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精選6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34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語文《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精選6篇)

三年級語文《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 篇1

所執教的《金色的草地》一課是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第一單元的第二課。

《金色的草地》是蘇聯作家描寫的一個有趣故事。通過我和弟弟對蒲公英早晚變化地觀察,認識到草地、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文章抒發了作者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對自然、對生命的尊重、熱愛之情。

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理念出發,加強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這一維度,教學中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本質。

一、揭題

良好的教學氛圍,飽滿的學習熱情是學習成功的中國。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和生活經驗,對蒲公英有一定了解,因此這一步主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談自己對蒲公英的瞭解,以便更好的學習課文

二、初讀課文

三年級學生經過了兩年多的語文學習,已經掌握了常用的識字方法,已具備藉助字典認讀生字的能力。在這一步教學中,主要使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激發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識記的基礎上讀通課文。教師通過在語言環境中檢查學生對生字的識記。

三、細讀文

1、學習1、2自然段:

這兩個自然段的學習,我採用比較學習的方法。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寫了我家窗前的草地上有許多蒲公英,每當它開放時變成金黃色,大家都誇金色的草地太美了。第二自然段寫了我和弟弟為了尋開心揪掉這些蒲公英。通過美讀第一自然段,使學生了解蒲公英很美,讀第二自然段抓住句子就這樣,我們總是為了尋開心,揪掉這些不引人注目的小花。和換詞練習引人注目,瞭解這麼美的蒲公英不被我和弟弟注意,我們不喜歡蒲公英,只是用它來尋開心,為後文我和弟弟對蒲公英態度的變化(喜歡蒲公英)做鋪墊。

2、學習3、4、5自然段:

鼓勵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這一環節的學習,在小組中説説我有什麼新發現?有了新發現後,我們有什麼變化?將集體學習與小組學習相結合。利用複述和小練習的形式使學生了解蒲公英在不同時間它的花瓣形狀、顏色都有所不同,滲透自然知識。通過讀第四、第五自然段,畫出印象深刻的詞句這一教學方法,向學生滲透閲讀學習方法,從而體會蒲公英的可愛。課文學到這裏,學生很自然地就會想到小作者對蒲公英的態度上的變化為什麼這麼大?因此可以再把課文第二段和第四第五段比較讀讀,使學生進一步瞭解由於我和弟弟仔細觀察,發現了蒲公英的可愛之處,便不再隨意揪它,把蒲公英當成和他們一樣的小孩子。藉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滲透教育:只有細心地觀察,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

四、總結全文

這一步的教學給了學生一個充足的空間,通過全文朗讀談談自己學完課文的感受,學生既可以談學前、學後對蒲公英的認識,也可以談自己喜愛的花草,目的是引導學生明白善於觀察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他可以使自己有更多新的認識、新的想法、新的收穫、新的提高。然後請學生課後仔細觀察自己喜愛的事物,寫一寫自己的新發現。這樣,把語文的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從而感悟學習語文是有趣的。

三年級語文《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 篇2

《金色的草地》講的是生活在俄羅斯鄉下的兩個小朋友的故事。課文先講兄弟倆在住處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盡情玩耍的情景。他們所做的遊戲就是趁對方不備,將蒲公英的絨毛吹到對方的臉上。這種帶有調皮和玩笑性質的遊戲雖然簡單,卻充滿了童真童趣,使兄弟兩個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帶給他們的快樂。

課文語言平實,資料也比較簡單。本組是學生從低年級升入中年級,開始學習的第一組課文。本課的重點就是透過對資料的理解,學生能夠增加對大自然的熱愛的感情,體驗大自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快樂,增強觀察自然、瞭解自然的意識。那麼在設計本課教學的時候,我聯繫生活實際,在更廣闊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學習本篇課文;以朗讀為線,讀中想象為主要的教學策略,突出語文課的特點,引導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資料的同時,充分感受草地的美,激起學生對草地、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並樂於探索大自然的奧祕。

