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孤獨之旅教案模板彙編9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78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孤獨之旅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孤獨之旅教案模板彙編9篇

孤獨之旅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成長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

3.瞭解小説三要素,理解環境描寫的阼用。

教學重點:

1.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2.標題的含義。

教學建議:

1.在自讀中學會圈點勾畫,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讀中逐步進入情境,體會文中美好的情韻;

3.在研讀中聯繫實際,體驗成長的感受;

4.教學方法可以小組討論、個人感悟為主。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提到“孤獨”二字,我們總會感到淒涼,酸苦,每天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該多好。可是小小少年總要長高,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我們而來。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孤獨的滋味。可以説孤獨隨時間而來,孤獨使生命更加燦爛。同學們,讓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曹文軒的小説《孤獨之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讀課文,默讀時注意在文中圈點勾畫出主要信息。

2.檢查預習字詞情況。

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嬉鬧、摻雜、給予、撩逗、凹地、膽怯

積累下列詞語:厚實、嬉鬧、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重點朗讀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誰讀得好。

(1)剛開始,杜小康想回家,父親則不肯,怕自己也會像兒子一樣突然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從“小木船趕着鴨子……杜雍和這才將船停下來”。

(2)到達蘆葦蕩後,父子感受不同,兒子“害怕”,父親也有些“慌張”,卻安慰自己的兒子。從“這才是真正的蘆蕩……並且遲遲不能人睡”。

(3)隨着時間的流逝,父子倆感到孤獨。從“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4)最惡劣的天氣中,杜小康經受了考驗。從“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最惡劣的天氣……也滴在跟在他們身後那羣鴨的羽毛上……”

學生朗讀時,注意體會人物心中的孤獨感,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4.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

故事,表達了一個——的主題。

(學生只要説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師注意引導和歸納。)

(2)本文雖是長篇小説的節選,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要求學生閲讀課文,理清小説的故事情節。

提示: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三、精讀課文,揣摩課文的語言

1.學生再次閲讀課文,選取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一段高聲朗讀,並説説為什麼寫得好。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考的角度和歸納的方法。

2.學生提出探究討論的問題,四人小組討論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全班師生互動,鼓勵獨創性見解。

如:可以讓學生給課文換一個標題,並比較自己所擬的標題與原標題哪個好,為什麼。通過這一練習,進而讓學生理解課文標題的含義,並體會其妙處。

提示:

(1)失去交流環境。對於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説,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於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羣,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乾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

(3)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人睡”。

(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如:課文有關自然環境的描寫很出色,請找出幾處,並説説這樣的環境描寫對錶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麼作用。

提示:

(1)有關鴨羣的描寫:鴨羣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

孤獨之旅教案 篇2

一、主題和題目含義

文章通過描寫杜小康隨父親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歷程,刻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揭示了挫折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

小説標題“孤獨之旅”的含義不僅僅指杜小康跟隨父親放鴨過程中產生的孤獨、寂寞、恐慌之感,還有杜小康心靈的變化過程,即從孤獨、寂寞、恐慌到堅強,自己努力奮鬥的人生之旅。

二、結構內容

這篇小説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只好跟着父親去放鴨”寫杜小康放鴨的原因。)

第二部分(從“小木船趕着鴨子”至“直到明年春天”)寫杜小康及其父親在蘆葦蕩放鴨的過程。

第三部分(從“日子一天天過去了”至結尾)寫杜小康在放鴨時所遭受的磨難,尤其是尋找失散的鴨子給自己帶來的磨難和自己的成長體驗——長大了,堅強了。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小説通過故事情節的巧妙剪裁與佈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對孩子進行磨難、挫折教育實施的必要。

三、文中的環境描寫

環境描寫的段落主要有:第一部分第9小節,第11~12小節,第20小節,這些環境描寫強化了孤獨的氛圍,增強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3~24小節,描畫了一幅優美、恬靜的畫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漸趨向平靜,但對於未來漫長的孤獨,他仍然覺得恐慌。第二部分第9小節寫暴風雨中的情景,惡劣的自然環境是促進杜小康思想轉化的一個因素,突來的暴風雨,使杜小康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迅速地成長起來。第20小節,雨過天晴,美好的夜色,預示着杜小康的成熟。這些環境都突出了“孤獨”這個意境,這也是杜小康成長的環境。它為表現人物的變化、文章的主題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細膩的心理描寫

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如第一部分第10小節,寫杜小康最初面對孤獨時和麪對不可知的未來時的茫然。第20小節,面對更加孤獨的環境時,杜小康心中的恐慌與膽怯。再如第二部分第2~4小節,孤獨中的人們越發孤獨,並逐漸強化成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並且這種意識一發便不可抑止。第11、16~19小節,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堅強的過程。他敢於在暴風雨中獨自找尋失散的鴨羣,沒有恐懼,強烈的責任感使他能夠承擔困苦、孤獨的侵擾。第20小節,更是鮮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長,“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文章對於杜小康的心理描寫很細膩,面對孤獨,他由恐慌到面對乃至最後戰勝它,這段心路歷程通過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現出來,也體現了他逐漸成長的主題。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整體感知

