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大班科學教案光和影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9.8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光和影,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科學教案光和影

大班科學教案光和影1

活動目標:

1.瞭解光的反射現象,會改變鏡子的角度,讓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發現。

3.體驗探索的樂趣,瞭解光的反射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1)每人一面平面鏡(大小形狀各異)。

(2)能表現光的反射的動畫或圖片。

(3)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調羹、茶杯、臉盆、光盤、手錶等各種表面光亮的金屬或玻璃物品。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書、粗糙的石頭、衣服等。

(4)我們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的圖片。

2.時間安排:陽光燦爛的日子。

活動過程:

一、呈現光的反射現象,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1.請配班老師持鏡子從户外反射陽光到室內,鼓勵幼兒尋找亮光,自然引出活動主題。

2.提問:亮光是從哪兒來的?它是怎麼進來的?

二、引導幼兒探索鏡子反光的現象。

(一)請幼兒手持鏡子到户外,自由探索如何將光反射進教室。

(二)引導幼兒交流討論:你是怎樣將太陽光反射到教室的?並做一做。

1.請做成功的小朋友演示一下是如何做的,成功的小朋友幫助沒成功的小朋友。

2.小結:只有鏡面對着陽光才會反光,沒有陽光照在鏡子上就不能形成光斑。

3.請幼兒交流:在反射光的過程中,還有什麼發現,如反射進教室的光是怎樣的?它會不會移動?是怎樣移動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嗎?你是怎樣做的?

4.小結:反射的光大小形狀是不一樣的,改變鏡子的角度,光會來回移動,它的方向也變了。

(三)請幼兒再次操作,並相互交流經驗。

操作要求:小朋友去調整一下鏡子的角度,讓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四)藉助動畫或圖片,明確引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概念:光照到物體表面,被物體擋住,改變了原來傳播的方向,反回去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

三、引導幼兒探索還有哪些東西能反射光?

(一)鼓勵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説一説,還有什麼東西也可以象鏡子一樣在太陽光下能反射光?

(二)請幼兒選擇提供的其他材料,自由探索哪些東西也能反射光?

提示:你可以摸摸材料,試一試這些材料哪些能反光,哪些不能反射。

(三)鼓勵幼兒探索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麼不同?

小結:能反射光的東西都是表面光亮平整的,不能反射光的東西是表面粗糙的;亮度強的物體,反射的光的亮度也強;小的東西反射出的光也小;不鏽鋼茶杯、臉盆反射的光是一圈一圈的;有圖案或文字的鏡子反射出的光也有圖案或文字……

四、光的反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一)光的反射在生活中帶來的好處

1.提問:誰知道光的反射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方便?

2.小結:我們聰明的人類利用了光的反射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好處,比如我們有了有趣的玩具——萬花筒和觀景箱;太陽灶能煮飯;月亮能照亮黑夜(最大的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也會給我們帶來不便

1.提問:那光的反射會不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好的地方呢?誰知道?

2.小結:城市裏很多高樓大廈外面裝修都是玻璃,整棟大廈都在進行光的反射,讓我們都睜不開眼,形成了光污染;夏天的時候,太陽照在地面上會刺激人的眼睛……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利用光的反射,讓它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更多幫助。

大班科學教案光和影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操作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求知慾望。

2.引導幼兒獲得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3.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及思考、表達等能力。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知道產生影子所需要的條件,即物體擋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紙剪的烏龜、金魚、風車、小鳥、電扇、打鼓的小熊、鍾等各種形象若干。

3.白紙、手電筒、膠水、擦布若干。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出示紙烏龜。昨天老師在手電筒和白紙的幫助下,讓紙烏龜在紙上跳起了舞。它究竟是怎麼跳舞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好嗎?

