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精華】美術教案模板彙編9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15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美術教案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美術教案模板彙編9篇

美術教案 篇1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小學

(2)課時:1

(3)學科:美術

(4)學生準備:場景道具、畫紙、各個小組的評價表、水彩筆、或者各色彩色紙、剪刀、膠水、觀察記錄表等。

二、教學課題《螞蟻搬家》

三、『教學分析:』

1、螞蟻搬家是孩子們喜歡的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因此我認為,教學的過程就應該是師生一起愉快地、相互參與體驗樂趣的過程。這個故事體現了螞蟻團結、協作的精神,寓意深刻。因此教學環節的設置應淡化雙基意識,着眼於情感的陶冶和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充分考慮德育的暗示作用,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學習活動的方式採用小組或集體合作為宜。

2、本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內容,是一節表現性繪畫課,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誇張地表現。以故事為前提,創設好情境,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對昆蟲外形特徵的描繪,激發探究興趣,能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描繪出生動、有趣的螞蟻搬家的情景。學習螞蟻的造型表現方法是本課的一個知識點,其中包括螞蟻的外形、結構特徵及動態的表現。

四、『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觀察瞭解螞蟻的外型特徵,抓住螞蟻的基本特徵刻畫動態。

2、能力目標:能憑着自己的觀察、體驗和豐富的想象進行無拘無束的表達;學會與他人合作共同創作。

3、情感目標:通過對螞蟻外型特徵及搬家過程的描繪,激發對螞蟻的喜愛和探究興趣;在共同創作、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合作的樂趣和參與的喜悦,樹

立集體協作意識,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

重點:運用繪畫形式,通過集體創作,創造性地表現螞蟻搬家的生活情景。『教學難點』

抓住螞蟻的基本特徵刻畫動態,以及螞蟻搬家過程的擬人化的想象。

五、『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本課探究學習的過程為:創設情境——學習討論——提供指導——創造表現——小結內化五大教學環節實施教學。

1、課堂伊始,我先讓學生聽歌曲,從學生熟悉的兒歌《小螞蟻》入手提出問題:誰能聽出歌曲裏面唱的是誰?它長得什麼樣子?它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並出示螞蟻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後面的質疑探究活動奠定基礎。

2、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先畫一畫,自己見過的螞蟻,初步認識結構特徵,相互討論一下螞蟻是怎樣搬運食物的?首先想象有着誇張動態的螞蟻形象,接着探究出螞蟻為什麼要搬家的?然後把家搬到哪裏去?並能想象總結出螞蟻搬運食物常用的方式方法。

3、理論聯繫實際,將學到的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4、課堂結束,我通過“你從螞蟻搬家的故事中學到了什麼”這一問題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並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我力求通過自己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多媒體及精美圖片的欣賞,以及現場演示搬運物品的表演,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用語言描繪活用行為模擬螞蟻搬家的情景,師生互動,展開討論學習,並留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小組2人合作表現,讓學生親自動手去畫,動腦去想。在學生的觀察、討論、想象中瞭解螞蟻的外形、結構特徵,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表現,在共同創作、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合作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悦。

六、『教具準備』

教師自己製作多媒體課件。

為小組準備:畫紙、各個小組的評價表、水彩筆等。

小組查閲、蒐集有關螞蟻的資料,圖片等。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播放兒歌《小螞蟻》導入:

(目的:根據教材內容和螞蟻的生活環境特點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百度搜索】:兒歌《小螞蟻》

1、師問:剛才這首兒歌裏唱的是誰?

