,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出圓的面積,探索圓的面積大約是正方形面積的幾倍。這一內容是舊教材所沒有的。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被充分調動起來,而這些,又正好為他們隨後進一步展開探究活動作好了“預埋”。

三、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當學生通過估測後,讓學生來做個實驗討論。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個圓,現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麼圖形?並想想它與圓有怎樣的關係。

這樣,通過學生操作學具,把抽象思維物化為動作形象思維,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發現圓的面積、周長、半徑和拼成的近似長方形面積、長、寬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由扶到放,由現象到本質地引導,又使學生始終參與到如何把圓轉化為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的探索活動中來。學生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發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激發,探索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同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學量的加大,對於圓的面積公式還應讓學生多點時間去思考,去推導。細節的設計還要精心安排。特別是學生在口述推導的過程中,導出的太快,公式推導不明顯,怎樣出來的結果演示太快,學生不易消化。這個問題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細化。

另外,在進行圓的面積推導時,給周長怎樣求面積這一環節,由於沒注意,在求半徑時讓學生用C÷2÷∏,而沒有及時地糾正用C÷∏÷2,這在教學上顯得不夠靈活,今後在這方面要注意細心。

總之,這節課上得自我感覺還是比較成功,從始至終思路清晰,教學媒體運用較好,環環相扣,使學生學得活,學得紮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六年級《圓的面積》教學反思5

圓面積的教學分估算、推導和應用三部分,重點是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和應用,在推導過程中滲透“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新學期、新班級、新學生,我選擇了新教法。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以下幾方面較以前有所改進:

關注學生已經的知識基礎,重視“轉化”思想的滲透。由於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受思維定勢影響,學生難以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所以 在學習新知前,先引導學生回憶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澱,再現“ 轉化” 是探究新識、解決數學問題的最常用的好方法,為推導圓面積公式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結合上節課面積的估算教學,讓學生經明確:只要把圓內接正方形分割的邊數越多,就越接近圓,這樣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思考轉化的方法。

動手操作和體驗讓課堂富有了靈動的色彩。由於沒有學具,課前就分組讓學生動手把所畫的圓等分成不同的等份,課堂上學生便有了更多的操作、交流空間。學生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操作過程更是小心翼翼,生怕有半點閃失,操作結果:有的拼成三角形、有的拼成梯形、有的拼成平行四邊開、有的拼成長方形。拼的過程讓學生親歷、體驗了“化曲為直”的思想,同時明確了:把一個圓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拼成後的圖形與圓的面積相等,只是周長發生了變化。在整個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學生始終參與到如何把圓轉化成其它圖形的探索活動中來,學生的思維空間被打開,想象被激活,給課堂增添了靈動的色彩。

自行設置習題,學生表現多姿多彩。推導完公式以後,我並沒有直接出示例題,而是讓學生根據公式説出求圓面積必須具備的條件及應該注意的問題(已知半徑、一個數平方的計算)。緊接着讓學生説出一步、二步、三步計算圓面積所必備的條件,這種練習方式不僅複習了以前學過的知識,而且更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發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同時也為下節課的學習打響了前奏。

不足:

1 、學生方面:有些學生在計算一個數的平方時,會算成用一個數乘以2 ;對於整十數、整百數的平方計算,出現多零或少零的現象;對於較大數的計算不會進行簡便計算;有學生使用計算器;學困生有抄作業現象。

2 、教師方面: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板書字體有些草,忘記板書課題。

措施:

1 、加強學生口算基本功訓練,培養運算技能、使其掌握運算技巧;經常與家長聯繫,提醒學生不用計算器;加強對學困生的輔導。

2 、豐富自己的評價語言,注意評價語言的激勵性和導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