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關於最後一課教案三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99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最後一課教案3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最後一課教案三篇

最後一課教案 篇1

[整體設想]:

《最後一課》這篇小説一直被人們譽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小説將普法戰爭這一重大社會歷史題材濃縮在一所小學最後一堂法語課的場景裏,譜寫了一曲悲壯昂揚的愛國主義頌歌,創造了短篇小説藝術的典範,為世界人民廣泛傳誦。第一課時主要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第二課時着重探討小説的藝術特色,本課為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小説背景理解“最後一課”的含義。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是怎樣的人,從而感覺法國人民在亡國之際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

3、懂得母語和國家之間的關係,樹立熱愛漢語、學好漢語的意識,培養自己的愛國感情。

[教學重點]:在分析人物形象過程中體會法國人民的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1、小弗郎士的情感變化線索。

2、分析韓麥爾先生的藝術形象。

[教學方法]:概括法

討論與點撥法

[教學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語言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尊嚴,學習、熱愛民族語言,是維護國家的尊嚴,是愛國的表現,失去民族語言就等於喪失國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你再也不能學習漢語,每天你掛在嘴邊的普通話不能再用了,從今天開始你只能用日語交流,那麼你會有怎樣的感覺呢?(學生髮表感言)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都德的《最後一課》,體會一下國家被佔領,將要失去自己祖國語言的法國人民是什麼樣的感覺。

二、瞭解作者及文體知識

1、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法國十九世紀著名小説家。28歲的時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長篇自傳體小説《小東西》,獲得巨大成功。《最後一課》是他短篇小説的代表作,這篇小説寫於1873年,當時正是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時期,普魯士隊伍長驅直入,佔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等地區。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普魯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後一課》就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背景。

2、本文的體裁為短篇小説,小説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小説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今天我們將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體會小説所要表達的情感。

三、整體感知課文,正音正字。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強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討

1、最後一課的情形和平時有什麼不同嗎?(可從氣氛、學生、老師等角度歸納)(結合課堂實際情況,調動氣氛)

其一,過去開始上課的時侯,總是“一陣喧鬧”的教室,現在“一切偏安安靜靜的”,其二,平時嚴格的老師,今天卻“很温和”。其三,老師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禮服。其四,後排還坐着好些鎮上的人,特別是郝叟老頭還翻開了一本初級讀本。教室裏有一種嚴肅的氣氛。

2、在整堂課的過程中變化最大的人物是誰?(小弗郎士)

3、在最後一課中小弗郎士對什麼的思想感情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請大家結合課文具體內容從對學習,對老師、對祖國幾個方面來談小弗郎士的變化。(小組討論)

A、小弗郎士本來是一個貪玩、不愛學習的孩子,他總是想着逃課,去找鳥窩,去溜冰,最討厭課本,覺得它們很討厭,帶着又那麼沉重。而現在他覺得它們都是他的好朋友,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

B、以前他覺得韓麥爾先生是個很嚴格的人,現在他稱韓麥爾先生為“可憐的人”,開始理解和同情韓麥爾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

C、對於祖國,作為小學生的小弗郎士一開始並沒有失去國土的悲痛,沒有愛國的意識,看到普魯士兵在操練還覺得比學習有意思,而在最後一堂課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義,懂得去仇恨普魯士的侵略者,説他們是“壞傢伙”,成長為了一個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的孩子。

4、是什麼讓本來貪玩的小弗郎士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呢?

是他的老師韓麥爾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國的慘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後一課的典型環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魯士侵略者對法蘭西人民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促進了他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猛醒。

5、看來韓麥爾先生對於小弗郎士的影響非常大。你認為韓麥爾先生是一

個什麼樣的人呢?結合具體內容來談。(學生小組討論)

學生談時提醒:自己思考準備回答的同時注意傾聽同學的發言,進行反駁。

教師調控為三種理解。

a、學生髮言,認為韓麥爾先生

①是一個可憐的人②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③是一個嚴格的人④是一個普通的人⑤是個温和而嚴肅的人⑥是一個有勇氣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個愛國的人⑨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師調控,組織討論三種“見解”。

①韓麥爾是一個普通的人②韓麥爾是一個“可憐”的人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①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普通的人:

鎮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師。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課堂教學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時還“玩忽職守”“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乾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②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可憐”的人:

這是他給孩子們及鎮上的人上的最後一次課,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離開他工作40年的地方,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語了,他唯一能做的是教一節課又一節課,恨不得把全部知識都教給我們。這個可憐的人異常的難受,他一動也不動地瞪着眼看周圍的東西。臉色慘白,話也説不下去。……

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換上禮服,紀念這最後一課,以表示對失去國土的敬意;對自己從前的工作態度進行了反省,對阿爾薩斯人進行了直率的批評;讚美法語,説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説明語言好比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面對即將要喪失的祖國語言內心的極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寫“法蘭西萬歲!”這兩個大字。這些都足以證明韓麥爾先生對於祖國的熱愛。

(在討論中重點放在第③種“見解”。注意最後一部分,韓麥爾先生的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

最後一部分,作者從人物描寫的哪些方面來刻畫韓麥爾先生?

