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初一數學春季開學第一課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83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一數學春季開學第一課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初一數學春季開學第一課教案

初一數學春季開學第一課教案1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經歷探索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係的過程,體會方程與函數之間的聯繫.

2.理解二次函數與x軸交點的個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個數之間的關係,理解何時方程有兩個不等的實根、兩個相等的實數和沒有實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數與y=h(h是實數)交點的橫座標.

(二)能力訓練要求

1.經歷探索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係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

2.通過觀察二次函數圖象與x軸的交點個數,討論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

3.通過學生共同觀察和討論,培養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識.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1.經歷探索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係的過程,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2.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方程與函數之間的聯繫.

2.理解何時方程有兩個不等的實根,兩個相等的實數和沒有實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數與y=h(h是實數)交點的橫座標.

教學難點

1.探索方程與函數之間的聯繫的過程.

2.理解二次函數與x軸交點的個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個數之間的關係.

教學方法

討論探索法.

教具準備

投影片二張

第一張:(記作§2.8.1A)

第二張:(記作§2.8.1B)

教學過程

Ⅰ.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師]我們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數y=kx+b(k≠0)後,討論了它們之間的關係.當一次函數中的函數值y=0時,一次函數y=kx+b就轉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數y=kx+b(k≠0)的圖象與x軸交點的橫座標即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現在我們學習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和二次函數y=ax2+bx+c(a≠0),它們之間是否也存在一定的關係呢?本節課我們將探索有關問題。

通過學生的討論,使學生更清楚以下事實:

(1)分解因式與整式的乘法是一種互逆關係;

(2)分解因式的結果要以積的形式表示;

(3)每個因式必須是整式,且每個因式的次數都必須低於原來的多項式的次數;

(4)必須分解到每個多項式不能再分解為止。

活動5:應用新知

例題學習:

P166例1、例2(略)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應用提公因式法共同完成例題。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提公因式法進行因式分解。

活動6:課堂練習

1.P167練習;

2.看誰連得準

x2-y2(x+1)2

9-25x2y(x-y)

x2+2x+1(3-5x)(3+5x)

xy-y2(x+y)(x-y)

3.下列哪些變形是因式分解,為什麼?

(1)(a+3)(a-3)=a2-9

(2)a2-4=(a+2)(a-2)

(3)a2-b2+1=(a+b)(a-b)+1

(4)2πR+2πr=2π(R+r)

學生自主完成練習。

通過學生的反饋練習,使教師能全面瞭解學生對因式分解意義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教師能及時地進行查缺補漏。

活動7:課堂小結

從今天的課程中,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

學生髮言。

通過學生的回顧與反思,強化學生對因式分解意義的理解,進一步清楚地瞭解分解因式與整式的乘法的互逆關係,加深對類比的數學思想的理解。

活動8:課後作業

課本P170習題的第1、4大題。

學生自主完成

通過作業的鞏固對因式分解,特別是提公因式法理解並學會應用。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15.4.1提公因式法例題

1.因式分解的定義

2.提公因式法

初一數學春季開學第一課教案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瞭解;方程算術解法與代數解法的區別。

2.掌握:代數解法解簡易方程。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代數解法解簡易方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問題頭腦不僵化,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2.通過代數法解簡易方程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算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2.滲透化“未知”為“已知”的化歸思想。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用新的方法解簡易方程,使學生初步領略數學中的方法美。

二、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注意教學中民主意識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體現。

2.學生學法:識記→練習反饋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代數解法解簡易方程。

2.難點:解方程時準確把握兩邊都加上(或減去)、乘以(或除以)同一適當的數。

3.疑點:代數解法解簡易方程的依據。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或電腦、自制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創設情境,學生解決問題。教師介紹新的方法,學生反覆練習。

七、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複習導入

(出示投影1)

引例:班上有37名同學,分成人數相等的兩隊進行拔河比賽,恰好餘3人當裁判員,每個隊有多少人?

師:該問題如何解決呢?請同學們考慮好後寫在練習本上.

學生活動:解答問題,一個學生板演.

師生共同訂正,對照板演學生的做法,師問:有無不同解法?

學生活動:回答問題,一個學生板演,其他學生比較兩種解法.

問;這兩種解法有什麼不同呢?

學生活動:積極思索,回答問題.(一是列算式的解法,二是列方程的解法).

師:很好.為了敍述問題方便,我們分別把這兩種解法叫做算術解法和代數解法.小學學過的應用題可用算術方法也可用代數方法解.有時算術方法簡便,有時代數方法簡便,但是隨着學習的逐步展開,遇到的問題越來越複雜,使用代數解法的優越性將會體現的越來越充分,因此,在初中代數課上,將把方程的知識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來學習.當然,在開始學習方程時,還是要從簡單的方程入手,即簡易方程.引出課題.

[板書]1.5簡易方程

(二)探索新知,講授新課

師:談到方程,同學們並不陌生,你能説明什麼叫方程嗎?

