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一年級藝術下冊《第十單元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7.5K

[教學內容]

一年級藝術下冊《第十單元民族的大家庭》教案

1、民族百花園

2、雪山小雄鷹

3、草原小牧民

[教學目標]

1、欣賞教材中“民族百花園”的圖片或其他藝術作品,通過模仿交流讓學生知道祖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培養學生對藝術形象特點的觀察、模仿能力以及參與藝術活動的興趣。

2、在欣賞歌舞作品、學唱兒童歌曲和學跳舞蹈的藝術活動中,初步瞭解藏族、蒙古族的生活地域、風俗、服飾等特點。表現歡快的情緒,感受藏族、蒙古族兒童快樂的生活。

[教材分析]

我們的祖國就像一個色彩繽紛的大花園,五十六個民族,就像五十六朵嬌豔的花朵,在祖國錦繡的大地上競相綻放。神祕的雪山,聖潔的哈達,遼闊的草原,歡樂的歌舞——五十六個民族團結一心,友愛和關愛在民族間傳遞。讓孩子們瞭解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和藝術風格。引導學生用藝術的眼光去了解,發現個民族的特點,豐富學生的藝術感受,為我國多民族燦爛的藝術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

本單元設置了《民族百花園》《雪山小雄鷹》《草原小牧民》三個課題。學生通過欣賞、表演、繪畫、等藝術活動,讓學生知道祖國是一個團結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初步認識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和遼闊草原的蒙古族,瞭解兩民族服飾的特點。

[課時]三課時

課題一 民族百花園

執教時間:6月23日——6月24日

[教學目標]

1、欣賞教材中“民族百花園”的圖片或其他藝術作品,通過模仿交流讓學生知道祖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

2、培養學生對藝術形象特點的觀察、模仿能力以及參與藝術活動的興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1、中國各民族行政分佈版圖和歌曲《愛我中華》錄音帶。

2、不同民族問候語言彙集的錄音帶。

3、請學生廣泛收集不同民族環境、風俗的圖片和民族歌舞、樂曲、民族民間工藝品、飾物等藝術資料。

[教學過程]

一、聽音樂進教室,創造情境:

·師生共同收集不同民族環境、風俗的圖片和民族歌舞、樂曲、民族民間工藝品、飾物等資料,舉辦“小小民族園”的展覽,開展“我是小小講解員”的活動。

1、學生運用多種藝術手段,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民族,如:模仿民族語言,介紹民族禮儀動作,唱跳民族風格的歌舞等。

2、教師適當進行藝術要素的點撥和必要的指導、評價,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二、 欣賞:

1、欣賞教材中的圖片。引發學生思考、發現和了解各民族人物形象的姿態、神情或舞蹈動作的特點,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再現表演。

2

聽賞、聽辨不同民族的樂曲、歌曲,比較它們的.風格特點。學習或交流多民族的日常禮儀用語“你好”、“謝謝”等,豐富學生對民族文化藝術與生活聯繫的瞭解。

3、欣賞《愛我中華》的歌曲。師生共同跳集體舞,體驗民族大團結的温馨與快樂。

三、情感昇華:

1、課件出示藝術家創作的有關民族風情的展覽或藝術作品,引導學生了解藝術家的藝術表現手法,增進對各民族的瞭解。

2、通過書報、廣播、影視等媒介或在外出旅遊是有意識的觀察瞭解、收集不同民族的風情、民俗、民間歌舞等,豐富自己的藝術感受,增長對不同民族的感性認識。

札記:一年級配套的光盤比起二年級的有些遜色,所以我就把二年級的光盤的一部分內容用到了一年級的課堂上。通過看、聽、説、畫、舞、做等欣賞形式,使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瞭解幾個少數民族的地理位置、文化歷史、風俗習慣等,增長學生多方面知識,能夠用語言、音樂、美工、舞蹈等活動來表現自己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課題二 雪山小雄鷹

執教時間:6月27日——6月30日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藏族的生活地域、風俗、服飾等特點。

2、表現歡快的情緒,感受藏族兒童快樂的生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藏族風景的圖片或歌舞作品的影視資料。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藏族生活地域、風俗、服飾等特點。

2、表現歡快的情緒,感受藏族兒童快樂的生活。

[活動準備]:

音像資料、畫紙、彩筆、打擊樂器、錄音帶

[活動過程]:

活動一:

一、組織:

聽音樂《多麼快樂,多麼幸福》進教室。

二、談話:

《多麼快樂,多麼幸福》這首歌曲是一首藏族兒童歌曲,你們對這個民族有哪些瞭解?