語言: “我的朋友們啊”、“我——我——”;神態: “臉色慘白”“呆在那裏”;動作:轉、拿、使、寫、靠、做手勢。寫出了他對侵略者的強烈的憤恨和喪失國土給他的沉重的打擊,表明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感。

(結合討論,有感情的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後一部分,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

6、最後一堂法語課上,無論是本來貪玩的小弗郎士還是原本普通的韓麥爾先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畫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傳達給讀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藉助於對最後一課的描述,深入的刻畫了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的形象,表達了法國人民對於祖國的熱愛,對於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魯士侵略者為什麼不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人民學法語了?

因為語言是民族的標誌和象徵,是聯繫人民思想的紐帶,它能使人們不忘自己的祖國,團結起來和侵略者鬥爭,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魯士侵略者想

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自己的祖國,他們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禁止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人民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妄圖用這種陰險、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國人民。

補充資料:在我們國家也同樣出現過這樣文化侵略的現象,日本佔領了我國的東北三省後,為了奴役中國人民,日本人在東北強制中國人學習日語,給中國人灌輸自己是日本統治下的滿州人的思想,想從思想上徹底的奴役中國人,把中國人變為他們的奴隸。當然日本人的陰險用心並沒有得逞,否則今天我們就不能夠在這明亮的教室裏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

2、如今,隨着時代的需要學外語變成一種潮流,同學們如何看待學外語這個問題。(學習外語同樣是為了愛國,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3、如果這最後一節法語課結束前韓麥爾先生讓聽課的人各講一兩句話,請你選擇一個人物,根據他的個性,以他的身份寫出要説的話。

六、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學習了這篇小説,我們明白熱愛祖國就應該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今天我們有不少既熱愛祖國又認真學好語文的好同學,但是也有個彆嘴裏喊着愛國,心裏也想愛國,卻並沒有認真學好語文的同學。既然懂了這個道理,今後希望大家以更積極的熱情投入到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漢語的學習中去。

七、佈置作業:下堂課我們討論這篇小説藝術魅力的另一個方面:藝術特色。同學們可在這方面先作思考。

最後一課教案 篇2

由於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先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瞭解法文學的教材。但這又是一篇與學生的生活背景相差甚遠的文章,由於時代關係,或者生活經歷的原因,學生無法真正走進韓麥爾老師和小弗郎士的世界。以往教學,每次總有不少的遺憾,總覺得學生一直在文本外打轉,雖然也能説出小説的主題等等,但總覺得隔靴搔癢。相關的背景是學生必須要了解的,關鍵就在於怎樣讓學生進入人物的情感世界。這就使得提高有效閲讀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要讓學生真實的閲讀。讓學生成為閲讀的主體,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讓學生去迎合老師的體驗,圍着老師的心理感受轉,而應該讓學生讀出自己的哈姆雷特,自己去發現。所以,有時候課前的導引,未必是好事,多説不如少説,少説不如不説。如在這堂課上,講背景,講作者,講歷史,給學生的閲讀設好了樊籠,只會讓課堂成為老師思維的再現,效果不好。倒不如,讓學生將作品認真細緻地閲讀,學生可能依照自己的興趣,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自由度極大的閲讀。這樣壓力小,學生反而容易被作品本身吸引,達到真實閲讀的目的。

其次,要引導學生的閲讀動機,要讓學生產生直接閲讀的意念,這個意念最好不要是外界壓力下的閲讀願望,而應該是沒有明顯的外力作用下,由自己的主觀要求(如理想、求知慾、審美趣味)產生的讀書熱情。變閲讀的某種刺激為自我要求。如教讀《最後一課》,我作了如下設計。課文中的小弗郎士和同學們年齡相近,然而他卻不能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課文寫他上“最後一課”的感受,重點寫了他的所見、所想,可以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①小弗郎士的眼睛具有很大的穿透力,透視出韓麥爾先生上最後一課同以前上課的許多變化,你能找出這些變化嗎?②小弗郎士的心理具有神奇的折射作用,折射出最後一課和往常上課教師、學生的 不同感受,文中究竟寫了哪些不同的感受呢?這樣以設疑作為閲讀的導語,通過激發求知慾,很快將學生閲讀內動機激發出來,成為推動閲讀的內驅力。