導入新課,並介紹作家作品(略)

二、通讀全文

用自己的話來概括小説的故事情節,在小組內討論,要求語言必須簡潔明瞭。

三、明確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節: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去放鴨。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壓迫着他同時也錘鍊着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後,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環境:無邊無際的蘆葦地。

四、作者是怎樣來表現社小康成長的過程的?並找出有關的語句來加以分析。

主要通過了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事件的細小環節或對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

描寫。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語句:(l)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現在,佔據他的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東西,似乎更能撩逗一個少年的心思。地盤腿坐在船頭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對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對未來的嚮往。

(2)當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葦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

覺。

分析:面對眼前如“重山鎖住”的蘆葦地,杜小康害怕現實,害怕孤獨的感覺,這也是一個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飯,杜小康才稍稍從恐慌中安靜下來。

(4)但,這一切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驅除杜小康的恐慌。夜裏睡覺時,他緊緊地挨着父親,並且遲遲不能入睡。

分析:殘酷的現實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驅趕孩子心頭的恐懼之感。

(5)父子倆也一天一天地感覺到,他們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

(6)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

分析:陌生環境的不適應被沉重的孤獨的感覺所替代,害怕孤獨,害怕心裏的孤寂,可怎麼也不能逃避這樣的一個現實。

(7)後來,父子倆都在心裏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這樣反而好了。時間一久,再面對天空一片浮雲,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再面對這一縷炊煙,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分析:這時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親已能面對孤獨,面對現實。

(8)杜小康註定了要在這裏接受磨難。而磨難他的,正是由他和父親精心照料而長得如此肥碩的鴨子。

(9)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説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哭。

(10)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裏嚼着,望着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分析:經過這一夜的風雨的考驗,面對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無法迴避,在困境中他磨鍊着自己的品行,敢於面對現實,並勇敢地戰勝自然界的風雨,人生中的風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堅強了。

總結:杜小康由害怕孤獨到能面對孤獨到勇敢戰勝孤獨,作者用這些細節描寫的語句來表現了主人公人生成長的過程。

五、討論概括

請同學們説説題目“孤獨之旅”的含義。

提示:有兩方面含義。(l)指現實中杜小康所處的環境的惡劣,並不是其他少年所處的幸福的環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來不能體諒父親的難處到後來能幫父親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擔並勇敢面對惡劣的環境,以自己頑強、不畏懼戰勝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長起來。

六、討論分析

文章的成功之處是對人物的成長過程採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心理變化的軌跡,而文中環境描寫也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關語句並分析作用。

語句:(l)四周已只是草灘或凹地,已無一户人家。

(2)黃昏,船艙裏的小泥爐,飄起第一縷炊煙,它是這裏惟一的炊煙。它們在晚風中向水面飄去,然後又貼着水面,慢慢飄去。當鍋中的飯已經煮熟時,河水困曬了一天太陽而開始飄起炊煙一樣的熱氣。此時,熱氣與炊煙,就再也無法分得清楚了。

(3)這裏的氣味,倒是好聞的。萬頃蘆葦,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時,空氣裏滿是清香。蘆葦叢中還有一種不知名的香草,一縷一縷地摻雜在蘆葉的清香裏,使杜小康不時地去用勁嗅着。

(4)水邊的蘆葉裏,飛着無數螢火蟲。有時,它們幾十只幾百只聚集在一起時,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見一隻小鳥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一個最惡劣的天氣。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四下裏,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

(6)雨後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

這些自然環境的描寫,在杜小康處於人生的三個階段時作用是不同的。在主人公恐懼孤獨時,更加襯托人物內心世界的無法排解的孤獨。面對孤獨時,把暴風雨的天氣寫得如此惡劣,也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長起來,提供了一種可能,讓人們不禁想到這自然界的風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風雨嗎?再大再瘋狂,只要你能勇於面對,努力抗爭,什麼樣的“風雨”走不過去呢?雨後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無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時的心情,也如這月這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鍊了自己的意志,由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長堅強了起來,環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時他也使環境不再那樣單調而孤寂。

七、總結、擴展

作者通過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生活中的許許多

多的孤獨,如何使自己成為生活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人民文學》主編肖復興説“《草房子》,是一首詩”。作者不是詩人,卻憑着他對兒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愛創造了小説的詩的世界。作者在這裏把草房子作為一種美好的象徵。

八、佈置作業(略)

孤獨之旅教案 篇3

一、作者簡介

曹文軒,江蘇鹽城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現為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有長篇小説《草房子》等。

