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永遇樂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25W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背誦全詞,感受詞人愛國情懷。體味辛棄疾豪放曠達、蒼涼悲壯的詞風。 

二  重點難點:詞中用典較多,要指導學生理解此詞中典故的含義。 

三  課時安排:一課時

四  教學方法:講讀、誦讀。 

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戰爭是殘酷的,因為戰爭就意味着鐵騎望似水,黃沙穿金甲,兵戈相向,殺聲入雲;意味着流血漂櫓,伏屍百萬,陰風冷月,孤魂無依;意味着這世間多了一份空搗寒衣的淒涼,多了一個整日以淚洗面玉顏憔悴望斷天涯的思婦,夜空中多了一縷令人肝腸寸斷的母親的呼喚。可是為了捍衞國家的利益和尊嚴,有多少志士仁人用他們沖天的豪氣和膽氣抒寫了一曲曲力圖挽狂瀾於既倒的慷慨悲歌,祖逖擊楫中流,聞雞起舞,岳飛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可惜因朝廷的昏庸軟弱無能和政治鬥爭的險惡最終屈死在風波亭下,令世人為之歎惋。今天我們就看一看另外一位心懷天下、壯志難酬的英雄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背景及作者簡介。

   辛棄疾文武雙全,參加了耿京的義軍,在軍中任掌書記。次年,奉命南下見宋高宗,北歸時,聽説耿京遇害,他率五十騎直入金營,於五萬軍中生擒叛徒張安國,這一英勇行為影響很大。南歸後,他寫成《美芹十論》等文章,陳述自己的抗金主張,可是他的正確主張不僅得不到採納,相反遭到猜忌,加之他與當權的主和派政見不和,政治上屢受排擠和打擊。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辛棄疾六十四歲時,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這以前,辛棄疾被迫退居江西鄉間已有十多年了。起用他的是執掌大權的韓侂胄。因為那時蒙古已經崛起在金政權的後方,金政權日益衰敗,並且起了內亂。韓侂胄要立伐金的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在一片緊鑼密鼓的北伐聲中,當然能喚起他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又感到憂心忡忡。他又認為:南宋要取得對金作戰的勝利,必須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他曾對宋寧宗和韓侂胄提出了這些意見,並建議應把對金用兵這件大事委託給元老重臣,這無疑是包括辛棄疾在內的。可是韓侂胄一夥人不但不能採納,反而有所疑忌不滿,他們藉口一件小事,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開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調離鎮江,不許他參加北伐大計。辛棄疾二十三歲從山東起義南來,懷着一腔報國熱情,在南方呆了四十三年,開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擠,現在又遭到韓侂胄一夥人的打擊,他那施展雄才大略來為恢復大業出力的願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時代背景。

因此,他感慨“江南遊子,把吳鈎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他痛悔“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他本想“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卻落得“可憐白髮生”的悲慘局面。

(三):學生齊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四):解題

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設置的重鎮,並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面對錦繡江山,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棄疾這樣的英雄志士登臨應有之情,詞正是從這裏着筆的。

(五):讓學生找出用典之處,每個典故涉及到的人物是誰。 

(1)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

    “千古江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是第一層,寫向四周遠眺大好河山,緬懷曾經在京口建都的孫權。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吳都,並且能夠打垮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衞了家園。辛棄疾以 “英雄”一詞讚頌他,表示自己對他的敬仰和嚮往,“英雄識英雄,惺惺惜惺惺”。只是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再無處可尋了。 “舞謝歌台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業的流風餘韻,也已經沒有了。孫權以區區江東之地,抗衡曹魏,開疆拓土,造成了三國鼎峙的局面。儘管斗轉星移,滄桑屢變,歌台舞榭,遺蹟淪湮,然而他的英雄業績則是和千古江山相輝映的。這兩句表達了對前人事業後繼無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統治者昏庸無能。

(2)寄奴曾住(劉裕)

   “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字。劉裕以京口為基地,起兵討伐桓玄,平定叛亂。"想當年"三句,頌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虎狼之師,馳騁中原,氣吞胡虜。他曾兩度揮戈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故土。作者借這些京口當地的歷史人物的英雄業績,隱約地表達自己的抗敵救國的心情。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嚮往他的英雄業績,還有如果碰到劉裕這樣的國君,他的正確戰略意圖就能被採用的意思。   

