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news/57848.htm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05W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結合寫作背景,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2、瞭解駁論文的有關知識。

3、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習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

4、揣摩品味語句,體會潑辣、犀利、有力,諷刺意味強,感情色彩濃的語言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體會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駁論方法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教學難點

體會本文精闢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句

2.熟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3.整體感知課文。初步體會反駁技巧。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成績好,分數高,就是優生。反之就是差生。我聽見了有同學在下面議論,我説得不對嗎?(讓學生來反駁教師

你們想把我説服嗎?那我們就來讀讀魯迅先生的文章--《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學習這篇文章的反駁技巧。你們才能有充分的理由來反駁我。

二、初讀課文

I、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並理解下列各字詞的含義;

搽玄虛省悟自欺欺人渺茫脊樑誆騙懷古傷今前仆後繼抹殺

(解説:初讀課文,須掃清障礙。可讓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2、用圈點法積累文章的好詞好句好段。然後在小組上交流。

三、感知課文

分小組展開朗讀。

(1)整體感知本文的感情基調--(喜、怒、哀、嘲笑、譏諷等)結合資料庫,看看作者寫的是什麼年代的事?

多媒體出示資料: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有些人便散佈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魯迅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自信心就寫下了這篇文章。

(2)劃出你認為應該重讀的語句。

(3)體會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輕重、快慢、高低等語速語調的變化。討論朗讀。

A.……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從“自誇”一詞可以看出作者是什麼樣的態度?所以應該用什麼樣的語調來讀?--譏諷。)

B.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着自己。

C.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

D.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肯定、讚揚)

E.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全文感情的重點句。結合資料庫,和你對文章的初步理解,説説“中國的脊樑”指的是什麼?然後想想該怎樣來讀?)

多媒體出示資料:“中國的脊樑”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鬥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樑”,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着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於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這樣一來,對於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願知道了。對於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説沒有這個因素。

F.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G.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結合資料庫,理解“狀元宰相”及“地底下”的含義。然後體會用什麼樣的語調來讀。)

多媒體出示資料:“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他説:“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這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鬥者,我得引以為同志,是自引以為榮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從以上句子中應讀出對比--你認為應是什麼與什麼的對比?

以上的句子就是我們這篇文章的反駁主線。

4.讓學生彙報朗讀--學生點評。教師結合(3)指導點撥。

聽錄音(或教師示範讀)

5.整體感知,思考以下問題(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是怎樣引出這個觀點的?(2)作者為什麼認為它是錯誤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4)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明確:(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開篇以似乎確鑿的事實為據,用一句話指出了三個階段中“中國人”表現出來的三種不同的態度:1、盲目驕傲,夜郎自大。(“總”含有“一向”的意思)2、盲目崇拜,藉助外援。(“只”含有“唯一”的意思)3、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把這三者聯貫起來,其態度是:由自誇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虛無渺茫。因此有人“慨歎”:“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這是論敵的論點。

(2)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4)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解説: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

6引導整理本文結構(多媒體出示結構圖)

7、認識本文文體特點(多媒體出示)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四、探究課文

誦讀第1-5段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説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説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後,發現對方要説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後“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侷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的力量。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説明什麼?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後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後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並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於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五、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充分感受了魯迅先生的愛國熱情。在“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上下一片悲觀,魯迅先生洞悉先機,發出中國人應該自強自信的吶喊!“中國的脊樑”終於在1949年把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定格在歷史的大舞台。2008年又將是中國的自信點!相信自己。--有多少次揮汗如雨,傷痛會填滿記憶,只因為始終相信,去拼搏才能勝利。總是在鼓舞自己,要成功就要努力,熱血在心中沸騰,巨人在東方升起。相信自己。哦,你將贏得勝利,創造奇蹟。相信自己哦,夢想在你手中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哦,你將超越極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哦。當這一切過去,你們將是第一。

四、作業佈置:反駁提綱:學習好,分數高就是優秀生

程麗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