二、故事背景

文章以一座建在“草房子”裏的小學為背景,描繪了桑桑、杜小康、禿鶴等幾個少男少女讀書、生活、成長的歷程,既瀰漫着艱辛與苦痛,又閃爍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本文節選部分寫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與厄運抗爭時的悲愴。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人家,使他一直有一種優越感,他又是班裏成績最好的學生。一次意外變故,家中破產,他被迫輟學,跟隨父親背井離鄉去放鴨。

三、理解詞義

1、家底:家裏長期積累起來的財產。

2、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況、聲譽等下降得很厲害。

3、置之不理:放在一邊兒不理不睬。例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積極響應“光盤行動”的倡議,不能置之不理,肆意浪費。

4、嬉鬧:嬉笑打鬧。

5、撩逗:挑逗,招惹。

6、膽怯:膽小,畏縮。

7、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本文是指暴風雨來勢猛烈,超乎平常。例句:他甚至歇斯底里地罵孩子,神經質地抱住老婆哭鼻子。

8、倉皇:匆忙而慌張。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開端:杜小康因家庭變故失學,跟父親放鴨

第二部分(2—35)發展:放鴨經過,描述孤獨之旅

第三部分(36—49)高潮:暴風雨追鴨

第四部分(50—52)結局:杜小康覺得自己長大了,變得堅強了。鴨也長大了,下蛋了。

五、問題解疑

1、“前行是純粹的”,這句話獨立成段,有什麼含義?

“純粹”一詞表明前行速度之快,強調父子倆離開油麻地是不可改變的,前行是絕對的,哪怕有痛苦,有磨難,也暗指前行是單調、寂寞。同時也含蓄地説明了父子倆對生活別無選擇。

2、鴨羣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寫鴨羣的叫聲有什麼作用?

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羣“將主人的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3、“前行是未知的,似乎更能撩逗一個少年的心思。”句中的“撩逗”一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撩逗”一詞準確地寫出了杜小康在一個陌生地開始將對家鄉的思念移情於一個全新的旅途境域——對“前方”的祈盼。

4、作者把“蘆葦”“蘆蕩”分別比作“浪潮”“大山”,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本題運用比喻修辭表達效果分析法。運用明喻修辭,把“蘆葦”比作“浪潮”,把“蘆蕩”比作“大山”,寫出了蘆蕩的寬廣厚重,蘆蕩愈幽深繁茂愈反襯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才越真切,生動地表現了陌生的環境使杜小康產生了壓抑沉重的心理。

5、閲讀36自然段,“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連用四個“黑”,有什麼表達效果?

突出了暴風雨到來之前天氣陰沉的景象,它預示着杜小康將經受一次成長的洗禮,與後文戰勝風雨後明亮的天空形成強烈對比。

6、第36、37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暴風雨來臨時的情景的?作者為什麼要這樣着力描寫?

“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兒,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彷彿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裏,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鴨欄忽然被風吹開了,等父子倆一起撲上去,企圖修復它時,一陣旋風,幾乎將鴨欄捲到了天上”。作者這樣寫是為了突出天氣的惡劣,渲染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預示着將要發生什麼事情,而這場暴風雨也給了杜小康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台。

7、“杜小康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隻鴨的蓬鬆的羽毛裏。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説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哭。”這裏的“哭”有什麼含義?

少年杜小康戰勝孤獨,適應了環境。並在維繫着家庭生計於一身的鴨羣面臨滅頂之災時,不顧艱險疲憊,不惜受傷流血,找回了鴨羣,顯示了一個小小男子漢的力量、毅力與責任感,他長大成熟、堅強了。他意識到了這一點,內心翻湧着波濤,這是喜悦的淚,欣慰的淚,領會了成長真諦的淚。

8、“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裏嚼着,望着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請賞析這段話。

這是細節描寫。母親就代表着家,任何遊子都會想念家,因為家是自己的根,心靈的港灣。孩子的心裏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夥伴,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這次沒有哭,他已經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有了更多的獨立性,能夠面對現實勇敢、堅強、負責地對待,這就是心靈的成熟。

9、本文最後一段有什麼作用?

本題運用結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文章結尾用鴨的下蛋來形象地暗示杜小康在經受孤獨的磨礪後終於長大了,充滿了驕傲和自豪。同時,父親的這一句話意藴豐富,含有期盼與喜悦,還有回憶過去時的心悸。

六、課文主題

文章通過記敍杜小康隨父親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及他的情感歷程,刻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揭示了挫折、孤獨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

孤獨之旅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厚實、嬉鬧"等詞語。2、理解小説內容,體會標題的含義。

2、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

3、體會小説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鑑賞小説的方法。

4、品味小説精美傳神、意味深長的語言。

5、感悟人物的成長曆程,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奮進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聯繫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説意味。

預習課

一、導入

瞭解作者及他的《草房子》。

曹文軒——

"孤獨是一種正常並且健康的心態——如果程度得當的話。它標誌着一種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許多盲目。它使人在嘈雜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護身心健康的清靜。"