二、引導幼兒操作

1.提供每個幼兒一支手電筒、一張白紙、一隻紙烏龜、膠水等材料,啟發幼兒設法讓紙烏龜跳起舞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瞭解幼兒的探索情況,引導幼兒大膽想辦法解決問題。

3.組織幼兒交流討論。

①請幼兒把自己玩的方法、過程與鄰座同伴交流,並互相演示。

②請個別幼兒把自己的探索結果告訴大家,並演示過程。

③討論:為什麼有的“烏龜”會跳舞,有的“烏龜”不會跳舞?(組織幼兒交流,在幼兒發表意見時,教師不要急於表態,而是充分打開幼兒的思路,激發幼兒主動克服困難的願望。)

④教師小結:要讓“烏龜”跳舞,烏龜的腿與紙之間必須有距離,也就是説只要把烏龜的身體粘在紙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

4.讓每個幼兒自己糾正錯誤並驗證,使其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啟發幼兒進一步探索

1.是不是“烏龜”在跳舞?(是“烏龜”的影子在跳舞。)

2.提供各種形象,請幼兒任選一種材料,想一想這些物體的哪些部分適於活動,然後設法讓它們動起來。

3.幼兒探索,教師應允許幼兒失敗,鼓勵幼兒創新,並根據幼兒的探索情況予以及時的指導。如當幼兒未能讓“小熊”打起“鼓”來時,可啟發幼兒思考:“鼓槌”的角度摺疊得是否合適?手電筒移動的角度、方向是否與“鼓槌”的活動有關?

4.交流與討論。

①請幼兒講述操作方法並示範,引導幼兒觀察這些物體是怎麼活動的。

②你們發現了什麼祕密?(手電筒左右移動時,影子也左右移動;手電筒上下移動時,影子也上下移動。)

③教師小結:當手電筒移動時,光線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這時影子也會變化,這些小熊、金魚、風車等就會動得更加歡快,更加好看。

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光線位置變化,影子也隨之變化”的現象。

2.組織幼兒在區角活動中繼續探索有關內容,以保持幼兒濃厚的探索興趣。

大班科學教案光和影3

活動意圖:

在人不變的前提下,隨着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影子的大小、位置會有什麼變化?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開展此次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知道光和影的形成條件,在探索中瞭解物體、光源和反射面之間的關係。

活動目標:

1、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之間的關係。

2、準確地記錄人、太陽、影子之問的關係。

3、培養幼兒敏鋭的.觀察能力。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陽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場地、記錄紙、自制的日晷、時(每隔一小時記錄一次)。

2、經驗準備:知道太陽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瞭解了影子是在物體、光源、反射面三個條件下形成的;通過鐘錶與日晷對照,初步瞭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陽投影指示時問的工具等。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間的關係。

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對影子的變化進行猜想與驗證。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活動前,教師在户外選定地點,放置一個大鐘表和調置好的日晷。請幼兒猜測:假如上午9點,一個人面向太陽站立,他的影子會出現在哪兒?不同時問,太陽的位置會怎樣變化?影子會有什麼變化?

2、驗證9點影子的位置。

參加活動的幼兒每人負責畫一個時問段的影子,並在影子上記錄時間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點開始,請一幼兒選定面向太陽的方向站立,便於觀察太陽位置的變化,再請一名幼兒把他的影子畫下來。引導幼兒觀察人、太陽、影子的位置,特別是人與影子的連接點。

3、根據9點的影子,再次猜測。

“10點影子會出現在哪兒,影子會有什麼變化?”(影子逐漸變大)引起幼兒對問題的思考,然後進行驗證。

4、11點影子在哪兒。

同樣方法猜測、驗證。然後通過三次影子的記錄,引導幼兒觀察,太陽升得越來越高,影子越小,反之,與之相反。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之間的關係。

5、12點的影子在哪兒。

做完11點影子的記錄後,引導幼兒猜測12點的影子會在哪兒。(人的正背後)。

6、猜測下午的影子在哪兒。

記錄12點影子的時候,請幼兒再次猜測推斷下午的影子會有什麼變化?(影子又由小逐漸變大,而且左右影子對稱)然後逐一進行驗證。

7、根據記錄結果,幼兒自己總結規律。

記錄完影子後,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記錄結果,自己總結出太陽與影子的變化規律:太陽越低,影子越大;太陽越高,影子越小;太陽與人重疊時,影子最小。而且還發現了9點與15點的影子一樣大、10點與14點的影子一樣大、11點與13點的影子一樣大,左右對稱。

