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山水田園詩四首》 教案教學設計(粵教版高二下冊)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74W

 【教學目標】

《山水田園詩四首》 教案教學設計(粵教版高二下冊)

1、瞭解“山水田園詩”的興衰與發展。2、瞭解盛唐“山水田園詩”的特點,學習鑑賞田園詩的方法。

3、準確把握這四首詩的的思想內容及不同的藝術風格。

【教學重點】瞭解“山水田園詩”的特點;學會賞析它。

【教學難點】  學會賞析(方法指導:仔細品味詩歌所創造的意境,結合詩人的生平遭遇來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1、關於山水田園詩:山水詩源於南朝(宋)謝靈運,田園詩源於晉代陶淵明,田園詩與山水詩在南北朝時期基本上分道而行,到唐初王績開始合流。至初唐之交,描寫山水別業的風尚盛行於朝野,沈宋、吳越詩人在山水詩創作中取得的成就已為盛唐山水田園詩開了先河。唐朝田園詩繼承了陶謝山水田園詩的精神旨趣,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適意、快然自足的樂趣,領會老莊超然物外、與大化冥合為一的境界;從東晉以來形成的澄懷觀道、靜照忘求的審美關照方式,在盛唐進一步與仙境和禪境相融合,促使山水詩形成了優美空靜的意境。藝術上,他們繼承了重興寄和感受、謝靈運重觀賞和刻畫的傳統,形成寄情於自然美之中的基本表現方式。以唐代王維、孟浩然為代表,此外還有儲光羲、常建、祖詠、裴迪等人。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2、明確鑑賞中常用到的術語:

1)思想內容:熱愛自然,嚮往自由,歸(退)隱,隱逸 ,閒適淡泊,悠然自得 

2)表現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3)語言特點:清新自然,質樸自然,清新洗練清幽淡雅 

3、內容:這類詩多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

4、藝術特色: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5、代表詩人: 孟浩然   王維    儲光羲   常建    祖詠

二、學習《宿建德江》

(一)、孟浩然之生平:(689-740),四十歲以前一直住在襄陽,四十歲時到長安考過一次進士,然而卻沒有考上,從此也就不得不斷了做官的念頭,在江浙一帶遊歷了幾年之後,最終死在襄陽。晚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聘他為幕僚。李白《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鬆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 孟浩然之山水田園詩

1、主要內容:1)隱居山林的逸趣:《過故人莊》2)懷才不遇的苦悶:《歲暮歸南山》

 3)客居在外的愁思:《宿建德江》

2、藝術風格:清幽淡遠,孟浩然以比興寄託和壯逸之氣充實了南方山水詩的骨力,以白描手法寫景抒情,形成了沖淡清曠的風格。

 (三)、寫作背景簡介:此詩作於開元十八年(730)漫遊吳越之時。當時,孟浩然告別隱居生活,躊躇滿志來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想實現自己為國效力的政治抱負。但是,孟浩然科舉考試失利,未能中進士,失意東歸。途經建德江時,愁緒無法排遣,然而,當黃昏來臨,明月當空之際,這建德江周圍的景物卻觸發了詩人的靈感。於是,一首名垂千古的寫景抒情小詩就這樣誕生了。

( 四)、基本解讀:

1、這首詩寫詩人的羈旅愁思。(主旨) 全詩的詩眼是“愁”字。

2、起句“移舟泊煙渚”,泊,停船過夜。詩人停船在一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這一句點題,為下文抒情寫景作準備。“日暮客愁新”,客,詩人自指。日暮,黃昏時分。“客愁新”,詩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3、三、四句並列寫景,但有時間先後之分。“野曠天低樹”是“日暮”泊舟所見:原野空曠,天空在與地平線相接的地方從樹梢頂上傾斜下去。空曠的原野使人孤寂。“江清月近人”,表明時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詩人於船上俯視江水,看見月亮是如此之近。這情景讓詩人感到冷清。這兩句一寫遠眺,一寫近觀,給人既遼遠又逼真之感。 

三、小結:此詩寫羈旅愁思,情景相生,風韻天成,富有藝術美。

四、作業:背誦這首詩歌。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檢查背誦。

二、學習《終南望餘雪》

(一)、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祖詠(699一約746),洛陽(今屬河南)人。開元十二年(724)登進士第。後仕途失意,移居汝墳。曾南遊江南,北上薊(jì)門。與王維、儲光羲、盧象、丘為等友善。《全唐詩》編詩一卷。