二、預習目標

1、速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疏解字詞。

(1)注音

軒()嬉鬧()凹地()雍()摻雜()

膽怯()撅()給予()覓食()撩逗()

(2)釋義

厚實:豐富、富裕。嬉鬧:嬉笑打鬧。

撩逗:挑逗、招惹。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樣子。②失意的樣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討人喜歡。②機靈。驅除:趕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況、聲譽等下降得很厲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邊兒不理不睬。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2、自由誦讀,用小説的三要素概括課文內容、

3、歸納小説情節: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3、默讀文中有關杜小康的語段,在書上劃出有關詞句,思考:

(1)在離家放鴨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而完成"孤獨之旅"?

(2)請找出文中體現"孤獨"的詞句,並體會其表達效果。

(3)文題是"孤獨之旅",文中杜小康感受到那些方面的"孤獨"("孤獨"的含義是什麼)?

4、文中的自然環境描寫很出色,為人物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在書上找出幾處,體會這樣的描寫對錶現杜小康成長的重要作用。

(1)有關鴨羣的描寫。

(2)有關蘆蕩的描寫。

(3)有關風雨的描寫。

3、結合對課文主題的理解,談閲讀感受。

4、小説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較大的篇幅來寫他父親和鴨子的用意是什麼?

6、收集整理有關"磨難"的名人名言。

展示反饋

1、初讀:整體感知課文,搶答前面兩個問題。

2、深探:分組討論展示3,4,5,6個問題。

3、拓展:每個小組補充1——3個問題,展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形式靈活)

4、以"我在______中成長"為話題,説一段話。

4、展示收集整理有關"磨難"的名人名言,並選擇其中的一二則作簡短的點評。

6、拓展閲讀,談閲讀感受。

(一)喜歡孤獨

我是個"孤獨的女孩兒"。

我的確孤獨,我也喜歡孤獨。因為孤獨有種淺淺淡淡的傷感,有份超凡脱俗的安恬。

有了孤獨,也就有了許許多多屬於孤獨的感覺。那情懷,很少有人能懂。記得曾聽一位男歌星唱過"沒有人知道我的心",當時我也曾被那種強悍下所暴露出來的悽楚和無助所震撼,不由得簌簌淚下。現在想起,卻頗不以為然。"沒有人知道我的心",不是悲哀,也不是不幸,青春的感悟,豐富而複雜,太多莫名的心悸與顫動,太多緣於年齡的感觸和情緒,自己都無法明白,又怎能奢求別人理解呢?

孤獨的時候,可以看行雲流水,看花紅柳綠,可以聽鳥兒啁鳴,聽徐風輕唱;孤獨的時候,可以吟首詩自己欣賞,可以哼支歌自己陶醉,也可以想想親朋好友温馨的笑臉,編一個個哀婉纏綿的故事,怎麼還會寂寞呢?!

(二)孤獨

家,一個讓聽上去就備感温暖的字眼,有人説家是避風港,家裏有爸爸媽媽無邊的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曾經奢侈的享受着這屬於家的一切,

但最終我知道我是應該屬於那風雨中的男人,我必須去社會的波濤中翻滾,所以在我向家預支了所有的依賴之後我踏上了遠去的列車,那年,我16歲。

我離開了家鄉(我最大的夢想是流浪)、我放棄學業,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空虛,太多的話不知該和誰去説,每個無聊的夜晚不知該和誰一起度過,在迷亂中四處奔走,最終一頭扎進了網吧,瘋狂的向人們發泄着,索取着,網絡成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無知的向虛幻又真實的網絡注入了在現實中無處宣泄的感情,即使是欺騙、即使是傷痕累累。

(三)關於孤獨的片斷思考

《水滸傳》中,描寫"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段時寫到:那天晚上大雪紛飛,"風漸漸地緊了"。林教頭一杆冰冷的鐵槍,一襲單衣,急風怒雪之中,艱難而行,終於行至店家,要了一壺老酒,幾斤牛肉,掛在鐵槍之上,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回"山神廟"的路上。

這時的林教頭是孤獨的嗎?心愛的夫人去世了,自己背井離鄉,失去了原來優越的生活,沒有了權勢,離開了朋友。

他也許心裏充滿了怨氣。埋怨命運對自己不公。

他也許在心中充滿了思念,思念家人和死去的妻子。

可我現在看起來,在那一刻,這一切的感受,都比不上他對山神廟的嚮往,對於老酒,對於牛肉的嚮往。

山神廟中可以生起温暖的爐火。老酒是醇香的,不一定是佳釀。牛肉是可口的,不一定是百年老店的名產。山神廟加上牛肉加上老酒加上一杆鐵槍,其實已經可以為林教頭孤獨的心找到一個憩息的港灣了。