生:回答、、、(小螞蟻)

師問:平時我們看到的螞蟻是什麼樣的?同學們想想···老師找同學起來大體描述一下螞蟻的外貌。

生:思考。並找學生描述。(學生描述:頭圓圓的,全身黑黑的。頭上有一對觸角,六對足,還有一個大肚子)

2、圖片欣賞

【百度搜索】:平時見過的小螞蟻圖片

(目的:讓學生通過欣賞真實的螞蟻圖片,加上教師的簡單講解,進一步加深印象,知道了螞蟻的大體結構。)

【百度搜索】:小螞蟻身體結構圖片

(目的:再次讓學生清楚明白螞蟻的身體結構是由頭、胸、腹三部分組成,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

3、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又大又重的物體,自己力氣小,搬不動,需要有人幫助。而在細小的昆蟲世界,這樣的事情也會經常發生,螞蟻就是這樣的羣體。

他們喜歡在地下築巢,他們成羣居住在一個巢穴裏。別看螞蟻身體那麼小,只要發現一點吃的食物,螞蟻們就會立刻返回蟻巢,一邊走一邊分泌一種化學物質,在路上留下記號,等回到窩裏,就用他們頭上的觸角和其它的螞蟻交流。

4、動腦想一想:什麼情況下,螞蟻們要成羣結對地搬家呢?

生:討論交流······

師:小結。對,就是天要下雨了,螞蟻們才匆匆忙忙的搬家。螞蟻是怎麼搬家的?你能做做螞蟻搬東西的動作嗎?

課件展示螞蟻搬東西的動作,師一邊講解一邊模仿。師一邊講解一邊模仿。同位之間也相互模仿螞蟻的樣子搬運東西。給別人的感覺東西要很沉很沉的。師:你們看,他們好像搬得好辛苦呀,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想一想······生:大家一起搬。

師:對了,3個人一起搬或者抬或者拉、推等等,力量大了,就能更快的把很沉的東西搬走。人多力量大呀。

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課題:螞蟻搬家

(二)、欣賞螞蟻

1、再次欣賞真實螞蟻圖片。師講解螞蟻的結構:頭、胸、腹。頭上有一對觸角。胸有三對足。

【百度搜索】:小螞蟻的身體結構圖片

(目的:認識螞蟻的外型特徵,學習抓住螞蟻的基本特徵刻畫動態的方法。)

2、知道了螞蟻的身體結構,怎樣表現會把螞蟻畫的更可愛?

【百度搜索】:再次欣賞圖片1:真實螞蟻搬運東西

【百度搜索】:欣賞圖片2:卡通螞蟻搬運東西

(真實螞蟻、卡通的螞蟻)對比一下,哪種方法表現的螞蟻更可愛?師略作分析講解,師生共同總結出:

卡通的表現手法更可愛。

(三)、畫螞蟻。

1、教師示範畫螞蟻:

頭是圓形的,胸也是一個橢圓形,腹部也是一個長長的圓形。(教師當場演示,學生認真看)

2、螞蟻搬運食物用的工具、姿勢:

【百度搜索】:

圖片一小螞蟻自己扛着、拖着

圖片二多人合力搬運

圖片三:雨中的小螞蟻

圖片四:小螞蟻搬蟲蟲

3、螞蟻愛吃的食物:(圖片展示)

【百度搜索】:(水果、餅乾、饅頭渣渣、米飯粒、雞腿等等。)

美術教案 篇2

活動背景:

“太陽是綠色的。”不對,太陽是紅色的!”“太陽是彩色的……”聽着孩子們爭先恐後地搶着表達太陽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問題,我不禁被孩子的話語感動了。對於太陽,每個孩子都知道,而説起太陽是什麼樣子的,他們的回答卻異口同聲“圓的”。這是孩子們最直觀的感受,也是他們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太陽的形態。是啊!在孩子的世界裏他們心中的太陽就是五顏六色的。於是,在這些想法的督促下,我設計了《美麗的太陽》這一教育繪畫活動,和孩子們共同探討太陽、畫太陽。藝術活動是需要創造的,創造基於敢想、敢説,我希望孩子們繪出屬於自己的一個太陽形象,而不是千篇一律。從活動中幫助幼兒感受藝術活動的誇張性,體驗藝術活動中大膽想象和創作的快樂。

活動目標:

1.積極想象,大膽用畫筆表現自己喜歡的太陽。

2.學會用多種顏色的塗畫法,感受色彩美,提高大膽運用色彩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瞭解關於太陽的粗淺知識,欣賞過有關太陽的美術作品。