《終》是祖詠的一首傳世名作,也是一首應試詩。當時,年輕的詩人滿懷建功報國的凌雲壯志,從東都洛陽來到了帝京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詩人早聞長安城南的終南山以其獨特的風姿橫亙關中,廣綿廣餘里,又恰逢終南山剛剛降過雪,於是讀書之餘,欣然沿北坡而上,飽覽了雪後終南山的秀麗山色。當在科舉中看到“終南望餘雪”試題時,詩人便用一顆赤城的愛國之心抒寫了一首憂國憂民的小詩。

 (二)、基本解讀:

1、這首詩寫在長安城中眺望終南山積雪景象,並預感到城中日暮,將更加寒冷逼人。(主旨) 

2、前二句寫在長安眺望終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積雪高高覆蓋在上面,如同漂浮在雲端。

3、後二句中,“林表明霽色”,雪後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積雪的反光相輝映,一片明亮。“城中增暮寒”,俗語説“下雪不冷化雪冷”,又臨黃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可見結句寫實之妙,結得確實“意盡”。 

(三)、思考討論:

1、積雪是不可能“浮”在雲端的 ,詩人這樣寫是不是違反了常理呢?

明確: 沒有。詩人這樣寫是寫初終南山頂高聳入雲,突出於雲端之上;且雲在山腰繚繞飄動,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雲端之上的特點。

2、古人講究煉字,請你談談“霽”“明”二字的妙處 。

明確:1) 霽,指雨雪初停後的陽光。明,此處用為動詞,染亮。2)詩説“林表”之上有陽光,而不説林中、林下,也不説山腳、山腰,是因為只有在終南山高處才有陽光,表明已是西山銜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餘輝,既染亮了林表,當然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於是便帶出了結句中的“暮”字。

(四)小結:本詩描繪了從長安城裏看到的終南山陰嶺的秀色,但最後一句才露出作者本意,抒寫了關心人民疾苦的憂慮。

三、學習《田家雜興八首》(其二)

(一)、作者簡介:儲光羲(約706一約762),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郡望兗(yǎn)州(今屬山東)。開元十四年(726)登進士第。曾隱終南山。安史之亂中陷賊,受偽職,脱身歸。長安、洛陽收復後,被下獄,後貶死。《全唐詩》編詩四卷。

 (二)、基本解讀:

1、此詩寫自己歸隱田園之樂。(主旨) 

2、“眾人恥貧賤,相與尚膏腴。我情既浩蕩,所樂在畋漁”四句,通過對比手法寫自己隱居的志向。世人都追逐榮華富貴而以貧賤為恥,而我卻胸懷坦蕩,愛好漁獵的閒適生活。 

3、“山澤時晦暝,歸家暫閒居,滿園植葵藿,繞屋樹桑榆。禽雀知我閒,翔集依我廬”六句具體寫田園生活所樂之處。山林河澤有時昏暗不正常而不適宜漁獵,就回到家裏暫且閒居一段時間。家裏的環境充滿農家風情:滿園裏種滿了葵花藿草,桑樹榆樹繞屋而生。連飛禽都與我相熟,知我閒居無事,紛紛飛來,聚集在我的屋宇。 

4、“所願在優遊,州縣莫相呼。日與南山老,兀然傾一壺”四句明志之語:我的願望在於悠閒自在,無拘無束,地方官府不要來打擾我的悠閒生活。我每日與酒相伴,懷着傲世而看透塵世之心,打算在終南山中終老此生。 

 (三)、鑑賞要點:

1、藝術特色: 詩風質樸自然,運用了白描表現方法。

2、知識點回顧: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在詩歌中,指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用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勾畫出事物的主要特徵。

四、學習《終南山》

(一)、作者簡介: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是韓愈的詩友,被時人稱為“孟詩韓筆”,早年屢試不第,曾客遊河南、鄰寧等地。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寄寓汴州,二年後,方授溧陽尉。因終日吟詩,吏事多廢,後辭官歸家。孟郊一生,生活貧困,仕途潦倒,詩歌內容多啼飢號寒,傾訴窮愁失意的不平之鳴。詩歌主要風格特徵是:悽苦冷澀,奇崛險怪

(二)、基本解讀:

1、這首詩通過寫終南山的雄奇險怪之景,表達詩人歸隱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主旨) 

2、“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峯夜留景,深谷晝未明”四句寫遊終南山所見的奇景。 終南山雖高大,但還沒有高大到充塞於天地之間,此處以誇張手法寫出了詩人身處深山的獨特感受。仰望,山與天接;環視,視線為千巖萬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有何空間。日月並提,並非寫日月並“生”’而是詩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輪,然後再冉冉升起,看起來確實似從山石中“生”出。着一“生”字,“險”而不“怪”,唐詩中有“海上生明月”、“海日生殘夜”、“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無這幾句中所表現出的情韻。接下來,“高峯夜留景”,“夜”與“景”(日光)應不能同時出現,詩人卻寫在一起,確有“奇”的感覺,但仔細分析,詩人不過是説山下已是不見陽光的夜幕之時,終南山的高峯上尚有落日的餘暉。“深谷晝未明”,寫終南山千巖萬壑,高低懸殊,高處已是白晝,低處尚陰暗無光。與王維寫終南山句“陰晴眾壑殊”應是同義。 