人生之路,漫長而又艱辛,每個人都要"獨自走過",尤其是在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越來越現代化的今天,孤獨已經成為人類根本無法迴避的一種"人生狀態"。"面對孤獨",也就成了人生的一種必然。

孤獨之旅教案 篇5

教學設想

這個故事生動感人,很容易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在指導學生進行閲讀時,應當以對人物成長過程的分析和對故事的感悟為重點,並體會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教法上應當以討論、感悟為主,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培養學生鑑賞小説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參照“教學設計(A)”。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1.注意字詞。

厚實 一落千丈 朦朦朧朧 茫然 嬉鬧 摻雜,

沒頭沒腦 日甚一日 乖巧 給予

2.分析課文的情節結構,理清小説的寫作思路。

明確:這是長篇小説的節選,但有着完整的情節結構。

開端:杜小康失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杜小康和父親前往蘆葦蕩,並在蘆葦蕩安頓下來,享受着孤獨的生活。

高潮:在暴風雨中,杜小康尋找鴨子。

結局:杜小康父子放養的鴨子下蛋了。

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學生默讀課文。

2.學生獨立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認為有必要深入討論的問題。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思考的角度,可以就全篇內容提出問題,也可以就某個局部提出問題;可以就人物形象提出問題,也可以就文章表達技巧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會有如下一些:

(1)當杜小康提出回家時,杜雍和為什麼會置之不理?

(2)在第一章節中,有一段景物描寫:“黃昏,船艙裏的小泥爐……就再也無法分得清楚了。”這一段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3)文章是如何寫出孤獨之。旅中的“孤獨”情緒的?

(4)在第一章節的後半部分,又出現了一段景物描寫:“這裏的氣味,倒是很好聞的

……使杜小康能看見一隻水鳥正浮在水面上。”這一段景物描寫起什麼作用?

(5)在到達蘆葦蕩後,父親杜雍和也是有所慌張的,他為什麼不乾脆帶着杜小康回家?

(6)在第二章節中,有一段關於天氣的景物描寫,即“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這一段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7)文章在寫到杜小康找到鴨子後,“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説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哭”,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8)當雨後天晴,杜小康看到的天是“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長這麼大,還從未見過藍成這樣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麼明亮”。這裏的描寫是否符合事理,是不是有些誇張?

(9)文章的標題命名為“孤獨之旅”,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10)文章最後寫到杜小康終於看到了鴨子下的蛋,這裏的“蛋”是否是一語雙關?如果是,該如何理解?

(11)這篇文章寫得好嗎?理由是什麼?

3.當學生提完伺題後,教師與學生一起梳理上述問題,將之歸類。

不難看出,上述問題可以歸納為四類:一類是關於文章主旨、文章整體內容的理解;一類是關於文章局部內容甚至是重點語句的`理解;一類是關於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還有一類是關於本文的評價。

4.學生就上述問題,相互討論,交換自己的意見

在引導學生回答這些問題時,教師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如比較法、整體把握法、層層剝繭法等等,引導學生注意自己思考的角度和方法,準確篩選文章中的相關信息。有關問題的答案請參看“教學設計(A)”,或者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尋求答案。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感受文中之美

五、學習遷移

1.你有過孤獨的時候嗎?請講述你孤獨時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2.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曾有過各種各樣的經歷讓我們感慨良多,讓我們體悟到生命中某些真諦。請閲讀下面這篇文章。.

拒絕可憐

阿紅

父親進城買農藥,把錢包丟失了。他記起城裏有一位遠房的表弟,就去向表弟借錢。

雖然多年不來往了,但表弟還是借了50元錢給父親。等到我進城時,父親給我50元錢,反覆叮囑,要我一定要記得還給表叔。我不敢怠慢,一到城裏就去表叔家。我最少有十年沒到過表叔家了,他家蓋了新房,非常漂亮,地板上鋪了地毯,進門要脱鞋。

我一脱掉鞋,表叔和他家人直往我腳上看。我腳上穿的是破襪子,幾個腳趾露出來了。我索性連襪子也脱掉,讓他們看個夠,他們反而不看了。表叔笑一笑,問我有事嗎?我説我是來還錢的。

我掏出50元錢,遞給表叔。表叔卻不接,我就把錢放在桌子上。表叔説:“你沒有借我的錢呀。”我説:“是我父親借的。”表叔想了想,才拍着腦袋説:“噢,記起來了,是有這麼回事。那次你父親買農藥,丟了錢包。”

看錶叔的樣子,他並非裝模作樣,而是真的把這50元錢忘了。早知道這樣,還不如不還他。

還了錢,我就告辭了,可在我穿襪穿鞋時,表叔拿起桌上那50元錢,説不用還了,要我帶回去。我説:“這怎麼行?我老爸反覆交代,要我一定要還給你的。”表叔把錢硬塞進我的衣袋裏説:“這50元錢,就當表叔給你買雙鞋子穿。”我想反正表叔有的是錢,就不跟他爭了。