英雄人物留給後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陽草樹,尋常巷陌”,傳説中他的故居遺蹟,還能引起人們的瞻慕追懷。在這裏,作者發的是思古之幽情,寫的是現實的感慨。無論是孫權或劉裕,都是從百戰中開創基業,建國東南的。這和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於江左、忍氣吞聲的懦怯表現,是多麼鮮明的對照!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劉義隆)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號。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他不能繼承父業,好大喜功,聽信王玄謨的北伐之策,草率出兵,輕敵冒進,自以為是,結果一敗塗地、揮淚北顧。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在狼居胥山(今屬內蒙古自治區)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説:“聞王玄謨陳説,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辛棄疾用宋文帝“草草”(草率)北伐終於慘敗的歷史事實,來作為對當時伐金須做好充分準備、不能草率從事的深切鑑戒。《史記衞將軍驃騎列傳》載,衞青、霍去病各統大軍分道出塞與匈奴戰,皆大勝,霍去病於是“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封、禪,謂積土為壇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禪,報天地之功,為戰勝也。“有封狼居胥意”謂有北伐必勝的信心。當時分據在北中國的魏,並非無隙可乘;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也並不佔優勢。倘能細心籌謀,三思而行,收復一部分河南舊地,是完全可能的。但宋文帝急於事功,頭腦發熱,聽不進老臣宿將的意見,輕啟兵端。結果不僅沒有得到預期的勝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弄得兩淮殘破,胡馬飲江,國勢一蹶而不振了。“倉皇北顧”,是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張皇失色的意思,韓侂胄於開禧二年北伐戰敗,次年被誅,正中了辛棄疾的“贏得倉皇北顧”的預言。

辛棄疾是在語重心長地告誡南宋朝廷:要慎重啊!

(4)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四十三年”三句,撫今追昔,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率眾南歸,至開禧元年在京口任上寫這首《永遇樂》詞,正好是四十三年。“望中猶記”兩句,是説在京口北固亭北望,記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戰火瀰漫的揚州以北地區參加抗金斗爭。(“路”是宋朝的行政區域名,揚州屬淮南東路。)後來渡淮南歸,原想憑藉國力,恢復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過了四十三年,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壯志依然難酬。辛棄疾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

稼軒是四十三年前率眾南歸的。正如他在《鷓鴣天》一詞中所説的那樣:“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革錄,漢箭朝飛金樸姑。”那沸騰的戰鬥歲月,是他英雄事業的發軔之始。當時,宋軍在採石磯擊破南犯的金兵,完顏亮為部下所殺,人心振奮,北方義軍紛起,動搖了女真貴族在中原的統治,形勢是大有可為的。剛即位的宋孝宗也頗有恢復之志,起用主戰派首領張浚,積極進行北伐。可是符離敗退後,他就堅持不下去,於是主和派重新得勢,再一次與金國通使議和。從此,南北分裂就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而辛棄疾的鴻鵠之志也就無從施展,“只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同上詞)了。時機是難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後,重新經營恢復中原的事業,民心士氣,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當然要困難得多。“烽火揚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對照所展示的歷史圖景,正唱出了稼軒彈劍四顧蒼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憶當年的感慨心聲。

(5)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拓拔燾)

“佛狸祠下”三句,從上文緬懷往事回到眼前現實,使辛棄疾感到驚心,長江北岸瓜步山上有個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留下的歷史遺蹟。拓跋燾小字佛狸,屬鮮卑族。他擊敗王玄謨的軍隊後,率追兵直達長江北岸的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宮,這就是後來的佛狸祠。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賽會,“神鴉”是吃祭品的烏鴉,“社鼓”是祭神的鼓聲。辛棄疾寫此三句,表示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的話,民俗安於異族的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辛棄疾在詞裏攝取佛狸祠這一特寫鏡頭,則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揚州”有着內在的聯繫,都是從“可堪回首”這句話裏生髮出來的。四十三年前,完顏亮發動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紮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稼軒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顏亮。例如在《水調歌頭》詞中説:“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污,風雨佛狸愁。”詞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顏亮。佛狸祠在這裏是象徵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跡。四十三年過去了,當年揚州一帶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跡,這一切記憶猶新,而今佛狸祠下卻是神鴉社鼓,一片安寧祥和景象,全無戰鬥氣氛。辛棄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興和議以來,朝廷苟且偷安,放棄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時機,使得自己南歸四十多年,而恢復中原的壯志無從實現。在這裏,深沉的時代悲哀和個人身世的感慨交織在一起。