幼兒對此活動很感興趣,一整天談論的話題都是影子,總是提醒老師:“範老師,快到時間了,該上樓頂畫影子了。”中午午飯後,迫不及待地上樓畫影子,午睡時,為了等待畫影子,興奮地睡不着。輪到每人記錄時,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畫壞。

活動前,當教師提出“一個人面向太陽站立,他的影子會出現在哪裏”時,9個人出現了7種答案,都説自己是正確的。正因為答案出現的分歧比較大,想實驗的願望就越強烈,都想證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

9點影子出現時,大家都驚訝了,“啊!原來影子在這呀!”在猜測10點影子時,答案只有“左右”之後,大家都能推斷出下一個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爭議。12點時,看到影子最短,然後猜測,“以後影子是什麼樣?”有人説長,有人説短,王郡桐小朋友説:“1點時你不就知道了嗎”。中午1點我請沒睡的i名幼兒上樓畫了影子。起牀後,周岐傷心地哭了,“老師,為什麼不叫我?”當大家看到1點的影子後,一下推斷出以後每個時間段影子的位置了。

從上午9點到下午3點每隔一小時,孩子們就畫一次影子。記錄全過程後,不用老師做任何講解,孩子們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結論:上午9點影子最大,以後越來越小。中午12點,影子落在人正背後,影子最小。下午1點後影子逐漸變大。也就是説,隨着太陽(光源)位置的變化,影子也在變化着,太陽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則相反。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很清晰地表達了這一變化規律。

研究太陽、影子、日晷

活動反思

“光和影”這個活動主要是教師從偶發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在借鑑他人經驗的基礎上,創新了活動。通過教師敏鋭地觀察,捕捉到了有價值的東西,決定了下一次活動的發展方向。整個活動都是通過教師有效地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使活動一步步向前推進。

不足之處:

教師的提問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啟發性,只是表面性的提問,例如,“9點的影子在哪兒?”“10點的影子在哪兒?”同時,每小節活動之後及活動的最後教師沒有進行總結性的提升。

大班科學教案光和影4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操作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求知慾望。

2.引導幼兒獲得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3.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及思考、表達等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知道產生影子所需要的條件,即物體擋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紙剪的烏龜、金魚、風車、小鳥、電扇、打鼓的小熊、鍾等各種形象若干。

3.白紙、手電筒、膠水、擦布若干。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出示紙烏龜。昨天老師在手電筒和白紙的幫助下,讓紙烏龜在紙上跳起了舞。它究竟是怎麼跳舞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好嗎?

二、引導幼兒操作

1.提供每個幼兒一支手電筒、一張白紙、一隻紙烏龜、膠水等材料,啟發幼兒設法讓紙烏龜跳起舞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瞭解幼兒的探索情況,引導幼兒大膽想辦法解決問題。

3.組織幼兒交流討論。

①請幼兒把自己玩的方法、過程與鄰座同伴交流,並互相演示。

②請個別幼兒把自己的探索結果告訴大家,並演示過程。

③討論:為什麼有的“烏龜”會跳舞,有的“烏龜”不會跳舞?(組織幼兒交流,在幼兒發表意見時,教師不要急於表態,而是充分打開幼兒的思路,激發幼兒主動克服困難的願望。)

④教師小結:要讓“烏龜”跳舞,烏龜的腿與紙之間必須有距離,也就是説只要把烏龜的身體粘在紙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

4.讓每個幼兒自己糾正錯誤並驗證,使其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啟發幼兒進一步探索

1.是不是“烏龜”在跳舞?(是“烏龜”的影子在跳舞。)

2.提供各種形象,請幼兒任選一種材料,想一想這些物體的哪些部分適於活動,然後設法讓它們動起來。

3.幼兒探索,教師應允許幼兒失敗,鼓勵幼兒創新,並根據幼兒的探索情況予以及時的指導。如當幼兒未能讓“小熊”打起“鼓”來時,可啟發幼兒思考:“鼓槌”的角度摺疊得是否合適?手電筒移動的角度、方向是否與“鼓槌”的活動有關?