3、“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二句,抒發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中”與“正”同義,山“居中”無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運用類比方法,抒發詩人對山及人的讚頌之情。“險”與“平”義相反,因為人“正”,所以路再“險”,心態仍是“平”的。這是以“路險”反襯出詩人心地平坦。 

4、“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二句寫山風的威力驚人。山高風厲,長風過處,千柏萬鬆的枝葉都向一個方向傾斜,可見“驅”的力量。聲音本是無形無色的,如何“拂”呢?因為長風過處,葉葉飄拂,聲音自然發出。這裏就把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了,既能看見萬壑松濤,又能聽見萬壑清風。 

5、結句“到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二句,頗有言外之意,即對山中的景物如此熱愛,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緣,對世上的繁文縟節、功名利祿看得就淡了,“悔讀書”(後悔走讀書從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3、鑑賞要點 

    此詩硬語盤空,險語驚人。詩人寫直觀之景,了無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這種直觀感受是詩人身處終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際,真的覺得天地間只有終南山,日和月緩慢升起時,真的如同從石上“生”出一般,給人以狠重鮮明之感。抒情直言,不講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語,情感表露無遺。韓愈《薦士》:“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界”,正是説孟郊詩的特色。 

(三)、藝術特色:

 1、硬語盤空,險語驚人。詩人寫直觀之景,了無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這種直觀感受是詩人身處終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際,真的覺得天地間只有終南山,日和月緩慢升起時,真的如同從石上“生”出一般,給人以狠重鮮明之感。

2、抒情直言,不講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語,情感表露無遺。韓愈《薦士》:“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界”,正是説孟郊詩的特色.

五、作業:課後練習題

6.邊塞戰爭詩四首

教學目標:

1、瞭解邊塞詩的主要特點,學習邊塞詩中的景物描寫的方法,理解浪漫主義的風格。

2、學習鑑賞邊塞詩的一般方法。

3、學習邊塞詩描繪邊塞風光和抒發戰場殺敵、保家衞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情景交融的手法。浪漫主義詩風

教學難點:曲筆的運用、聯想、誇張及用典等表達技巧。如何鑑賞邊塞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後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反映邊塞征戰生活的詩作逐漸蔚為大觀。所以説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最能體現國運興衰的作品。詩人從大漠、烽煙、長城、黃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們的精神風貌,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體味每首詩的整體風格,領會作者熔鑄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時代風貌。 

二、推進新課:

1、邊塞詩的主要內容: 1)、表現英勇作戰,保家衞國的豪邁、奔放、一往無前的主題。  2)、對將帥腐敗無能的諷刺,表現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 3)、對戰爭的厭惡,歸家無門的悲哀。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4)、邊塞風光。

2、邊塞詩的鑑賞要點: 1)、抓住詩中所描繪的邊塞風貌(景和人)。  2)、把握時代特徵,理解所描寫事物的特徵。 3)、推敲作品中所藴含的不同思想。 

3、在創作風格上:以雄渾豪放、奔騰峻偉見長。盛唐邊塞詩派的出現,開拓了我國古代詩歌題材的一個廣闊的領域,表現了盛唐時期激昂壯闊的時代風貌。當然,我們今天所指的邊塞詩,範圍要大一些,凡是表現軍旅生活的詩作都歸為這一類。

三、學習課文

(一)、學習《從軍行(其一)》

1.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屬山西)人,一説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授祕書省校書郎。天寶元年(742)遷江寧(今江蘇南京)丞,後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故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其邊塞、閨怨詩轟動一時,有“七絕聖手”、“詩家夫子”之稱。《從軍行》組詩共七首,是詩人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了邊塞戍卒懷鄉思親之情。(主旨) 

1)“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此句寫了環境、時序、風物、戍卒。在一片廣漠的邊塞之上,一座邊城的西邊,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樓上,一個戍卒孤獨地走上嘹望台,從青海湖上吹來的秋風在黃昏時分顯得更加凜冽寒冷。此時此刻,戍卒的思鄉念親之情也正是最為濃烈之時。這是一幅悲涼而又傷感的畫面。 

2)“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當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風瑟瑟,本就讓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傷離別”的樂府古曲《關山月》。笛聲嗚嗚咽咽,如泣如訴,如親人在呼喚,似徵人在歎息。笛聲如同一縷情思,飄向萬里之遙的故鄉,徵人的妻子也同樣在思念久戍邊庭的親人。但是戰爭遠未停止,徵人回鄉遙遙無期,只能是無可奈何的等待。以音樂入詩,表達深情。