(6)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

辛棄疾這首詞最後用廉頗事作結,是作者到老而愛國之心不衰的明證。廉頗雖老,還想為趙王所用。他在趙王使者面前一頓飯就吃了一斗米作的飯、十斤肉、又披甲上馬,表示自己尚有餘勇。辛棄疾在這詞末了以廉頗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還希望能為國效力的耿耿忠心。對於這次北伐,他是贊成的,但認為必須做好準備工作;而準備是否充分,關鍵在於舉措是否得宜,在於任用什麼樣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議,應當把用兵大計委託給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準備以垂暮之年,挑起這副重擔;然而事情並不是所想象的那樣,於是他就發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慨歎,詞意轉入了最後一層。

廉頗在趙國,不僅是一位“以勇氣聞於諸侯”的猛將,而且在秦趙長期相持的鬥爭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勇猛而不魯莽,持重而不畏縮,為秦國所懼服的老臣宿將。趙王之所以“思復得廉頗”,也是因為“數困於秦兵”,謀求抗擊強秦的情況下,才這樣做的。因而廉頗的起用與否,關係到趙秦抗爭的局勢、趙國國運的興衰。其次,廉頗此次之所以終於沒有被趙王起用,則是由於他的仇人郭開搞陰謀詭計,矇蔽了趙王。廉頗個人的遭遇,正反映了當時趙國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鬥爭。從這一故事所揭示的歷史意義,結合作者四十三年來的身世遭遇,特別是從不久後他又被韓侂胄一腳踢開,落職南歸之事,再回過頭來體會他作此詞時的處境和心情,就會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憂憤之深廣。

廉頗雖老,趙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時卻連遭貶斥,天子不聞不問,空懷老當益壯的愛國豪情,其幽怨、悲憤、鬱悶之情溢於言表。等到韓侂胄北伐失敗,不得已再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院都承奉,指揮軍事,不幸的是,辛棄疾此時已身患重病,未及上任,就抱着一腔報國熱忱辭世了。

六:學生反覆齊讀全詞,讀時體會本詞用典的含義和感情基調。

七:課外作業

      (1)此對聯説的是誰在文學史上的什麼作用?

         鐵板銅瑟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2)全詞用典雖多,卻無“掉書袋”之嫌,為什麼?

   全詞用典雖多,卻都相當貼切恰當,不僅沒有妨礙思想,而且用簡煉的語句,表現了豐富的內容,非一般“掉書袋”可比。

首先,詞人將典故與現實巧妙對照。詞中所選典故,均與京口北固亭相吻合,與帝王將相有關,且遠涉前代南北分離史事。使用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隱而不晦地與南宋統治者進行類比或對比。如用孫權、劉裕的英雄壯舉,對比南宋統治者的屈辱妥協,讓人何等鬱郁於懷;用劉義隆草率北伐,急於“封狼居胥”,建蓋世奇功,反遭慘敗,來類比韓倔胄不修戰備、輕戰冒進的路線,使人多麼提心吊膽;用廉頗被讒的故事,類比南宋踐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長歎。其中,以劉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國,以劉義隆、王玄謨昏君庸臣比現實生活中的宋寧宗、韓位胄,足見用典之精,又顯作者膽量之大,不畏當權者。

其次,將典故當為形象的畫面、生動的語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簡意豐之功效。詞中所用典故,都是經過了再創作,毫無面目刻板、呆滯生澀之感。寫劉裕北面破敵,“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躍然紙上;寫劉義隆草率北進,“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其狼狽情狀現於眼前;寫拓跋燾慶功的場面,“一片神鴉社鼓”,其喧嚷之聲聞於耳畔;寫自己年歲老大,“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其怨憤之情縈繞筆端。一個個典故,在作者筆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圖畫,使讀者宜於理解、樂於接受。

(3)辛棄疾還有一首懷古詞,試比較兩首詞不同的藝術手法,體會用典用事的作用。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少年萬兜鍪(注:兜鍪móu,古代頭盔),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板書設計:

孫仲謀、劉裕     羨慕英雄   壯志難伸         了卻天下事 生前身後名

劉義隆           草草出兵   倉皇北顧         前鑑不遠  三思後行

烽火揚州路       撫今追昔   四顧蒼茫         往事如昨 身世之感

神鴉社鼓         卧榻之側    朝廷苟安         社鼓聲聲 心中隱痛

廉頗老矣         老當益壯   請纓無路          有心殺敵 報國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