4.交流與討論。

①請幼兒講述操作方法並示範,引導幼兒觀察這些物體是怎麼活動的。

②你們發現了什麼祕密?(手電筒左右移動時,影子也左右移動;手電筒上下移動時,影子也上下移動。)

③教師小結:當手電筒移動時,光線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這時影子也會變化,這些小熊、金魚、風車等就會動得更加歡快,更加好看。

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光線位置變化,影子也隨之變化”的現象。

2.組織幼兒在區角活動中繼續探索有關內容,以保持幼兒濃厚的探索興趣。

活動反思:

“光和影子”這個活動主要是教師從偶發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在借鑑他人經驗的基礎上,創新了活動。通過教師敏鋭地觀察,捕捉到了有價值的東西,決定了下一次活動的發展方向。整個活動都是通過教師有效地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使活動一步步向前推進。

大班科學教案光和影5

活動意圖:

在人不變的前提下,隨着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影子的大小、位置會有什麼變化?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開展此次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知道光和影的形成條件,在探索中瞭解物體、光源和反射面之間的關係。

活動目標:

1、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之間的關係。

2、準確地記錄人、太陽、影子之問的關係。

3、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陽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場地、記錄紙、自制的日晷、時(每隔一小時記錄一次)。

2、經驗準備:知道太陽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瞭解了影子是在物體、光源、反射面三個條件下形成的;通過鐘錶與日晷對照,初步瞭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陽投影指示時問的工具等。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間的關係。

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對影子的變化進行猜想與驗證。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活動前,教師在户外選定地點,放置一個大鐘表和調置好的日晷。請幼兒猜測:假如上午9點,一個人面向太陽站立,他的影子會出現在哪兒?不同時問,太陽的位置會怎樣變化?影子會有什麼變化?

2、驗證9點影子的位置。

參加活動的幼兒每人負責畫一個時問段的影子,並在影子上記錄時間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點開始,請一幼兒選定面向太陽的方向站立,便於觀察太陽位置的變化,再請一名幼兒把他的影子畫下來。引導幼兒觀察人、太陽、影子的位置,特別是人與影子的連接點。

3、根據9點的影子,再次猜測。

“10點影子會出現在哪兒,影子會有什麼變化?”(影子逐漸變大)引起幼兒對問題的思考,然後進行驗證。

4、11點影子在哪兒。

同樣方法猜測、驗證。然後通過三次影子的記錄,引導幼兒觀察,太陽升得越來越高,影子越小,反之,與之相反。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之間的關係。

5、12點的影子在哪兒。

做完11點影子的記錄後,引導幼兒猜測12點的影子會在哪兒。(人的正背後)。

6、猜測下午的影子在哪兒。

記錄12點影子的時候,請幼兒再次猜測推斷下午的影子會有什麼變化?(影子又由小逐漸變大,而且左右影子對稱)然後逐一進行驗證。

7、根據記錄結果,幼兒自己總結規律。

記錄完影子後,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記錄結果,自己總結出太陽與影子的變化規律:太陽越低,影子越大;太陽越高,影子越小;太陽與人重疊時,影子最小。而且還發現了9點與15點的影子一樣大、10點與14點的影子一樣大、11點與13點的影子一樣大,左右對稱。

幼兒對此活動很感興趣,一整天談論的話題都是影子,總是提醒老師:“範老師,快到時間了,該上樓頂畫影子了。”中午午飯後,迫不及待地上樓畫影子,午睡時,為了等待畫影子,興奮地睡不着。輪到每人記錄時,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畫壞。

活動前,當教師提出“一個人面向太陽站立,他的影子會出現在哪裏”時,9個人出現了7種答案,都説自己是正確的。正因為答案出現的分歧比較大,想實驗的願望就越強烈,都想證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