3.藝術特點:1)曲筆抒情,虛寫徵人家鄉的妻子的無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2)側重寫環境的淒涼孤獨,通過寫羌笛之音,從聽覺方面抒發思鄉之情,心理描寫上採用虛寫方式,以想象寫情。

4.小結:王昌齡邊塞詩的內容豐富,主題多樣,表達的情感不止一種,此詩為抒寫思鄉之情。以音樂入詩,表達深情,是本詩寫作的一個特點。 這首詩抒情方式較有特色。前三句敍事,後一句抒情。敍事連貫性較強,實寫所見所聞,真實感人;而抒情則虛寫,宕開一層,寫徵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這也是暗示的表現方法。 

(二)、學習《薊中作》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高適 (700-765),字達夫,郡望為渤海蓓縣(今河北景縣)。二十歲曾到長安,求仕不遇。於是北上薊門,漫遊燕趙,想在邊塞尋求報國立功的機會,在樑宋一帶過了十幾年“混跡漁樵”的貧困流浪生活。曾任封丘尉,安祿山之亂髮生,他被拜為左拾遺,轉監察御史,官至淮南、劍南西川節度使,最後任散騎常侍,死於長安。此詩一名《送兵還作》,是詩人於天寶十載(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邊境回程途中在薊中所寫。薊中,薊城,故址在河北盧溝橋北。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了邊塞風光,表達自己憂心邊事但請纓無路的苦悶心情。(主旨) 

1)“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邊城何蕭條,白日黃雲昏。”寫在邊城所見景象。詩人騎馬從塞外千里迢迢趕到薊城,登上這座邊城的城牆。只見邊塞苦寒之地,一片蕭條,白日當中,黯淡無光的景象。 

2)“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寫詩人登城所見而引發詩人憂心邊事心情。詩人看到邊塞之地如此蕭條,民不聊生,就為胡虜的反覆叛亂而擔憂。難道沒有安定邊境的奏疏上陳嗎?並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無能將領,讓他們無功受賞,令有志之士扼腕長歎。 

3)“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儘管自己有着孫武和吳起一樣的謀略,但皇帝不重視也只能空自閉門歎息。抒發自己報國無門的鬱悶之情。 

3.小結:這首詩寫了詩人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高適早年落拓,延至四十餘歲尚是一封丘小尉,故登上邊城,觸景生情,想到無才無識者巴結討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邊地人民死活,弄得邊地狼煙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識者上書言事,卻石沉大海,不被重用,一腔憂憤盡抒筆端。暗示手法的運用。“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語含諷刺,表面寫諸將,實際寫玄宗偏聽偏信。 

四、背誦詩歌,預習新課。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檢查背誦。

二、學習《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岑參 (約715-770),祖籍南陽(今屬河南),後移居江陵(今屬湖北)。天寶三載(744),中進士,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八載(749),入安西都護高仙芝幕,任掌書記。天寶十三載(754),入安西都護封常清幕,以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充節度判官、支度副使。至德二載(757),至靈武肅宗處,遷右補闕,後歷任起居舍人、虢州長史等職。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有《岑嘉州集》。《全唐詩》編詩四卷。 

熱海,即今伊塞克湖,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國,此湖乃是玄奘法師取經中途停留之地,是世界上第二大之高山湖,面積達6230平方公里。伊塞克(Issyk)意為温暖之意,中國古書稱之為熱海或大清池,它跨吉爾吉斯與哈薩克之間,四周天山環繞,彙集天山山脈流下的雪水,卻終年不結冰,故有熱海之稱。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邊塞熱海地區的奇異風光,並藉此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崔侍御的讚美之情。(主旨) 

1)“側聞陰山胡兒語”一句作引子,以當地胡人之語表明下文七句所説為真。水熱如煮沸的開水,熱得連鳥也不敢從上面飛過,但水中卻有又長又肥的鯉魚。在熱海的岸邊,青草萋萋,四季常綠,到了冬天下雪時,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連熱海周圍的沙石也是其熱無比,似乎要把雲彩燃燒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樣。 

2)“陰火潛燒天地爐” 採用了聯想和比喻的手法,以下四句是詩人的思考和描繪。詩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燒,天地彷彿成了一個奇大無比的爐子,但為何偏偏烘烤西方這一個地方呢?其蒸騰的氣勢延及整個西域地區。 