2.物質準備:油畫棒、幼兒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講故事,導入課題。

師: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好聽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太陽的顏色》。

附故事:小白兔每次看見太陽它都很想知道:“太陽是什麼顏色?”小白兔去問小鳥。小鳥説:“太陽是綠色的。您瞧,太陽照在樹葉上,樹葉綠油油的。”小白兔跑去問小蜜蜂,小蜜蜂説:“太陽是紅色的。您瞧,太陽照在花朵上,花朵紅豔豔的。”小白兔跑去問小青蛙,小青蛙説:“太陽是黃色的。您瞧,太陽照在稻穗上,稻穗黃燦燦的。"小白兔想:小鳥説太陽是綠色的,小蜜蜂説太陽是紅色的,小青蛙説太陽是黃色的。(提問:剛才小動物們都怎麼説太陽的顏色的?)那太陽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呢?小白兔想啊想,這時天上下起雨來了,不一會雨停了,太陽又出來了,天邊出現了一道彩虹。小白兔想彩虹阿姨住在天上,一定知道太陽的顏色,就跑去問彩虹阿姨。彩虹阿姨先讓小白兔數數她身上的顏色“紅、橙、黃、綠、青、藍、紫。啊!共七種顏色。”小白兔説。於是,彩虹阿姨就説:“對啦!我身上的七種顏色全是太陽公公給的。”小白兔快活地説:“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美術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一、讓學生了解賽龍舟的來歷,簡略瞭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也通過畫賽龍舟,讓學生懂得集體團結協作的力量,是一種民族凝聚力的.象徵,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感情,知道湖南的一些風土人情。

二、鞏固和練習畫人物動態的繪畫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和想象力。

三、通過畫賽龍舟這種熱烈場面,迸一步學習和鞏固構圖佈局能力,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畫出賽龍舟的熱烈場面。

教學難點:

划船的隊員和打鼓的隊員的動態描繪。

教學準備:

教具:電視機、錄放機、投影儀、錄音機、錄像帶、槳、划槳的木偶人、活動燈片、水彩筆、藍色的卡片紙、學生作業用紙。

學具: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聽故事,瞭解賽龍舟的歷史由來。

小朋友們特別喜歡聽故事,下面請大家聽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打開錄音機)"歷史上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叫屈原,(貼出詩人屈原的畫像)……大家上中學時將會學到詩人那千古吟唱的詩《離騷》。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每年的五月初五在全國各地都要舉行非常隆重的龍舟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十一課:命題畫賽龍舟(板書課題)。

二、説龍舟賽,啟發學生回憶、想象龍舟賽的熱鬧情景。

在我們湖南省很多地方,每年的端午節前後幾天,都要舉行熱鬧非凡的龍舟賽(板書)。小朋友們見過嗎?是一幅怎樣的情景?

1、學生餳談,教師綜合性地板書:

"人山人海競爭激烈

鼓聲、加油聲響徹雲霄"

2、1991年5月,在我們湖南汨羅江舉行了"國際龍舟賽"(出示有關的圖片資料),全世界許多國家的代表隊在那裏歡聚一堂。別具一格的主席台和觀望台紮在江中。江的兩岸裝滿了彩燈,掛滿了彩旗,緊張激烈的比賽場面真是世人罕見,振奮人心。

3、打開教材第32頁,指導學生看教材上介紹的賽龍舟時熱鬧情景的照片,加深學生的印象,充實學生的想象。

三、學畫法,嘗試畫出龍舟賽。

1、教師講授畫法。

無論哪次龍舟賽,都離不開隊員、龍舟等。那麼每條龍舟上都有些什麼成員呢?(讓學生回億、發言,教師板書:旗手、鼓手、隊員)既然是賽龍舟,那麼龍舟的模樣便可以畫得形象些、誇張些(教師板畫幾種不同形式的龍舟模樣,啟發學生大膽想象、放手作畫。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信,減少了學生作業的難度)。

