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人生的境界語文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38W

教學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認真理解文中語句的含義,並深入探究。

3.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討論我們應該追求怎樣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隨筆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探究語句的含義。

教學難點:四種境界的認識。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品讀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麼,作為一個生活在新年時代的中學生,我們又該追求怎樣的人生呢?讓我們先來看看哲學和哲學家對人生的看法。

二.作者介紹:

馮友蘭(1895-1990),哲學家、哲學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中州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哲學教授。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7年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30年代初出版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把中國哲學史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肯定了傳統儒家的價值。40年寫《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學結合新實在論,構建其“新理學”體系。建國後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等,論著編為《三鬆堂全集》。

三.預習檢測:

1.選詞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 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 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

③中國哲學總是 強調,為了成為聖人,並不需要做不同於平常的事。

A.程度 嚴肅 趨向 B.程度 嚴格 傾向

C.水平 嚴肅 傾向 D.水平 嚴格 趨向

2.作者所認為的哲學的任務概括地説是什麼?其具體內容是什麼?

提示:作者認為中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學要使人覺解道德原理,從而達到道德境界。哲學要使人瞭解宇宙,從而達到天地境界。

1、人生的境界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説明出處

1.作者劃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據是什麼?分為哪幾種境界?

提示:作者所説的人生境界是根據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覺解程度來劃分的;分為自然境界(一種矇昧狀態,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麼意義)、功利境界(心胸狹隘,他做事只知道對自己的功利意義)、道德境界(明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為社會的利益做事,事事講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義)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體,他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覺的天民,是聖人,他與宇宙同一。

四.文意概括:(板書)

人生境界 哲學任務

宇宙 宇宙意義天地境界↑ 聖人 教人瞭解宇宙

社會 道德意義道德境界↑ 賢人 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 功利意義功利境界↑

沒有意義 自然境界↑

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五.語句研讀:

1“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學不也是一種知識嗎?為什麼説“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

注意“知識”前面的定語,説的是“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是關於實際的知識。而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宇宙觀的理論形式,它的任務在於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而不在於增加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的實際的知識。

2.“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有了意義。” “覺解”是什麼意思?這一句意味着沒有這種覺解,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為什麼意義的有無決定於黨解與否?

看有關的句子可以理解“覺解”的意思。上一句説“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地在做”。倒數第二段中説:“禪宗有人説,‘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覺”者,悟也,就是覺悟,明白。覺解,就是覺悟,瞭解。説對於他有沒有意義,説的是,主觀上不認識,覺解不到某種意義,就是處在“無明狀態”,那麼事情對於他來説,就沒有某種意義了。

3. 為什麼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並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後面一句説,“他所做的事,其後果可以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這就是説,他單有利己的動機,至於行為的社會效果,他是不想的,實際情況有兩種可能,可能是有害於他人,也可能是有利於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説明他並非不道德。這裏所説的利己的動機,跟損人利己還是有區別的。

4.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低級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這兩等人心都不壞,至多是做事對於他沒有意義,或者只有功利意義,但是社會上有人道德敗壞乃至違法犯罪,他們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釋呢?

文章説,功利境界中人“並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這句話也意味着還有一類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為才能真正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義,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損人利己、損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還有的人,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難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瞭解社會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連社會的存在也不瞭解嗎?

所謂“瞭解社會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義上説的,那就是了解社會的整體利益,瞭解他人的利益,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意識到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自己也應該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

1、人生的境界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説明出處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義不謀其利”,將“義”與“利’完全對立起來,馮友蘭先生又將這一套奉為道德境界的要義,是否合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不是把義和利結合起來,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現實?

這裏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儒家義利觀的影響。義與利的關係是值得研究的、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是集體主義。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體主義是調節三者利益關係的重要原則。義,歸根結底,就是正確處理各種利益相互關係的原則,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而這種服從是在兩種利益發生矛盾時的要求。在兩種利益一致的情況下,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結合起來,也是義。把義和利絕對對立起來,認為“正其義”就絕對不能“謀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裏一套,口是心非,導致人格分裂。還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説得合情合理:“要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關係,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形成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促進社會主義幣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良好道德風尚。”

7.“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這裏所説的“宇宙”是個什麼概念?還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個什麼概念?

説“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這就是,宇宙這個更大的整體,既包括人類社會這個整體,又比人類社會大得多。即使只説地球吧,社會整體之外,還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個小小的整體。從“天地境界”這個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説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內的一切天體的無限空間。“宇宙的利益”,包括社會利益而又不限於社會利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宇宙之中,除了社會利益之外,確實還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8“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是什麼意思?“人應該成為的人”又是什麼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產物。沒有受過道德教育、哲學教育的人,就處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謂“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沒有受過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謂“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意思就是應該把成為賢人、聖人作為自我修養的目標,應該不斷提高精神境界,成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何謂“超道德價值”?

天地境界的人,“他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的行為不僅於社會有利,而且於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於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樣的價值比道德價值又高出一個層次,是“超道德價值”。

10為什麼説“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研究道德現象、揭示道德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叫做“倫理學”,為什麼把倫理學也説成哲學?

注意下文“道德行為,並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這種道德原理,則是哲學的一部分。並不是把倫理學説成哲學,只是説道德原理也是哲學。

11.“道德行為”“道德習慣”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

道德行為是人們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能夠進行道德評價的行為。是行為主體自由選擇的.結果。有益於他人或社會的行為,是有道德行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為。不涉及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沒有道德意義的行為,或不是在道德意識支配下的行為,稱為非道德行為。

道德習慣,也稱“道德行為習慣”,是個體穩定的道德行為方式。指個人的某種道德行為已經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經過長期的訓練、培養而形成的。具有一貫性、穩定性等特點。

12.什麼是人與宇宙同一?為什麼説在人與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天地境界的人,他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為完全符合宇宙規律,達到“人道與天道”合一,人與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國哲學所説的“天人合一”。

1、人生的境界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説明出處

宇宙是物質的,人與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莊子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本來合一,只是由於人的主觀區分才破壞了統一。達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觀,超越了理智。

13.馮友蘭先生認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於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有不同的意義”。這樣説來,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實際上還不是那麼一回事,那有什麼意義呢?

人不但有物質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對於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達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義。另一方面,人生境界高,他做事,當然比別人做得好,更有利於社會,更有利於宇宙。

14.怎樣理解中國的聖人,中國的哲學“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來如此,為什麼説未來的哲學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會裏,又能超越人世。這跟宗教不一樣,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現實。也不像西方哲學那樣;講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國的聖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於社會鬥爭之中,又以天地境界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識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員,是“天民”,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現。

這裏所説的“未來的哲學”是指世界未來的哲學。作者認為,世界未來的哲學很可能走中國哲學的方向,這樣,中國哲學就可能對世界哲學的重構有所貢獻。

15.馮友蘭先生把哲學的任務單純地界定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人以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是不是過於簡單了?

馮友蘭先生一再提到“中國哲學的傳統”,確實,“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用世界眼光來看,中國哲學的內容也不能説不偏狹。拿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馮友蘭先生所説的提高人生境界確實是哲學的一個任務,但是把哲學的全部任務説成惟此而已,恐怕也不行。所以,説“哲學的任務之一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似乎才適當。

六.依馮友蘭先生的看法,你認為老莊哲學在中國的歷史上起到了怎樣的作用?(討論,引導學生抓住老莊哲學的一些觀點去分析,使之大膽闡釋自己的看法)

七.完成課後練習三之後,寫一篇小評論,説説我們應該讀怎樣的哲學,追求怎樣的人生境界。(留作課後作業)

八.閲讀課文,品味隨筆有感而發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