3)“送君一醉天山郭”以下四句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的臨別贈言:我與你在天山城外飲酒,一醉方休,直到夕陽西下,落在熱海之濱;你為官公正,清廉無私,連熱海的炎威也為之消減。運用了對比烘托的手法,朋友為官公正,使熱海的炎威都為之消減,熱海的“炎熱”與朋友的“霜威”對比,讚美了朋友的為官品行。

3.小結:這苜詩描繪了邊塞奇異風光。詩人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將熱海的種種神奇之處作了活靈活現的描繪,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詩人想象奇特,用筆誇張,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此詩標題意思是寫一首熱海風光的詩歌送給友人崔侍御。詩中既寫了個人對邊塞奇異風光的感受,也藉以讚美友人的為官品行。 

4.岑參邊塞詩的特點:岑參的詩筆力雄健而富有英雄氣概。他以英雄主義的精神描繪邊塞的各種生活情景,常以好奇的熱情和瑰麗的色彩表現塞外遼闊壯麗的景色,因而富有浪漫的奇情異彩,他還善於將見聞和經歷分成一組組畫面,加以深入細緻地描繪,他的邊塞詩想象豐富,氣勢磅礴,代表了盛唐邊塞詩的最高成就。

三、學習《塞下曲》 

1.作者簡介:李益 (約748-827),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李益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他早年從軍,曾至朔方、幽州、口坊、口寧等地 ,自編從軍詩50首。他的邊塞詩雖不乏壯詞,但偏於感傷,主要書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他擅長絕句,尤工七絕。明代胡應麟《詩藪》:”七言絕,開元之下,但當以李益為第一,如《夜上西城》、《從軍北征》、《受降》。李益詩名在當時就極高,詩作多被畫工入畫或度為樂曲,流播一時。有《李益集》,《全唐詩》編詩二卷。他的邊塞詩的思想藝術成就,從總體説,是中唐詩人所不可企及的。這些詩從多方面真實而形象地反映當時邊塞戰爭的實際,閃爍着現實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光彩。

按內容説可以分為三類:

1)是描寫邊塞風光和日常生活。既寫了戰爭之暇,射箭習武的情趣

2)主要敍寫邊塞戰爭的實際,讚揚廣大將士的報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反映並同情廣大將士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並抨擊朝廷戍邊無策和邊將腐敗無能。

3)主要書寫自己的從軍生活和壯烈情懷。有的抒發了從軍報國、收復失地、安邊定遠的豪情壯志。如《塞下曲》

2.基本解讀:這首詩情調高昂,用前代名將典故,抒發詩人報國殺敵的雄心壯志。(主旨) 

1)“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人關。”這兩句以兩個典故表達了為保家衞國,、寧願戰死疆場也不希望活着回家。“伏波”,東漢馬援曾封為伏波將軍,他説:“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牀上在女子手中邪?”(《後漢書馬援傳》)“定遠”,東漢班超立功西域,封為定遠侯,晚年因久處邊地而思歸,遂上書皇帝説:“如自以壽終屯部,終無所恨。然恐後世或名臣為沒西域,臣不取望到酒泉郡,但願生人玉門關。”(《後漢書班超傳》) 這兩個典故引用,詩人用“惟願”、何須”二詞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一貶。 

2)“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這兩句用兩個典故表明殺敵衞邊必須徹底的態度。前典出自《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晉人及姜戎敗秦於觳……晉人與姜戎要之觳而擊之,匹馬隻輪無返者。”“海窟”,原義為大海,這裏指瀚海,即塞外大沙漠,代指胡人居住之地。在此表明了堅決徹底消滅敵人的態度。後典出自《舊唐書薛仁貴傳》:薛鎮守邊疆時,“時九姓有眾十餘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後患,並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餘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這裏是説殺敵不僅要徹底,還要留下得力將士,繼續鎮守邊關。 

3.小結:這首邊塞詩格調高昂,有盛唐邊塞詩餘韻。全詩寫得蒼涼悲壯,神采靈動,意氣飛揚。“不墜盛唐風格。”(楊慎《升庵詩話》) 此詩最為突出之處在於對典故的使用。四句中旬句用典,凝練形象,準確生動。  

四、作業:完成課後練習題,預習新課。

二單元   唐詩之旅(下)單 元 教 學 設 計

7.《白居易詩四首》教案

教學目標:1、瞭解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詩人情懷,領會白居易詩歌的深遠意義和影響。