要在畫面上表現出比賽的激烈,就要在畫面的構圖,尤其是龍舟的位置安排上動點腦筋(教師用自制的活動燈片演示説明怎樣的距離才能使競賽場面激烈些,使學生懂得如何來處理畫面才能取得好的畫面效果)。為了增強畫面的熱烈氣氛,還可以畫觀眾。通過觀眾的動作、表情來襯托比賽激烈。

2、學生嘗試創作練習。

播放音樂。

教師隨時發現典型,抓住典型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創作。

四、評作業,畫的特點。

學生基本完成作業後,把一張張色彩鮮豔、激動人心的畫面貼到教師課前畫好的作業背景圖上,再讓大家評選出優秀作業。然後教師概括,肯定大家大膽創作,鼓勵學生平時要關心生活、熱愛生活。要把詩人屈原那種愛國落實到自己的學習之中去,刻苦努力學習,將來建設祖國。

美術教案 篇4

教學重點:根據學習任務收集小掛飾相應的工具材料,並將收集加工後的小掛飾材料有序地串起來,製作1—2串掛飾。

教學難點:尋找與眾不同的小掛飾材料來製作掛飾,熟練並安全地使用工具進行製作,並説一説自己的設計思路。

教具準備彩色紙、針線、透明膠、膠水、小石子、落葉、果核、吸管、鈕釦、貝殼、野花等工具材料。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教師:穩定學生情緒小掛飾

學生:擺放好工具材料

設計意圖:做好上課準備

二、視頻欣賞導入小掛飾

教師:播放一段原始部落的人們日常生活或節日慶典時的影片,請學生注意觀察這些人的服飾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觀察他們身上的飾品都是由什麼材料製作而成的。小掛飾

學生:欣賞影片,觀察原始部落中的人們在服飾穿作方面的特點,初步瞭解掛飾可以運用的材料和製作方法。

設計意圖:以一種與現代生活截然不同的風格引入,將學生思路打開,同時也通過欣賞初步認識身邊的一些小物體在掛飾中的作用。

三、認識材料

1、 教師:原始部落的人們雖然生活條件不佳,但他們用平時收集到的動物骨骼、石頭、植物等做出了很多漂亮的項鍊、手鍊、耳環等飾品,那麼同學們都收集到了哪些材料呢?組織學生交流、觀察各種材料。

學生:瞭解原始部落的人們製作掛飾的材料。觀察自己和同學們帶來的材料,和同學互相交流收集的成果,拓寬對材料的認識。

設計意圖:在認識原始部落的掛飾之後觀察自己帶來的材料,開始在腦海中初步想象如何對自己的材料進行製作。

2、 教師:引導學生看自己身上的項鍊,並放置在投影儀上,請學生觀察這串項鍊使用了哪些材料。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要把這些材料用在一起?這些材料分別讓人感覺到什麼樣的感受?穿在一起又怎麼樣?

學生:觀察、認識材料,找出木珠、石子、貝殼、皮線、麻繩、金屬環等材料。討論材料的特點、性質及組合之後的效果。

設計意圖:實例分析,讓學生了解各種材料在製作中應怎樣搭配、組合。

四、嘗試、擺放

教師:請各組的學生拿出材料一起試着把材料擺放成一串,注意各種材質的材料的配合。

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組合成果,介紹自己的思路,請學生互相評價,給予建議、集體總結搭配組合的方法。

學生:學生將材料擺放、嘗試,將各種材料組成一串掛飾,在製作過程中注意總結自己的感受、經驗及對材料的認識。

展示作品,介紹自己的經驗感受,對學生的作品欣賞、評述,提出建議,集體總結:

1、 將有聯繫的物品串在一起會更好看。

2、 有的材料需要加工,如剪、繪畫、摺疊等,以美化效果。

設計意圖:初步嘗試,通過擺放和組合,欣賞和評價瞭解應如何將材料進行加工、製作和搭配。

五、欣賞、拓展

教師:課件展示掛飾作品,由項鍊、手鍊、到腰帶、耳墜、包飾、手機飾品、鑰匙墜、風鈴,信插……引導學生認識瞭解更多的搭配方法,同時也知道掛飾的含義和更多的掛飾的種類。

