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捕蛇者説》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22W

一、教學目的。

《捕蛇者説》教案

1、本文在於揭露統治階級的橫徵暴斂,表現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2、背誦第4、5段,注意語調,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瞭解“乎”和“而”的多種用法。

4、理解並掌握“對比”的寫法。

二、教學設想。

1、課文第4段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1)蔣氏自陳心曲的話是全文主體,要着重領會。(重點)

(2)運用對比的寫法,以捕蛇之“利”反襯賦斂之毒。(難點)

2、緊扣課文的“閲讀提示”和課後有關練習讀課文。

3、採用“讀讀、議議”相結合的方法。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

2、回憶學過的“説”,講清這一文體的特點。

3、引導學生看課文“閲讀提示”,瞭解背景和。寫作目的。

(二)指導預習。

1、參照課文註釋,閲讀全文。

2、弄清“永州之人爭捕異蛇”的原因。

3、瞭解“黑質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為餌”兩句中“而”所表示的關係。

4、掌握實詞“質”“章”“齧”“當”“已”“得”“賦”等含義;瞭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臘”的活用。

(三)研析新課。

指導學生朗讀第1段並疏通文義。

(1)讓學生試譯,師生共同研討。

明確:

①“黑質而白章”中“而”表南並列關係。

②“得而腊之以為餌”中“而”表示承接關係。

③“可以已大風”中的'“可以”,是“可以用來”,今義“可以”是“能夠”的意思,是一個詞。

④“臘”,乾肉,名詞,這裏作動詞用,意思是“把肉晾乾”。

⑤找出寫“蛇毒性之劇”的句子。(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

⑥找出寫“蛇的醫療功效”的句子。(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殺三蟲。)

(2)提問:蛇毒性如此劇烈,永州人為何“爭奔走焉”?

明確:因為“太醫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當其租入”。

(3)小結:文章一開始敍述異蛇毒性之劇及其特殊的醫療功效是為下文作鋪墊。關鍵是“當其租入”和“永之人爭奔走焉”這兩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爭着去做捕蛇這件事。這就暗示了“賦斂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觀敍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四)佈置作業。

1、翻譯第1段,結合語境理解記憶這一段的有關實詞。

2、預習課文第2——5段。

3、完成課後“辨析·比較”題四第2題。

第二課時:

1、檢查第一課時所學的知識。

2、體會“蔣氏大戚……則久已病矣”這段話的思想感情。

3、瞭解怎樣運用對比以捕蛇之“利”反襯賦斂之毒的寫法。

4、理解互文的修辭手法。(“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5、思考研討課後“辨析·比較”題三、四。

6、體會第5段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研析新課。

1、概括第2——4段的內容:敍述了蔣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慘遭遇。

第2段概述蔣氏三代人的悲慘遭遇,先説蔣氏“專其利三世”,使人認為可羨;待到蔣氏述説祖、父俱死於捕蛇,本人也多次險遭不測,卻又使人感到可悲。這樣由羨慕入悲傷,把事情的本質揭露得更加深刻:原來這所謂的“利”是用生命換來的。

第3段。寫作者提出“更役”“復賦”的建議。作者鑑於蔣氏三代人的遭遇之慘所以才問蔣氏“若毒之乎”。

第4段寫蔣氏不願更換差役,其答話則句句都落在“賦斂之毒有甚是蛇”這一點上,是全文的主體。

2、提問:“蔣氏大戚,……則久已病矣”這段話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蔣氏明白作者的好意,但他確信作者不瞭解自己的處境,更不瞭解地方上的情形,所以用揣測的語氣問作者:“你要哀憐我使我活下去嗎?”接着就用十分堅決的陳述語氣和極為沉痛的語調自述:“我幹這個差役的不幸,還不像恢復我賦税的不幸那麼厲害哪”,“假如我不幹這個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這是蔣氏幾十年痛苦遭遇的高度概括,是全篇答話的綱。這段話表達了蔣氏“哀而不傷”的思想感情。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3、提問:文章接下去運用對比的寫法,用捕蛇之“利”來反襯賦斂之毒,試分析是怎樣進行對比的?

學生思考、討論。(用圖表表示)

明確:回顧過去,則以鄉鄰們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以捕蛇獨存”作對比;談到現在,則以悍吏來鄉索租跟自己“弛然而卧”作對比(圖表見“板書設計”)

4、理解“互文”的修辭手法(複習已學過的“互文”的句子)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譯為:到處吵嚷叫喊,到處騷擾。

5、完成“辨析·比較”題三、四。

第三題有些常用詞在特定的語境中都有特定的含義。試據上下文解釋下面各組句中的加點字。

第四題辨析“乎”和“而”的多種用法:

(1)下面四句話中,“乎”的用法有什麼異同?

①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語氣助詞“呢”)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語氣助詞“吧”)

③吾嘗疑乎是(介詞“對”)

④等死,列國可乎(語氣助詞“嗎”)

(2)“而”在兩個詞語中間,可以表示前後詞語的並列、承接、轉折和修飾等關係。試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各表示哪一種關係。

①黑質而白章(並列)

②然得而腊之以為餌(承接)

③吾恂恂而起(修飾)

④人不知而不愠(轉折)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修飾)

6、總結:第4段通過蔣氏申述不願換差事的理由,深刻揭露了統台者橫徵暴斂的罪惡。在層層襯托,反覆對比中揭示了“賦斂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併為下文議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根據。

指導學生朗讀第4段,體會其中的感情。

7、提問:第5段議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思考、討論,分析歸納。

明確:用“餘聞而愈悲”一句結束上文的敍事,並自然轉入議論。先引用孔子的話作為立論的根據並用跌宕的筆法,由表“疑”而後表“信”,為文章蓄勢。再用“嗚呼”領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點明文齊主旨。最後語勢再趨平緩,以寄希望於“觀人風者”收住全文,交待。寫作意圖。這個結句雖反映了作者的階級侷限但卻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佈置作業。

1 翻譯4、5段並背誦。

2、用符號表示文章結構層次。

3、總結“説”這一文體的特點。

4、完成課後“理解·積累”題五、六。

附:板書設計

一、寫永州之人爭捕異蛇的原因——“當其租入”。

二、敍述蔣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慘遭遇。

三、作者對上述事實發表感慨,點明文章主旨和。寫作意圖,表達作者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Tags:教案 捕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