傍晚,我回到家裏,父親問我把錢還給表叔沒有,我説:“還了,但表叔不要。”父親説:“是你沒有誠心還吧廣我怕父親誤會,就把還錢的經過詳詳細細告訴他。

我以為父親會高興的,他卻沉下臉説:“你知道表叔為什麼給50元錢讓你買鞋嗎?”我説:“大約他看見我的鞋襪破了吧。管他呢,反正我們正缺錢。”父親説:“我們缺錢,但不缺可憐。你把表叔的可憐帶回家裏來了,這是最糟糕的。”父親的話使我想起表叔一家人看我的破襪子的情景,那確實讓人難受。於是我説:“明天我再拿錢去還給表叔。”

父親説:“不行,那樣顯得我們太小氣了。”

我問父親怎麼辦,父親説:“不忙,等到秋天收茶果後,我們送十來斤茶油去給你表叔。”

轉眼秋天到了,我們收了茶果,榨了茶油。我和父親裝了一大壺上好的茶油,專程送去給表叔。打開壺蓋,茶油就在表叔的家裏飄香了。表叔一家又聞又看,説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的茶油。

表叔是否知道,我們連同茶油一塊送來的,還有他半年前給我的可憐?

(摘自《希望月報》20xx年第9期)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過類似這樣的促你成熟的事情呢?如果有,請講述你經歷過的

六、佈置作業

孤獨之旅教案 篇6

課題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孤獨之旅》

作者及工作單位

綏德實驗中學 學員姓名馬莉娜

教材分析

《課標》要求,七-九年級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和評價,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所以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緊密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小説的主題,分析人物形象。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引導學生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習各種表現人物的方法,逐步掌握鑑賞小説的方法,體會小説的藝術特色。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對小説的基本知識已經掌握,也已具備不錯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生活閲歷,但對於小説中環境描寫和細心理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的準確把握等有一定難度的鑑賞小説的方法還需要不斷加強。另外現在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於這部作品上世紀90年代和農村生活的背景,如理解有困難可以給孩子們適當的介紹。

教學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

2、體悟小説中環境描寫和心理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逐步掌握鑑賞小説的方法。

3、品味小説通俗易懂又精美傳神的句子。

4、學習主人公成長過程中堅定的信念和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體悟小説中環境描寫、心理描寫對人物刻畫的妙處。

2、通過品味語言來體驗、品味孤獨,指培養學生勇敢面對孤困難的勇氣。

孤獨之旅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厚實、嬉鬧、乖巧、驅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詞語。

2、理解小説內容,體會標題的含義。

能力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

2、體會小説中人物語言、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悟人物的成長曆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奮進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點

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曆程,體會語言、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孤獨”一詞,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為文化層面、精神層面的理解。

教學設想

這個故事生動感人,很容易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但文章較長,深入解讀可能會受到課堂時間的影響,所以我欲採用抓人物語言為切入點,可以向環境、細節描寫方面延伸,一句話串起了時空的網絡。這種連接是兩個層面:既是形式又是內容,技能成為課堂推進的線索,同時也是課堂教學的內容。而杜小康的語言很少,就四句話,也便於教學的展開。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快速閲讀的方法,把握課文情節;品味“孤獨”,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曆程。

2、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閲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獨”與“成長”的,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品味“孤獨”,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曆程,體會細節描寫重要的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孤獨”與“成長”的,品味人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後》營造氛圍。

語文的世界有鳥語花香,亦有疾風驟雨;有温情脈脈,亦有殘酷無情。正如我們的人生之旅,有快樂,亦有痛苦。正如歌曲中所説:陽光中在風雨後,讓我們把眼光投向課文《孤獨之旅》,與杜小康一起度過成長的一段經歷吧。

二、理解課文內容,品味語言。

1、按照小説的三要素概括故事情節。小説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明確:講述了少年杜小康跟隨父親到蘆葦蕩放鴨,在孤獨中成長的故事。

2、品味語言

這是一篇小説,故事情節是在孤獨的背景中展開的,人物語言並不多,請同學們快速在文中勾畫出杜小康的語言。(課件展示。)

請一位同學讀出四句話,體會情感。

賞析人物的語言我們要注意兩點:一.聯繫相關內容。如什麼時候,什麼地點,怎樣的狀況下説這樣的話。二.言為心聲。注意體會説話人的心情心理。

(1)賞析第一句話讀出現第一句話的第二自然段。

思考:

哪一段交代了杜小康放鴨的原因?這段中哪一個詞鮮明地表示了出了杜小康對放鴨這件事的態度?