學生:欣賞各種掛飾,瞭解更多搭配方式。從各式各樣的掛飾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風格,幫助學生了解掛飾,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風格。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拓展視野和思路,逐步培養具有自己個性的審美風格。

六、實踐、製作

1、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

A:打算製作什麼掛飾

B:需要用上哪些材料

C:組內分工

學生:討論如何製作掛飾,建立設計思路,為製作掛飾做好準備。

設計意圖:初步構思,培養做事前先計劃的習慣。

2、 教師:實踐、製作

組織學生合作完成1—2件作品,並在做作過程中發現問題,一起解決問題。

學生:組內合作製作作品,在製作過程中注意總結制作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與積累的經驗。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和學習能力。

七、展示

教師:組織各組代表展示介紹作品,並説一説本組在製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如何解決問題。

學生:每組代表展示介紹本組的作品和學到的經驗,共同分享經驗、成果。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分享成果,體驗成功的樂趣。交流學習。

八、小結

教師:請學生談學習感想,提示學生生活中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價值,無論是一片落葉還是一粒石子,我們應用細心的觀察去了解我們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美,用我們的雙手去創造美的生活。

學生:説一説今天學習的感受,覺得以後應怎樣運用今天學到的知識,應怎樣去認識我們生活中的點滴。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感想總結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建立學以致用的意識,引導學生髮現美,創造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情感。

美術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吃蟲草的自然知識,並選用多種方法來表現吃蟲草捕蟲的情景。

2、通過欣賞、觀察、表演等形式瞭解吃蟲草捕蟲的經過。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吃蟲草的知識,能用所學的方法來表現吃蟲的情景。

難點:畫面表達清晰,具有情趣性。

教學準備:

彩紙、彩筆、橡皮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大自然中的動物、昆蟲和植物最多了,你知道哪些蟲子喜歡吃植物?

2、吃植物的蟲子很多,但有些植物能把蟲子吃掉,你相信嗎?

3、你知道有哪些植物呢?(學生知識介紹)

二、新授

1、展示吃蟲草圖片:

(1)瓶子草1

(2)瓶子操2

(3)捕蠅菜

(4)豬籠草

(5)茅膏菜

你們知道這些草是怎麼吃蟲的呢?

(學生根據畫面想象描述)

2、課件介紹一種植物吃蟲的過程。(語言文字)

3、通過幾個畫面播放吃蟲草吃蟲的經過。

4、吃蟲草們有各種捕蟲的本領,有的靠香味,有的靠圈套,有的靠色彩……如果你是吃蟲草,你會用什麼辦法吸引蟲子,來把它吃掉呢?

5、每小組商量討論,然後上來表演。

(你們表演的是什麼草?誰做什麼?誰做什麼?)

二、欣賞

1、剛才,我們瞭解了很多吃蟲草的知識,對吃蟲草有了許多認識,但誰多沒見過。不過我們可以充分發揮想象。一些小朋友,就通過想象,把吃蟲草吃蟲的情景畫了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

美術教案 篇6

一、學生分析:

二年級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心理的發展已慢慢地從幼稚走向成熟,他們的心理情緒容易動盪,當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自己無法克服的阻礙和困難時,極易產生一種緊張、焦急、膽怯的情緒。因此,我將針對該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在《勇敢的我》的美術教學設計中,正面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地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目的就是為了能使他們認識到: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碰到一些令自己感到緊張、害怕的事情,這很正常,在人的一生中也在所難免。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樹立了對生活的信心,能勇敢地克服生活中的每一個困難。

二、教材分析:

本課作為一節“造型、表現”領域課程,美術學科本體的技法重點主要是採用各種繪畫材料,讓學生學會觀察與表現人物的表情和動態特徵,並引導學生勇敢地把自己的所觀、所想大膽地畫下來。同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以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切入點,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交流探討方式,使學生在循循善誘中,明白“勇敢”到底是什麼,大到見義勇為,不怕犧牲,小到對日常生活中困難的克服。並通過教學,最終使學生明白一個道理:沒有人天生就是勇敢者,我們每個人只有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才會從原本的膽小、懦弱變得勇敢、堅強。所以本課從課目到教學環節設置、作業方式都考慮到德育的暗示作用,讓學生既獲得知識,又陶冶性情。

三、教學目標:

1、通過畫一畫勇敢的自己,學會對人物動態特徵、表情特徵的觀察與描繪。

2、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及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堅強勇敢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素養。

四、教學重點:

學習觀察與表現人物的表情和動態特徵,並培養學生堅強勇敢的意志品質。

五、教學難點:

對膽小及勇敢的人物表情和動態特徵進行大膽誇張和描繪。

六、教學過程:

(一)情感導入:

1、師生交流,增進了解。同學們,今天上課老師有件事情請大家幫忙,老師最怕疼了,可是我最近長了一顆小蟲牙,醫生説必須拔掉,我應該怎麼辦呢?(勇敢面對。)那麼,你們覺得自己是勇敢的人嗎?認為勇敢的同學請舉手。真不錯,你們做過哪些勇敢的事兒呢?當你遇到困難時是怎樣的心情?能告訴老師嗎?(學生自由發言。)

2、師小結:每個人都會遇到令自己感到緊張、膽怯的事情,特別是第一次做的事情,這其實很正常。可如果不去勇敢地面對它們,向緊張和膽怯挑戰,就會導致本來可以做到的事情做不了;本來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卻達不到好效果。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些畫面。

3、好!我們今天就來以這些勇敢的人為榜樣,學習第8課《勇敢的我》。

(二)討論評述(欣賞):

1、師:在我們的美術書中有三幅表現“勇敢的我”的作品。打開美術書第14頁,看一看,你最喜歡哪一幅呢?為什麼?(學生觀察並思考。)

2、共同欣賞分析(逐一欣賞):

解決問題:(教師着重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與表現人物的表情和動態特徵。)

仔細觀察勇敢的“我”表情有什麼特點?其他人呢?(在黑板上示範畫人物特徵)

3、我們再來看看一些其他的畫“勇敢的我”,好嗎?你們有信心畫得比他們勇敢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將所觀、所感、所想大膽地畫下來,通過畫筆,再一次感受自己勇敢時的心情。並提示學生可以對作品的造型和色彩進行大膽地想像與誇張。

(三)創造表現(創作):

1、學生開始創作表現,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鍼對性的個別輔導。

2、對有新意的作品及時進行表揚、展示,以給其他同學很好的借鑑作用。

(四)展示交流(評價):

1、師:同學們,你們“勇敢的我”都畫好了嗎?舉起來讓我看看,好嗎?

2、師:看看誰最勇敢,願意第一個上來,給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重點介紹“我”在做什麼?是怎樣克服困難的?人物的表情和動態有什麼特點?)

3、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對作業進行自評和互評,説一説自己的成功之處,找一找別人的閃光點,互相也提出有創意的修改意見

七、課後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美術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雨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現象,下雨時,我們不難看到孩子們在雨中奔跑、嬉戲的情景,在兒童看來,下雨是一件有趣而令人激動的事情。?

教材把《下雨啦》安排在第7課,對於大部分北方地區來説,這時正是秋季,秋日的小雨清涼纏綿,能夠給孩子帶來創作的靈感和真實的體驗。教材中還提供了一些和下雨有關的情景圖片,是要引導學生悉心觀察,豐富聯想,引發回憶。這是一節繪畫練習課,一般説來,孩子們創作的內容大致會偏重於兩類,一是表現雨:用長短、疏密、走向不同的線、點表現出雨的大小,畫出自己對雨的感受;二是表現雨中的情景,主要是表現人、動植物等在雨中的活動,有的可能是真實的回憶,也有的可能是建立於真實基礎上的想象。教材中出示的學生作品在這些方面可以給學生帶來某些啟發。