2、學習詩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現手法,從而領會詩歌的本質。 

教學重難點:把握詩歌形象和內涵,體會作品情感和藝術特點,提高詩歌鑑賞水平。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簡介詩人: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屬山西),祖上遷居下邦(今陝西渭南東北),生於新鄭(今屬河南)。貞元十六年(800)登進士第,歷任左拾遺、翰林學士。元和十年(815)因上書請急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被貶為江州司馬。後歷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官終刑部尚書。晚年閒居洛陽,皈依佛教,自號“香山居士”,世稱白香山。 白居易是中唐新樂府詩歌創作的主要倡導者。受歷代樂府詩特別是杜甫樂府“即事名篇”影響,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創新樂府,指斥時弊,反映民瘼,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性。與元稹交厚,世稱“元白”。晚年居洛陽與劉禹錫唱和頗多,世稱“劉白”。一生有詩近3000首,自分為諷喻、閒適、感傷、雜律四類,其中諷喻詩以《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感傷詩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 白居易詩善於敍述,語言明白曉暢,通俗易懂,開中晚唐淺俗詩風,影響深遠。

2、新樂府詩及其特點:

1)樂府:漢代專管音樂的官署名,樂府詩指兩漢至南北朝時為當時樂府機關採集編樂的歌詩,後指魏晉至唐代按樂府舊譜彼重填新辭以入樂以及後人仿效樂府古題而作的詩歌。

2)新樂府:由中唐白居易提出並創立,繼承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傳統,用新題寫時事,不依譜,不入樂,體制與古樂府不同。 

二、學習課文

(一)《輕肥》

1、寫作背景簡介:此詩為詩人《秦中吟》十首組詩之七,約作於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雲“貞元、元和之際,予在長安,聞見之問,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為《秦婦吟》。”唐代中葉以後宦官專權越來越嚴重,而且過着驕奢淫逸、豪華糜爛的生活。他們結成一團,操縱朝政,甚至敢於廢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難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間有人人相食的慘狀。詩人將兩方面結合起來寫,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表現出對宦官驕橫跋扈的痛恨和對百姓苦難的同情。輕肥,用《論語?雍也》句:“乘肥馬,衣輕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 

2、解題 :詩題“輕肥”,取自《論語雍也》中的“乘肥馬,衣輕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諷喻:指在下者用文學作品寄寓高刺或箴規來戒勸執政者。

3、基本解讀:此詩寫宦官的驕橫之態並與江南天災作比,表達詩人對官場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主旨)   

1)開頭八句“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借問何為者 ?人稱是內臣。朱紱皆大夫,紫綬或將軍。誇赴軍中宴,走馬去如雲”為第一層,寫宦官們赴宴時驕橫跋扈之狀。首四句先寫宦官們令人驚異的驕橫情形:意氣之驕,竟能滿路,鞍馬之光,竟可照塵,而這一切均是宦官們所為!不能不令人驚異,從而引出“是內臣”的回答。宦官不過是皇帝的家奴,憑什麼如此跋扈呢?原來這些宦官居然都穿着朱紱和紫綬,做了高官,大權在握,怎能不驕?“軍中宴”的“軍”指保衞皇帝的神策軍,宦官們拳握了神策軍的軍權,盛氣凌人, “誇赴”,寫出耀武揚威之態;“走馬去如雲”,寫出旁若無人的驕橫。而宦官不是一個兩個,“滿”、“照”、“皆”、“誇”、“如雲”等字眼,告知人們這是一大幫,令人觸目驚心。這裏語含諷刺,暴露了貞元、元和之際宦官、藩鎮、官員相互勾結的畸形的社會現實。 

2)接下來六句“樽罍溢九醖,水陸羅八珍。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為第二層,寫軍中宴會的豪華場面。菜單是相當奢侈的:九醖、八珍、洞庭橘、天池鱗,均為天下美味,而“溢”、 “羅”、“擘”、“膾切”等詞,表現了宴會之奢靡。“食飽”二句,呼應首句,赴宴時已是“驕滿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3)以上二層極力揭露宦官、權貴之間相互勾結、極度奢靡的生活,,淋漓盡致地描繪出內臣行樂圖,已具有暴露意義。然而詩人的目光並未侷限於此。筆鋒驟然一轉,當這些“大夫”“將軍”酒醉餚飽之時,江南正在發生“人食人”的慘象,從而把詩的思想意義提到新的高度。同樣遭遇旱災,而一樂一悲,卻判若天壤。 

為下文表現主題作了充分準備。

 

4)最後二句“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為第三層,用重筆轉折,直賦其事,以慘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現實進行對比,揭示了當時廣大人民的悲慘處境。據《舊唐書憲宗紀上》記載,元和三年,“是歲,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東道旱”。四年,“浙西蘇、潤、常州旱儉。”這一樂一悲,令人驚心動魄,這與杜甫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異曲同工。

4、藝術手法:對比手法的使用。此詩寫宦官的驕橫之態並與江南天災作比,表達詩人對官場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詩人不作一句評説,不發一句議論,把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並列寫出,讓讀者悟出應有的結論,這比主觀議論更有説服力,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5、小結:本詩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性,對宦官的驕橫之態作了深刻的諷刺和揭露。