學生自由表達,並展示課前蒐集到的資料

教師補充——西藏高原上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喜馬拉雅山,和我們相比,那裏的人距離太陽最近,所以他們的臉曬的紅撲撲、黑黝黝的,西藏有許多建築奇特的寺廟,最著名的是布達拉宮,牧區還有用牛毛布縫製的帳篷,如果你們做客,好客的藏族人會給你們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哈達”是“禮巾”,獻哈達是表示主人歡迎、尊重客人,這裏的人們各個能歌善舞,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們的舞蹈。

活動二:

一、欣賞:

欣賞藏族兒童舞蹈。

仔細看看他們的衣服和我們有什麼不同?

二、繪畫:

設計漂亮的藏族服飾,方法:可以製作也可以繪畫,

合作與個人創作相結合,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創作形式與方法。

在繪畫過程中對歌曲旋律以有所熟悉和掌握,重點是歌詞特別是襯詞部分,可按照節奏讀歌詞,輕聲隨琴模唱襯詞部分,歌曲掌握後由學生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並分組創編恰當的節奏型為歌曲伴奏。

評價:

學生互評,表揚積極參加藝術實踐活動的同學。

札記:這節課上,我採用了學生自由結合,交流、討論的方法為歌曲創編表演動作並設計、製作所需要的頭飾及其他道具,教師小結、歸納、學生完整表演,採用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自我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達到相互交流和激勵的目的。效果還不錯。

課題三 草原小牧民

執教時間:7月1日

[教學目標]

1、在欣賞歌舞作品、學唱兒童歌曲和學跳舞蹈的藝術活動中,初步瞭解蒙古族的生活地域、風俗、服飾等特點。

2、學習騎馬、擠奶、摔跤等律動,感受蒙古族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1、內蒙古族草原風光、節日歡慶場面以及舞蹈的圖片或影視資料,歌曲錄音帶。

2 常用打擊樂器,如:撞鐘、木魚、雙響筒、串鈴、響板等。

3 美術用具和製作材料。

[活動內容]:

利用繪畫、歌唱等形式表現草原

[教學目標]:

欣賞歌舞作品,初步瞭解蒙古族的生活地域、風俗、服飾等特點,學習騎馬、擠奶、摔跤等律動,感受蒙古族藝術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活動準備]:

課件、美術用具

[活動過程建議]:

活動一:

一、組織:

聽音樂《草原讚歌》拍手進教室。

二、交流:

1、學生交流課前蒐集到的有關蒙古族的資料。

2、欣賞牧歌。

3、教師簡單補充:

內蒙古大草原上有肥美的牧場可以放牧牛羊,人們住的蒙古包可以拆裝,人們經常搬家,哪裏水草旺盛就搬到哪裏居住,蒙古族人民十分喜歡運動,每年都舉辦運動會,項目有摔跤、賽馬、射擊等,比賽結束後大家都要唱歌、跳舞慶賀,可熱鬧了,特有的樂器馬頭琴音色優美。

活動二:

欣賞:

欣賞馬頭琴曲《賽馬》,感受音色的獨特優美,使學生進一步感受與掌握馬跑的不同節奏和賽馬時的歡快、熱烈的氣氛,瞭解蒙古族與馬的不解之緣和“馬背上的民族”的特點。

運用形體動作和打擊樂器模仿表現騎馬、馬蹄聲,感受藝術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活動三:

一、朗誦:

朗誦古詩《敕勒歌》。

教師講解,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用多種節奏朗誦,在強弱不同的節奏中,加深對草原的認識。

二、創作:

繪畫或手工製作,表現蒙古大草原的風情,製作蒙古人漂亮的頭飾,展示並評價。

三、舞蹈:

伴奏音樂《草原讚歌》,基本動作——手腕組合和馬步相結合,以激發學生的舞蹈興趣和參與熱情為主。

結束:隨音樂作動作出教室。拓展:蒐集、瞭解其他少數民族的資料。

教學思路拓展:

1、 觀看草原風光電視片,欣賞古詩,並根據自己的感受制作頭飾、馬鞭或進行歌舞表演。

2、 講述草原上的故事

[課後札記]:

通過這種精心設計的細緻的活動程序,在以歌曲為基礎教材設計的若干個層次的系列活動中每一個層次、每一個環節都針對學生提出了不同要求,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應該説: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對綜合性、遊戲性、團體性、參與性、創造性活動的需要,最大限度的挖掘教材的內在教育潛力,對一個完整的藝術材料,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來感知和表達,引導學生學習和促進學生髮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