學生在進行本課題的創作時,一般會涉及到描繪下雨時的某種“場景”或“情節”,和前幾課的創作相比,畫面內容會更加豐富,往往容易把握不好畫面的構圖,教學時,教師應該在這方面對學生進行初步的引導,可以通過分析優秀作品幫助學生提高認識,使學生在下筆前有意識地區分畫面表達的主次,安排畫面,以便能更好地藉助畫面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目標:

1.選擇長短、疏密、走向不同的線條表達出對雨的感受。

2.回憶下雨時的感受,表現出下雨時的真實情景或自己的想象。

3.體驗用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感受的樂趣。

教具、學具:

l.電腦多媒體、課件、手偶機器貓、構圖對比作品。

2.讓學生觀察下雨時的情景及雨中人物、景物的特徵。

教學方案:

一、引導目標,激發興趣。

引入主題。

教師: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樣物品,誰能説出它叫什麼?什麼時間用的?(出示雨傘)學生自由發言、拿我再出一個謎語,大家能猜出來嗎?

(謎語:千條線,萬條線,數不清,剪不段,落到天裏秧苗綠。落到水裏看不見)

二、引入課題,激發興趣。

1.小朋友們可真聰明!你們這麼可愛,我就給你們變個魔術,看,烏雲密佈,電閃雷鳴

隨着風在空中變成了無數的小水滴,漂漂灑灑,大滴大滴地落如大地的懷抱,這就是雨,雨滴越來越大,漸漸的連成了線,地上有了水的漩渦。今天,就讓我們拿起手中的小畫筆把下雨的美景描繪出來,願意嗎? 學生:願意。(興趣盎然)教師:下雨啦。(板書:下雨啦)

二、充分感知,探究畫法

(一)創設情景,發散思維

引導學生討論雨中的感受。欣賞雨中的樹,花,草,建築......

(二)討論雨的畫法

1.教師問:你這麼喜歡雨,那你細心觀察過雨點像什麼嗎?

2.根椐學生的描述,在黑板上畫出雨點的各種樣子。(邊聽邊畫)

3.教師問:學生們的想象真豐富,大雨和小雨有什麼不同?

4.在黑板上的“小雨”中,添加雨點,放大雨點,畫成大雨。(邊畫邊做分析)

5.教師問:同學們觀察的都很仔細,那你猜猜,雨點都到哪去了?落下來以後是什麼樣子。

6.小結:小朋友們真是細心的好孩子,你們對下雨的情景觀察的真仔細,相信你們一定能把這幅畫畫好。如果你們總做這樣細心的孩子,去觀察大自然,你會發現更多更美的景物呢!我們隨時都可以用我們的巧手去描繪它們。

(三)對比分析,討論構圖

教師:老師己經把美麗的雨景畫了下來。(出示範畫一)瞧,這隻小青蛙在雨中唱歌呢!老師還有一幅唱歌的小青蛙,(出示範畫二)比一比哪一幅更漂亮?為什麼?(學生回答)

小結:通過這兩幅作品,我們可以發現,畫畫時不要畫的太小,要畫在畫面的中間,而且顏色搭配要漂亮。

(四)引導學生用繪畫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1.教師:老師畫的雨景己經讓大家欣賞過了,現在我想聽聽你準備畫些什麼?

2.學生討論交流。

3.小結:同學們描述的雨景真美,老師真想馬上就看到你們的作品,快用你們的小畫筆把它們畫下來吧!

三、學生作業,教師指導(教師巡視指導)

四、作品賞析,資源共享

把學生完成的作品貼在展示台上展示。學生互評。

教師在全班學生面前對錶現大膽、畫面生動有趣的作品進行表揚,以帶動全班學生整體表現水平的提高。

美術教案 篇8

課題:星空de聯想

施教時間:12月1日——12月3日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課前查詢資料瞭解宇宙特點,相互交流啟發想象,通過欣賞一些科幻片,開拓學生思路。

2、指導學生用刮蠟的繪畫技法和表現形式。創作出富有個性特點和形式感的星空圖。

教學準備:

學生:小刀、已塗蠟的紙等

教師:大圖畫紙、宇宙的圖片、錄像資料、電腦等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積極動腦,大膽想象,積極創作。

2、主動參與課堂創作,運用新的技法作畫。

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一:

引導階段:

1、同學們,看老師今天有什麼不一樣?象什麼?(戴黃顏色手套)

2、天空中除了星星還有什麼?