“只好”一詞寫出了杜小康無奈的態度,當他説這句話時的心情怎麼樣?(害怕恐懼)為什麼害怕恐懼呢?(要離開疼愛她的媽媽,離開熟悉的朋友,學校)

你們知道放鴨之前的杜小康的生活狀況嗎?找一位看過《草房子》的同學來介紹一下。(看幻燈片)

總結:家境富裕的杜小康,往油麻地孩子羣裏一站,就像一簸箕黑芝麻中一粒富有光澤的白芝麻,就像秋天高遠的天空中一隻悠然盤旋於鴿羣之上的黑色的鷹,父親對他有求必應,百依百順,可現如今要離開疼愛他的母親,離開熟悉的校園,到陌生遙遠的蘆蕩去放鴨,他願意去嗎?

於是他對父親説了第一句話,應該怎樣讀?從這裏看出了一個怎樣的杜小康?(不能體貼父親,只想着自己的杜小康)

(2)(一句簡單的話就能讀出這麼多的內容)下面請同學們自己賞析或同桌討論其餘的三句話,用“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杜小康”這樣的句式,批註你的賞析結果。一定要在文中找到語言依據。

A賞析第二句話,你從第二句話中讀出了一個什麼樣的杜小康?(從説話的環境和心理去理解)

找出説這句話的環境:讀21自然段,在這樣空曠陌生前途未卜的環境裏杜小康的心情怎樣?(害怕恐慌)

但這時的杜小康並沒説要回家,那是在什麼時候?(孤獨想家的時候)勾畫出寫孤獨的句子。

指導朗讀29至31自然段,變換人稱,將杜小康改為“我”體會孤獨對杜小康的威脅。

此時的孤獨比剛離家時要深百倍。濃千倍,它吞噬這年幼的杜小康,終於在晚上夢到母親説出了這句話。與第一句話比較你認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杜小康?(是一個有點懂事,逐漸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杜小康,能面對困難的杜小康)

B那麼你從第三句話中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杜小康呢?(一個成熟的,勇敢的、有責任感的,敢於面對困難的杜小康)

你從哪些語句中看出來的?(夜雨找鴨的情形能説明杜小康長大了,“分頭”一詞體現杜小康成熟了)

老師範讀夜雨找鴨的38自然段,同學們想象這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總結:頭上如萬輛戰車般在滾動,耳畔是呼呼的風聲,身上砸着歇斯底里般的雨點,臉上和腳上以傷痕累累,可他還要孤軍奮戰。

然後讀第三句話,“還是分頭去找吧。”能把”吧“去掉,把句號改成問號嗎?為什麼?(這樣才能突出杜小康的勇敢、堅決、果斷)

文中還有好多細節也讓我們感受到杜小康的成熟,特別是能表現父子之間關係的句子,同學們自己去找找,這些都説明了杜小康的成熟和勇敢。

C第四句話,你讀出了一個什麼樣的杜小康呢?

一個感受收穫喜悦的杜小康,一個激動的杜小康。體現了激動不已驚喜的心情。

總結:通過對這四句話的品析,每句話都鮮明的表現了杜小康當時的性格,請同學們在讀這四句話,讀出情感。 三品味主旨

1、當我們陪着杜小康走完這段孤獨之旅,結合杜小康的成長,你認為怎樣算是長大了?(獨立不依賴別人勇敢堅強)

2、那麼是什麼促使杜小康的成長呢?(孤獨)

杜小康年幼時家道中落,飽嘗物資生活的單調、精神生活的痛苦,可最終用稚嫩的雙肩扛起這一切。孤獨並不可怕,困難並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們勇敢的去面對,他就是我們成長的催化劑苦難是人生的老師,再回首課文,孤獨之旅其實就是成長之旅。

作家曹文軒也這樣説(看幻燈片)

總結:這一段孤獨的旅程成為了杜小康以後人生道路上寶貴的精神財富,每當遇到困難挫折他都會想起。讓我們再次品味孤獨。(看幻燈)齊讀這段話。曹文軒在《青銅葵花》中説道“少年時就有一種對待痛苦的風度,長大時才有可能是一個強者。”

四看幻燈片,拓展訓練。

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過孤獨,試以“我的孤獨”為題,寫一段話。

附板書:孤獨之旅

曹文軒

杜小康:幼稚(不懂事)

懦弱(逐漸懂事)

堅強(成熟勇敢)

激動(長大)

孤獨之旅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學習小説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體會小説的語言特色。

3.讓學生試着體會主人公心理的變化過程。4.教學生學會長大、學會在平時的待人接物中體會成長。

●教學重點難點

品味小説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的重要作用。

●教學方法

朗讀法、引導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學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默讀全文。

2.指名學生複述課文基本內容。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課文內容和主題。

三、品讀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學生迅速默讀課文中有關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關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

2.思考: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變化的?

3.討論交流:請學生按照下列句式説一段話:我認為杜小康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

4.學生髮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請你給課文換一個標題,並比較自己所換的標題與原標題,哪一個效果更好?為什麼?