9點影子出現時,大家都驚訝了,“啊!原來影子在這呀!”在猜測10點影子時,答案只有“左右”之後,大家都能推斷出下一個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爭議。12點時,看到影子最短,然後猜測,“以後影子是什麼樣?”有人説長,有人説短,王郡桐小朋友説:“1點時你不就知道了嗎”。中午1點我請沒睡的i名幼兒上樓畫了影子。起牀後,周岐傷心地哭了,“老師,為什麼不叫我?”當大家看到1點的影子後,一下推斷出以後每個時間段影子的位置了。

從上午9點到下午3點每隔一小時,孩子們就畫一次影子。記錄全過程後,不用老師做任何講解,孩子們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結論:上午9點影子最大,以後越來越小。中午12點,影子落在人正背後,影子最小。下午1點後影子逐漸變大。也就是説,隨着太陽(光源)位置的變化,影子也在變化着,太陽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則相反。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很清晰地表達了這一變化規律。

研究太陽、影子、日晷

活動反思:

“光和影”這個活動主要是教師從偶發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在借鑑他人經驗的基礎上,創新了活動。通過教師敏鋭地觀察,捕捉到了有價值的東西,決定了下一次活動的發展方向。整個活動都是通過教師有效地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使活動一步步向前推進。

不足之處:

教師的提問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啟發性,只是表面性的提問,例如,“9點的影子在哪兒?”“10點的影子在哪兒?”同時,每小節活動之後及活動的最後教師沒有進行總結性的提升。

大班科學教案光和影6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户外做操時,我忽然發現站在第二排的張煜程小朋友一會兒蹲下,一會兒站起來,雙手在胸前來回擺動,根本就不是在做操。我剛要提醒他,只見他又停了下來,一會兒看看地面,一會兒看看小手,原來他在玩影子。我沒有制止他,他一直專注地玩到做操結束。做完操,我把原來制定的十米往返跑,改為踩影子游戲。孩子們發現了許多有關影子的祕密,由此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有關影子的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知道了光和影的形成條件,在探索中瞭解了物體、光源和反射面之間的關係。

下面這個案例只是其中之一,使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初步瞭解了影子形成的條件、影子變大變小、日晷等經驗),通過猜測、記錄上午9點下午3點之問,太陽與影子的變化規律,進一步探索太陽、人與影子之間的關係。

活動目標:

1、進一步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之間的關係。

2、能準確地記錄人、太陽、影子之問的關係。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陽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場地、記錄紙、自制的日晷、時(每隔一小時記錄一次)。

2、經驗準備:知道太陽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瞭解了影子是在物體、光源、反射面三個條件下形成的;通過鐘錶與日晷對照,初步瞭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陽投影指示時問的工具等。

重點、難點:

重點: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間的關係。

難點:引導幼兒對影子的變化進行猜想與驗證。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活動前,教師在户外選定地點,放置一個大鐘表和調置好的日晷。請幼兒猜測:假如上午9點,一個人面向太陽站立,他的影子會出現在哪兒?不同時問,太陽的位置會怎樣變化?影子會有什麼變化?

2、驗證9點影子的位置。

參加活動的幼兒每人負責畫一個時問段的影子,並在影子上記錄時間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點開始,請一幼兒選定面向太陽的方向站立,便於觀察太陽位置的變化,再請一名幼兒把他的影子畫下來。引導幼兒觀察人、太陽、影子的位置,特別是人與影子的連接點。

3、根據9點的影子,再次猜測。

“10點影子會出現在哪兒,影子會有什麼變化?”(影子逐漸變大)引起幼兒對問題的思考,然後進行驗證。

4、11點影子在哪兒。

同樣方法猜測、驗證。然後通過三次影子的記錄,引導幼兒觀察,太陽升得越來越高,影子越小,反之,與之相反。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之間的關係。

5、12點的影子在哪兒。

做完11點影子的記錄後,引導幼兒猜測12點的影子會在哪兒。(人的正背後)。

6、猜測下午的影子在哪兒。

記錄12點影子的時候,請幼兒再次猜測推斷下午的影子會有什麼變化?(影子又由小逐漸變大,而且左右影子對稱)然後逐一進行驗證。

7、根據記錄結果,幼兒自己總結規律。

記錄完影子後,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記錄結果,自己總結出太陽與影子的變化規律:太陽越低,影子越大;太陽越高,影子越小;太陽與人重疊時,影子最小。而且還發現了9點與15點的影子一樣大、10點與14點的影子一樣大、11點與13點的影子一樣大,左右對稱。

幼兒對此活動很感興趣,一整天談論的話題都是影子,總是提醒老師:“範老師,快到時間了,該上樓頂畫影子了。”中午午飯後,迫不及待地上樓畫影子,午睡時,為了等待畫影子,興奮地睡不着。輪到每人記錄時,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畫壞.