學生活動:踴躍舉手,回答問題。

[板書]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

接問:你還知道關於方程的其他概念嗎?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回答。

[板書]方程的解;解方程

追問:能再具體些嗎?即什麼叫方程的解?什麼叫解方程?並舉例説明.學生活動:互相討論後回答.(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解方程,

師:好!這是小學學的解方程的方法。在初中代數課上,我們要從另一角度來解,還以上邊這個方程為例。

[板書]

學生活動:相互討論達成共識(合理。因把x=5代入方程3x+9=24,左邊=右邊,所以x=5是方程的解)

【教法説明】先複習小學有關方程的幾個概念和解法,再提代數解法,形成對比,使學生認識到同一問題可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即培養了發散思維。正是因為認識問題的不同側面,導致學生感到疑惑,這時讓學生自己去檢驗新方法的合理性,不但可消除疑慮,而且還有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師:以前的方法只能解很簡單的方程,而後者則可以解較複雜的方程,因此更為重要。為了更好的理解和熟悉這種解法,我們共同做例1。

(三)嘗試反饋,鞏固練習

例1解方程(x/2)-5=11

問:你認為第一步方程兩邊應加上(或減去)什麼數最合適?為什麼?

學生活動:思考並回答.(師板書)

問:你認為第二步方程兩邊應乘以(或除以)什麼數最合適?為什麼?

學生活動:思考並回答(師板書)

解:方程兩邊都加上5,得

(x/2)-5+5=11+5

x/2=16

(x/2)*2=16*2

x=32

問:這個結果正確嗎?請同學們自己檢驗.

學生活動:練習本上檢驗並回答問題.(正確)

師:這種新方法解方程時,第一步目的是什麼?第二步目的是什麼?從而確定出該加上(或減去)怎樣的數,該乘以(或除以)怎樣的數更合適.

學生活動:回答這兩個問題.

初一數學春季開學第一課教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正確理解數軸的意義,掌握數軸的三要素;

2.使學生學會由數軸上的已知點説出它所表示的數,能將有理數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出來;

3.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正確掌握數軸畫法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難點:正確理解有理數與數軸上點的對應關係.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1.小學裏曾用“射線”上的點來表示數,你能在射線上表示出1和2嗎?

2.用“射線”能不能表示有理數?為什麼?

3.你認為把“射線”做怎樣的改動,才能用來表示有理數呢?

待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這就是我們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數軸.

二、講授新課

讓學生觀察掛圖——放大的温度計,同時教師給予語言指導:利用温度計可以測量温度,在温度計上有刻度,刻度上標有讀數,根據温度計的液麪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讀出不同的數,從而得到所測的温度.在0上10個刻度,表示10℃;在0下5個刻度,表示-5℃.

與温度計類似,我們也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出刻度,標上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零.具體方法如下(邊説邊畫):

1.畫一條水平的直線,在這條直線上任取一點作為原點(通常取適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數,也可偏向左邊)用這點表示0(相當於温度計上的0℃);

2.規定直線上從原點向右為正方向(箭頭所指的方向),那麼從原點向左為負方向(相當於温度計上0℃以上為正,0℃以下為負);

3.選取適當的長度作為單位長度,在直線上,從原點向右,每隔一個長度單位取一點,依次表示為1,2,3,…從原點向左,每隔一個長度單位取一點,依次表示為-1,-2,-3,…

提問:我們能不能用這條直線表示任何有理數?(可列舉幾個數)

在此基礎上,給出數軸的定義,即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數軸.

進而提問學生:在數軸上,已知一點P表示數-5,如果數軸上的原點不選在原來位置,而改選在另一位置,那麼P對應的數是否還是-5?如果單位長度改變呢?如果直線的正方向改變呢?

通過上述提問,向學生指出:數軸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缺一不可.

三、運用舉例變式練習

例1畫一個數軸,並在數軸上畫出表示下列各數的點:

例2指出數軸上A,B,C,D,E各點分別表示什麼數.

課堂練習

示出來.

2.説出下面數軸上A,B,C,D,O,M各點表示什麼數?

最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正有理數可用原點右邊的點表示,負有理數可用原點左邊的點表示,零用原點表示.

四、小結

指導學生閲讀教材後指出:數軸是非常重要的數學工具,它使數和直線上的點建立了對應關係,它揭示了數和形之間的內在聯繫,為我們研究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節課要求同學們能掌握數軸的三要素,正確地畫出數軸,在此還要提醒同學們,所有的有理數都可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但是反過來不成立,即數軸上的點並不是都表示有理數,至於數軸上的哪些點不能表示有理數,這個問題以後再研究.

五、作業

1.在下面數軸上:

(1)分別指出表示-2,3,-4,0,1各數的點.

(2)A,H,D,E,O各點分別表示什麼數?

2.在下面數軸上,A,B,C,D各點分別表示什麼數?

3.下列各小題先分別畫出數軸,然後在數軸上畫出表示大括號內的一組數的點:

(1){-5,2,-1,-3,0};(2){-4,2.5,-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