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秦兵馬俑》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1W

  1.認識本課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抓住重點字詞,體會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

3.憑藉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古代人民的無窮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體會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

認真朗讀課文,細細品味文章清楚的條理、細緻的描寫和生動的語言。

1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去年我們去省博物館裏參觀過什麼嗎?(兵馬俑)對,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篇介紹秦兵馬俑的文章。

[板書課題:秦兵馬俑]

昨天老師讓大家預習了這篇文章,並查找一些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現在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呢?(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介紹得真好,從同學們介紹的內容可以看出秦兵馬俑的歷史價值:十分的珍貴。

二、初步感知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閲讀課文,邊讀邊想想全文圍繞哪一句話寫,這句話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從哪裏可以得知其作用?

明確:全文圍繞“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這句話在文中是過渡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課文第2自然段寫了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課文第4~7自然段講了兵馬俑的類型和特點。

[板書:規模宏大類型眾多]

2.默讀課文,用簡短的詞語概括説説秦兵馬俑的印象。

學生髮言,教師點撥: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享譽世界、舉世無雙、惟妙惟肖等等。

3.自讀課文,説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學生髮言,教師總結。

(1)寫秦兵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寫秦兵馬俑規模宏大。

(3)寫秦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4)寫將軍俑姿態。

(5)寫武士俑姿態。

(6)寫騎兵俑姿態。

(7)寫陶馬姿態。

(8)寫每個兵馬俑都是精美的藝術珍品。

(9)寫秦兵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4.如何劃分段落結構?

學生髮言,教師總結: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了秦兵馬俑的價值和出土的地方。

第二段(第2自然段):介紹兵馬俑的規模十分宏大。

第三段(第3~8自然段):寫了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第四段(第9自然段):寫了秦兵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三、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第2自然段,思考:

課文從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

明確:從三個俑坑的總面積和兵馬俑的數量;從一號坑的長、寬、面積和兵馬俑的數量。

2.這一段在説明方法上有何特點?

明確:列舉了大量的數據。

如此壯觀的氣勢,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吧!讓我們一起把第2自然段朗讀一遍。

3.朗讀前四句,感受兵馬俑的規模宏大。

4.人們看到如此規模宏大的兵馬俑會有什麼感受?

點撥:人們無不為兵馬俑的恢宏氣勢和高超的製作工藝所折服。

5.最後一個長句子,講了什麼?

明確:前半句講了兵馬俑的恢宏氣勢;“真像……”講兵馬俑的高超製作工藝。

6.兵馬俑有哪些類型?他們各有什麼個性特點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4~7自然段。

(1)自學要求:

①找一找,兵馬俑有幾種類型。

②讀一讀,圈出最能體現兵馬俑類型個性特點的詞語。

③議一議,你喜歡哪一類兵馬俑,為什麼?小組交流。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小組學習。

(3)交流與總結:

教師明確:將軍俑神態自若

武士俑整裝待發

騎兵俑準備上馬衝殺

陶馬躍躍欲試

(4)大家把自己喜歡的兵馬俑的類型讀一讀。

撁懇患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仔細端詳,你會發現它們神態各異。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兵馬俑其他的神態。全班一起朗讀第8自然段。

(1)這一段與哪一段相呼應呢?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明確:與第一段;秦兵馬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聰明智慧,洋溢着對勞動人民的歌頌和讚美,以及作為中華民族後代的無比自豪之情。

(2)畫出相互呼應的句子。

明確:它“舉世無雙,是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與“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3)找出兩句中的一對近義詞

明確:舉世無雙與絕無僅有。

(4)從這兩個詞語中可以看出什麼?

明確:看出秦兵馬俑珍貴的歷史價值。

斄炻粵蘇餉醋徹鄣某∶媯又欣賞了這麼鮮明的形象,大家心中對兵馬俑湧起怎樣的情感?

明確:流露出擁有這樣的歷史文物的民族自豪感。

[板書:自豪  熱愛]

四、課堂小結

課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和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同學們有沒有被秦兵馬俑吸引呢?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