活動前,當教師提出“一個人面向太陽站立,他的影子會出現在哪裏”時,9個人出現了7種答案,都説自己是正確的。正因為答案出現的分歧比較大,想實驗的願望就越強烈,都想證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

9點影子出現時,大家都驚訝了,“啊!原來影子在這呀!”在猜測10點影子時,答案只有“左右”之後,大家都能推斷出下一個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爭議。12點時,看到影子最短,然後猜測,“以後影子是什麼樣?”有人説長,有人説短,王郡桐小朋友説:“1點時你不就知道了嗎”。中午1點我請沒睡的i名幼兒上樓畫了影子。起牀後,周岐傷心地哭了,“老師,為什麼不叫我?”當大家看到1點的影子後,一下推斷出以後每個時間段影子的位置了。

從上午9點到下午3點每隔一小時,孩子們就畫一次影子。記錄全過程後,不用老師做任何講解,孩子們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結論:上午9點影子最大,以後越來越小。中午12點,影子落在人正背後,影子最小。下午1點後影子逐漸變大。也就是説,隨着太陽(光源)位置的變化,影子也在變化着,太陽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則相反。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很清晰地表達了這一變化規律。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教師的觀察很重要,只有教師敏鋭的觀察,才能捕捉到有價值的東西。做操時,教師觀察到了一名幼兒玩手影,從而生成了主題活動;玩踩影子游戲時,觀察到了每個幼兒發現的祕密,從而生成了多個探究點(大小影子、不同反射面的影子、兩個物體變成一個影子等);從畫影子中,觀察到了幼兒對太陽、人、影子的模糊認識,從而引發了下一個活動——太陽、人、影子及日晷,使幼兒清楚地瞭解了三者之間的關係;而後又發現了幼兒對影子大小的興趣,從而又引發了在實驗室探究影子變大變小的活動。總之,整個活動都是通過教師有效地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使活動一步步向前推進。

2、活動中的不足:

教師的提問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啟發性,只是表面性的提問,例如,“9點的影子在哪兒?”“10點的影子在哪兒?”同時,每小節活動之後及活動的最後教師沒有進行總結性的提升。

主要內容:

1、“光和影”這個活動主要是教師從偶發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並通過踩影子活動把個人的興趣點激發成全班幼兒的興趣點。在借鑑他人經驗的基礎上,創新了一系列活動,如日晷、彩色影子等。

2、通過教師敏鋭地觀察,捕捉到了有價值的東西,決定了下一次活動的發展方向。活動的開始主要以幼兒的表現為依據,收集幼兒的信息如踩影子時,幼兒發現了重疊的影子、彎曲的影子等),然後逐一設計活動,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3、每次活動幼兒都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活動的最後,教師沒有幫助幼兒提升認知水平,不能使幼兒從經驗水平上升為概念水平。

綜合評析:

在人不變的前提下,隨着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影子的大小、位置會有什麼變化?畫自己的“日晷”成為加深幼兒對此問題認識的一個很好的載體。當老師第一次讓幼兒猜“一個人面向太陽站立,他的影子會出現在哪裏”時,9個人出現了7種答案,而且幼兒都認為自己正確;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猜想與驗證,幼兒逐漸地發現了太陽位置與影子大小、位置的關係。

從幼兒的表現來看,一整天談論的話題就是影子;總是提醒教師快到時間了,該上樓頂畫影子了;中午午飯後,迫不及待地上樓畫影子;午睡時,為了等待畫影子,也興奮地睡不着;輪到每人記錄時,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畫壞;周岐因中午沒有叫他上樓畫影子,傷心地哭,看來幼兒確實喜歡這一活動。