我首先創設情景,揭示課題,讓學生想象陽光普照,草地上將會是怎樣的美景呢?同學們閉上眼睛盡情的想想吧!有的説:“綠綠的草地一片生機,好象大綠毯。”還有的説:“陽光一照,這綠毯還能發光,上面就象綠寶石一樣。”那我就之後引導學生想象:“那陽光照到草地上呢?”學生説:“草地就象戴上了皇冠,就象穿上了黃燦燦、亮晶晶的衣裳。這時候草地就變成了金色的了。“

學生透過讀課文,大體上理解課文資料,我就用“課文主要寫了哪兩件事情?”這個問題檢查學生讀課文的狀況。在指導學生理解第一件事情的時候,指導學生進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課文讀熟,然後讓學生揣摩兄弟倆的心理、神態,並據此設計相關的動作,還能夠加進有關的對話,我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只要不脱離課文的原意,表演能夠不拘一格,能夠多樣化。透過表演,學生體會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金色的草地是蒲公英給草地帶來的新裝,因為有了蒲公英,草就有了神奇,美麗了,這是大自然美容師的功勞。怎樣讓學生走進草地盡情玩耍,找到發現的快樂呢?我抓住了教材的空白,給學生搭建展示的平台,結合自己蒐集的資料以及生活實際,盡情去領悟草地的金色之美。而學生的精彩語言遠遠超過平常之語。真可謂“給學生多大的舞台,學生就會給你多大的驚喜”。

透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的體會到,讀中體驗,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從而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藴涵的美。想象永遠是孩子們最樂意去做的,教師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學生就學來興趣盎然,教師就真正做到和孩子們同樂,教學相長。

三年級語文《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 篇3

俗話説:教無定法,學無定法,貴在得法。所以在教學設計之初,我就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可以讓學生耳目一新的情境渲染,蔚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綠茵茵的草地,旨在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捕捉孩子興趣的着力點,讓學生快速地走進文本。語文課標中明確指出,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應人文性與工具性高度統一,所以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讓讀貫穿在課堂的全過程。例如:我在教學《金色的草地》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兄弟倆在盡情玩耍的情景,深刻地體會童真童趣。我特意指導學生進行表演。“現在我想給大家創設一次當演員的機會,高興嗎?”同學們頓時雀躍起來。“首先應該明確,我們表演課本劇是不是為了痛快地玩一會兒?”同學們的頭搖得像撥浪鼓。“我們表演為的是走進文中,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情感。要想當好演員,首先要記住台詞……”於是我就讓學生採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反覆感知,使其對整個故事情節達到能複述的程度。然後讓學生討論兩個孩子的情感變化,讓學生認真地研讀“劇本”,探究“角色”,讓四個人小組合作,自主地選擇角色、進行排練,要求學生能投入劇本,進入角色,在表演的過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理解、情感。

揭示草地變化原因這一環節是課堂的高潮部分,首先我讓學生帶着疑惑,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到課文中去尋找案……邊找邊勾畫出草地變化的原因,最後請每組派代表到黑板上來,分別畫出早晨、中午、傍晚的草地及蒲公英的花開放和合攏時的情景,這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習的權利迴歸給學生,同時我能積極創設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課堂學習氛圍,着力培養學生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盡力做到尊重學生,我始終用我的微笑來感染着學生。不放過每一個可以鍛鍊學生的機會,把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這樣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這節課我至始至終與學生進行積極地互動,一起學習,一起探索,一起去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同時我能根據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標更容易實現,從而去體會那份成功的喜悦。