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學生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説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整節課僅圍繞着小弗朗士作小説人物形象分析。

深入共感,激發共鳴。七年級學生與小弗郎士年齡相仿,班上不少同學就像最後一課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樣:天真幼稚不懂事,學習不認真自覺,甚至有厭學情緒。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已經大概瞭解了《最後一課》的故事情節,或許你與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樣,也有過厭學的時候。討厭學校,討厭課本,害怕被老師提問。現在老師問你:假如有一天,外敵入侵,家園淪喪,不再允許你學祖國的語言,也不再允許你説母語,那麼,你將如何面對?

全面參與,動腦動筆。中我發現現在的這批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相當差,不少同學沒辦法用恰當得體的書面語言把心中想説的話描述出來,鑑於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熱鬧,設計了為課文做旁批,發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續寫這些既動腦又動筆的環節。

水到渠成,暢談感想。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所以,當學生通過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後一課,不僅使小弗郎士變懂事了,更喚醒了他的愛國熱情。那麼,你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麼有益的東西?沒有生硬的説教,學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熱愛祖國,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學好祖國的語言”等體會。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上完之後,我覺得根據小説故事情節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了。

不足之處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麼熱烈。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體會到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為課文作旁批之後,不會將相關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告訴大家;在談小弗郎士內心變化的時候,對老師的態度變化只想到由於老師變得温和而產生的親切感,未能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由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愛國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後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最後一課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哽、踱、懲罰、祈禱、懊悔”等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2.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瞭解閲讀小説的一般方法。

3.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的描寫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領會這種寫法並學習運用,激發想象力,發展思維能力。

4.領會本文所表達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態以及小弗郎士的後悔、悲憤的心情,深刻體會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通過心理、語言、行動和外貌描寫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關鍵句、警策句,理解其豐富的內涵。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1.題目導入法。從題目“最後一課”入手,引導學生想象:

這種情形下的最後一堂課,會出現哪些情況?你希望這樣的最後一堂課怎麼上?

2.背景知識介紹法。介紹有關普法戰爭的歷史知識,讓學生體會阿爾薩斯人失去國土時悲憤沉痛的心情,為本文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

3.設問激趣法。設問想象:

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許你説祖國的語言,不再允許你使用母語,你將如何面對?由這一話題導入。

4.詩歌導入法。由《最後一課》這首詩導入。

怎忍看最後一眼/那一眼裏全是眷戀/靜靜的是課堂/不平靜的是心中的波瀾/戰爭的音訊令人厭倦/多少雙眼睛把和平企盼/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童年在瞬間長成成年/最後一課/是一頓難忘的最後晚餐

二、作者及背景、文體簡介

1.都德(1840~1897),法國19世紀的著名小説家,畢生從事創作,寫過一百多篇小説。1870年,普魯士入侵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但由於法國政府當時執行了一條賣國主義路線,戰爭失敗後,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政府佔領後,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自己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

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後一課》這一短篇小説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2.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都德。(幻燈片)

……過了一會兒,都德也來了。他一來就談起巴黎的事情,講述着這個貪圖享受、尋歡作樂並十分活躍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幾句話,就勾畫出某人滑稽的輪廓。他用他那獨特的、具有南方風味和吸引人的諷刺口吻談論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他的頭很小卻很漂亮,烏木色的濃密頭髮從頭上一直披到肩上,與捲曲的鬍鬚連成一片;他習慣用手捋着自己的鬍子尖。他的眼睛像切開的長縫,眯縫着,卻從中射出一道墨一樣的黑光。也許是由於過度近視,他的眼光有時很模糊;講話的調子有些像唱歌。他舉止活躍,手勢生動,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徵。

3.本文從題材上來看是小説,記敍文有六要素,小説也有三要素:

情節、人物、環境描寫。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情節是故事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下面老師為大家讀課文,請同學們邊聽邊看課文,一方面注意生字、生詞,同時也要感知文意。

2.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懊悔:

做錯了事或説錯了話,心裏自恨不該這樣。

祈禱:

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願望。

哽咽:

哭時不能痛快地出聲。

詫異:

覺得十分奇怪。

3.請大家自讀課文,對文章進行圈點勾畫,理清文章的故事情節發展脈絡。

4.請兩位同學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分別用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複述故事情節,其餘同學仔細聽,然後評價並補充或更正。

5.師生互動,理清文章思路。

小組討論交流,然後全班交流,可能出現三種劃分方法:

(1)全文可分四部分。

上學路上(1~6) 上課之前(7~10) 上課經過(11~23) 宣佈散學(24~29)

(2)全文可分三部分。

上課之前(1~10) 上課經過(11~23) 宣佈下課(24~29)

上學路上(1~6) 上課(7~23) 下課(24~29)

教師明確:

這三種劃分方法都有道理。本文主要寫了阿爾薩斯某一小鎮上接到不準再教法語的通知後,當地人民深感亡國之痛,在小學校裏上最後一次法語課的情景。“最後一課”為本文的主要事件,以此為中心,按照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劃分是有道理的。結構的劃分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自圓其説即可。

四、品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

教師提示:

情節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閲讀小説的一般方法是從情節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課文正是通過小弗郎士在最後一課中的見聞與感受以及韓麥爾先生高度的民族責任感來表現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熱情。

教師把六個小組分為兩大組,一、二、三小組為一組,研討小弗郎士,四、五、六小組為一組,研討韓麥爾先生。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用筆勾畫出描寫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語句。圍繞“文章是如何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的?表現了人物什麼樣的思想情感?”這個問題展開討論,然後各組選代表發言。

一、四小組代表為主要發言人,二、三小組和五、六小組分別作補充,學生互動,合作探究。

活動成果展示:

關於小弗郎士

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課前後心情、態度的變化來塑造這一人物形象的。

在上學的路上:

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樣,怕老師提問而想逃學;發現天氣温和又晴朗,畫眉鳥的歌聲宛轉動聽,普魯士士兵在操練,他覺得有趣;對布告欄裏的壞消息不太關注;對老師只是“怕”,缺乏對老師的理解。但他還能管住自己,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上課之前:

小弗郎士發現了教室裏有許多不平常的情況。教室格外安靜,他走進教室時心裏非常慌,怕受到責備和懲罰;韓麥爾先生説話很温和,讓他快坐好,韓麥爾先生的穿戴是那麼莊重,教室裏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教室後排坐着好些鎮上的人,個個都很憂愁。對此,小弗郎士感到吃驚。

上課時:

韓麥爾先生説今天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希望同學用心學習,小弗郎士聽了心裏萬分難過,他對過去沒有好好學習感到懊悔,捨不得和課本分手;小弗郎士沒背出分詞的用法,心裏挺難受;韓麥爾先生對法國語言的生動講解,使小弗郎士對學好法語有了深刻的認識,他懂得了怎樣愛國;小弗郎士觀察韓麥爾先生“瞪着眼看周圍的東西”,對先生此時的情感有了具體的理解,他敬愛自己的老師;小弗郎士觀察郝叟老頭和孩子一起讀拼音時感情是那麼激動,他更理解了為什麼今天鎮上的人也來聽課,他心情很難過。

小弗郎士上課前後心情、態度有了如下變化:

從貪玩、不愛學習到熱愛法語,從怕老師到理解、同情、敬愛老師,從幼稚不懂事到熱愛祖國。這一轉變是有原因的,韓麥爾先生的一言一行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更重要的是亡國的慘痛帶給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魯士侵略者對法蘭西人民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猛醒。

五、激發想象,聯想拓展

根據課文結尾,展開合理想象,假如你是小弗郎士,請以“散學以後”為題續寫一段話,不少於350字。

學生可先就情節構想討論交流,然後互相評議,選出較好的合理的想象。

六、佈置作業

1.文章是如何塑造韓麥爾先生這一人物形象的?請寫一段文字描述韓麥爾先生。

2.整理《散學以後》,把它收到《成長的足跡》中。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通過分析心理活動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小説的另一位主人公——韓麥爾先生。

二、繼續品讀課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體味人物的思想情感

1.分析韓麥爾先生人物形象。

(1)討論:

作者描寫韓麥爾先生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

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

外貌描寫:

“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着皺邊的領結,戴着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神態描寫:

“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裏,一動也不動,瞪着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裏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裏帶走似的。”——這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對畢生從事的教育事業的無限留戀,對祖國故土一往深情的熱愛。

動作描寫:

“他轉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他呆在那兒,頭靠着牆壁,話也不説,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充分表現了他愛祖國、恨敵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推到了最高峯。

語言描寫:

(指導朗讀:

用深沉緩慢的語調來讀,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後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捨。)

示例:

“我們必須把它記在心裏,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除了表達強烈的愛國熱情外,還表達了對學生的無限期望,對民族和祖國前途的堅定信念。

結尾部分三個破折號的作用:

明確:

解釋説明;聲音的延長;意思的遞進。

(2)討論:

在《最後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感情有怎樣的起伏變化?