今天我們就來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星空到底是什麼樣?(出示課題)

活動二:

1、説説你搜集到哪些星空的資料?(學生展示)

2、怎樣才能到太空去呢?

3、出示楊立偉的照片,請學生説説楊立偉的事蹟。我們向楊立偉叔叔一樣到太空看看。好不好!(播放火箭升空及太空資料)

4、太空中還會有什麼星?還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5、老師也蒐集到了許多星空的圖片資料,一起來欣賞。

活動三:

1、同學們,拿出事先做好的蠟紙。談紙特點。應該怎樣創作?

2、學生創作,教師指導。

活動四:

小結:

教學札記:

這種刮蠟的作業紙特別不好做,如果將此課定為只一節課完成,連作業紙都幹不了,接近期末,加課時是不行了。所以在上完第一個班以後,我毅然決定讓另外兩個班在課前製作這種作業紙。趁着中午休息,我到班裏簡單介紹了刮蠟紙的做法,佈置學生提前回去做。到了上課那天,大家帶來的作業紙果然都很好用,刮出的作業效果也不錯。

美術教案 篇9

一、 教材分析

臨摹是美術學習中的一種方法,但運用的方法要適當,否則會嚴重束縛兒童的思維。本課試用小孩愛遊戲的心理,借鑑音像效果充分利用臨摹的借鑑功能,在“看着畫”中保留“想象畫”為學生開拓一個創造的境地。

神鳥如何變樹是本課的趣味中心,應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利用感受學習所獲得的知識進行自由創造。通過看一看、想一想、畫一畫、做一做來探祕、表現自己對自然世界的認識和感受。

二、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敏鋭的觀察能力和豐富的想象能力。

2、訓練學生的連貫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3、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

4、色彩豐富的表現能力。

三、 教學重點:

學生欣賞圖片,構思、構圖、表現的基本方法。

四、 教學難點及處理方法

怎樣引導學生把激發起來的感受轉化為可視畫面而生動的圖形

處理難點方法:

1、以鳥聲為引誘學生、自己欣賞圖片、強化豐富的色彩的意識。

2、鼓勵學生不要機械地對圖片的臨摹,和與別人畫得不一樣更有創意。

五、 教學過程

(一) 導入:以各種鳥叫聲的變化引導學生的進一步想象、求知慾望。

(二) 展示圖片:“神鳥”並試圖引導學生叫出鳥的聲音。

(三) 圖片的簡單介紹:(以學生的欣賞感受為主),強化師生互動,學生獲得新知識。

(四) 圖片轉換:以神鳥變成神樹,鳥、樹形象的比較,強化彩色羽毛變成彩色樹葉。

(五) 發展創造:學生自己心中的神樹,特別是樹形的豐富,手形變化的利用,與其它媒材的使用。

六、學生作業過程:作業可以繪畫,亦可以用橡皮泥表現。

1、 可適當強調畫面的位置及物體的大膽表現,即必要的構圖構思有利於學生以後的設計學習和繪畫表現!(通過表揚優秀作品中進行)

2、 強調色彩的豐富表現,特別表揚有創意的同學,但更要鼓勵根據自己感受來創作的作品,以避免向被表揚作業靠近(強調個性)。

3、 橡皮泥製作過程中,學生可以兩人合作完成一張作品,(強調學生的合作能力)。

七、 評價過程

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的作業或別人的作業,強調真實感受,鼓勵實話實説。老師儘量用個人的看法鼓勵學生自主想法,以便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學習評價氛圍。

八、 課後拓展

收集類似的圖片,可以藉助於家長並用文字表現自己對圖片的感受。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收集、整理資料、信息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