在呈現個人反思與小組合作反思中,有一個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光和影”是一個系列活動(主題活動),反思是呈現對其中一個活動有效性的反思,還是對系列活動之間關係邏輯性的反思?由於,經常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因此無論是個人反思還是小組合作反思都顯得有些雜亂。建議:對於這樣的系列活動,可以沿着活動的有效性與活動問的邏輯性(系統性)兩條線展開不同層面的反思,以幫助教師更清晰系列活動到底應該怎麼搞。

大班科學教案光和影7

活動目標:

1、瞭解光的種類、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

3、激發幼兒探索光的奧祕的興趣。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光的種類、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難點:能理解淺顯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動準備:

1、水、玻璃杯、小鏡子、水盆、硬幣、手電筒

2、活動記錄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兒兩張

3、多媒體課件:各種照明燈、浴霸、歌廳裏的燈光、裝飾的彩燈、港口和馬路上的信號燈。

活動過程:

一、瞭解光的種類:

1、設置場景(使室內變暗)師:提問:"小朋友,屋裏為什麼變暗了?幼兒:“沒有光了,所以屋裏變暗了”(打開燈)提問:為什麼屋裏又亮了?幼兒:因為有燈光了,所以屋裏變亮了。師:那麼,你能説説你都見過那些光呢?

2、幼兒説出自己見過的那些光(太陽光、月光、星光、燈光、閃電光、x光、火光、激光、熒光棒、螢火蟲發出的光等等)。

教師小結:讓幼兒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兩種。

★自然光:像太陽光、月光、星光、火光、閃電光、螢火蟲的光是自然界產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燈光、激光、x光、螢光棒的光是人們製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認識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師:下面我們來做幾個小實驗,看看光是怎樣走路的?

實驗(一)、將活動室窗户遮住使室內變暗,打開手電筒,讓幼兒觀察手電筒的光是怎樣走路的?幼兒(手電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師小結:這是光的第一個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過去的,比如:太陽光、月光、手電筒的光、應急燈的光等等,因此,這種光的照射過程成直線的現象稱之為直射現象。

實驗(二)、讓幼兒在有陽光的地方玩小鏡子、水盆裏的水。師:小朋友邊玩觀察光發生了哪些變化?幼兒(發現小鏡子反光,發現水盆裏的水也反光、發現小鏡子讓光拐彎了)。

師小結:這叫光的第二個特性:光的反射性。

實驗(三)、把硬幣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導幼兒觀察硬幣和筷子的變化,幼兒(我發現筷子彎了、我發現硬幣從玻璃杯側面看變得很大,從玻璃杯的上面看沒變)。

師小結: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這是由於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陽光會照在地上,我們身上,也會穿過清水照進水裏,可是水和空氣不一樣,光鑽進水裏,走得慢了,也發生了一點變化,我們的眼睛看下去,水裏的筷子好像變彎了,其實是光在和我們做遊戲呀!是光的第三個特性:光的折射

師與幼兒一起總結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並讓幼兒做記錄。

三、討論光的用途:

師:人們利用光的這些特性發明瞭許多有用的東西,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

1)、幼兒觀看多媒體課件瞭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娛樂、裝飾、用作信號等。

2)、讓幼兒説説自己還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幫助找東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診療、美容、科考、照相、紅外線烤箱可以烤東西;紅外線還可以治病、紫外線可以消毒、殺菌。在醫院裏,人們可以用激光進行光治療。

3)、鼓勵幼兒長大後探索、發現更多的沒有被人類發現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發明更多有用的東西,造福人類。

四、活動延伸

請幼兒將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畫到記錄紙上。

大班科學教案光和影8

活動意圖:

在人不變的前提下,隨着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影子的大小、位置會有什麼變化?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開展此次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知道光和影的形成條件,在探索中瞭解物體、光源和反射面之間的關係。

活動目標:

1、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之間的關係。

2、準確地記錄人、太陽、影子之問的關係。

3、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陽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場地、記錄紙、自制的日晷、時(每隔一小時記錄一次)。

2、經驗準備:知道太陽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瞭解了影子是在物體、光源、反射面三個條件下形成的;通過鐘錶與日晷對照,初步瞭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陽投影指示時問的工具等。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間的關係。

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對影子的變化進行猜想與驗證。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活動前,教師在户外選定地點,放置一個大鐘表和調置好的日晷。請幼兒猜測:假如上午9點,一個人面向太陽站立,他的影子會出現在哪兒?不同時問,太陽的位置會怎樣變化?影子會有什麼變化?