四、尋讀課文美點,深入賞析。

1.學生速讀課文,找出文中有關景物描寫的片段。

2.學生自由朗讀這些景物描寫的片段,然後選取自己認為寫得最好最妙的一個段落放聲朗讀。

3.指明學生朗讀自己所選定的段落,然後説説自己朗讀它的理由。

4.用同樣的方法賞析有關細節描寫的片段。

五、結束語:

成長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歡樂喜悦,也有悲哀煩惱,這就是生活。在我們的人生中,成長是永恆的主題。但願我們的同學們都能譜出一首健康的成長歌,長成一棵堅強獨立的大樹。

六、佈置作業:

生活的磨礪,暴風雨的洗禮,讓杜小康長成了小小男子漢。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樣的人和事影響着你的成長,給予你有益的啟示?

七、板書設計:

人物 情節 環境 語言

杜小康 開端: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去放鴨。 鴨羣 生動

恐慌 發展: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蘆蕩 傳神

孤獨 高潮: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風雨 意味

堅強 結局: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深長

孤獨之旅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閲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2、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

3、學習運用快速瀏覽的方法,把握課文梗概;學習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寫對渲染氣氛、抒發感情、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體會課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課時:

第1課時:組織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積累詞彙,感知課文內容。

第2課時:朗讀品味精要文段,欣賞作品,質疑探究,合作釋疑,拓展延伸。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你有過孤獨的體驗嗎?請用簡潔的語言敍説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樂,有痛苦。有的人在歡樂幸福中成長,有的人在孤獨艱辛中成長。讓我們把目光投向課文《孤獨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長的一段經歷吧。

二、閲讀課文,感知內容

1.快速默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要求學生:(1)標出生字新詞,查閲工具書注音釋義。(2)抓住要點概括杜小康的放鴨經歷。(3)引導學生評價、補充同學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師小結:(1)評價學生概述的得與失。(2)歸結概述課文的要求:抓住要點,突出重點;語言簡潔,敍述清楚。

3.再讀課文(默讀),列出故事情節提綱,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

要求學生:(1)速讀之後列出情節提綱;(2)合作交流、修改提綱,教師巡視指導;(3)篩選較為成功的提綱在全班交流,將選出的提綱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學觀摹、評價、修改;(4)分辨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

教師小結:抓住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化,心理的發展進行指導性總結。

強調:故事情節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離家隨父野外放鴨的行程生活及定點生活所經歷的艱辛與孤獨的具體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長過程中生活艱辛、精神孤獨的人生旅程。

第二課時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長的孤獨及超越自我的品質

學生思考:

(1)課文中主要人物是誰?(2)找出表現杜小康生活艱苦、精神孤獨

的語句,探討:

①杜小康經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難?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麼?

③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④杜雍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教師小結:突出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中的生活情況及其心理變化過程,引導學生加深對主要人物飽經生活磨難而逐漸“長大”的成長經歷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於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賞景物描寫旬段,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學生活動:

(1)勾畫出課文中景物描寫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寫;

b.鴨羣活動情景的描寫。

(2)讀景物描寫句段,欣賞描寫語言和描寫技法。

(3)探討景物描寫的作用。

(一邊自由朗讀句段,一邊欣賞與之相關的屏幕畫面,文字、畫面結合,引發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體會杜小康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中的內心活動,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環境中的孤獨情感,從而探究景物描寫的作用。)

(4)回憶讀過的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如魯迅的《雪})、高爾基的《海燕}、紀伯倫的《組歌》等,區別本文景物描寫與詩歌散文中景物描寫的異同,讓學生領會小説中的景物描寫除渲染氣氛、抒發感情外,還可以推動情節發展。

教師總結:(1)小説中的景物是為了把人物擺到特定的景物環境中去展現豐富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性格,推動情節的發展。課文中的景物描寫與杜小康的成長旅程有着直接的關係。

三、探討課文的藝術特色,欣賞課文的寫作技巧

1.教師提示:文章的寫作特點可以從文章的構思,文章的選材剪裁,文章的表達方式,文章的語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學生:

(l)快速瀏覽課文,説説你對課文寫作方面最欣賞的一兩個方面,教師板書學生口述要點,引導學生羣體評價研討。

(2)老師補充寫作特點,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根據品味欣賞。

3.教師小結:不同的同學,由於各自的生活經歷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欣賞角度不同,導致對課文某些問題的理解不同,這是正常現象。但是,隨着閲讀量的不斷增加,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就能共同發現一篇文章的閃光點。

四、歸納全文,質疑問難,切磋砥礪

1.温故課文內容,指導學生切磋釋疑。

2.研討課首提示和課後問題。

3.教師概括總結。

五、拓展延伸,培養學生想像思維能力

觀察生活中某位有個性的人,瞭解他的成長曆程,虛構一個小故事或寫一篇小小説,在班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