(二)學習《花非花》

1.寫作背景簡介:白居易詩原本以通俗著稱,這首詩卻相當朦朧,作於何時,為何而作,均無從定論,它被自居易自編於集中“感傷”部分。 

2.基本解讀:這首詩詩意朦朧,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詩。

1)首二句“花非花,霧非霧”,給人一種難以説清、捉摸不定之感,雖系否定,卻有着一個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霧。 

2) “夜半來,天明去”,乍一看以為是記夢,但下句“來如春夢幾多時”,可見又不是記夢了,“夢”在這裏也是一比。“去似朝雲無覓處”,以“來”、“去” 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啟下作用,由此生髮出兩個新的比喻。“夜半來”者是春夢,春夢雖美卻十分短暫;於是引出一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幻滅,於是引出一歎:“去似朝雲無覓處”。  

3、藝術特點:

1)博喻手法的使用。

①博喻:由一連串比喻構成,它們環環緊扣,如雲行水流,自然成文。反覆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説明的喻意。 如: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的開着的,有羞澀的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②此詩只見喻體(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個耐人尋思的謎。從而詩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層“朦朧”的色彩了。雖説如此,但此詩詩意卻並不完全隱晦到不可捉摸。它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2)此詩運用三字句與七字句輪換的形式(這是當時民間歌謠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節律整飭(chì)與錯綜之美,極似後來的小令。 

4、小結:這首詩,有人以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編集時,將此詩編人“感傷”部分。這部分中另有兩首詩與此詩情調極為接近,一為《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識真娘鏡中面,惟見真娘墓頭草。霜摧桃李風折蓮,真娘死時猶少年。脂膚荑手不堅固,世間尤物難留連。難留連,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簡簡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殺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二詩均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雲”,與《花非花》詩末的比喻如出一轍,音情逼真,都表現出一種對已經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與惋惜之情。《花非花》緊編在《簡簡吟》詩後,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達的一種意思吧?  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感傷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變故,對其打擊頗大,再加上其病眼幾至失明,故此詩寫其難言的傷痛。  

三、背誦《輕肥》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檢查背誦。

二、學習《杜陵叟》

1.寫作背景簡介:此詩屬於《新樂府五十首》,自序説是“傷農夫之困”,作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前後,當時江南和長安周圍遭受嚴重旱災,詩人時任左拾遺,上疏奏陳民間疾苦,請求“減免租税”,“以實惠及人”。皇帝批准,並下了罪己詔(實際上不過是籠絡人心的把戲而已)。杜陵,在今陝西西安東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為杜縣之地,漢代宣帝葬於此處,故稱杜陵。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農夫之苦,並對統治者玩弄權術剝削人民表示強烈的憤慨之情。(主旨) 

1)開頭七句“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餘。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幹”,寫出災情之嚴重。從三月寫到九月,可見全年適合長莊稼的時候全部是惡劣的天氣,麥苗和禾穗不是黃死就是青幹。 

2)接下來四句“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寫官吏們在此天災面前的可惡表現和百姓們的困難處境。官吏們為了“考課”,不僅不奏報朝廷,反而變本加厲地加緊搜刮。 

3)再四句“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鈎爪鋸牙食人肉!”寫詩人難抑憤怒之情,改第三人稱為第一人稱,用“杜陵叟”的口氣,痛斥了那些為自己升官而不顧百姓死活的“長吏”。“明知”農民受災卻偏偏“不申破”,甚至還美化現實以博皇帝的高興,這樣的“長吏”在封建時代是具有相當典型意義的。 

4)最後八句“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人弊;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税。昨日裏胥方到門,手持敕牒榜鄉村。十家租税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寫皇帝得知災情而下詔免税。表面上是歌頌了皇帝的仁德,實際上語含諷刺,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無論是官員們的“求考課”,還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税九家畢”,都是統治者們慣演的把戲而已:“帝心惻隱”是虛偽的,而用考課的辦法鼓勵各級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卻是真正的目的。 

3.鑑賞要點:

1)對封建統治者用“雙簧戲”方式剝削農民暴行的深刻揭露。“長吏”明知天災卻不奏報,仍然強徵暴斂;一個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畢”才慢騰騰地宣佈“免税”的“德音”,背後明顯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報後才下詔“免税”,此前卻一直不聞不問,裝作不知,虛假偽善。這種“雙簧戲”的演出,封建統治者演起來駕輕就熟,時機控制得恰適其時,可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這樣的把戲不止一次上演,詩的諷刺力度可見一斑。 