2、驗證9點影子的位置。

參加活動的幼兒每人負責畫一個時問段的影子,並在影子上記錄時間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點開始,請一幼兒選定面向太陽的方向站立,便於觀察太陽位置的變化,再請一名幼兒把他的影子畫下來。引導幼兒觀察人、太陽、影子的位置,特別是人與影子的連接點。

3、根據9點的影子,再次猜測。

“10點影子會出現在哪兒,影子會有什麼變化?”(影子逐漸變大)引起幼兒對問題的思考,然後進行驗證。

4、11點影子在哪兒。

同樣方法猜測、驗證。然後通過三次影子的記錄,引導幼兒觀察,太陽升得越來越高,影子越小,反之,與之相反。感知人與太陽位置的變化與所產生影子大小之間的關係。

5、12點的影子在哪兒。

做完11點影子的記錄後,引導幼兒猜測12點的影子會在哪兒。(人的正背後)。

6、猜測下午的影子在哪兒。

記錄12點影子的時候,請幼兒再次猜測推斷下午的影子會有什麼變化?(影子又由小逐漸變大,而且左右影子對稱)然後逐一進行驗證。

7、根據記錄結果,幼兒自己總結規律。

記錄完影子後,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記錄結果,自己總結出太陽與影子的變化規律:太陽越低,影子越大;太陽越高,影子越小;太陽與人重疊時,影子最小。而且還發現了9點與15點的影子一樣大、10點與14點的影子一樣大、11點與13點的影子一樣大,左右對稱。

幼兒對此活動很感興趣,一整天談論的話題都是影子,總是提醒老師:“範老師,快到時間了,該上樓頂畫影子了。”中午午飯後,迫不及待地上樓畫影子,午睡時,為了等待畫影子,興奮地睡不着。輪到每人記錄時,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畫壞。

活動前,當教師提出“一個人面向太陽站立,他的影子會出現在哪裏”時,9個人出現了7種答案,都説自己是正確的。正因為答案出現的分歧比較大,想實驗的願望就越強烈,都想證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

9點影子出現時,大家都驚訝了,“啊!原來影子在這呀!”在猜測10點影子時,答案只有“左右”之後,大家都能推斷出下一個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爭議。12點時,看到影子最短,然後猜測,“以後影子是什麼樣?”有人説長,有人説短,王郡桐小朋友説:“1點時你不就知道了嗎”。中午1點我請沒睡的i名幼兒上樓畫了影子。起牀後,周岐傷心地哭了,“老師,為什麼不叫我?”當大家看到1點的影子後,一下推斷出以後每個時間段影子的位置了。

從上午9點到下午3點每隔一小時,孩子們就畫一次影子。記錄全過程後,不用老師做任何講解,孩子們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結論:上午9點影子最大,以後越來越小。中午12點,影子落在人正背後,影子最小。下午1點後影子逐漸變大。也就是説,隨着太陽(光源)位置的變化,影子也在變化着,太陽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則相反。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很清晰地表達了這一變化規律。

研究太陽、影子、日晷

活動反思:

“光和影”這個活動主要是教師從偶發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在借鑑他人經驗的基礎上,創新了活動。通過教師敏鋭地觀察,捕捉到了有價值的東西,決定了下一次活動的發展方向。整個活動都是通過教師有效地觀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使活動一步步向前推進。

不足之處:

教師的提問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啟發性,只是表面性的提問,例如,“9點的影子在哪兒?”“10點的影子在哪兒?”同時,每小節活動之後及活動的最後教師沒有進行總結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