三年級語文《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 篇4

《金色的草地》講的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蒲公英又是孩子們最喜愛的植物,尤其為我們農村小朋友所熟悉,給孩子們增添了許多樂趣。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抓住學生的那份好奇與喜愛展開深入的探討。首先從草地出發,“……的草地”你見過什麼樣的草地?展示課題——金色的'草地,從而引出話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生的腦袋就會隨之產生很多問題:為什麼草地是金色的?這草地和我們現在見到的是一樣的嗎?一些疑問出現後引導走進課文,初讀課文後並檢查生字詞。在掌握生字詞的基礎上進行課文品讀主要採取個人讀,小組讀,小老師領讀,學生大聲朗讀,一來可以檢查剛才字詞教學的效果,二來可以瞭解課文內容,明白金色的草地主要是在講述蒲公英的變化。本文的重要線索是圍繞着文章的最後一段“多麼可愛的草地!多麼有趣的蒲公英!”來寫的。你從哪裏感受到了草地的可愛,從哪裏感受到蒲公英的有趣?

語文的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應多引導其多讀多思多想,在本文的學習品讀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如“蒲公英飛翔着,它似乎在許找自由,尋找夢想……”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情感積累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年級語文《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 篇5

《金色的草地》講的是生活在俄羅斯鄉下的兩個小朋友的故事。本篇課文文字和內容都比較淺顯,學生通過自讀,大體上能理解課文的內容。我在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時首先以“課文主要寫了哪兩件事情?”展開讀書讓學生知道:一是哥倆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的絨毛;二是“我”發現了草地會變顏色及其變色的原因。

在閲讀感悟第一件事中我指導學生進行表演。首先通過自由讀,指名讀,整體感知課文,然後讓學生揣摩兄弟兩人的心理、神態,你猜猜哥哥假裝一本正經地叫謝廖沙,他在想什麼?弟弟是怎麼做的,弟弟也假裝,弟弟想幹什麼、並據此設計相關的動作,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表演,學生能體會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快樂。

在第二件事的閲讀指導中我抓以下幾點展開理解感悟:

1、提問:“我”先發現了什麼,又發現了什麼?兩次發現有哪些不同?

2、抓住關鍵的字詞和句子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比如:“我起得很早去釣魚”這裏為什麼要強調“起得很早”呢?讓學生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到因為過去沒有起這樣早,所以一直誤認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發現草地並不是金色的”,“並”在這裏有哪些含義呢?用上這個“並”字,給人的感覺是“我”過去一直認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現在才這樣認為,並強調了對過去錯誤認識的否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們的手掌,可以張開、合上”,用手掌最簡單的動作打比方,就把一種不太容易説清楚的現象講清楚了。

最後,引導學生通過感情朗讀加深對內容的理解,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激發起學生熱愛大自然、觀察大自然,瞭解大自然的感情和興趣。

這堂課我比較遺憾的是:過於注重語言的品析,忽視了對孩子觀察力的啟發,忽略了文本背後的價值。如果課後能加個觀察某個小動物或某種植物的作業,能更好地落實課本知識於實踐。

三年級語文《金色的草地》教學反思 篇6

教學金色的草地前,我認為課文簡單,充滿了童真童趣,形象地講了蒲公英顏色晝夜發生的變化及進一步抒發了作者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學生學習不有什麼困難和問題,誰知在改作業的時候,我發現學生們仍然搞不清楚蒲公英變色的原因,在填空的時候亂填。由此我想到,課堂教學不能想當然,教師認為簡單的,學生未必這樣想,你眼中容易的問題,在學生眼中未必簡單,我們應當多一點寬容,多為學生着想,最好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在課堂上我能讓多一點的孩子説一説蒲公英變色的原因,也許這問題就不會成為問題了!或者我將讀書這一環節恰當合理地運用,學生讀書能讀到位,這失誤也不會出現!另外,在本課學習第1--2自然段,瞭解蒲公英的特點,體會我和弟弟的歡樂心境並在朗讀中體現這一環節,讀的效果不好,分析原因有:

第一,我週三午時上課,學生狀態不佳。

第二,問題的設計過於籠統,應當從具體問題出發,搭設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平台,在對話中師生才能產生共鳴,學生才能有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