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小班社會教案愛護玩具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6.42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班社會教案愛護玩具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班社會教案愛護玩具教案

小班社會教案愛護玩具教案1

活動目標:

1.懂得玩完玩具要放回原處,會收拾玩具。

2.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3.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5.培養良好的衞生習慣。

活動重難點:

懂得玩完玩具要放回原處。

活動準備:

一個會“哭、笑”的布娃娃,各種玩具。

活動過程:

一、情景表演:

布娃娃哭了。 老師帶領幼兒遊戲,配班教師使布娃娃發出哭聲。

1.教師帶領幼兒尋找哭聲從哪裏來,尋找到正在哭的布娃娃。

2.找到娃娃後,拍一拍,玩一玩,抱抱布娃娃,問:“布娃娃,為什麼哭?”

3.幼兒猜測布娃娃哭得原因,知道是小朋友玩了,沒有把他送回家。

4.請幼兒將娃娃送回家,使其發出笑聲,説一説:“娃娃為什麼笑了?”使幼兒懂得玩完玩具要送玩具回家。

二、遊戲:

“誰走錯了”(請幼兒閉上眼睛)。

1.將部分玩具拿出玩具櫃,調換或散放各處。

2.請幼兒睜開眼睛説一説,哪些玩具放錯了地方,請個別幼兒送玩具回家。

三、談論。

在玩完了玩具,或者是活動完了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

活動反思

為了培養幼兒有一個良好的“玩完玩具要收拾”的好習慣,我設計了這一活動,幼兒通過布娃娃的哭和笑,很容易的理解了不整理玩具的習慣不好,通過活動使幼兒知道了玩完玩具或者是活動結束後應該收拾整理好。教師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及時地提醒幼兒培養這一好習慣。活動開始,教師利用一個娃娃的哭聲,一下子抓住了幼兒注意力,使幼兒很快的投入活動中。然後通過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使幼兒漸漸明白了,布娃娃的哭是我們的不良習慣引起的,大大調動了幼兒遊戲的心理,為幼兒主動地參與活動奠定了一定的良好基礎。第二環節的遊戲形式和我們本次國培訓活動中《我是媽媽的小幫手》有相同的效果。最後的討論使幼兒明白了玩完玩具要放回原處。整個活動中幼兒表現的都很積極,能夠主動的參與活動。不足之處是,最後的討論不夠深刻,不夠具體,希望在以後的活動中能夠注意這一點。

3、小班社會活動教案:玩具教案(附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學習用簡單的語句介紹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名稱及玩法。

2.學習和同伴分享玩玩具,體驗分享的快樂。

3.懂得玩過玩具後要把它放回原處,學習收拾玩具的方法。

4.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共遊戲的快樂,樂意與同伴一起遊戲。

5.喜歡幫助別人,與同伴友好相處。

材料準備:

幼兒自帶的玩具

活動設計:

一、教師談話引題

1.教師出示小熊。

師:今天金老師帶來一個我的寶貝玩具,看這是什麼?我的小熊是黃色的,圓圓的頭,它有黑色的眼睛,還穿着一件漂亮的衣服。

2.幼兒介紹玩具。

請小朋友介紹自己帶來的玩具,並用簡短的語句介紹自己的玩具,説説最喜歡的原因。

師:現在請小朋友也來介紹你的寶貝玩具好麼?先要告訴大家它的名字、它可以怎麼玩,再説説你為什麼最喜歡它。

小結:今天我們小朋友都帶來了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有毛絨絨的'玩具,有塑料的小汽車,還有木頭做的積木。

二、分享玩玩具

1.幼兒分享玩玩具

師:每個人都帶了玩具,我們可以大家一起玩,請你找找好朋友一起玩。

2.教師小結

出示玩玩具的照片,幼兒一起觀看。

活動反思:

小班孩子剛離開家中,還沒有擺脱“自我中心”,想要把自己最喜歡最寶貝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有很多幼兒都還不願意,而這時教師就要用表揚,獎勵的方式,激勵其他小朋友感受分享的快樂,使他們也產生分享的意願,在分享的過程中孩子們會體會到一起玩的快樂。並且懂得在玩的時候要愛護好自己和他人的玩具。

4、小班社會活動教案:愛惜玩具教案(附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將娃娃家中的物品擺放整齊。

2、懂得愛惜玩具。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5、培養幼兒敏鋭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

創設過家家的場景若干。

活動過程

一、導入:(出示情景)

“今天小貓和小熊在娃娃家玩完過家家的遊戲後,就回家了!現在我們幫忙檢查一下,看看它們是否把東西整理好了?”“沒有!”“現在我們看看哪個小朋友的眼睛最亮,發現的問題最多!”請幼兒在情境中進行觀察。(水杯、拖鞋都沒有擺放整齊;抹布沒疊就丟在一邊了;小娃娃的被子也沒有疊放整齊;玩具、彩筆沒收……)

二、基本部分:

娃娃家中的物品應該怎樣擺放呢,誰來幫幫它?請幾名幼兒對物品進行擺放,讓其他幼兒注意觀察是怎樣整理的,教師注意及時總結。(本部分除了讓孩子練習整理,擺放物品的習慣的習慣外,還可以將其中的一點拿出來讓孩子學習,如:怎麼擺放拖鞋;如何讓小貓的外套(抹布、牀單)變的整齊等等,並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練習。)

三、分組進行練習:

創設多個環境,將孩子們分成幾組,讓孩子們共同合作進行整理,讓每個孩子都有練習的機會。“小朋友們我們一起幫忙整理一下,比比哪個娃娃家裏整理的最整齊。”

四、情感教育:

讓幼兒懂得愛惜玩具。“小貓和小熊這樣做對嗎?為什麼?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玩具被扔得到處都是,這樣玩具就會很生氣,還會跟你們一起玩嗎?所以我們應該怎麼樣做?”教師進行總結。

附:兒歌《愛惜玩具》玩具玩具真有趣,天天和我做遊戲,輕輕拿,輕輕放,不扔不摔要愛惜。我的創新

活動反思:

活動一開始我就創設環境讓孩子們進行觀察,看看説説,並進行整理。集中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增加孩子們的積極性。有的孩子在整理時出現了困難,給小娃娃疊被子時,幼兒不知道要把邊對齊,通過老師的及時講解示範,孩子們有了初步的瞭解,在分組練習時讓孩子及時地進行了練習。通過這節課孩子們在整理自己的物品這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讓孩子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5、小班社會活動教案:愛護圖書教案(附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通過兒歌這一幼兒喜愛的文學作品作為貫穿,在念讀和討論中認知愛護圖書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

活動目標:

1、懂得要愛護圖書。

2、初步學習正確的翻書動作,學習一頁一頁翻圖書。

3、培養幼兒完整、連貫地表達能力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

4、培養幼兒敏鋭的觀察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懂得要愛護圖書。

活動難點:

初步學習正確的翻書動作,學習一頁一頁翻圖書。

難點形成原因:

手部小肌肉動作發展能力較弱。

難點解決策略:

層次遞進地進行熟練練習。

設計依據:

活動導入部分請幼兒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梳理幼兒原有認知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現場補書,幼兒發現補書的不容易,以鞏固他們對愛護圖書重要性的認知。

活動過程:

一、討論圖書破的原因

二、觀察教師修補圖書

1、請幼兒説一説有什麼好方法能幫助破圖書

2、教師根據幼兒説的修補圖書

三、討論怎樣避免弄破圖書(結合幼兒實例進行討論)

圖書應該怎樣拿,怎樣放?自己看書時應該注意什麼?打擊一起看書時應注意什麼?

四、欣賞兒歌《小圖書》

五、幼兒看圖書

教師巡迴觀察,指導幼兒正確的翻書動作。

活動反思:

《愛護圖書》是小班年齡段的社會活動。我本來想達到的目標是1.懂得要愛護圖書。2.初步學習正確的翻書動作,學習一頁一頁翻圖書。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水平和《綱要》中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中指出“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來設計本教學活動。

這是一個社會活動,“愛護小圖書”是一個非常空洞的,但又是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關注的一個問題,在每次的圖書閲讀中似乎都會涉及到一些這方面的注意點,如何通過形象、具體、生動的手段讓小班的孩子情感產生共鳴,這是我對這個活動首先考慮的問題,但在當我走進教室,進行活動時發現,孩子們情感不投入,有些孩子看見老師扮演書寶寶還在那邊笑,所以我們調整了策略,通過播放錄音、觀察圖書寶寶封面來了解書寶寶傷心的原因,進而導入課題,同時也提高孩子觀察能力。

我覺得我原來的教學設計可以進行這樣的調整:1.在最後可加入修補圖書的環節。2.在討論的時候可引導幼兒多説説如何正確翻閲圖書的方法。3.在活動結束後,可以在圖書架及每本圖書上都做了相對應的顏色標誌,讓幼兒根據圖書的顏色將放到相對應的位置。活動結束後,我們班的孩子對圖書寶寶都愛護有加,輕輕地,一頁頁的翻書。這個習慣還需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進行。

小班社會教案愛護玩具教案2

活動目標:

1.懂得玩完玩具要放回原處,會收拾玩具。

2.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3.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5.培養良好的衞生習慣。

活動重難點:

懂得玩完玩具要放回原處。

活動準備:

一個會“哭、笑”的布娃娃,各種玩具。

活動過程:

一、情景表演:

布娃娃哭了。 老師帶領幼兒遊戲,配班教師使布娃娃發出哭聲。

1.教師帶領幼兒尋找哭聲從哪裏來,尋找到正在哭的布娃娃。

2.找到娃娃後,拍一拍,玩一玩,抱抱布娃娃,問:“布娃娃,為什麼哭?”

3.幼兒猜測布娃娃哭得原因,知道是小朋友玩了,沒有把他送回家。

4.請幼兒將娃娃送回家,使其發出笑聲,説一説:“娃娃為什麼笑了?”使幼兒懂得玩完玩具要送玩具回家。

二、遊戲:

“誰走錯了”(請幼兒閉上眼睛)。

1.將部分玩具拿出玩具櫃,調換或散放各處。

2.請幼兒睜開眼睛説一説,哪些玩具放錯了地方,請個別幼兒送玩具回家。

三、談論。

在玩完了玩具,或者是活動完了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

活動反思:

為了培養幼兒有一個良好的“玩完玩具要收拾”的好習慣,我設計了這一活動,幼兒通過布娃娃的哭和笑,很容易的理解了不整理玩具的習慣不好,通過活動使幼兒知道了玩完玩具或者是活動結束後應該收拾整理好。教師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及時地提醒幼兒培養這一好習慣。活動開始,教師利用一個娃娃的哭聲,一下子抓住了幼兒注意力,使幼兒很快的投入活動中。然後通過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使幼兒漸漸明白了,布娃娃的哭是我們的不良習慣引起的,大大調動了幼兒遊戲的心理,為幼兒主動地參與活動奠定了一定的良好基礎。第二環節的遊戲形式和我們本次國培訓活動中《我是媽媽的小幫手》有相同的效果。最後的討論使幼兒明白了玩完玩具要放回原處。整個活動中幼兒表現的都很積極,能夠主動的參與活動。不足之處是,最後的討論不夠深刻,不夠具體,希望在以後的活動中能夠注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