2)人稱的變化寫出詩人憤激的情感。如對“長吏”的控訴時,由第三人稱轉為第一人稱,變成直抒胸臆:“剝我身上帛……”,而詩中這一“我”的形象,極為精練地概括了封建時代千百萬農民的悲慘處境和體現在他們身上的不屈反抗精神,具有相當的審美價值。 

4、小結:本詩的社會批判性。 白居易用極其悲憤的情感,寫出了農夫之苦,揭露和控訴和統治者玩弄權術,剝削人民。極為精練的概括了封建時代千百萬農民的悲慘處境和體現在他們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對 “雙簧戲”的揭露,增加了詩的諷刺力度。

三、《問劉十九》  

1、學生誦讀品情。 

2.寫作背景簡介:此詩作於元和十二年(817),詩人時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劉十九,名不詳。作者另有《劉十九同宿》詩,有句“唯共嵩陽劉處士”,可知其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為即隱居廬山的劉軻。十九,兄弟間的排行。  

3.基本解讀:這首小詩寫一個冬日的傍晚邀人飲酒的情趣。(主旨)

1)一二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寫酒香襲人。酒是新釀的酒,還未濾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綠色,細小如蟻。爐火正旺,爐是紅泥鑄就的,小巧而又簡樸雅緻。紅紅的爐火,泡沫浮動的綠酒,香氣自然十分誘人。2)三四句“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邀對方傍晚過來飲酒。一場暮雪眼看就要飄灑下來,室外寒氣襲人,而時值黃昏,還有什麼比朋友間飲酒敍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結句雖為問句,但給人盛情難卻之感。 

3.鑑賞要點:此詩語淺而情深。酒逢知己乾杯少,杜甫《對雪》有旬“無人竭浮蟻,有待至昏鴉?',這是有酒無朋之憾。詩人此詩本為在雪天邀友小飲禦寒,促膝夜話。詩中藴含生活氣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來,遂成妙章。語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細細品味,勝於醇酒,令人身心俱醉。詩中先景後情,情與景相得益彰。室外雖然天寒地凍,室內卻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剎那時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聯翩。 

4、教師總結:   

1)、詩情醇與酒。詩寫得很有誘惑力。對於劉十九來説,除了那泥爐、新酒和天氣之外,白居易的那種深情,那種渴望把酒共飲所表現出的友誼,當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這裏顯示了除物質的因素外,還包含着動人的精神因素。 

2)詩從開門見山地點出酒的同時,就一層層地進行渲染,但並不因為渲染,不再留有餘味,相反地仍然極富有包藴。讀了末句“能飲一杯無”,可以想象,劉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詩之後,一定會立刻命駕前往。於是,兩位朋友圍着火爐,“忘形到爾汝”地斟起新釀的酒來。也許室外真的下起雪來,但室內卻是那樣温暖、明亮。生活在這一剎那間泛起了玫瑰色,發出了甜美和諧的旋律……這些,是詩自然留給人們的聯想。由於既有所渲染,又簡煉含蓄,所以不僅富有誘惑力,而且耐人尋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 

四、課後作業:鑑賞白居易的其他詩作。

 

韓三其

熱門搜索
歡度中秋節小學作文700字 五年級作文:《坐井觀天》新編 新人美容經理自我介紹 除夕夜吃餃子的小學生作文500字 《蛤蟆種瓜》教學反思 我的家鄉沂南六年級作文 山東聊城中考語文滿分作文:風景在路上 高中政治課《事物發展的趨勢》優秀教案 我最喜歡的運動高中英語作文 前海 雨中熟悉的背影作文800字 友愛在比賽中作文 放風箏敍事作文500字 山西晉祠的導遊詞 重症醫學科實習心得體會 友誼敍事作文600字 農民工調查報告 誠信是愛作文660字 餐館兼職實踐報告 爺爺的那盆君子蘭作文 《長襪子皮皮》讀書有感最新 幼兒園小班語言教案《水果牛奶》 新進人員工作彙報文件 DiY空氣鳳梨五年級作文 恰當失當名言警句 優美的聖誕節QQ祝福語 小學六年級作文:家鄉的端午節 我的夢想五年級學生作文400字 我真糾結五年級作文 教師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心得體會 讀《輪椅上的霍金》有感作文500字 我也做過演員作文1000字 六年級可怕的霧霾作文 寫母親節的作文450字 新學期新教師的發言稿 尋師 秋遊五年級的優秀作文 科幻想象500字作文 婚慶喜宴邀請函 淋雨的感覺作文650字 人生需要閲讀議論文 檔案管理工作自查報告 快樂的大海之旅三年級敍事作文 幸福作文600字 幸福之路 三年級下冊英語教學工作總結 美麗的校園小學優秀寫景作文700字 童年再見500字作文 二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