明確:

上課一開始,他用“柔和又嚴肅”的語調説話。“柔和”表明他對祖國、同胞、學生的滿腔深情;“嚴肅”説明亡國的悲痛。當課上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的時候,他不責備學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帶着內疚的心情勇敢真誠地作自我批評,痛心地檢查自己的過錯,表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接着,又深情地讚美了祖國的語言,讚美了祖國。當學生專心書寫的時候,他又陷入了沉思,體味着深沉的亡國之痛。當“最後一課”結束時,他盡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憤。

“深情、悲痛——思索、內疚——沉思、悲憤”是韓麥爾先生感情的變化過程,從中藴含着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無比的痛恨。

2.變換視角,激發想象,創新寫作。

教師要求:

試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中從上課到下課部分的內容。

教師提示:

要根據文中的重要語句進行合理想象。想象要符合文中的具體情景和人物的身份,應着重體味人物的心理活動,如當韓麥爾先生看到鎮上居民來聽課時會有什麼感受?當他坐在椅子裏一動不動時究竟在想些什麼?教堂的鐘聲響起時他究竟想説些什麼?……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三、環境描寫在本文中的作用

1.找出小説開篇的兩處環境描寫。

明確:

(1)“天氣那麼暖和,那麼晴朗!”

(2)“畫眉在樹林邊婉轉地唱歌;鋸木廠後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點明瞭“最後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環境描寫,它真實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了國土已被侵略軍所佔領,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邊”這一環境描寫又表明什麼?

明確:

布告牌上貼着的雖然只是一張公文,但它威力極大,逼迫人們不得不依法執行和就範。也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後一課”。

3.課前的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

烘托出“最後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4.“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着”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

鴿子是和平的象徵,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和平、自由的渴望。

5.文中對教室和韓麥爾先生小院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明確:

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後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捨。

四、解題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複“最後一課”,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到怎樣的作用?

明確:

韓麥爾先生在開課時宣佈:

“這是我最後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後一堂法語課……”這幾句話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靈裏轟然炸開,鎮公所門前的佈告,教室裏異乎尋常的情景,現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啊!這最後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對“最後一課”的嚴肅意義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經由天真幼稚變得懂事、成熟起來了。重複出現,既緊扣課題,又表達了對這最後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捨。

五、拓展閲讀

1.導入。

這篇小説告訴我們,在主權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所體現出來的民族意識尤為強烈。中華民族也曾遭受列強鐵蹄的踐踏,我們也不妨來看看當時人們所受的這種煎熬。我們來閲讀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寫北平被日本侵略軍佔領後,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簡介。

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艱苦鬥爭歷史的長篇小説。以古都北平廣大市民的亡國之痛為題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時都能體驗到的由於侵略者的入侵帶來的物質和精神的折磨。

3.比較《最後一課》與《四世同堂》片段。

《最後一課》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國) 老舍(中國)

背景:

普法戰爭 抗日戰爭

事件:

阿爾薩斯淪陷後最後 北平被日軍佔領後的第一堂課

一堂法語課

中心:

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悲憤情緒和愛國精神

人物:

師生(學生眼中看老師) 師生(老師眼中看學生)

人稱:

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

描寫方法:

心理描寫、語言描寫 心理描寫、動作描寫

寫作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

通過環境描寫、氣氛渲染,多側面表現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種寫作手法。)

六、佈置作業

以“母語”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感受。

板書設計

最後一課

都 德

情節 人物

小弗郎士 韓麥爾先生

教學反思

愛國主義教育是這一課的主旨。這篇課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敍述了法國阿爾薩斯地區遭受普魯士部隊侵佔以後,師生上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情景。短暫的最後一課,使我們深切感受到法國人民在失去土地時的悲憤、沉痛的心情。這是一篇充滿活力的文章,很能夠貼近學生的心靈。作為教師,我們要深入挖掘本課中的語文特質,讓學生從細節中感悟文章,而不能單純地把本課當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