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飲酒》、《行路難》(人教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8.75K

 《飲酒》、《行路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和藝術風格。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品味詩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培養學生讀詩的情感。

2、瞭解詩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點。

3、品味名句,積累名句,增加語言積累,豐富文化積澱。

德育目標: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格調美,培養審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學重點:誦讀詩歌,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味詩情,明確詩歌主旨,並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詩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培養學生讀詩的情感。

     教法: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教學設計

《飲酒》

一、導入新課:(陶淵明的名言:不為五斗米折腰) 

二、板書課題、題解、簡介作者。 

     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東晉人,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 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東晉是我國曆史上很黑暗、很混亂的朝代,統治者重視門閥(出身),很多品質低下,才能平庸的人佔據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眾的優秀人才卻屈居低位。陶淵明當過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級來地方巡視的時候,他都必須前去迎接,曲盡禮節。後來,他很厭煩這種情形,有一次他終於説:“吾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結果他就歸隱田園,並寫下很多詩來表現這種生活,而且這些詩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後人稱他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影響很大。 

三、教師範讀全詩,學生齊讀,學生明確:

本詩分為兩層。

1-4句為第一層,講作者因為能夠超脱現實紛擾,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覺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靜了。

5-10句為第二層,説明欣賞美麗的自然景物,能獲得無限的意趣。 

四、研習新課 

1、研習第一層: 

提問:“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怎麼理解? 

爾:這樣。這幾句的意思是: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請問你怎麼能夠這樣呢?這是由於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第一層描寫的是“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遠”,“遠”的對象是什麼?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説,是遠離塵俗,超凡脱俗。這四句,從感覺方面肯定了自己“心遠”的正確。 

[附]板書設計 : 

                   在人境 

第一層                        (果)←心遠地自偏(因) 

                   無車馬喧 

2、研習第二層 

提出以下問題,師生共同分析解決: 

⑴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麼理解?“採菊”這一動作包含着詩人怎樣的志趣? 

明確: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採擷菊花,正在專心聚志悠閒地採,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閒自得的形象,“採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着詩人超脱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周敦頤在《愛蓮説》中把菊花稱為“花之君子”,採菊,實際上是自我高潔的表現。 

⑵ “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為“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明確:表達效果明顯不一樣。“見”是無意中看見,把人與物融為一體;而“看”或“望”是有意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用“見”追求的是一種不用意而境與意融匯的完美的境界。蘇東坡曾説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採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這種寫法,古詩中常見,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卻偏偏寫成是景物自己撞上來的,變有意為無意,化有我為無我,例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最後兩句,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着葱綠的農田,正象母親用雙手護着孩子一樣。着一“護”字,“繞”字也顯得那麼多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麼美麗,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顧不得敲門就推門而入,奉獻上自己的一片青翠,這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隱主觀,顯客觀,極力忘我。 

⑶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麼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的人物描寫有何關係? 

明確:A、詩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羣的飛鳥結伴而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 

B、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為什麼還要奔波於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詩人在《歸去來兮》裏説過:“鳥倦飛而知還”,這句正好應和“飛鳥相與還”。“相與”指“成羣”,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我們彷彿又一次聽到詩人在呼籲:“歸去來兮,田園荒蕪胡不歸”? 

C、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寫人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而這個“理”,正好為兩句的“悠然”的行為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水乳交融,互為表裏。 

⑷ 《飲酒》最後兩句應怎樣理解? 

明確:這兩句説的是這裏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説,就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裏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附]板書設計  

            悠然 → 超脱塵俗,熱愛自然、高潔 

第二層     飛鳥相與還→人、“呼籲”歸真還樸     

            有真義→歸隱乃人生真諦 

   3、學生齊讀全詩。 

五、小結:官不在高,為民則可;權不在多,為君則行。斯是結廬,惟吾心遠。綠藤上籬笆,菊香沁人心。談笑有良民,往來無奸臣。可以觀山景,聞鳥鳴。無讒言之亂耳,無官文之勞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龔自珍,陶潛雲:何喧之有?

 

《行路難(其一)》

一 憶海拾貝,走近李白

(一)回憶李白的詩歌及詩人形象

師:提及李白,相信大家並不陌生。我們從小學到現在學過不少李白的詩作,從這些內容豐富的詩歌中,你認識到一個什麼樣的李白呢?聯繫作品,談一談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課件:我們學習過不少李白的詩作,記憶中的李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請你用以下句式來回答:“我從‘________’(詩句)中,讀出______的李白”

(例如:“我從‘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讀出孤單寂寞的李白”)

如1:“我從‘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中,讀出思鄉的李白”。2:“我從‘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中,讀出才華橫溢、滿腹憂愁的李白”。3:“我從‘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中,讀出懷才不遇的李白”。4:“我從‘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中,讀出自信樂觀的李白”。

師:説得真好!思鄉的李白,才華橫溢、滿腹憂愁的李白,懷才不遇的李白,自信樂觀的李白,一個千年萬年都讓人讀不厭、讀不透的李白。今天,我們將帶着對李白的瞭解再一次走近這個偉大的詩人,共同來學習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難》。看看今天,我們又將認識一個什麼樣的李白。

二 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一) 瞭解詩歌創作背景。

師: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行路難》的嗎?

出示課件:(教師講解)《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72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願,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遭受讒毀離開長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組詩(共三首),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學生初讀詩歌,找出詩歌中的生字難字。

師:“行路難”,一個“難”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憂愁,到底李白借這首詩抒發了自己怎樣的感慨呢?下面我們將一起走進詩歌,共同來品味。

(三)師生互動,正確把握詩歌朗讀節奏及感情基調。

出示課件: 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三 再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並結合註釋解釋重點字詞。

2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歌內容。

師:字詞難不倒我們,那整首詩歌的內容大家又理解了多少?哪位同學願意來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的內容?

出示課件:金盃盛着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餚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裏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當年呂尚閒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裏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要乘長風,破巨浪,高掛雲帆,渡滄海,酬壯志。

四 研讀詩歌,理解詩歌主旨及詩人形象。

師:理解了詩歌的內容,現在請大家來思考幾個問題。

出示課件:1 面對美酒佳餚,詩人的心情如何,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2 李白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作者為何會有這種感受的?

3詩中借用哪些歷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樣理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怎樣的志向?

(教師歸納小結)出示課件:金樽、玉盤--美酒佳餚的鋪陳

停杯、投箸、拔劍、四顧--茫然、憂鬱悲憤 

冰塞黃河、雪滿太行--艱難險阻 

呂尚垂釣碧溪、伊尹夢舟日邊-----信心倍增 

長風破浪、雲帆濟海--樂觀自信 

師:這首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是的,詩人正是借這首詩歌來表現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積極追求,樂觀自信,頑強地堅持理想的高尚風格。

師:那麼在這首詩歌裏,我們又看到一個什麼樣的李白呢?

是的。李白畢竟是盛唐的大詩人,他悲而不傷,那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擺脱了歧路彷徨的苦悶。他相信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顧影自憐、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個鐵骨鏗鏗的李白,一個豪氣干雲的李白,一個英風傲岸的李白,一個高瞻遠矚奮鬥不息的李白,一個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對我們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們為李白的詩折服,更為這些詩歌中所展現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五 品讀詩歌,賞析詩歌藝術手法

師:我們知道李白的詩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那麼在這首詩歌裏,這種浪漫主義的風格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

出示課件:

默讀詩歌,説説這首詩歌是如何體現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的?

師:在這首詩歌裏詩人運用了像“黃河”“太行山”“滄海”這些壯美的意象,通過豐富的想象,象徵出人生道路的艱難也表現自己的雄心壯志,用了極誇張的筆法為我們展現了一場珍貴的勝宴卻筆鋒一轉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顯其內心苦悶的程度,又巧用典故來表明自己的信念又豐富了詩歌的內容。短短的幾句詩卻似乎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畫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們自信微笑的詩人形象,加上詩歌跳動的韻律和節奏,全詩情感一波三折,跌蕩起伏,無不體現出古典詩歌所具備的意境美、形象美、韻律美及情感美。

出示課件:

                誇張的描寫             意境美

行路難          壯美的意象             形象美

                巧用歷史故事           韻律美

                跳躍式的結構           情感美

六 拓展延伸

師:瀟灑如李白也有苦悶的時候,但李白畢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沒能讓他一蹶不振,李白選擇了堅強,選擇了自信,選擇了樂觀。那麼我們呢?當我們面對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時,你認為我們應該怎麼做呢?結合你所積累的詩詞名句來談談你的生活態度。

出示課件:卓越的人一大優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裏百折不撓。

七 總結,佈置作業

(一)小結

師:今天的學習讓我們看到一個從憤懣中掙脱,洋溢着自信風采的李白。詩人用浪漫的筆法、跳動的韻律告訴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請記住: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其實,行路雖難,我們只要努力,精誠所致,金石為開

(二)佈置作業

1 背誦並默寫《行路難》2 以“我心目中的李白”為話題,寫出自己對李白詩歌及為人的解讀。        

板書設計:                     

《飲酒》陶淵明

             在人境                                      融     意 

第一層                    (果)←心遠地自偏(因)       景     境

            無車馬喧                                     情     深

              悠然 → 超脱塵俗,熱愛自然、高潔           理     遠

第二層        飛鳥相與還→人、“呼籲”歸真還樸           為     含

              有真義→歸隱乃人生真諦                     一     畜

                                                         體

《行路難》李白

          美酒 

一、設宴             朋友的深厚友情

          佳餚 

 

         停杯投箸

         拔劍四顧    胸中鬱積的苦悶

二、  欲渡黃河             “冰塞川”

      將登太行            “雪滿山”

            象徵對某種理想的追求   象徵仕途的艱難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

三、呂尚垂釣            用典故,表示對前途仍抱有

    伊尹乘舟            希望,心情由鬱悶趨向開朗

四、“行路難”      反映了詩人想繼續追求進取,又恐世路艱難的

                    心理,情緒又趨低沉。

五、長風破浪                借南朝宗愨之語,表達自己衝破一切阻礙,

    濟滄海                 實現遠大抱負的信念.充滿樂觀和希望

課後反思: